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歷史上的中國錯過了蒸汽機發明帶來的工業文明及海洋文明,那麼,在如今全力提速的創新科技時代,中國的國家經濟名片除了高鐵和「華龍一號」這兩項高端製造外,中國勤勞智慧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則實現了許多新能源領域的突破,並確保這些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BWC中文網團隊在12月8日援引俄羅斯科學家的一些報告表示,目前全球的煤炭儲量將在200年後用完,天然氣也將在不到一個世紀後枯竭,石油更是將在2050年前終結,而在這個過程中,就當現在全球多國還在中東產油國家的原油供應量爭論喋喋不休之際,中國經濟已創下了多個全球綠色能源之最。
比如,可燃冰就是其中代表之一,可燃冰被視為未來石油的替代能源之一,比如,美國通過對頁巖氣壓裂技術的改進已經使得全球能源格局發生改變,所以誰先掌握可燃冰,誰就將在未來獲取最大的經濟增長動力。目前,中國可燃冰試採再創兩項世界紀錄。
最新消息顯示,中國相關機構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試採創造了產氣總量和日均產氣量兩項新世界紀錄,攻克了深海淺軟地層水平井鑽採核心技術,其間產氣總量86.14萬立方米,日均產氣量2.87萬立方米,均創造世界紀錄。數據顯示,中國海域可燃冰資源量約800億噸石油當量,相當於整個中東地區已經探明油氣儲量的1.5倍。但事情到此並沒有結束。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2月5日報導稱,被稱作中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人造太陽」項目,即中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12月4日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等離子體溫度可達到1.5億攝氏度,這標誌著中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將進一步加快人類探索未來能源的步伐。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就一直致力於打造「人造太陽」,要知道,人造太陽這項技術來之不易,已進行了半個多世紀,「中國環流器二號M」是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模擬核聚變研究裝置,將大力提升中國堆芯級等離子體物理研究及相關關鍵技術研發水平。
不僅於此,中國稍早前還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核聚變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主機安裝工程的核心施工方之一,這標誌著中國在核電事業核能工程的建設安裝方面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但目前,與前面提及的可燃冰項目類似,在「人造太陽」領域,美國、日本、德國等多國的科學家和相關企業也一直沒有取得技術上的突破。
另外,中國相關企業也在新能源領域,創下了多個全球綠色能源之最,比如,可燃冰,中國也將要正式實現大規模商業化開採,這就意味著將用上比石油更加清潔的新能源。
我們認為,這是世界能源史上繼煤炭和原油被開採使用之後的又一次能源變革,並將成為中國經濟繼高鐵和華龍一號之後的另一張國家經濟名片,這張國家經濟名片的橫空出世將給中國帶來幾乎無限的清潔能源,同樣,這些新能源領域的突破對於促進中國經濟的能源安全保障、降低用油氣成本及優化能源供應結構都具有裡程碑意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