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商業內幕》2日報導,曾對武漢病毒研究所人員進行培訓並參與合作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流行病學專家喬娜·馬澤特 (Jonna Mazet)認為,新冠病毒的傳播極不可能是源自實驗室洩漏,並列出了四大原因。
△《商業內幕》報導截圖
原因一:實驗室樣品與新冠病毒不匹配
文章指出,在喬娜·馬澤特的團隊對新冠病毒進行測序後,此前與她共同工作的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立即去查看了實驗記錄,並將新冠病毒與此前團隊在蝙蝠身上發現的其他冠狀病毒的遺傳信息進行了對比,發現它們並不匹配。
△流行病學專家喬娜·馬澤特表示,她的同事將新冠病毒的基因組與此前團隊收集到的其他蝙蝠身上的病毒的遺傳信息進行了對比,隨後發現它們不匹配。
同時,馬澤特和石正麗也強調,她們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前,從未檢測出與之相關的其他病毒。
△馬澤特稱,她的同事十分肯定,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前,從未鑑定出這一種病毒。
原因二:實驗室執行嚴格的安全協議
馬澤特指出,此前曾有人質疑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WIV)的安全問題,但她認為不論是在實驗室裡還是在採樣現場,中國研究人員的工作無可非議。
△喬娜·馬澤特:石正麗的工作無可非議。
她還表示,實驗室研究人員的防護工作非常到位,同時,在對樣本進行研究時,研究人員僅使用滅活的、不具有傳染性的樣本。
△馬澤特說,在對樣本進行研究時,研究人員僅使用滅活的、不具有傳染性的樣本。
原因三:新冠病毒是人畜共患疾病中暴發的最新一種病毒
報導還稱,專家指出,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的暴發不是因為洩漏,更可能是因為新冠肺炎是一種從動物宿主傳播到人類的最新疾病。
△專家指出,冠狀肺炎疫情的暴發不是因為洩漏,更可能是因為新冠肺炎是一種從動物宿主傳播到人類的最新疾病。
原因四:普通人比研究人員更容易接觸感染活體病毒
此外,馬澤特表示,新冠病毒不是從實驗室洩漏的第四個原因,是普通人比研究人員更容易接觸感染活體病毒。她認為,對蝙蝠進行樣本採集的洞穴和野外環境對普通人來說會更加危險,因為研究人員在進行樣本採集的時候使用了個人防護用品(PPE),但是普通人未必會使用。
△馬澤特說:「採集樣本的洞穴和野外環境對人們來說是危險的地方,因為可能會接觸到動物體內傳播的活病毒。」
相關新聞:北美觀察丨新冠病毒來自實驗室?不可能!美國病毒研究專家集體發聲
近日,美國國家廣播電臺(NPR)在其網站發布文章稱,美國病毒研究人員對新冠病毒來源於中國實驗室事故的說法深表懷疑。
報導中稱,根據美國多名進行相關實驗室研究的病毒研究人員做出的分析報告指出,目前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幾乎不可能是因為來自中國或者任何地方的實驗室事故導致。
根據本月初美國國務院相關消息源向《華盛頓郵報》透露,美國情報機構正在評估新冠病毒來自實驗室事故的可能性。NPR最新發現,根據10位頂尖病毒研究人員從野生動物身上提取的病毒基因序列進行分析,發生實驗事故需要在現有嚴格操作程序下有一系列的巧合和意外才會發生。
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流行病學教授,全球研究項目PREDICT的負責人喬納·馬澤特(Jonna Mazet)說:「所有證據都表明這不是實驗室事故。」
相反,接受NPR採訪的專家都認為,該病毒是在自然界的動物和人類之間傳播的,就像以前暴發的已知流行性病毒一樣,比如非洲伊波拉病毒,還有非典SARS以及MERS等。
