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縣官方唯一微信公眾號「微報資源」
時事政治 社情民意 盡在其中
【資源縣】世界丹霞奇觀 嶺南避暑勝地
■人物簡介
李德明:1915年出生在車田苗族鄉坪寨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4年12月參加紅軍,跟隨部隊長徵,次年2月在戰鬥中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9月調紅軍總部直屬騎兵班擔任通訊工作。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張家口、五臺山一帶堅持遊擊戰爭,發動群眾支援前線。解放後,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李德明被授予三級勳章,屬二等甲級殘疾軍人,離休後享受副軍級幹部待遇。1989年10月在北京逝世。
■講述
講述人:李東升,李德明之子,現居北京。
回憶起李德明,他的後人說,父親一生徵戰無數,但談論最多的就是長徵中的點點滴滴。
李德明是紅軍長徵經過資源時加入紅軍的,在此之前,他還是個放牛娃。李東升在接受採訪時回憶,父親曾經告訴過他們,在那個年代,窮人過的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冬天的時候,穿著單衣在山裡走,冷得直哆嗦。」小時候的窮苦生活讓李德明記憶深刻,李德明的命運從跟隨紅軍那一刻開始改變。
戰爭中的李德明(中)與將士在一起。
李東升說,父親告訴他們,紅軍長徵過資源的消息傳來時,不少村民都非常激動。但當地的鄉紳土豪一直誤導村民,抹黑紅軍,破壞紅軍與群眾的關係,再加上欺騙、威逼等手段,紅軍到來之際,村民紛紛上山躲藏。李德明的父親不為所動,他堅信紅軍是幫助窮苦大眾的正義之師,是維護廣大群眾利益的軍隊。他毅然留在家裡,燒起三大鍋熱水,為遠道而來的紅軍接風洗塵,熱情歡迎紅軍的到來。「只有紅軍才能讓我們這些窮苦農民翻身做主,過上好日子。」在爺爺的影響和鼓勵下,當年19歲的父親萌生了追隨紅軍的想法,並順利加入了紅三軍團,之後不久便成為了軍團長彭德懷的警衛員。李東升說,父親也一直記得,他跟隨紅軍後,爺爺叮囑他:「你當了紅軍,我們很自豪,一定記得要守紀律,就算再苦再累也要堅持,絕對不能半途而廢,絕對不能跑回來。」
爺爺的教誨,父親牢記在心,也憑著這樣堅定和堅韌的信念,父親也完成了獨臂走完二萬五千裡長徵路的人生重要旅程。李東升回憶說,在四渡赤水戰役中,年輕的父親已經成長為一名前鋒戰士。土城之戰中,他奮勇殺敵,卻不幸被一顆流彈擊中右臂,從此他的右臂幾乎殘疾,不能再拿槍提物,父親被迫訓練自己成了一個左撇子。之後,他靠著一隻左手,衝鋒陷陣,忍受著比常人多一倍的磨難,堅持戰鬥。
李東升說,父親常說,長徵時,紅軍面對的考驗不僅僅有敵人的追擊和戰鬥,還有來自大自然的嚴酷挑戰。父親說,紅軍過雪山時,猶如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北風呼嘯得讓人張不開嘴,行軍步伐進程也很緩慢,行軍數月,糧食補給不足,紅軍戰士們衣服單薄,又餓又凍,許多戰士踩在軟綿綿的雪裡,一旦摔倒,想站起來卻渾身無力,很多戰士就永遠地躺在雪山裡了。父親說:「這就是對人的意志的較量,我曾經無數次想,算了,蹲下來歇會吧,但腦子裡一直還有個聲音,告訴我不能睡,一睡就再也起不來了。」回憶起過草地的那段徵途,父親心情更是低落,因為「走到一半時,我回頭看,發現草原上布滿了一個個的鬥笠,而每一個鬥笠下面,就埋著一個紅軍。」父親告訴李東升,經過無數次的槍林彈雨,紅軍戰士們之間的感情都很深,但在大草原裡,一旦陷入沼澤,下降速度很快,旁人根本不能拉也拉不住,只能眼睜睜看著與自己肩並肩作戰、親密無間的戰友陷入泥潭。「那種滋味,真是揪心。」
李東升記得父親說過,當紅軍走出草地的時候,戰士們幾乎都瘦得只剩骨頭架子了,許多人都患有咳嗽、胃病等疾病。只有一隻手能靈活運用的他也不例外,嚴重的胃病和虛弱的身體讓他「舉步維艱」,但想到爺爺的叮囑,父親咬牙堅持了下來,憑著堅強的意志完成了二萬五千裡長徵。
■回溯歷史
把腸子塞進去繼續戰鬥 願意為祖國獻出生命
