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鳥遊隼在向下俯衝捕捉獵物時的速度能達到每小時350公裡以上,但即便是遊隼也不能打破中國高鐵的速度紀錄,為此,中國提出的藍圖希望在到2023年擁有7萬公裡的高鐵軌道,使現有基礎設施幾乎翻番,並將高鐵速度提高到約每小時400公裡,並計劃到2035年,省內城市旅行將不超過一小時,而鄰近的省會城市群則平均控制在3小時內。
比如,中國人早上可以在天津吃著包子,而到了下午就能在青島喝啤酒、吃海鮮等,再比如,高鐵也可以在電商黃金周期間,也可以為電商、快遞等企業提供網絡化高鐵快運服務,努力滿足中國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物流服務需求。
如果評選現在最能代表中國高端製造業走向世界的國家名片,無疑就有中國高鐵。最新數據顯示,中國高鐵總裡程已經突破3萬公裡,佔全球總長度的60%以上,更是全球最賺錢高鐵之一。
不僅於此,該藍圖願景的一部分是磁懸浮列車線路,最新進展是,時速達600公裡的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已經在數周前成功試跑,而按照計劃,高速磁浮工程樣機系統也預計在年底下線,並計劃建造多達9條這樣磁懸浮線,這也意味著一列更加智能的超級高鐵將在不久後橫空出世,或也將成為繼目前的高鐵、華龍一號、C919大飛機後,中國經濟又一張更加智能的國家經濟名片。
與此同時,除了高端製造外,此刻,世界已經處於傳統能源與新能源迭代的交匯期,而在這個過程中,就當全球還在為原油供應喋喋不休之際,中國經濟已創下了多個綠色能源之最,勤勞智慧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則實現了眾多重大領域的突破和創新,這些突破對促進中國經濟的能源安全、降低用電用油氣成本及優化能源供應結構都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比如,可燃冰開採技術,中國也已經領先美國、日本和德國等國外公司,並將要正式實現大規模商業化開採。要知道,誰先掌握可燃冰,誰就將在未來獲取清潔的新能源經濟增長動力,而可燃冰更被視為未來石油、天然氣的戰略性替代能源,目前,藍鯨1號已經在中國南海神狐海域完成首次可燃冰開採,累計產氣30.9萬立方,創造了產氣時長和總量兩項世界紀錄。
比如,中國還計劃將在3.6萬公裡外的太空建設太陽能發電站,根據計劃,將在2030年開始建設兆瓦級空間太陽能試驗電站,這意味著中國有望成為世界上首個建成有實用價值空間太陽能電站的國家。
除可燃冰外,中國還預計將建成世界上首座用於發電的穩定燃燒人造太陽項目,給人類帶來幾乎無限的清潔能源,現在的最新進展是,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一周前報導稱,被稱作中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人造太陽項目託卡馬克裝置,12月4日已經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等離子體溫度達到1.5億攝氏度,這標誌著中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將進一步加快人類探索未來能源的步伐。
據人造太陽項目裝置總工程師宋雲濤介紹,人造太陽沒有鏈反應或放射性廢物不受控制的問題,甚至海水也可用作燃料,一升海水所提取的聚變燃料相當於350 升石油所產生的能量,所以,僅從這點上說,熱核反應堆能產生人類用不完的大量能量,另外,中國在合肥的「人造太陽」項目也正在建不僅於此,中國稍早前還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核聚變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主機安裝工程的核心施工方之一,這標誌著中國在核電事業核能工程的建設安裝方面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但目前,包括美國、日本等國外的核能公司前景卻暗淡。
而就在這個時候,媒體又傳來最新消息,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二周前發布消息稱,藉助新一代淺層稠油、升級SAGD超稠油開發技術,破解了超稠油開發的世界級難題。目前公司稠油累積產量已突破1億噸,實現新增可採儲量2億噸,並建成了中國最大的優質環烷基稠油生產基地,而環烷基稠油更是被譽為石油中的稀土,是國家經濟和重大工程建設的戰略性原材料。
事實上,在全球稀土市場,中國稀土儲量佔全球的三分之一,而美國企業更是依賴中國約80%的稀土供應,BWC中文網財經團隊認為,這是世界能源史上繼煤炭和原油被開採使用之後的又一次能源變革。這或許也是我們這代人所面臨的最重大的投資機會之一,並將成為又一張國家經濟名片。
而以上這些多個全球能源之最,中國能源企業、工程師及科學家們對新能源孜孜不倦地探索,還是傳統能源的技術升級可能已讓美國、日本等國的傳統能源工業感受到了新能源時代的危機,要知道,目前全世界的核電建設都在依賴中國製造,而華龍一號就是代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