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大學鍾亭小山的東側有一組石雕五供及石供桌。這組石雕為晚明時期的文物,包括石供桌、香爐、蠟臺和寶瓶。石供桌由上枋,束腰、下枋構成,束腰上、下有蓮花瓣(八達馬)圖案。圭腳為雲紋圖案,美輪美奐。
香爐為雙耳三足圓鼎形,上為海山,飾以青竹花紋,下有花卉圖案。爐口周圈飾卐字連續圖案,爐身有花卉圖案。爐底三足圓雕「狻猊」獸頭,狻猊為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香爐上有一圓柱球頭,象徵香火,俗稱「海山」。 所謂「海山」,其實就是香爐上燃點的香火的一種誇張抽象造型表示法。
在香爐的兩側各有一個蠟臺,下有底座,繪有靈芝雲紋圖案。蠟臺上雕刻同樣誇張的蠟燭,渾圓強壯,似可燃燒萬年,香火永嗣,世代永祀。在蠟臺的外側各有一個雙耳寶瓶。這是一組保存比較完整和雕造精美的石五供。是陵墓的祭器,用於供奉先人,追思恩澤,是一種思想寄託,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祈禱。希望社會盛世太平,生活幸福美滿,人們健康長壽。可惜蠟臺和香爐有部分缺損,但瑕不掩瑜,仍不失其文物和藝術價值。2002年校園方對此處景點進行了整修,在石供桌底部邊緣貼了花崗巖。將原有水泥混凝土基礎遮掩起來,並在五供處鋪設了仿青磚鋪裝,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又便於遊人遊覽觀光。至於石雕五供的來源就顯得有些撲朔迷離,至今尚無確切史料可考,這無疑是北大校園景觀中的一個空白。揭破其出身之神秘,還原其本真,尚有待於博學之士的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