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使用雷射首次實時捕獲漫遊分子片段

2020-12-16 江蘇雷射產業創新聯盟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研究人員開發了實時捕捉漫遊分子片段的方法。使用時間分辨庫侖爆炸成像(CEI),在超快時間尺度上對典型的甲醛解離反應中的單個「漫遊者」進行直接成像。對所有關鍵實驗步驟進行高級第一性原理模擬,可識別出獨特的漫遊籤名。通過使用高度敏感的CEI方法,可在宏大背景中發現罕見的隨機事件並進行觀察。

本研究成果的藝術渲染圖

實時研究分子水平層面的化學反應是實驗化學物理的中心主題。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首次實時捕獲到漫遊分子片段。這一工作,是在Institut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INRS)(加拿大國立科學研究院(INRS))的Heide Ibrahim研究指導下完成的,這一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期刊《Science》上。

自從發現漫遊作為甲醛(H 2CO)的重要現象,已在許多分子中間接觀察到。這種現象描述了一種令人沮喪的解離,即碎片以相對較大的原子間距離漫遊,而不是遵循傳統的過渡態解離。母體分子的初始自由基會自反應形成分子產物。光譜是通過靜態產品渠道解析的測量在光譜上進行識別的,但不能實時觀察到漫遊片段本身。使用時間分辨庫侖爆炸成像(CEI),我們在原型甲醛離解反應中以超快速度時間對單個「漫遊者」進行了直接成像。使用所有關鍵實驗步驟的高級第一性原理模擬,可以識別出獨特的漫遊籤名。

來自加拿大國立科學研究院(INRS) 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在Franois Légaré教授的支持下,使用先進的雷射光源(Advanced Laser Light Source (ALLS))開展了這一工作。他們成功的第一次拍攝到漫遊的分子薄膜——氫的碎片,此時就是HCO周圍的軌道的碎片,通過研究甲醛(H2CO)中的光離解來研究其化學反應。

分子的旅行路線

在這次發現中我們所觀察到的是,在旅行的路線中,最終的目標在一開始的時候是不確定的,並且路徑常常也不是簡單的。通常來說,同人類比較相似,遵循從A點到B點最簡單的路徑的模式以最小化消耗的能量,Heide Ibrahim解釋說。然而,旅行者會決定繞道走一段彎路。 顯然,這一情況對分子碎片來說也是如此。這一過程稱之為漫遊,並且首次在甲醛分子中於2004年被發現。自此,非直接的追蹤流浪的碎片稱之為漫遊的碎片開始在許多分子系統中被發現。

然而,直到最近,Ibrahim博士的團隊才開始能夠捕獲他們行走的路徑,並實現實時的捕獲。這是直到今天,首次直接的觀察到漫遊的難以捉摸的現象。它就像,追蹤恐龍的腳印一樣,其薄膜的發現可以表面他們是在遊蕩,研究人員說到。

CD2 O漫遊反應研究示意圖

繪製碎片圖

除了漫遊之外,這裡同時還存在常規解離,所謂常規解離就是分子在超短UV雷射脈衝的激發下分裂成碎片。碎片可以通過直接的路徑(分離)或者非直接的路徑(漫遊)達到同一產品的終端的時候。為了實現這一工作,我們不能簡單的等待碎片在最終的路線上到來,因為這並不會提供它所經歷的任何關於動力學的信息。這就像一個路線圖沒有GPS的指引一樣,我們不能追蹤旅行者的路線,Heide Ibrahim說到。為了挽救這一點,研究團隊通過沿著碎片的路徑放置檢查站的辦法來識別碎片沿著何種路逕行進,這有點像信號的發射塔使得一個信號可以沿著其行進的路線在一個特定的點進行激活。

在實驗中,眾多的挑戰中的一個挑戰就是同這些未定分子的信號在統計學上發生的信號相關。影像是打算在路上將旅行者給拍攝出圖片,但你只有在知道具體是那一條路線和它(旅行者)在這一周內的任何時間會穿過這一路線才行。為了增加難度,實驗信號是超快的(在100飛秒的尺度),且拓展到時間層面的幾個數量級。Tomoyuki Endo,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同時是INRS的前博士後研究人員,現在在日本的關西光子科學研究所( Kansai Photon Science Institute)工作,可以實現追蹤漫遊者的信息,他所使用的技術是一種稱之為時間分辨庫侖爆炸成像(time-resolved Coulomb explosion imaging (CEI)的技術。

Michael Schuurman(渥太華國家研究委員會),Paul Houston(美國康奈爾大學)和 Joel Bowman(埃默裡大學)為團隊成員在實驗的任何階段的關鍵節點均提供了高水平的理論支持。

