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國發教授黃益平:以持續的開放政策支持形成「雙循環」格局

2020-12-26 MBA中國網

題記:2020年11月24日,《中國經營報》社和中經未來聯合主辦「2020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周——2020卓越競爭力銀行峰會」。本文根據北大國發院副院長黃益平的主題演講整理。

與「十四五」規劃和明年經濟工作相關的一個重要的政策思路,是以「雙循環」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新格局,即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內外循環相結合。實際上,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我們的政策一直在倡導更多地依靠國內需求來支持經濟增長。當然,現在說國內大循環,除了需求,還有供給,兩個方面結合起來才能構成循環。

中國生產-美國消費的舊平衡不再

經濟學分析經濟的推動力量,常用 「三駕馬車」的概念,即出口、投資、消費。改革開放的前30年-40年間,可以看到中國經濟發展最主要的推動力量,第一是出口,第二是投資。

我們儲蓄率和投資率都很高,但消費相對疲軟。比如,從2000年-2010年,總消費在GDP當中的比重從62%下降到47%,10年下降15個百分點。投資很強勁,這在短期支持經濟增長,之後則形成龐大的生產能力。再結合消費相對不足,就容易造成產能過剩問題。產能持續過剩,就會影響投資回報,經濟增長很難持續。不過,中國改革開放的頭30年,和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高度重合。尼克森1971年把黃金和美元脫鉤,世界各國從固定匯率走向浮動匯率,事實上形成了全球化的起點,跨境資本流動和貨物貿易變得越來越活躍。

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國內潛在的過剩產能的壓力其實是通過大量地出口到國際市場而被緩解了。美國經濟結構正好成了中國的鏡像,中國是高投資、高生產、弱消費,因此,經常項目順差越來越大。美國則恰恰相反,低投資、低生產、高消費,經常項目逆差越來越大。中國的很多產品都出口到了美國,兩者達成了一定的平衡。這樣看來,中國在改革前期的經濟增長確實高度依賴國外經濟大循環。

為什麼單靠外需會越來越難

這樣一個高度依賴外部需求的增長模式已經變得越來越難持續,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不斷下降,對中國及很多新興市場國家產品的需求難以繼續保持穩健增長。

第二,中國在國際市場開始遭遇一些政策挑戰,尤其是過去兩三年,中美貿易衝突頻繁,中國出口產品所面對的關稅稅率不斷提高。

第三,中國從小國經濟變成大國經濟。現在中國到世界市場上去買什麼,什麼就會變貴;賣什麼,什麼就會變便宜。這也是為什麼在二三十年前,中國不是歐美國家貿易爭端的主要對象。也就是說,不管中國做什麼,都可能對國際市場造成比較大的影響。如果繼續維持之前的出口增長速度,面對的政策挑戰會越來越大。

綜合這些因素來看,要像過去那樣持續地靠外部需求支持中國經濟增長變得越來越困難。這也是為什麼在全球危機以來,我們一直強調要更多地靠國內需求來支持經濟增長。實際上是希望國內消費成為中國經濟的主要推動力量。

國內消費持續增長靠什麼?

在疫情暴發和經濟恢復期間,國內消費復甦其實還是有難度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很多低收入人群受到疫情很大衝擊,使消費復甦成為一個兩極分化的新故事:高收入人群的消費出現報復性反彈,包括一些奢侈品、房地產、汽車的消費,確實有很明顯的反彈,但低收入人群的消費還沒有完全復甦。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消費要想持續增長,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一,社會保障體系需要進一步改善。

第二,收入分配有待進一步改善。現在消費市場的兩極化表現,歸根到底是有錢人消費傾向本來就高。低收入人群雖然也需要消費,但沒有足夠的收入,這使得收入再分配問題變得更加突出。

第三,挖掘城市化發展的潛力。過去幾年,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和布魯金斯學會一起做了一個研究,看未來30年,尤其是面對人口老齡化趨勢,中國的消費還能不能持續增長。我們發現城市化有著巨大的潛力。中國農民的人均消費只有城市居民人均消費的一半,這意味著未來30年如果能進一步推動城市化、讓更多農民進城,消費依然大有可為。這也是我們將來「雙循環」中內循環的重要內容。當然,國內大循環不僅涉及需求問題,還關乎供給問題。

第四,經濟增長模式轉型。最近我們一直在討論,要靠創新支持經濟增長,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要從過去的要素投入型轉向創新驅動型,這就要好好挖掘創新的潛力。

保持和推進開放是雙循環的關鍵

最近關於「雙循環」有很多討論,我個人的看法是這是順應經濟發展規律提出的新戰略,既是大勢所趨,也是必然的選擇。不過在國際市場上也確實也有一些疑慮,一些國際投資者擔心 「雙循環」是不是意味著將來我們會走向內向型的經濟,不再持續地對外開放?

