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4年,中國福州府的黃檗山萬福寺住持隱元隆琦(1592-1673),應邀攜弟子20餘人東渡扶桑,受到後來成為其弟子的妙心寺住持龍溪禪師,以及後水尾天皇和德川幕府的尊崇,於寬文元年(1661)5月在此建寺。
隱元生於福清的農戶家,21歲時去尋找外出的父親,在浙江北部遊歷,後在普陀山拜見觀音像而萌生出家之念,歷經坎坷,於46歲繼承師祖費隱的衣缽,成了黃檗山萬福寺(屬禪宗臨濟宗楊岐派)的住持,漸成一代名僧。
十九世紀初海上貿易興盛,日本長崎成了福建、浙江等地華僑集聚地,1624年起先後興建了興福寺、崇福寺和福濟寺三座具有明代風格的寺院(被稱為「三福寺」)。1649年,崇福寺二代住持圓寂,隱元弟子受邀來擔任住持,不料途中死於海難。
於是就恭請隱元親自赴日,初時隱元數度謝絕,後為對方誠意感動,63歲時攜帶弟子乘船自廈門來到長崎。其時江戶幕府實行鎖國政策,中國商人只能在指定區域(「唐人屋敷」)內居住。隱元因崇高聲望和日本僧人的疏通,不僅擔任崇福寺四代住持,並於翌年九月自長崎來到大阪普門寺。
1658年,隱元禪師被引薦給江戶的德川將軍,幕府當局為隱元的高僧氣度所折服,賜予約30萬平方米的用地,當地元老則慷慨捐出資金。隱元禪師出於對家鄉的摯愛,將新建寺院命名為黃檗山萬福寺,並完全依照家鄉寺院建構悉心營造。
萬福寺寺院總門前有兩口「龍目井」,東側有放生池,前面聳立著鬥拱木建築山門,上懸「萬福寺」匾額,為隱元所書寫。門前種植有四棵高大的松樹,樹幹挺直而枝葉茂盛。山門外有一立石,上刻有「不許葷酒入山門」七字,至今嚴守著中國傳來的「不殺生、不飲酒」的戒律。
寺院主建築呈中軸線排列,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威德殿,兩邊各有鐘樓、鼓樓及其他廊廡建築,背靠滿目蒼翠的妙高峰和五雲峰。
天王殿建於1668年,大殿供奉彌勒佛像,是來自福建泉州的範道生(1635-1670)作品。範道生1660年受當時長崎福濟寺住持之邀來塑造佛像,後又被隱元請去為萬福寺造像,除彌勒佛外,天王韋馱和十八羅漢像乃至後來隱元的壽像等都出自他的妙手。
天王殿後的大雄寶殿,是一座宏大的重簷歇山頂建築,屋簷有些翹起,原本的朱漆現已褪落,前些年重大修繕時並未新施油彩,給人有古色蒼然和有厚重的歷史感。原先寺院內供奉本尊的殿堂,大抵稱作金堂或本堂,日本大多數寺院延承了隋唐的傳統,大雄寶殿的名稱約在明代時才成了禪寺中主殿的常用稱謂。
大雄寶殿內釋迦牟尼像下,有一碩大木魚。據日本《世界大百科事典》載:「承應年間(1652-1655),黃檗禪來到日本時傳來木魚,以後廣泛用於禪、天台、淨土等各宗之間。」表明誦經用木魚是隱元等黃檗僧人傳到日本。在中國已消失的「魚梆」或「魚板」,在寺內依然留存且在使用,只是原物已經被敲得字跡模糊,日常所用是新制的。萬福寺魚板上刻有:「謹白大眾,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各宜覺醒,慎勿放逸。」在隱元制定的《黃檗清規》中規定:「各處更版巡更時,各打三下,念謹策己,復打六下。」
萬福寺各殿堂門楣和廊柱上,皆掛匾額對聯,有隱元所書的「一喝起風雲,祥光增法喜」,二代住持木庵所書的「氣岸乾坤大,心雄日月輝」,皆遒勁有力,生氣圓滿,這一景象在黃檗宗以外的日本寺院中難覓蹤影。
