痛苦是你創造出來的,因為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 ——張德芬
前天, 我朋友參加公務員省考,但是在考前一天,她告訴我說:糟了,我好像感冒了,我覺得我頭有點疼,我該不會連考場都進不了吧?
其實,我知道她是因為不想參加考試,才感冒的。一方面,父母給她施加的壓力太大,她害怕父母期待落空。另一方面,這次考試她根本就沒有複習,即使去了,也肯定考不上。
所以,在這種複雜的情緒下,她感冒了,因為她內心渴望尋找一個理由,讓她避開這次考試,她身體的不舒服,是她逃避考試的反應。
武志紅老師是資深心理諮詢師,他的著作《身體知道答案》一書中,指出:「身體是心靈的鏡子」,說明身體的感覺是真實的情緒的反應,表達了潛意識裡的想法,因而本人需要重視身體的反應,以此來做出改變。
本文將結合實際案例,來說明身體是如何感知情緒痛苦的;通過準確認識痛苦,來正確對待痛苦;從三個方面努力,來幫助你做真正的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生活的方式,獲得內心的自由。
一、你經歷的痛苦,你身體都知道
(一)你遭受的一切痛苦,都通過身體表現出來
湖南省婁底市63歲的老人異常怕冷,冬天要穿38件衣服、11條褲子,還要生起2個爐子烤火。夏天也要穿7件衣服和3條褲子,被稱為湖南省最怕冷的人。
為什麼會這樣怕冷呢?
據他說,是因為妻子去世後,體質開始變差,經常感冒,因此衣服越穿越多。甚至連夏天,都要穿10多件衣服褲子,冬天就要穿的更多了。
其實,他應該是心冷,最深愛的妻子去世,他難以接受這個意外,現在形單影隻,內心覺得孤單,心靈的狀況反應在身體上,讓他覺得無論穿多少衣服都覺得冷。
我有個朋友,從財經大學畢業後,想去大城市上班,但是家中只有一個獨生女,她爸媽強烈要求她回到縣城裡,考銀行職員。反覆溝通下,依然無效,父母硬性幫她報名銀行的考試,為此,她很苦惱,卻拗不過父母。
在筆試前幾天,她騎單車摔傷了腿,骨折到住院了。按道理來說,她經常騎單車,摔倒骨折這麼嚴重,確實不該發生。因為住院,她錯過了筆試的時間。
在我看來,她的骨折是內心深處的反應。
首先,她的夢想是進會計事務所,找一份會計師的工作,回到老家縣城,沒有像樣的大企業,這令她非常不滿意。其次,考銀行一直是父母要求她,她並不喜歡銀行的工作環境。再次,她覺得被「傷害」了,父母強行安排的好意,令她無法接受。
她與父母提起工作問題,但是沒有用,她只能通過摔倒骨折,來表達她的排斥與抗拒,期望用身體來傳達心聲。
(二)你本能做的一切反應,都是內向想法的表現
有一次,我的專業課老師通知我們晚上7點半上網課,這門課平時是8點才上。7點半,同學們都進了直播平臺,卻發現老師遲遲不來。
同學給老師打電話,老師就說:我說過7點半上課嗎?我們一般8點上課吧?
這就是做錯事被別人質疑時的本能反應,通過表現的很茫然、毫不知情的樣子,感覺需要用依賴來表達別人的原諒,其實,她只是在掩藏她記錯時間的尷尬,和耽誤大家時間的不好意思。
老師很快就反應過來了,說:不好意思,同學們,我記錯時間了,一直以為是8點上課,忘記上次說改時間了。
她通過這種簡單又真誠的道歉,讓我們感受到老師真誠,增加對老師的好感。
其實,老師這樣的做法,就是應用了「帶著對問題的覺知去行動」,她很快就發覺自己的問題所在,這種知覺,讓她注意力,快速去行動,即使面對尷尬,她做出反應後,尷尬也就消失了。
二、你去對抗痛苦,才是最痛苦的
(一)當下痛苦的根源是拒絕接受痛苦
埃克哈特託利《當下的力量》一書中提到:
當下所產生的痛苦都是對現狀的抗拒,也就是無意識地去抗拒本然(what is)的某種形式。從思維的層面來說,這種抗拒以批判的形式存在。從情緒的層面來說,它又以負面情緒的形式顯現。痛苦的程度取決於你對當下的抗拒程度以及對思維的認同程度。
武志紅老師說,在北京大學讀研期間,患了嚴重的抑鬱症,不僅痛苦,還差點畢不了業。他沒有對痛苦感到麻木、逃跑或對抗,而是選擇自然接受痛苦,沉入悲傷中,學著體會悲傷,理解痛苦。
兩年後,抑鬱症自然化解了。
其實,對待目前的痛苦,最好的方法是,「接受」,自然感受它。
這就像剝洋蔥一樣,痛苦只是洋蔥的內核,而圍繞著這個內核,一個人發展出了複雜的防禦方法,也就是對抗這個痛苦的種種辦法。
(二)當你感受痛苦時,要怎麼保護自己?
