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南千官美食「神仙豆腐」的傳說,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

2021-02-22 鬱南關注

這種神奇的豆腐,傳說是明朝時期的抗倭名將、民族英雄陳璘傳下來的。

 

傳說明朝萬曆年間,陳璘帶領軍士開進雲霧山砍樹割草、開墾軍田。時值炎熱的夏天,雲霧山裡雲霧瀰漫,森林裡的瘴氣很厲害,軍士吸入了那些有毒的瘴氣,陸陸續續地病倒了。陳璘雖身體強壯,但最後還是病倒了。大家吃了軍中郎中的藥,不見好轉。陳璘便命人從東安縣城把最好的郎中請來為大家治病,吃過幾服藥,也不見好轉。

 

一天夜裡,陳璘睡得迷迷糊糊的,聽見有人在門外叫他。那人的聲音很幼稚、很輕:「陳將軍,陳將軍,快起來,我家主人有請。」陳璘披衣走出門外,發現是一名小書童打著燈籠站在門外等著他。

 

陳璘問道:「你家主人是誰呢?找我何事?」

 

那書童見陳璘出來了,便道:「將軍隨我來,去到您便知道了。」說完,便側舉著燈籠在前面引路。

 

陳璘很好奇,便在後面跟著書童走。

 

前面的路左彎右拐的,陳璘覺得既熟悉又陌生,這路好像平日間走過,但有些景象又覺得陌生。這樣兜兜轉轉走了很久,忽然看見前面樹蔭下有間亮著燈的茅屋。

 

書童道:「前面便是了。」

 

忽然,陳璘聞到一種從來沒有聞過的香味,不是花香,而是一種煎煮菜餚的香味。陳璘頓時覺得肚子餓了,下意識地咽了咽口水。

 

來到茅屋前,只見一位鬚髮皆白的老人家站在臺階上,向陳璘拱手行禮,隨後掀開門帘示意陳璘進屋裡。陳璘拱了拱手,抬腳進屋。只見屋裡的八仙臺上擺著一盤熱氣騰騰的暗綠色的菜餚,一壺酒,兩隻酒杯,兩雙筷子。陳璘明白了,剛才在屋外聞到的香味便是從那盤綠色菜餚裡散發出來的。

 

老人請陳璘坐下,他自己坐在陳璘的對面。

 

陳璘道:「老先生,這是……」

 

不等陳璘說完,老人便搶過話頭道:「久聞將軍威名,老朽早該拜見將軍了,只是俗務纏身,今天晚上才有機會。聞說將軍偶染小恙,老朽特意做了個能治這病的小菜,請將軍賞面陪老朽喝幾杯水酒。」

 

陳璘:「請問老人家尊姓大名?」

 

老人道:「山野村夫,小姓『土』字,賤名嘛,不提也罷。老朽隱居於此多年,外界早把老朽忘掉囉。吃吧,菜都快涼了。」

陳璘見那暗綠色的菜餚像豆腐,便問道:「這是豆腐吧?」也不等人家回答,便夾了一塊放進口裡。

 

老人回答道:「是一種藤草做的豆腐。」

 

陳璘把那豆腐含在口中,首先充滿口腔、鼻竅的是藤草那濃鬱的青腥之味,接著米豆、花生米、稻米的特有香味也跑出來了,與藤香混在一起,一前一後地渲染著嗅覺,那感覺,就像猛咽一口山泉,入口時是冰涼,咽下去時是清香、甘甜……

 

二人邊吃邊聊。老人家告訴陳璘,用來做豆腐的藤草是雲霧山上常見的小藤,叫百解藤,能解百毒、散瘴癘。將軍開山造田,身上的小恙,便是吸入瘴氣造成的。吃這個豆腐,正好對付它。

 

陳璘聽了,站起來,活動了一下筋骨,覺得整個人精神了,頭也沒有暈暈漲漲的感覺了。若不是老人家提醒,還老記掛著自己在生病。這豆腐真是神奇,比郎中的藥強多了。若將士們能吃上,那瘴癘便能治了。於是,陳璘請求道:「敢問老人家,這豆腐難做嗎?我軍中將士多染瘴癘,正好用它治病。」

 

老人笑著道:「不難做,不難做,我家小書童都曉得做呢。我把方子寫下來了,將軍回去照方子做就可以了。」

 

陳璘聽了,高興地站起來拱手行禮道:「真好!真好!在此先行謝過了。」

 