萬福寺內共有44面匾額和56對對聯,被日本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自隱元以後一直到第十三代,萬福寺的住持均為中國人,念誦經文的發音據說也是中國話,不過大多來自浙江福建一帶。
萬福寺地處偏僻,得以遠離戰火和兵亂,並奇蹟般倖免於火災,整個寺院建築和雕塑、器物都得以完整的保存下來,所有的屋宇都是三百五十年前的原貌,其中的十七座建築被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
隱元禪師在此擔任住持三年後,禪讓給弟子木庵,自己則隱退於竣工不久的松隱堂,但他仍然是寺院的最高核心。在他晚年,除潛心研究佛法外,還親自製定了影響深遠的《黃檗清規》,並撰寫了《松隱集》《松隱二集》《禪餘歌》《弘戒法儀》等多冊著述,將中國明代的禪林禮法和規矩完整地傳到了日本,使已處於停滯狀態的日本禪宗得以重振,其功績卓著之舉,稱之為中興日本禪宗之祖師,爾後所弘揚的臨濟正宗大法一脈傳承至今。
隱元禪師在日本創建的黃檗宗,與臨濟宗和曹洞宗並舉,形成了日本禪宗的三足鼎立之勢,興盛時宗門下的寺院達到上千座,現今仍有半數留存,萬福寺便是日本黃檗宗的大本山。
隱元禪師博學多才,除佛學外,還精通建築、醫藥、詩文和書法。此外,這裡還以被譽為高級茶代名詞的宇治茶原產地而聞名,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初期,自中國傳來新的飲食形式「普茶料理」和新的飲茶方式「煎茶」,而這兩種新的元素都與黃檗山萬福寺有關。
隱元及其弟子將在中國已經普及的葉茶帶到日本,用沸水煮,在日本就被稱為「煎茶」,後在萬福寺修道僧人月海的竭力傳播下受到民眾喜愛,他61歲時在京都東山開設通仙亭,自備茶具在大路上賣茶,由此得名賣茶翁,以後又形成由「黃檗松風流」「花月流」等各種流派組成的「煎茶道」,奉賣茶翁為始祖。
1928年成立「全日本煎茶道聯盟」,總部即設在萬福寺,並在這一年建造了賣茶堂和有聲軒,前者是賣茶翁的紀念堂,十來平方的小屋裡供奉著賣茶翁塑像。鄰近的有聲軒,基本上是日本書院造的風格,頗為典雅,門楣上是萬福寺僧人弘道和尚書寫的「吃茶去」三個大字,源自唐代趙州和尚的公案,極有禪意。
隱元及弟子還帶來了嶄新的飲食形態。吃飯時有桌有凳,四人一桌圍桌而食;食物並不分開,盛在大碗中自由取食;食物種類豐富,烹調方式也與今日中國相似。
這種飲食後被稱為「普茶料理」,慢慢在黃檗宗寺院中傳開,並受到民眾歡迎,於是在寺院門外開出了一家「白雲庵」,專供中國素齋,如今的白雲庵粉牆黛瓦,花木扶疏,十分典雅。
展讀
【京都寺院】看平等院,內外皆國寶
【新詩】你本是佛的,也是眾生的!
禪藝會不定期組織禪藝文化愛好者前往佛教國家巡禮佛教勝地,有意參加禪藝團的讀者可以關注禪藝會發布的組團信息,所有出境團均由國內外優質旅行社承接全程服務工作,無指定購物項目和二次收費現象。2018年計劃出行目的地包括但不限於:尼泊爾不丹朝聖之旅、韓國佛教世界文化遺產地之旅、日本四國遍路第一程、日本古都鎌倉奈良主題行等,敬請關注。有意報名者,可以長按以下二維碼進群,以便獲得及時和詳盡的巡禮信息。無意報名者請勿掃碼入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