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寺院照壁,情探廟宇之間:《空谷足音》尋訪寺院的靜美、緣禪

2020-12-23 烏龍大麥茶

「寺院是一個讓人產生幻覺的地方,好像我們走入其中,已經與天上的神靈有了暗語,身體裡糾結的一切都紛紛解散,誰非過客,花是主人。」——青青

小美8月去了趟壩上,風塵僕僕的回來,一腦門子的官司。

帶著條狗去壩上草原玩兒,結果狗玩兒的時候被貓抓傷了臉,老公還被馬踢到了腿。

雖說好歹都沒有造成嚴重後果,但是小美拿著幾乎沒怎麼使用過的駕照第一次開了遠道兒,還下著大雨,趕回來準備出差。

回來就病了,十有八九是神經過度緊張的。

「等我從舟山出差回來,我一定去雍和宮燒香!」

浙江舟山?我想到了著名的普陀寺。

身在北京的人很是有趣,一有所求便是雍和宮,佛教四大名山都能夠視而不見。禮佛往往在遭受不幸或者挫折後。

人們就是這樣,揣著最躁動的一顆心,去最應安寧與清淨之所,求一個凡塵俗事的答案與心安。

會得到心安嗎?依然會。

這便是寺院的最美所在。

青青的《空谷足音》便是一部漫遊寺宇的故事集。為什麼說是故事集?每一個寺院都伴隨著親身的經歷與傳說,與其講寺廟的起源,不如講自己與寺廟的機緣。

我們談佛談寺,以為絕緣於世。而青青眼中的寺,一花一葉均是緣分。

緣、美,機緣與美輪美奐。

我們以為的佛緣即是斷情絕愛才能修成的緣分,在《空谷足音》中並不存在。

與其說作者青青是在佛緣中絕塵,不如說作者是在尋訪寺廟的過程中寄情。

每一個小故事,都能感受到作者充沛的情感寄託。

作者曾在普陀山與一位修行者有過一盞茶的緣分,在面對未來未知的讓人躑躅的困苦時,修行者對她說:「有苦你即隨它,不要逆它,時過境遷,就不是苦了。就像這茶剛入口甚苦,好茶回甘。」「這兒真好,要是天天在這就好了。」「那就剃了頭,留這兒當和尚。」

驚醒了作者——塵世雖苦,於我到底還有留戀。

我想於青青而言,寺宇歸處不是寂靜無聲,而是千千萬萬的情與緣。

當我們面對塵世間的一切煩惱時,往往只想著偏安一隅便是歸途;可是真的當有人問你一句「告別紅塵俗世可好?」才回想起初心和夢想。

好茶入口雖苦,而後回甘。

為了那回味去窮的甘甜,我們願意付出多少努力。

青青踏著她淡然而求索的步伐,帶著我們領略名山小流,講述一個個她聽到的小故事,敘述著一個個她的經歷。

全書六十二個寺院的真實尋訪經歷,用真實的故事,寺院的美好傳說,描述美的同時,也傳出絲絲禪意。

在青青的腳下和口中,每一間廟宇像是有著獨特的生命力,在用自己獨特的聲音傳承著其間發生的故事。

它們每一間與每一間都那麼不同,而青青沒有冗餘的描述,字字圓潤珠璣。好像是在告訴我們,想知道此間真相嗎?不如尋找機會一探究竟吧!

讓人能夠在她的文字中休憩,卻也同時心生嚮往:嚮往那廟宇間的蟲鳴鳥叫,廟宇間慵懶的貓咪與溫暖的夕陽,以及吹過廟宇斑駁牆壁的一縷細細的風。

《空谷足音》封面講「尋訪世間最美寺院」,世間可有一間最美寺院存在嗎?