李德明是1934年底紅軍長徵過桂北途中毅然參加紅軍的眾多桂林籍軍人中的一員,也是長徵勝利後為數不多的幾個桂林籍紅軍倖存者之一,更是資源縣車田苗族鄉坪寨村的驕傲。在坪寨村,記者見到了李德明的遠房侄兒李軍,李軍不但和李德明有親緣關係,他也一直在做李德明的資料收集工作。
解放後,李德明也多次回過資源,李軍對此印象非常深刻。李軍告訴記者,1962年李德明回資源時,自己才10歲,「當時李德明是騎著高頭大馬回來的。」李軍說,那時候交通不方便,李德明是從桂林騎馬回到資源的,他一身戎裝,在戰馬上威風凜凜。李軍說,當時他們幾個小夥伴為了看李德明,中午一放學就跑出來,一人拿著一根黃瓜,邊走邊啃。李德明看到他們後,笑著說:「不要吃那麼多生黃瓜,小心拉肚子。」李軍他們聽了,一鬨而散,但在他們心中,李德明不但是個威嚴的革命戰士,更是慈愛的家鄉叔伯。
據中共資源縣委黨史辦公室記載,1934年冬天,紅軍長徵經過越城嶺山區,許多貧苦農民參加了紅軍隊伍,苗族青年李德明就是其中一個。李德明家中有父母和弟弟妹妹6口人,主要靠佃耕和幫工謀生。李德明由於家庭貧困,沒有機會上學,從六七歲就挽起了豬菜籃,拿起放牛鞭,上山砍柴,下田插秧。1932年,李德明的父親李才多受桂北瑤民武裝起義的影響,積極參加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起義鬥爭,被反動派抓捕入獄。獲釋出獄後,帶著年幼的兒子背井離鄉逃到全州桐油山姐姐家,在那裡打短工。李德明則幫人家打柴放牛,餬口度日。1934年冬,當紅軍長徵過資源時,李才多看到紅軍紀律好,保護老百姓,是幫助窮人的好隊伍,便跟李德明說:「白軍打仗為地主,紅軍打仗為窮人,當兵要去當紅軍。」李德明聆聽父親的教導,加入了紅軍。
李德明一生徵戰無數,永遠衝在最前線。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共中央將紅軍隊伍進行了整編,李德明被編入了八路軍。1945年,抗日戰爭中,李德明主要在晉察冀邊區負責打擊日軍。「他一直在山西一帶帶兵作戰,是老四團的營長,雖然他只有一隻胳膊,但他殺敵勇猛果敢,一直在一線的前鋒位置。」李德明的兒子回憶說。
在百團大戰中,李德明表現出了桂林兒女們鐵一般的意志和勇敢。李德明生前回憶說,一次作戰中,他在前線發起攻擊,卻不幸被一顆手榴彈爆炸時飛出的彈片擊穿了右側腹部,當時他感覺一股熱流湧出,俯身一看,腸子直接從彈孔流了出來,他捧起腸子聞了聞,認為沒破,便把腸子塞回肚子,用裹腳行軍布帶直接將傷口紮緊,繼續作戰。李德明告訴子女,戰火紛飛中,當時根本顧不上疼。
百團大戰後,八路軍化整為零,李德明任五臺支隊的支隊長,開始了與敵人的周旋。在長期的戰鬥中,李德明總結出了自己的經驗,並將這些經驗和故事反覆向後人述說。李德明總結戰鬥經驗說,敵人專挑人意志薄弱的半夜進攻和圍剿,所以每天晚上李德明從不睡覺,白天才找個隱蔽的地方眯一下。日本鬼子眼線多,別人放兩個哨,他就放6個哨,保證與敵人周旋到底。
山西五臺戰役時,面對敵人的強大炮火與猛烈進攻,李德明所在支隊的每一個戰士都英勇頑強,直至戰鬥到最後一人。戰鬥中,李德明遭遇了近身激戰,當時敵人拿著刺刀刺向李德明,李德明只有一隻手可以用力,在戰鬥中明顯處於劣勢,當場就被刺中。李德明就趁著敵人拔刀時,身體傾斜,快速用左手反刺敵人才終於擊中敵人而脫險。當增援部隊趕到戰場時,聽見附近村裡有槍聲,馬上命令戰士們進村營救,才在村子裡的大磨盤下救出了還在堅持和敵人火拼的李德明。
李德明對日本鬼子的侵略行為一直十分痛恨。他在戰爭中經歷了九死一生,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他曾參與大小戰鬥共140多仗,多次身負重傷,屬於二級殘疾軍人。他離世時,腦袋裡還殘留著一顆在戰鬥中擊中腦膜的手榴彈殼碎片。
在李德明的影響下,他的五個子女均走上了軍人的道路(第一排中間為李德明和夫人)。