老人笑呵呵地看著陳璘,接受了陳璘的謝禮。

 

老人從懷裡掏出一個錦囊,遞與陳璘道:「此乃做藤草豆腐的方子,將軍請收好。」

 

陳璘雙手接過錦囊,藏在衣服的夾層裡收好。

 

此時,書童又捧了一小盤藤草豆腐出來,道:「先生,將軍,只剩這些了。」

 

陳璘道:「夠了,夠了。」

 

老人家道:「再吃一點吧,四更天還沒到呢。」

 

陳璘其實還沒吃飽,聽老人這麼說,便給老人家倒滿酒,自己也倒滿,剛要舉杯,忽然聽見門外軍士大叫:「將軍,不好啦,將軍,不好啦,九翔少爺吐了。」

 

陳璘一聽,知道自己兒子病情加重,也顧不得跟老人家道別了,一個箭步便衝出茅屋,因為太急了,竟一頭撞在門框上。

 

這一撞,陳璘醒了,發現自己還躺在床上,剛才是一頭撞在架子床的柱子上。原來是南柯一夢。陳璘連忙摸了摸衣服的夾層,發現真有一隻錦囊。

 

此時,一軍士在門外道:「將軍,少爺吐了,說要見您。」

 

陳璘道:「我這就去。」

 

陳璘打開錦囊,發現裡面疊放著一張紙,打開紙,紙上面畫著一幅百解藤的形象圖,旁邊還有文字描述。圖下方是做藤草豆腐的方子和步驟。陳璘大喜,知道是得到了神仙的幫助了。陳璘想起那老人家說他姓土,莫非是土地神?陳璘來到前帳,發現神龕下供著的土地公公神像與那老人家有幾分相似。心裡當下明白了,原來真的是土地神在幫助自己,請自己吃了一頓藤草豆腐,還給了做豆腐的方子。

 