在打通和做強國內大循環的同時,還是要堅持開放政策,甚至要不斷地推進更高水平的開放,這其實是真正實現「雙循環」良好運行的關鍵。更多靠國內經濟循環,並不是說將來就完全靠國內循環支持長期增長,而是需要進一步開放,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

金融開放可能是我國過去這幾年開放政策中的一個突出亮點。過去兩年,中國面對的貿易衝突越來越突出,但政府並沒有改變開放政策的大方向,尤其在金融領域的開放,政策力度非常大,這點已經獲得了很多國際投資者的高度認同。即便在和美國貿易衝突非常尖銳的時候,我國政府還在堅定不移地推進金融服務業的開放,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外資進入中國金融服務業的門檻在不斷地降低,原來很多持股比例的要求也被取消。整個金融服務行業,包括投行、資產管理、評級等領域,都在不斷地開放。這已經極大地增強了國際社會特別是國際投資者對中國將持續實行開放政策的信心。

用創新和開放面向未來的不確定性

明年經濟的不確定性非常大,甚至可以說,明年最大的確定因素就是不確定性。

在國內,政府在疫情期間採取了很多措施支持中小微企業,支持老百姓,但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很少能直接惠及中小微企業和個人,必須通過國內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來提供融資支持。

今年,國家要求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對中小微企業貸款的增長速度要達到40%。我相信國內中小銀行都面臨同樣的問題。這在疫情期間作為一個政策要求,沒有問題,但需要考慮我們明年的資產質量會不會發生變化。今年的政策是「應延盡延」,鼓勵大家敞開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這對於穩定金融、經濟和社會是必要的,但如果明年銀行的資產質量出現變化,該怎麼應對?對銀行、貨幣政策和金融穩定會有什麼影響?這個問題非常值得我們關注。

我個人認為,政府應該出臺一些預案,萬一這些問題帶來衝擊,要快速而精準地出手。大家知道,一旦我們的銀行資產質量出問題,政府肯定會出手,問題是採取什麼樣的應對措施?尤其是穩定市場和信心,最好有一些科學的預判和預案。

國際上,明天的經濟形勢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西方不少大國的疫情仍然非常嚴重,而且會怎樣進一步發展並不知道。也許還要維持一年、兩年甚至更長時間;也許疫苗很快研製成功並能馬上全面鋪開,明年春季疫情就能徹底結束,經濟就會強勢反彈。具體走向哪一個可能性,目前都不好確定。

即使疫情結束,我們還要面對經濟反彈之後的貨幣超發問題。美聯儲、歐洲央行將來會不會快速地退出現在的量化寬鬆政策?歐美央行一旦回歸貨幣政策的正常化,往往會導致大量資本回流。這意味著我們可能會面臨新的資本外流和貨幣貶值壓力。對此情形,我們也需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面對種種不確定性,我們能把握的就是基本原則:

第一,在大方向上,中國的政策重點會轉向國內經濟大循環。依靠國內經濟大循環支持國內需求,中國14億人的消費需求增長,可能是下一個世界級的經濟故事。今年中國國內的消費開支、社會零售可能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消費品市場。即便國內經濟增長速度再微微下降,我們依然可能在未來很長時間保持全球最大和增長最快的市場地位,對此我有充分的信心。當然,這其中我們還需要做很多具體工作來支持消費者的信心,提高他們的收入,並通過推進城市化等舉措支持國內消費更快地增長。

第二,我們要堅定地支持創新,尤其是金融部門的創新變得非常重要。我們的金融體系在歷史上比較擅長支持要素投入型的增長,如何支持創新驅動型的增長,一直是巨大的挑戰。銀行要轉型、資本市場要發展,包括現在的數字金融要想更長足的發展,都對國內金融體系的轉型提出新要求。