可能存在在每一個人的心裡吧。

作者青青回想童年時的經歷,一片山野,一道屋簷——便也如同一座廟宇,收容著她兒時的記憶,包容著一方安定。

空谷足音,如果你在為凡塵而煩惱,不如暫時收斂鋒芒,去感受空山新雨的美妙,隨著青青的腳步寄情山水與廟宇,放鬆片刻。也許便能收穫一絲禪機。

相關焦點

  • 《空谷足音》:一位女記者與62座寺院的故事
    書出版後三年來,我又有意或者無意尋訪了幾十家寺院,寫出了十四個寺院。這些寺院,多數是與友人一起,並肩攜手,雲水之思,蕩滌塵襟。特別是已亥年春節,我與女兒去日本關西遊,住在京都吟松寺旁邊英國人開辦的民宿裡,每天早晨與黃昏我都到寺院裡,與一對住在寺院的老人相視,微笑。
  • 《空谷足音:尋訪世間最美寺院》 青青 | 一部現代版的《洛陽伽藍記》,一次心靈之旅
    《空谷足音:尋訪世間最美寺院》是由作者青青十年遍訪名山大川,名剎古寺,歷盡艱苦,以親身經歷寫下的現代版「洛陽伽藍記」。當下,專門尋訪寺廟的書已難見到了。原當代貴州期刊傳媒集團、孔學堂書局的負責人趙宇飛先生告訴我,他們正在策劃出版一本尋訪寺院的書,並希望我能為此書作序。看了書稿,不禁一嘆,這仿佛就是一部當代的《洛陽伽藍記》。作者在七八年時間裡遍訪華夏大地,問道終南,遊走閩越,尋訪了六十多所寺院。
  • 從阿拉善三座藏傳佛教寺院,看有別於藏地的內蒙古寺院建築特色
    自元朝開始,一直到清朝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統治西藏時期,歷代蒙古統治階級和藏傳佛教之間形成了「福田與施主」的關係,這一關係保留在了藏傳佛教處於最高層的幾位活佛封號中。根據有關史料記載,成吉思汗曾召見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道教乃至基督教等宗教人士一同前往,對各宗教都給予相同禮遇,並不獨尊某一教(派)。
  • 《空谷足音》書評·尋訪最美寺廟,覓得人生四境
    少時不知何是廟宇,總覺得有些許清冷肅穆,讓我不禁望而生畏。待到成人方知,每座廟宇都是一方人生課堂,每座廟宇的背後也有一段段不為人知的嗔痴怨恨、喜怒哀樂。近來有緣看了一本名為《空谷足音:尋訪世間最美寺院》的書籍,寫的是有關於寺院廟宇的故事,期間有山居的隱士、寺廟裡的僧人、客棧的主人、茶庵裡的茶師等等,無一不因寺廟而結識相伴,也展開了一幅幅喜怒哀樂、悟道問心的人生畫卷。
  • 大連的84座寺院
    龍王觀:道教廟宇,位於旅順塔河彎浴場對面的山坡上,裡面供奉著龍王、觀音和藥王。廟是1993年以後修繕和擴建的。從遠處看龍王觀,更覺得很美。東邊有些陡,山下有一小片湖,接著一片很空曠的地。石鼓寺:佛教寺院,位於金州大黑山西麓。創建於隋唐時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早年間,寺前曾有圓石兩塊,山風鼓動,其敲擊聲如鼓,因此得名石鼓寺。寺境靜幽,古樹參天。近年修茸一新,香火健旺。
  • 五臺山的十一座著名寺院
    菩薩頂五臺山中規劃最大的黃教寺院。坐落五臺山臺懷鎮顯通寺北側靈鷲峰上。寺院四周環境清幽,風光殊佳。寺內首要修建有天王殿、雷音殿、戒堂殿、彌勒殿等,各殿塑像均為清代重塑。在寺中心石壇上有釋迦像,刻工詳盡,姿勢正經。7、第七大寺院金閣寺:五臺山最高佛像千手觀音所在地
  • 建寺所需「一站」購齊 · 領略寺院建築之美
    第十四屆中國廈門國際佛事用品(秋季)展覽會將帶您提前探路「寺院建築」展區,領略寺院建築之美。
  • 昌都寺院巡禮
    歷世帕巴拉、西瓦拉、甲納朱古、嘉熱朱古和貢多朱古等五大活佛中,先後被清政府冊封過的有六世帕巴拉,他於1719年被康熙帝賜封為「闡講黃教額爾德尼諾門汗」,賜發印信,成了康區四大呼圖克圖之一;七世帕巴拉時,乾隆皇帝將帕巴拉前輩的呼圖克圖銅印更換為銀印,並為寺內修了一座廟宇,賜書御筆「祝釐寺」;九世帕巴拉時,同治皇帝將帕巴拉原「諾門汗」名號改為「呼圖克圖」,並賞銀印;   1864年貢多活佛以呼圖克圖列名冊檔
  • 美麗中國寺院之唐山大藥王寺!
    近日小編無事,來到唐山豐南大藥王寺為大家留影,正趕上大藥王寺中舉行誦經儀式,寺院上天空中出現奇雲異彩,在這裡談經聽佛,為我大唐山有這樣一座既有文化,又美麗的寺院感到幸福!大藥王寺位於唐山豐南區,京津冀地區的網友可自駕車在唐山南湖高速口下,順著運河景觀道,一路直行,就可以到達這座壯觀的寺院。