時間分辨雷射庫侖爆炸成像原理Time-resolved laser Coulomb explosion imaging

研究結果顯示時間解析度庫侖爆炸成像可以超出相干分子動力學的影像,此時,我們使用傳統的桌面型的超快雷射來遵循工藝的統計學規律,Légaré教授說到,他是ALLS (先進雷射光源)實驗室的領導者。在不久的將來,得益於高重複速率的雷射系統,它將可以用來研究更加複雜的分子

儘管漫遊仍然保留著難以捉摸的過程,使得我們難以掌握,這一科學上的重大進展為我們如何測量它提供了一個深深的視角,與此同時,統計學上的過程需要高度靈敏的探測所面對的幹擾性背景信號,Heide Ibrahim說到,最終,這將只是大自然的秘密中的另外一個旅行的開始,漫遊是一個過程,其作用在環境和大氣化學中僅僅是我們開始對其性能理解的 一個開始。

文章來源n:Tomoyuki Endo et al, Capturing roaming molecular fragments in real time, Science (2020). 27 Vol. 370, Issue 6520, pp. 1072-1077,

參考文獻:Time-resolved laser Coulomb explosion imaging using few-cycle intense laser pulses: Application to exploding CS2 in highly charged states,Journal of 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Related Phenomena,Volume 195, August 2014, Pages 327-331,

