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網評:用國家之名銘記歷史,以民族之名走向復興

2020-12-22 中國青年網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9月3日上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儀式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

歷史之所以刻骨銘心,是因為它能夠給過去以總結、給未來以昭示。第二次世界大戰波及60多個國家和地區、巻入當時世界五分之四的人口,1.9億人因戰爭而傷亡。生活在這個星球的人們從來沒有遭過如此巨大的浩劫。但即便灼熱的戰爭傷痛還在,戰爭的陰霾卻從未徹底散去。在75年的時光中,挑戰和平正義的勢力依然活躍在某些國家的肌體裡,極端組織用槍炮來擾亂著地區安寧,世界秩序的維護漸變成靠「一家獨大」的強國肌肉來進行,多邊協商機制更是沒有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正義與邪惡的殊死博鬥、光明與黑暗的此消彼長,讓更多的有識之士意識到,要避免人類被再次拖入戰爭的深淵,找到和平與發展的光明之路,就應當成為全人類的集體共識。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更懂得和平的深刻涵義。從1840年鴉片戰爭被殖民者敲開國門,到1945年抗日戰爭讓侵略者倉皇離去,近代的百年中國經歷了一個山河破碎、神州陸沉的至暗時刻,更迎來了一場絕境反擊、奮勇抗爭的關鍵轉折。「我們勝利了!」75年前的9月3日,四萬萬同胞點亮篝火、徹夜遊行,慶祝屬於他們自己的勝利。也正是這一聲「我們勝利了」,讓東方大國真正睜開了「睡獅的雙眼」。

「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今天,我們之所以要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是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就是一段要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徵程。這需要並肩同行、攜手共進。對勝利的紀念,就戰勝國而言,是在特殊節點的規定動作,而我們則賦予它更多一層含義——通過合作共贏和國際秩序搭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並不斷為和平注入正能量。

「山積而高,澤積而長。」每一個希望走在世界前列的國家,不能信奉恃強凌弱、盛氣凌人的博弈,而是要達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贏。確立一個更加廣泛地體現共同利益的原則,是當今世界和平發展的主要潮流。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領導人在多個重要場合闡述「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光明前進一步,黑暗就退縮三分。歷史不應該只是書本或影視劇裡的素材,更應該是給予人類以深刻的洞察力,並從中找到走向未來的指引。

用國家之名銘記歷史,以民族之名走向復興。75年前的偉大勝利,浸染著無數仁人志士的鮮血,我們未敢忘記;75後的光明前景,承載著億萬中華兒女的期待,我們砥礪前行。歷史從風雨如晦的歲月深處走來,它將繼續為我們證明:不懼強敵、上下一心的中國人民,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道路上,將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謝偉鋒)

(來源:中國青年網)