作為經歷過紅軍長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優秀指戰員,1955年,李德明被授予大校軍銜,並在之後分別被授予三級八一勳章、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及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等。一生戎馬生涯的他時刻心繫祖國,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後,當時身在華北軍區療養院養傷的李德明聽到了消息,立刻向組織請命,報名參加志願軍,奔赴朝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他反覆告誡子女們:「部隊就是我的家,只要祖國需要我,我隨時願意為她獻出生命。」
李德明思念家鄉 家鄉人也以他為驕傲
李德明有5個子女,在他的影響下,全部都參了軍。李德明的愛人何其賢也是八路軍,他們之間的相遇在部隊裡也是一段佳話。1945年,李德明奉命參加古北口阻擊戰。李德明和部隊住在當地百姓家裡,並向百姓們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部隊走的時候,一個年輕的女孩也要跟著部隊一起離開,這個人就是何其賢。之後,她擔任了八路軍的後勤衛生員,救死扶傷,與李德明一起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李德明夫妻都要參加作戰,在那個戰爭年代出生的孩子都會被裝進背簍放在馬背上,由警衛員負責照顧。李德明的女兒李清蓮也不例外。馬背的顛簸,周圍炮火不斷,使小小的李清蓮嚇得一直哭,李德明不得不將襁褓中的李清蓮放在了附近的老百姓家裡,請鄉親代為照管。一直到李清蓮兩歲時,李德明才將她接了回家。李德明當時看到蓬頭垢面、髒兮兮的女兒,心疼得不行,把自己的軍大衣脫了,裹住女兒,直說對不起女兒。
李德明的兒女告訴記者,李德明一生最愛的食物是土豆和辣椒。在戰爭和長徵的年代,土豆是最好的食物,既能飽腹又方便攜帶。而頓頓離不開辣椒的習慣,則來源於他對家鄉的思念。
1953年,在北京稍稍安頓下來後,心繫家鄉和父母的李德明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回家的道路。這次,他回家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告訴多年未見的父母,他完成任務回來了。然而,李德明回到資源老家後,卻著實把家鄉的父老鄉親嚇了一跳。「別說我們了,連他母親都沒想過,兒子經歷過這麼多年戰爭,這麼久毫無音訊,還能活著回來。」李軍說,當時的情景他也聽長輩們講起過,「當時李德明的媽媽哭了好幾回,一直跟大家說,我兒子還活著。」
之後,李德明三次回到資源老家,送錢送衣送物,看望家人和親戚,並希望將年邁的母親接回北京照顧,但母親由於故土難離,只願意在老家養老,李德明才放棄。李德明離世後,夫人何其賢繼續著李德明的囑託,給老家寄錢寄物,並把家鄉身患眼疾的親戚接到北京治療。之後,李德明的兒女和孫子們分別幾次回到資源老家,看望家中親人。
李德明記掛著家鄉,家鄉人也沒有忘記這位從資源縣走出去的鐵血軍人。在坪寨村,記者看到,李德明的故居被完整地保護了起來,獨立的一棟小木樓,記載著李德明在桂林的生活足跡。李德明現在的家鄉已經日新月異,李軍說,李德明是家鄉人民的驕傲,他每次回鄉,父老鄉親們都出來迎接,他回鄉作報告,父老鄉親們萬人空巷都趕去聽報告,「講到動情處,李德明在臺上落淚,父老鄉親們在臺下抹眼淚。」李軍說,當時還沒有紙巾,手帕也很少,大家就把眼淚抹在袖子上,「聽完報告後,袖子都溼了一大片。」在李德明誕辰100周年時,家鄉還專門舉行了紀念他的文藝活動。李軍說,無論時光如何流轉,那些浴血奮戰從槍林彈雨中走過來的老紅軍身上的精神,永遠都是每個中國人的精神財富,他們不應該被遺忘,更值得一直被銘記。
來源:桂林晚報
往期精彩:
➤韋紹藝調研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推進工作
➤【關注】關于禁燃限放煙花爆竹的公告
➤「圓夢」愛心團自發組織走訪慰問五保戶,情暖五保老人心
➤資源縣掀起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熱潮 推動全會精神在全縣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