相關焦點

  • Fencer308準分子雷射治療儀
    智能醫療的革命:Fencer308準分子雷射治療儀  Fencer308準分子雷射治療儀全程智能控制系統,結合影像識別技術與自動化微光斑掃描系統,是白癜風治療療程效率極大化的高新科技之作。獨特的全智能比色辨識系統能夠捕捉病患區域,智能定位病灶。微光斑掃描系統可用較小的雷射光點瞄準患部進行治療,避免對健康皮膚造成傷害。
  • **308準分子雷射治療儀
    核心提示:白癜風是一種嚴重損害患者容貌的免疫性疾病,一旦患病,就會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巨大的威脅,近年來,**308準分子雷射以其**、**、便捷的特點,受到廣大白癜風患者的熱烈歡迎,成為廣大患者治療白癜風的好選擇,那麼,308的治**果究竟怎麼樣?治療費用貴嗎?看看白癜風**怎麼說。
  • 新科技:智能308準分子雷射治療儀
    核心提示:【新科技:智能308準分子雷射治療儀】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人們需求的日益提高,智能化系統因其高效、安全、可靠,被廣泛應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伴隨著智能308準分子雷射治療儀的問世,白癜風治療領域也正掀起一場智能化診療新革命。
  • 使用雷射傳感器進行實時準確感應極低濃度苯的高靈敏度的探測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來自KAUST的研究人員發明的以雷射為基礎的探測器可以探測苯的濃度是傳統的苯探測濃度的三個數量級還要低。而且便攜,可以安裝在無人機或者手持。來自KAUST的研究人員發明的探測器可以探測苯的濃度是傳統的苯探測濃度的三個數量級還要低來自 KAUST研製的一個基於雷射的傳感探測器可以提高檢測苯發射的靈敏度和限制其對大氣的危害。
  • 西湖學者萬蕊雪和西湖大學博士後白蕊等Science發文,報導剪接體...
    論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11/24/science.abe8863圖1 論文截圖這篇題為《ATP水解酶/解旋酶Prp2及其激活因子Spp2催化剪接體激活過程中結構重塑的分子機理
  • 【新技術科普】準分子雷射冠脈消蝕術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國民經濟快速發展,準分子雷射冠脈消蝕術是歐美等國家率先開展、近年成熟的冠狀動脈及外周血管介入先進技術,主要應用於冠心病臨床疑難病變的處理。該技術目前已通過國家FDA認證,正式被引進臨床。新一代準分子雷射冠脈內斑塊消蝕術逐漸開始應用,為廣大的心血管病患者,尤其是支架內再狹窄的患者,帶來巨大的福音。
  • Nature子刊:研究發現可以使用紅外雷射來探測測量氣體中的分子
    同時具有電泵浦和結構緊湊,鎖模的量子雷射器,為單片集成非線性光子學在分子指印區域超過6μm波長的範圍進行測量鋪平了道路。通常的固態雷射,如用放映ppt所使用的雷射筆,其產生的雷射屬於可見光的波段。對於許多應用場合,然而,例如在探測分子的場合,就需要發射中紅外波長範圍的光來進行探測。
  • 《Science》:用光(雷射)映射量子結構以釋放其功能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探索量子材料的功能,以了解自旋谷電子效應,拓撲效應和多體效應,就必須深刻認識到量子材料獨特的電子能帶結構。有鑑於此,美國密西根大學M. Kira等人發現,單層WSe2材料中產生的邊帶諧波,使得動量空間中形成了獨特的電子幹擾梳。
  • 天津308nm準分子雷射治療儀價格
    核心提示:隨著白癜風的發病率的不斷攀升,白癜風這種疾病也漸漸走進大眾的視野中,引起了人們的密切關注,如何治療白癜風逐漸成為人們十分關心的問題,白癜風**指出,在目前來說,**308準分子雷射是治療白癜風等頑固性皮膚病的**技術,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下308這種技術治療白癜風的**如何。************,面部白癜風能用308嗎?
  • Science Advances:揭示細胞「物流系統」分子機制
    細胞內物質的有序運輸,依賴於細胞骨架和分子馬達蛋白二者相互配合來完成。前者相互交叉形成網絡,分布於整個細胞中,為細胞內各類物質轉運提供軌道;而後者則是胞內物質運輸的直接承載者,負載貨物行走於細胞骨架構成的軌道上,將貨物運送到特定區域。一旦細胞內物質運輸體系發生紊亂,則會引發各類疾病。研究表明,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茲海默症、亨廷頓舞蹈症等,都與神經元軸突中分子馬達蛋白介導的物質運輸受阻有關。
  • 21類雷射技術前沿應用系列大揭秘!(上)
    相對於qPCR技術,dPCR技術具備以下優勢:(1)靈敏度可達單個核酸分子:檢測限低至0.001%;(2)無需標準品/標準曲線,即可對靶分子起始量進行絕對定量;(3)特別適合基質複雜樣品的檢測;(4)能夠有效區分濃度差異(變化)微小的樣品,有更好的準確度、精密度和重複性。目前,數字PCR技術在病原體檢測、癌症生物標誌物研究和拷貝數變異分析、基因表達分析、環境監測、食品檢測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 Science 中文摘要 23 January 2015
    測定人體不同組織和器官的蛋白質組在分子水平上的變化,能極大地增進我們對人類生物學和疾病的理解。Human-like hand use in 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非洲南方古猿像人類一樣使用手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7/6220/395.abstractDOI: 10.1126/science.1261735
  • 關嶺供電局首次使用「雷射大炮」清除架空線路飄掛物
    關嶺供電局首次使用「雷射大炮」清除架空線路飄掛物 2020-12-15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去世,他發明了「雷射鑷子」,曾抱怨被諾獎遺忘
    △圖源:諾貝爾獎官網Arthur Ashkin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就是發明了從物理學到生物醫學等各個領域都廣泛使用的工具「雷射鑷子」。之後的1986年、他與貝爾實驗室的同事,主要是美籍華人科學家朱棣文,完成了雷射鑷子的第一次實際應用,實現了對原子的捕獲。
  • 實時低延遲流式傳輸
    實時流媒體的低延遲是指事件內容在媒體交付鏈的一端被捕獲並在另一端向用戶播放之間的時間延遲。考慮一個在足球比賽中進球的進球:實時等待時間是指從進球打入並由攝像機捕獲到觀看者在自己的設備上看到該進球之間的時間延遲。有幾個不同的術語可以定義該時間:端到端延遲,hand-waving延遲或glass-to-glass延遲。端到端的視頻編碼流程如圖1所示。
  • Science|顏寧/閆創業合作解析固醇感受器分子機制
    SREBP信號通路簡化示意圖儘管這條信號通路已經發現了幾十年,但是具體的結構信息和分子機制仍然尚未被完全闡述。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為了闡明該信號通路分子機制,在此前,一些低等物種的同源結構也有被陸續解析。比如,來自古細菌的S2P MjS2P的晶體結構【4】,分枝桿菌Insig同源結構 MvINS【5】,和來自酵母的SREBP和Scap C端結構域的同源蛋白,Sre1【6】和Scp1【7】。
  • 科學網—分子「好萊塢」大片熱映
    超高速成像讓研究人員窺視原子世界
  • 2020年1月24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三篇Science論文
    2.Science:首次構建出人類前腦的三維類器官doi:10.1126/science.aay1645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構建出人類前腦的類器官。5.Science:揭示雙環小分子tryptorubin A存在非典型的旋轉對映異構現象doi:10.1126/science.aay9981有些分子很容易在紙上繪製,而另一些分子包含需要人們在三維角度上進行思考的環和扭曲。
  • 2016年8月12日Science期刊精華
    Eag1通道包含了可以檢測電位變化的感受器和形成小孔結構的片段,Eag1通道的其它部分位於細胞內部,文章中研究者還想通過研究確定名為鈣調蛋白的分子的結構特性,鈣調蛋白可以結合Eag1並且使其處於關閉狀態。
  • 2020年5月29日Science期刊精華
    論文通訊作者、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副教授Brad Pentelute說,「你可以設計出具有卓越生物功能的新蛋白變體,這一點可通過使用非天然胺基酸或特定的修飾來實現,當你使用自然界的分子儀器製造蛋白時,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在這篇論文中,這些研究人員表明,他們可以用化學方法製造出多個長達164個胺基酸的蛋白鏈,包括酶和生長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