相關焦點

  • 【地評線】南方網評:銘記歷史,砥礪復興之志_南方網
    在這個草木含悲、山河垂淚的日子裡,悼念南京大屠殺中的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共同追憶那一段困難深重的歷史,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銘記歷史,方能在滄海橫流中積蓄砥礪前行的力量。
  • 銘記歷史,砥礪復興之志
    這一天,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在這個草木含悲、山河垂淚的日子裡,悼念南京大屠殺中的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共同追憶那一段困難深重的歷史,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表明了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銘記歷史,方能在滄海橫流中積蓄砥礪前行的力量。
  • 未來網評:銘記「九一八」,從血色豐碑中汲取民族復興力量
    (圖為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標誌性建築——殘歷碑)面對日軍鐵蹄肆虐,無數仁人志士挺身而出。白山黑水之間,彈盡糧絕之時,楊靖宇血灑荒野,以肚中棉花、樹皮彰顯報國壯志,還有投筆從戎的烈士王光宇、英勇就義的烈士趙一曼……面對國家存亡的危急時刻,面對生與死的抉擇時刻,他們義無反顧用血肉之軀挺在阻擋侵略者的最前線。壯舉從何而來?就是從那一份家國主義的認同感而來。
  • 漫評:在國家公祭中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以國家之名祭奠遇難同胞,共同追憶那一段困難深重的歷史,是傳遞中國人民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信念。  以國之名公祭遇難同胞,不僅僅是為了打撈那段被時間湮沒的歷史,更是為了喚醒民族的共同記憶。30萬同胞慘遭殺戮,鐘山石城腥風哀,血灌長江赤秦淮。我們翻開歷史,祭奠遇難同胞,是不忘國家和民族所曾經歷的坎坷命運。為何從第一次國家公祭後,每到長假,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總能排起長隊?
  • 在接續奮鬥中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變局中,正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註定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引領中華民族進一步走向復興。  回首「十三五」,「人民的美好生活,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人都不能少。」
  • 勇擔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在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瑰麗的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鴉片戰爭後,中國遭受了千年未有之變局,陷入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國家積貧積弱,社會戰亂不已,人民生靈塗炭。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無數仁人志士奮起尋求救國救民、振興中華的道路,但都壯志未酬,終究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
  • 走向復興的歷史迴響——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新華社北京9月3日電題:走向復興的歷史迴響——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新華社記者黃明、梅常偉9月3日,一個特殊的日子,一段歷史的坐標。在舊貌早已換新顏的神州大地,在無數中華兒女的情感深處,億萬軍民歡慶抗戰勝利的喧天鑼鼓穿越歷史時空,迎著新時代中國的和平暖陽,伴著新入校學生的書聲琅琅,和著應徵青年的軍歌嘹亮,激蕩成中華民族從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的史詩交響……(小標題)一聲震驚世界的怒吼——「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 同心同德自強不息 共謀民族偉大復興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在港澳臺各界引發熱烈反響。大家表示,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全體中華兒女為國家生存而戰、為民族復興而戰、為人類正義而戰。作為中華兒女,我們要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勠力同心、鍥而不捨,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彼岸奮勇前進。
  • 不忘苦難記憶,砥礪復興之志——寫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
    新華社南京12月12日電 題:不忘苦難記憶,砥礪復興之志——寫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  新華社記者蔣芳、邱冰清  又是一年「12·13」。第七個國家公祭儀式上,凌厲的警報聲將再次響徹這個城市上空,是哀悼更是警醒。  國行公祭,祀我殤胞。
  •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不忘苦難記憶,砥礪復興之志
    第七個國家公祭儀式上,凌厲的警報聲將再次響徹這個城市上空,是哀悼更是警醒。國行公祭,祀我殤胞。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設立以來,對30萬遇難同胞的深切緬懷和對那段災難歷史的深刻反思,正成為國人傳承歷史記憶的自覺追求,化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牢記民族苦難冬天的「哭牆」前,有無盡的哀思。
  • 國家公祭,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國行公祭,祭抗戰死難之生命;祀我國殤,悼血與火浸染之地。」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緬懷南京大屠殺的無辜死難者,緬懷所有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就是為了用公祭儀式的「火炬」,照亮歷史。那段苦難深重的歷史,鐫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內心深處,構成民族共同的記憶。
  • 銘記歷史發奮圖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銘記歷史發奮圖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在長沙社會各界激起強烈共鳴>長沙晚報掌上長沙9月5日訊(全媒體記者 黎鐵橋 錢娟 實習生 鄒玉瑛)「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 鑑往事、知來者:凝聚民族復興之志 習近平句句鏗鏘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督學、教授洪向華表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中國近代以來的沉重歷史災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重要意義,充分說明這場勝利是中華民族從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一場全民族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共同奮起御辱的反侵略戰爭。」
  • 西安網評:國家公祭日,凝聚矢志復興的磅礴偉力
    牢記民族苦難。這是一個令無數人為之疼痛的日子,這是一段需要不斷被銘記的歷史。83年前的12月13日,侵華日軍野蠻侵入南京,在長達40多天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中,30萬同胞慘遭殺戮,人類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頁。
  • 不忘苦難歷史 砥礪復興之志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我市中小學通過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大家銘記歷史、珍愛和平、振興中華。13日上午,翠崗中學初一(1)班學生李夢瑤和父母一起在家收看了央視新聞推出的特別直播節目《國家公祭日|勿忘,不忘!》。「老師布置的周末家庭作業是家長和孩子一起了解南京大屠殺的那段歷史。」
  • 以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砥礪民族復興力量
    今天,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經濟全球化受到的空前挑戰,面對世界上一些國家的霸凌行徑,面對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難啃的骨頭、難涉的險灘、難爬的高山,同樣需要革命英雄主義的精神之鈣來滋養。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無數英雄先烈是我們民族的脊梁,是我們不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所在。在光陰之河的衝刷中,英烈們的殊勳光芒依舊奪目;在時代的變遷中,英烈們彰顯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已成為砥礪民族復興的力量源泉。  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
  • 銘記歷史 振興中華|聽,附中青年的聲音(二)
    是的,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忘記過去的人註定會重蹈覆轍。 2014年2月27日,中國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中華兒女終於得以在一個特殊的日子裡,用舉國同祭的莊嚴儀式寄託哀思,祭奠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死難者,向他們致以沉痛哀悼,並警示自身,銘記歷史,奮發圖強。
  • 人民日報社論:凝聚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礡力量
    那是一場艱苦卓絕的反侵略戰爭,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無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後戰場,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以血肉之軀築起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的鋼鐵長城,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抵禦外侮的偉大篇章。在那場戰爭中,中國人民以巨大民族犧牲支撐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不僅是為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而戰,也是為整個人類的前途命運而戰。
  • 「國家公祭日」不忘苦難記憶,砥礪復興之志——寫在第七個南京大...
    不忘苦難記憶,砥礪復興之志——寫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又是一年「12·13」。第七個國家公祭儀式上,凌厲的警報聲將再次響徹這個城市上空,是哀悼更是警醒。國行公祭,祀我殤胞。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設立以來,對30萬遇難同胞的深切緬懷和對那段災難歷史的深刻反思,正成為國人傳承歷史記憶的自覺追求,化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牢記民族苦難冬天的「哭牆」前,有無盡的哀思。
  • 國家公祭日|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銘記歷史 勿忘國恥 2020年12月13日 是公曆一年中的 第347南京大屠殺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痛,硝煙雖已遠去,國恥民殤不應忘記,以國家之名,祭奠每一個高貴的生命;以尊崇之心,祈願每一個人平安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