陳璘心裡甭說多高興了,點燃三炷香,恭恭敬敬地插在土地神像前的香爐裡。

相關焦點

  • 鬱南美食「藤仔豆腐」原來是這樣的傳說~
    老人道:「山野村夫,小姓『土』字,賤名嘛,不提也罷。老朽隱居於此多年,外界早把老朽忘掉囉。吃吧,菜都快涼了。」陳璘見那暗綠色的菜餚像豆腐,便問道:「這是豆腐吧?」也不等人家回答,便夾了一塊放進口裡。 老人回答道:「是一種藤草做的豆腐。」
  • 鬱南「藤仔豆腐」的傳說,你聽過未?
    這種神奇的豆腐,傳說是明朝時期的抗倭名將、民族英雄陳璘傳下來的。 傳說明朝萬曆年間,陳璘帶領軍士開進雲霧山砍樹割草、開墾軍田。時值炎熱的夏天,雲霧山裡雲霧瀰漫,森林裡的瘴氣很厲害,軍士吸入了那些有毒的瘴氣,陸陸續續地病倒了。陳璘雖身體強壯,但最後還是病倒了。大家吃了軍中郎中的藥,不見好轉。
  • 資源又到了吃「神仙豆腐」的季節,過神仙日子!
    在資源縣的大山溝裡,生長著一種樹,叫「神仙葉子」樹,這種樹的葉子叫「神仙葉子」,「神仙葉子」可以做豆腐,做成的豆腐,便叫做「神仙豆腐」,神仙豆腐具有清熱、醒腦提神、降血脂、降血壓的功效。這種「樹葉豆腐」在我們當地也叫「神仙豆腐」。神仙豆腐究竟來自何時何地?大人們說,很早以前,有個後生十分孝順,陪伴瞎眼老母生活,但家裡窮困難堪,經常斷糧挨餓。有天晚上,老娘糊裡糊塗念到:「要有碗豆腐湯喝,死也閉眼。」年輕人心裡十分難過,睡夢中聽到一個仙女叫他去拿豆腐。他喜出望外,跟著走到屋後森林中,仙女指著一種樹葉道:「這是神仙葉,摘回去做豆腐吧。」
  • 那些神話傳說中關於神仙的冷知識!你都知道嗎?
    在我國的歷史文化傳承中,民間傳說著很多形形色色的神仙,包括道教中的神仙、佛教中的神仙、民間鬼仙等等數不勝數,但是因為沒有形成很統一的說法,導致整個中國的神仙體系都成了一鍋燴。再加上玄幻小說的盛行,腦洞大開的創作者們更是「錦上添花」,在這一鍋燴的神話體系中又加入了新的佐料。
  • 這藥材,葉可做神仙豆腐,根可調經壯陽祛風溼!
    貴州山多,有山的地方特別出土特產,神仙豆腐就是其中一種。將鮮嫩的神仙葉採集來,洗淨放入盆或桶中反覆揉搓,待綠瑩瑩的汁水流出後,濾出葉渣,再將事先準備好的草木灰水點入其中,自然冷卻後,即成有翡翠般的色澤和美感的神仙豆腐,又名翡翠豆腐,斑鳩豆腐。
  • 翡翠文殊菩薩的寓意與傳說,很多人都不知道!
    翡翠文殊菩薩的寓意與傳說,很多人都不知道!文殊菩薩是屬兔的人的守護神,關於文殊菩薩的身形外貌,傳說中文殊菩薩是如來佛祖怙恃之一,身體是紫金色的,形態如童子,頭上有著五髻冠。翡翠文殊菩薩的寓意與傳說,很多人都不知道!文殊菩薩的坐騎為一頭獅子,代表著智能威猛,而這頭獅子也是將文殊菩薩與其它菩薩區別開來的最大區別。如果很多菩薩在一起你分辨不出來的話,那麼有獅子的一定是文殊菩薩。
  • 長沙除了靖港古鎮,這個古鎮風景也很美,可惜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
    長沙雖然因為一把文夕大火,燒掉了很多的歷史文化古蹟,但是有一些古鎮也留下來了,比如說大家熟知的靖港古鎮,當然後來也新修了一些旅遊的古鎮,比如說銅官窯古鎮,道林古鎮,關山古鎮,然而其實在距離長沙100多公裡外,還有一個古鎮,風景很美,可惜很多長沙人都不知道,那就是官渡古鎮。
  • 中藥材斑鳩佔(神仙豆腐柴)
    斑鳩佔拼音Bān Jiū Zhàn別名神仙豆腐柴、狐臭柴(《貴州草藥》),斑鳩葉豆腐、小青樹(《中草藥資料》)。出處《陝西草藥》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長柄臭黃荊的根、葉。夏、秋採收。③治水腫:斑鳩佔葉二兩,煮豆腐吃。④治無名毒瘡:斑鳩佔葉一把,搗絨敷患處。⑤治陽萎:斑鳩佔根二兩,淫羊藿根、花臉蕎根各一兩,燉肉吃。(性味以下出《貴州草藥》)⑥治燒傷:斑鳩佔根皮或葉,研為末,菜油調塗患處,每日一至二次。(《中草藥資料》)摘錄《中藥大辭典》
  • 柴葉豆腐
    ;仙居的柴葉豆腐仙氣十足叫神仙豆腐……說到神仙豆腐還有個傳說。話說很早很早以前,軍閥混戰,土匪橫行,外加連年災荒,屍骨遍野,民不聊生,觀世音菩薩慈心湧動,柳枝幹露,所到之處荒山綠葉,可制豆腐。再變一老妮,親手教鄉民製作成豆腐充飢,以緩解災情,人們為了感念觀音菩薩的恩情,把這種豆腐叫做「觀音豆腐」;因為觀音是天上神仙,很多人叫「神仙豆腐」;更多的人直接叫「柴葉豆腐」或「樹葉豆腐」。
  • 葉可做神仙豆腐,根可調經壯陽祛風溼!這藥材必須了解