  • 佛國甘南:合作市周邊14座寺院全搜錄
    合作寺院也稱"合作·噶丹曲林",創建於1619年,該寺由大學者貝·希繞卻丹興建,他生於甘加察卡,是聖?嘎丹嘉措的親教弟子,曾求學於西藏,學識淵博,1678年將靜修院擴建,廣招僧侶。1710年,敦請第一世嘉木樣活佛駕臨合作寺。
  • 甘泉寺寺院擴建建築功德
    各界捐款贊助者均由寺院開具收據。做到捐款金額、功德名字、帳目三對號,並對捐款者感恩如下: 1、凡捐款100元以下者,記入寺院功德簿上存檔。 2、凡捐款100元以上,在大眾功德碑上刻本人名字。 3、凡捐款500元以上,在大眾功德碑上刻本人名字,頒發榮譽證書一張。
  • 【京都寺院】萬福寺,中國明代寺院的實證
    隱元禪師出於對家鄉的摯愛,將新建寺院命名為黃檗山萬福寺,並完全依照家鄉寺院建構悉心營造。原先寺院內供奉本尊的殿堂,大抵稱作金堂或本堂,日本大多數寺院延承了隋唐的傳統,大雄寶殿的名稱約在明代時才成了禪寺中主殿的常用稱謂。
  • 藏地第一座佛教寺院 | 桑耶寺
    歌詞中有我們熟悉的聖城拉薩、以歷史文化聞名日喀則、以資源豐富著稱的那曲,唯獨桑耶寺是一座廟宇,為什麼這座寺廟在藏地人民心中的地位如此之高呢?總之一千多年前的藏王和他的臣子們決心要留一座永垂千史的歷史遺蹟,最後君臣商議的結果是建一座無與倫比的廟宇。
  • 拉卜楞寺院
    每年舉行2次,第一次在農曆五月十七日至六月十七日之間進行,第二次在農曆十一月十七日至十二月十七日之間進行。尕仁巴,凡俱舍部學完4年功課者,全部稱尕仁巴。多仁巴,是聞思學院最高學位,考僧必須是俱舍部畢業者。考試科目為五部大論,非常嚴格,每年僅錄取兩名。分兩次進行,第一次在農曆正月十七日至二十日;第二次在七月九日至十三日。續部下學院續部下學院。專修密宗,設三個學級。
  • 寺院「住持」稱謂演化史
    它代表了一種職位,是一座寺院的領導人。但住持一詞最初並非此意,你知道寺院「住持」稱謂的演化史嗎? ☉圖:許長徵在佛教經典中,我們總能看到「住持」一詞,如《圓覺經》中曾說道「一切如來,光嚴住持」,《七佛經》中則說道「住持教化,宣說法教」。住持,其梵文原意為安住、維持。
  • 寺院裡的素食都長啥樣?‖ 附各寺素食鑑賞
    所謂寺院素食,正是泛指佛家寺院和道家宮觀中的素食佳餚,為中國素菜的「全素派」。       「清稗類鈔」記載,清朝「寺廟庵觀素饌之著稱為時者,京師為法源寺,鎮江為定慧寺,上海為白雲觀,杭州為煙霞洞」。
  • 佛教寺院的守護神--「伽藍神」
    佛教早期並沒有寺院,僧團都是住在樹林裡。後來逐步有了寺院,伽藍就成為了佛教寺院的通稱。而護持寺院的善神護法,就被稱為伽藍神,或伽藍菩薩,或伽藍尊者。佛說有十八神保護伽藍,即美音、梵音、天鼓、嘆妙、嘆美、摩妙、雷音、師子、妙嘆、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統稱伽藍聖眾菩薩。
  • 另類民宿:日本寺院裡的宿坊
    就在遊客們紛紛苦惱「無家可歸」的時候,日本宣布在7月18日推出首個寺院民宿訂房平臺「寺泊テラハクTerahaku」,為遊客提供寺院體驗服務。目前已有超過100間寺院在網站上線,未來3年預計突破3000間。
  • 寺院可以隨便住嗎?進入寺院有什麼禁忌?
    有很多人嚮往寺院清淨的生活,在自己比較煩悶的時候,就想到寺院去體驗一下,而又不知道寺院是不是允許在家人、世俗人到寺院居住。其實,寺院的大門始終是向大眾敞開的。目前城市裡的很多寺院,由於受環境的影響,沒有多餘的地方讓外人居住,但並不是說不可以,只是條件不具備。一些外地的規模比較大的寺院,房間比較多,是允許世俗人到寺院裡居住的。
  • 踏入藏區寺院不得不說的注意事項…丨大話西藏
    同時也呼籲各大寺院的管委會,對於那些濃妝豔抹,穿著暴露者,禁止其入寺參觀,因為他們毫無誠心可言。禁止拍照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讓拍一張照片成為了零技術,零門檻,人們在各個場合被這個小東西操控著,包括到了寺院也是,舉手就來,但藏區幾乎所有的寺院殿堂,都是禁止遊人拍照的,原因倒也簡單,主要是怕遊人拍了照片回去之後,對佛菩薩的聖象犯輕慢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