張德芬說:
當你接納了當下,不徒然浪費力氣去抗爭的時候,事情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出現,你才發現原來的掙扎真的是白費力氣。
通過查看心理學對於應對痛苦方式的量表,發現有多種應對方式的方法,比如分散注意力、找他人傾訴、反思等方法,但是,這些方法,具體成效如何,因人而異。
武志紅老師,提出了「三板斧」理論,來面對痛苦,保護自己。
第一板斧是體諒,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想問題,體諒對方的處境。在朋友、家人面前,多善解人意一點,當別人對自己好時,就感激對方;對自己不好時,少發脾氣。
第二板斧是「憂傷」,當體諒別人不起作用時,不得到對方的理解與同情,會產生憂傷的感覺。
第三板斧是「拖延」,當憂傷也不能讓對方理解時,就拖延,直到對方失去耐心。
這三個方法,可以避免產生「道德焦慮感」——我並沒有傷害誰,作為一個老好人的角度去出發的。但是,在親密關係中,面對另一半傷害時,應該坦誠與對方交流這件事情,減少對自己的傷害。
三、自我察覺情緒,做真正的自己
我以前是個老好人,被人叫我做什麼,我都不會拒絕,以至於自己非常辛苦,其實從內心深處來說,我害怕拒絕別人,別人會對我產生負面評價。
直到,我有一次忍無可忍,直接爆發了,才意識到:我太好說話了,所以別人才一直肆無忌憚的指揮我,並把一起當做理所應當。
當我決定不在意別人看法後,我內裡完全放鬆下來,再也不用勉強自己去做別人的事情。
(一)我們為什麼不敢做自己?
心理學學家羅傑斯說:
我們在成長中,人們得到積極關注都是有條件的關注,而很少得到無條件積極關注。
有條件積極關注的邏輯是:你必須做到A,我才能給你B。B可以是物質獎勵,也可以是精神獎勵。
在有條件積極關注的影響下,一個人會形成這樣的經驗:只能表露「好的」(或「可被接受的」),否則就會被拒絕被傷害。
一個人的成長就是不斷學習、修正自己「應該如何部分地表露」的過程,最終就形成了一套外在評價系統。
正是因為這些外在評價系統,導自己覺得「我就應該這樣做」,但是其實是在壓抑自己內心的體驗與感覺,只關注別人是怎麼看待自己,怎麼樣才能得到更多的精神獎勵或者物質獎勵,久而久之,這樣並不快樂。
為了他人的認同,去忽視自己,是最錯誤的做法。
(二)三點改變,讓你成為真正的自己
「成為自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意味著聽從內在的聲音,注重內在的評價系統,不在意別人的評價,在這條路上,我們需要做三點努力。
第一,要遠離人格面具。
因為在有條件積極關注中長大,我們只能表露「好的」(或「可被接受的」)一面,並由此形成很多人格面具。走在「成為自己」的路上,一個人會逐漸遠離這些不真實的自我,儘管會有不少躊躇和顧慮。
學校、社會家庭總給我們設置了好的模板,我們總要表演「好妻子」「好丈夫」「好女兒」「好兒子」「好下屬」「好家長」……這些好模板的背後,卻限制我們內心的自由。
但是我們要知道,我們生下來,不是為了迎合他人,而是為了順從自己的內心。
第二,遠離「應該」
很多人,因為父母給了他們太多的有條件積極關注,最終形成了一些強烈的意念,如「我應該是好樣的」「我必須是好樣的」,但他們要在某一件事情上做到「好樣的」,目的其實只是贏得父母的愛,而不是這件事本身的快樂。
「應該」越多,一個人的心靈自由會越小。一個人內心的聲音越強大,就越不會在乎別人的看法。
我摔骨折的朋友,最後沒有聽從父母的,還是去了深圳工作,找了一家大公司,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她聽從了自己內心的聲音,做了自己想做的選擇。事實上,她的選擇是對的,她的職業發展的很好。
三、不再迎合別人的期待
羅傑斯說:
許多人試圖通過取悅他人來形成自我,但如果他們得到了自由,他們就會遠離這種方式。
我們應該開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別人認為應該做的事情,如何你做這件事,只是為了別人喜歡,何必呢?
世界上的人那麼多,一個人的努力是討好不過來的。
四、寫在最後
《身體知道答案》這本書,讓我們看到身體痛苦的來源、表現方式,提出了如何應對痛苦的方式,通過遠離人格面具、遠離應該、遠離迎合別人,來成為真正的自己,減少痛苦。
只有尊重自己真正的想法,從而達到內心的自由。正如毛姆所說:「人生有兩寶,一是思想自由,二是行動自由」。只有自然的面對痛苦,成為自己內心,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