第三,我們要堅定地保持和推進開放。好消息是決策部門確實沒有停下金融服務業開放的步伐,這給了世界中國繼續保持開放的信心。壞消息是,金融開放也會提高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包括金融系統本身的不穩定性,這方面需要政府做出科學的預案,包括對潛在的大進大出跨境資本採取一定的措施,借用經濟政策裡的術語就是宏觀審慎。如果能對可能增加的風險提前做好預案,就能更好地推進金融開放和創新,以支持國內經濟持續穩定的高質量增長,通過良好的「雙循環」實現中國經濟全面現代化的新目標。

黃益平,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金光講席教授、副院長、北大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教授的研究領域為宏觀經濟、數字金融、國際金融、農村發展和中國經濟。

相關焦點

  • 北大國發教授黃益平:金融支持經濟創新的邏輯與深圳觀察
    2020年12月4日,北大國發院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在深圳舉辦【朗潤·格政】第149期「中國經濟的遠景和挑戰」專題第三場(深圳)。本文根據北大國發院金光講席教授、副院長、北大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教授的演講整理。對於金融怎麼支持創新,我先分享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希克斯曾說過的一句話,「工業革命不得不等待金融革命。」原因是蒸汽機技術在工業革命幾十年之前就已經成熟,但直到獲得足夠的金融支持,有大量的成本比較合理的資金投入其中,蒸汽機才真正變成了紡織業、鐵路和航運的動力。
  • 教授觀點 | 北大國發餘淼傑:中美大變局下的中國經濟雙循環
    2020年10月17日,北大國發院舉辦MBA講壇。本文根據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國發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青基金獲得者、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學家餘淼傑教授在本期MBA講壇上的演講整理。2020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工作會議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對話黃益平:中國發展從順勢而上到了頂風而上
    訪談中,黃益平表示全球經濟持續低迷背景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能在短期內穩定經濟,但長期增長仍需依靠結構性改革。中國應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解決的是短期宏觀經濟穩定問題,但提高效率、支持長期增長要靠結構改革。 從這個角度來看,歐美主要國家金融危機後結構改革的力度是不夠的。經濟要反彈,要恢復到全球危機前的增長速度是很困難的。
  • 北大國發教授姚洋:如何理解中國經濟的雙循環
    題記:2020年9月29日,九三學社第36期發枝薈沙龍暨北大國發院公開課第14期舉行,本次活動特邀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國發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姚洋帶來主題演講。本文根據姚洋教授現場演講整理。雙循環是現在的一個熱詞,但怎麼去理解雙循環,有兩句話非常重要。
  • 觀察|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世界經濟遭遇重挫,全球需求市場萎縮,國際局勢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複雜格局。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新近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9%,其中發達經濟體將萎縮8%,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將萎縮3%。
  • 北大國發院副院長黃益平: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原因有三,政府應建立大...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 騰訊財經11月9日訊,中國經濟50人論壇「唐山研討會」於11月7日-8日在河北唐山舉行,此次研討會以「唐山 • 創新驅動與城市轉型
  • 巴曙松:對雙循環格局下推進更高水平資本項目開放的深層思考
    在中國推動經濟雙循環的發展格局下,推進更高水平資本項目開放,是現實的需要,並有其清晰的政策邏輯。基於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經濟格局,本文認為,更高水平資本項目開放應是立足於宏觀經濟平衡目標、服務金融體系的改革開放、對衝外部政策溢出效應、配合產業鏈供應鏈調整,以及推動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和發展目標的開放。
  • .| 聚焦「雙循環」格局下的經濟復甦與產業可持續發展:清華-財新...
    本次論壇以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背景,探討了在這一格局下如何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良性互動及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問題。論壇由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清華大學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研究院聯合財新傳媒共同舉辦。
  • 黃益平:金融支持經濟創新的邏輯與深圳觀察
    2020年12月4日,北大國發院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在深圳舉辦【朗潤·格政】第149期「中國經濟的遠景和挑戰」專題第三場(深圳)。本文根據北大國發院金光講席教授、副院長、北大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教授的演講整理。對於金融怎麼支持創新,我先分享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希克斯曾說過的一句話,「工業革命不得不等待金融革命。」原因是蒸汽機技術在工業革命幾十年之前就已經成熟,但直到獲得足夠的金融支持,有大量的成本比較合理的資金投入其中,蒸汽機才真正變成了紡織業、鐵路和航運的動力。
  • 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歷史溯源、邏輯闡釋與政策導向
    [關鍵詞]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內需體系;開放型經濟    [作者簡介] 董志勇(1969-),男,山東臨朐人,經濟學博士,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成明(1989-),男,山 東莒縣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