    貴州山多,有山的地方特別出土特產,神仙豆腐就是其中一種。將鮮嫩的神仙葉採集來,洗淨放入盆或桶中反覆揉搓,待綠瑩瑩的汁水流出後,濾出葉渣,再將事先準備好的草木灰水點入其中,自然冷卻後,即成有翡翠般的色澤和美感的神仙豆腐,又名翡翠豆腐,斑鳩豆腐。
  • 鬱南建城天后廟:享譽省港澳的古廟
    在嶺南地區,很多人對六祖惠能故裡的國恩寺、南華寺等耳熟能詳。可是,或許很多人還不知道,在鬱南縣建城鎮文昌古橋附近的地方,矗立著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廟。(鬱南建城天后廟?不好意思,是香港的天后廟!)
  • 典藏於鬱南民間的傳世手藝:鬱南橫經席!
    有時候流傳下來的古語不一定全對。廣東西部的雲浮鬱南縣,珠江水穿縣而過,該縣林木茂密,山清水秀。常年與青山綠水為伴的鬱南人們卻很少撒網捕魚,也不亂伐林木,一年四季編打草蓆,幾百年來,祖祖輩輩,世世代代皆如此。從古到今,編打草蓆是他們的主要收入。小到學齡兒童,大到白髮老者,個個心靈手巧,都是編打草蓆的高手。
  • 尋味貴州菜,連貴陽本地人都不一定知道的黔菜指南
    貴州光是酸湯的種類就有很多種:若以湯的質量和清澈度來分有高酸湯、上酸湯、二酸湯、清酸湯、濃酸湯等;以湯的味道來劃分則有:鹹酸湯、辣酸湯、麻辣酸湯、鮮酸湯、澀酸湯等;以湯的原料劃也有:雞酸湯、魚酸湯、蝦酸湯、肉酸湯、蛋酸湯、豆腐酸湯、毛辣角酸湯、菜酸湯等;如以民族劃分又有苗族酸、侗族酸、水族酸、布依族酸等。
  • 隱在重慶主城的「懸空寺」,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
    【尋常看重慶】(第158期)沙濱路入口,但其實我並不是走的這裡,攝影|尋常圖文|尋常說到懸空寺,很多人都會想到山西渾源縣北嶽恆山的懸空寺。殊不知,在重慶主城就有一座「懸空寺」。我後來查了一下資料,才發現半個沙坪垻的地名都來源於此。
  • 身處重慶的媽祖廟,構造獨特且極具藝術價值,很多人卻不知道在哪
    相信生長在祖國的我們,都是從小聽著神話故事長大的。各路神仙妖怪的傳說數不勝數,張口就來。很多神話故事都是人們想像出來的,但是你們知道嗎?有一個名叫媽祖的海神是真的,她在很久以前是真實存在的。媽祖原名林默。
  • 「懷念」豆腐
    小時候,但凡街上有賣豆腐的在吆喝,奶奶聞聲後往往會在袋子中擓一大碗黃豆,然後一手端碗一手拎小盆兒去換豆腐。當然,我每次都在後邊跟著。當時老百姓普遍貧困,想吃豆腐就物物交換,用黃豆換豆腐。賣豆腐的推著手推車,車上放著像個大號方形模具的淺木盒(俗稱「豆腐盤」),木盒裡盛放著用豆包布包裹冒著熱氣的豆腐。透過豆包布飄出陣陣滷水豆腐特有的豆香味兒,距離手推車十幾米外就能聞到。
  • 你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也許你自己都不知道
    從百姓的層面,人們也不願意沒事流動,有吃有喝,有玩有鬧,地面都熟悉,辦什麼事情都手到擒來,讓誰也不願意沒事瞎折騰!所以,百姓不願意動,國家不讓動,這樣保持了五六千年,但之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七十年代末的人口大流動,到現在已經快五十年了,有的地方從無到有,都是外地人建起來的,比如深圳,有的地方從有到無,因為經濟的落後,無法開展工業,外地人只能到大城市尋夢。現在的城市,可以粗略地分為本地人和外地人,其實很多所謂的本地人,也都是外地人,只不過生活了幾十年也變成了本地人,或者外地人的二代就是本地人。
  • 寧波本地人都不知道的小眾園子,雖小卻來歷不凡,連名字都有深意
    細想起來,我們已經不是第一次路過了,問起朋友,他們也不知道這處叫什麼名字,派什麼用場。 這種連本地人都不知道的小眾景點當然得去走一走。 善園雖有一個「園」字,但不屬於園林,最多只能算是一個小園子。與其它佔地幾百畝的園林相比,善園堪堪不過二十幾畝地,轉上一圈甚至都花不了半小時。
  • 你知道咱黃石的太子豆腐好吃,卻不知道傳說更感人!
    太子豆腐產於陽新縣太子鎮的著名漢族小吃,在黃石地區家喻戶曉,故名。        太子豆腐有100多個品種。
  • 豆腐加雞蛋,豆腐的神仙吃法,被稱為米飯殺手,大人小孩都愛吃
    豆腐是我們大家經常吃的豆製品,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味美又養生,可以為我們的身體補充蛋白質。 常見豆腐 豆腐呢,是一種百姓家常菜,味道美味吃法也很多,如要花點心思烹調,就會有美味佳餚了,既經濟實惠,又好吃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