  • 宜信財富《唐寧會客廳》嘉賓黃益平:11張PPT講透中國經濟的過去40...
    宜信財富《唐寧會客廳》嘉賓黃益平:11張PPT講透中國經濟的過去40年和未來30年   這期《唐寧會客廳》,宜信財富迎來了節目開播以來的首位經濟學家——北大國發院副院長黃益平。   直播前,我們讚嘆於黃教授的履歷,他不僅是中國經濟研究領域的核心人物,也是少數能擁有學界、商界、政府3重身份的知名經濟學家。
  • 黃奇帆:「雙循環」格局下需儘快打通全流程創新鏈條
    中新社福州9月25日電 (李晗雪 閆旭)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25日在福州提出,「雙循環」戰略不是「內斂收縮」,而是加快形成內外良性循環的戰略選擇。「雙循環」格局下,需儘快打通全流程創新鏈條。  當天,第三屆全國青年企業家峰會於福州舉行,黃奇帆在會上主旨演講中提出上述觀點。
  •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筆談⑩|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贏得...
    對此我們要形成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認識。首先,要認識到雙循環的發展思路同改革開放是相輔相成的。新的發展格局不僅不會排斥對外開放,而是要通過實現更高水平的開放才能促進國內國際有效循環。其次是要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格局,堅定地支持製造業形成創新發展新局面,構建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努力突破國外對我國「卡脖子」技術的限制,是實現雙循環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此外,只有通過不斷提高我國製造業的發展水平,保持我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出口份額也是應有之義。總之,實現高質量發展是確保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的關鍵。
  • 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政策建議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決策,也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全球「地球村」已共享一個產業鏈,在生產、貿易和投資等方面形成共同發展、不可分割的格局,內循環與外循環必然是相互促進的關係。
  • 微宣講③ | 東南大學首席教授徐康寧: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更加開放...
    東南大學首席教授、江蘇省政府參事、江蘇民生幸福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徐康寧:要把握好新發展格局的深刻內涵,我們強調的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它是一個整體,這就意味著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自我循環,不是不再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內部循環,而是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要在更加開放的環境下,促進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有機發展、相互促進
  • 政策研究 | 高質量「雙循環」及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本文以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為大體界限,通過對比危機前後全球經濟尤其是中美兩大經濟體循環格局的演變,揭示高質量「雙循環」的內涵以及政策含義,並在此基礎上,對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形成高質量新發展新格局進行闡述。
  • 張禮卿: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幾點認識
    二、「雙循環」格局下,擴大內需的著力點是什麼?擴大內需是「雙循環」的出發點,也是核心內容。那麼,如何著力於擴大內需呢?一般認為,我國國內消費市場潛力巨大,擴大消費對於加快形成「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至關重要。的確,我國擁有14億人口,人均收入1萬美元左右,是一個中高收入國家,並且有望在不遠的將來跨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 雙循環格局下地方金融的定位與發展戰略
    他指出,地方金融支持「雙循環」,要有高定位、大思路。各級黨政部門要堅持新發展理念,千方百計支持地方金融的發展能力建設,為地方金融提供開明、開放的市場化、法治化、可持續經營環境,讓地方金融大膽、主動積極開展雙循環服務。地方金融首先要以推動消費為切入點,大力推動金融消費,以增加投資需求。
  • 綠視界 | 一行兩會集體發聲,構建金融支持新發展格局
    本次年會的主題是「金融支持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桂平、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曹宇、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閻慶民主旨演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要順應國內外形勢變化,立足更加順暢的國內經濟循環,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通過改革實現雙循環相互促進,推動「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 毛振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底線思維的集中體現
    毛振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底線思維的集中體現中誠信國際中國宏觀經濟論壇 CMF 昨天毛振華,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聯席主席,中誠信集團董事長,本文刊發於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聯席主席,中誠信集團董事長毛振華在會上發表了題為《底線思維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中國經濟政策》的主旨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