研究大流行病起源的組織紐約生態健康聯盟主席彼得·達薩克(Peter Daszak)說:「真正的風險在於人類與自然中野生生物接觸的方式,如果我們想為防止下一波大流行做些真正的事情,那才是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方向。」
實驗室事故導致產生新冠病毒幾乎不可能
關於被正式稱為SARS-CoV-2的新冠病毒究竟如何開始在人類中傳播,仍然有很多謎題未能解開。迄今為止,它最接近的遺傳表親是在中國馬蹄蝠中發現的另一種冠狀病毒。研究人員認為,SARS-CoV-2可能直接通過蝙蝠或中間動物進入人類。最初,人們主要觀點認為病毒來源於在中國武漢的一個同時出售野生動物的海鮮市場,儘管目前仍沒有確鑿證據新冠病毒就是來源於該市場。
美國杜蘭大學微生物學家羅伯特·加裡(Robert Garry)說,無論如何,基因分析表明該病毒在2019年秋季或冬季的某個時候就已經開始傳播。這些相同的分析研究駁斥了有關該病毒是在實驗室進行基因改造而來的早期理論。加裡說,原因很簡單,因為這種病毒以科學家從未見過的方式感染人類:「沒有人能使用計算機在實驗室做到這一點,這顯然是在自然界發生的過程。」另外,加裡還表示,該病毒代碼中也沒有感染人後出現基因突變的跡象。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專門研究新發傳染病的研究人員西蒙·安東尼說,儘管病毒從大自然到人類的確切傳染途徑仍然是個謎,但蝙蝠可能是這種病毒的儲存庫。蝙蝠被認為是另外兩種已知感染人的冠狀病毒疾病的攜帶者:SARS(2003年在亞洲首次發現)和MERS(2012年在中東首次報告)。
科學家表示,研究人員在收集病毒研究樣本時,就會選擇已經不具備傳染性的病毒樣本,另外,也會採取嚴密的保護防範措施、避免研究人員被病毒感染。
馬澤特教授表示,「當研究人員開始在實驗室工作以查看所收集的數據時,他們所處理的樣本實際上並不具有傳染性。」這一表態進一步降低了新冠病毒來自於實驗室事故的可能性。
馬澤特說,這些嚴格的操作流程被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科學家所使用使用。作為主要懷疑對象的武漢病毒學研究所的工作人員也是接受了美國科學家的培訓,這是PREDICT培訓計劃的一部分。
馬澤特說,病毒研究實驗室的操作流程時,研究人員會把用來研究的樣本激殺失去活性,但也會保留具有活性的病毒樣本在冷凍環境下作為參考,但幾乎從未用於研究。即使科學家確實嘗試復興活的樣本以研究其行為,但在深度冷凍後,分離並擴增病毒的過程卻很少真正起作用。對於這類研究,科學家只會通過功能強大的計算機來模擬數據完成。
自然界傳播是人類「命運大敵」
研究人員相信,這種新的冠狀病毒以與其他冠狀病毒相同的方式傳播到人類,而不是來源於實驗室事故:通過「動物性溢出」或人類從野生動植物中拾取病原體。
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估計,目前人類每10種傳染病中就有6種來自動物,包括冠狀病毒引起的疾病。在全球範圍內,人畜共患疾病已經上升了幾十年。人與動物的接觸已為增加人畜共患病的蔓延創造了完美的條件。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OneHealth研究所副所長Brian Bird博士說:「隨著人類改變自然景觀以適應我們生活需求的目的,我們越來越多地接觸到原本沒有太多接觸的病毒和其他病原體。」
報導中介紹,傳染性病毒經「動物傳播」或「動物溢出」通常以三種方式發生:通過排洩(與人類接觸的糞便),屠宰(人類食用的肉)和媒介傳播的(咬人的動物)。但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病毒也必須克服人體內的障礙,破壞免疫系統,才能在人自身之間成功複製和傳播。
請拒絕病毒傳播陰謀論
研究全球大流行病的專家達薩克表示,儘管沒有證據,有關新冠病毒起源的錯誤信息仍然在繼續擴散,這種模式太過熟悉:「每當人類出現一種新病毒時,總會有人妄言是來自實驗室。」
喬納·馬澤特(Jonna Mazet)警告說,國家間的政治緊張使得旨在對全人類面臨的病毒進行科學合作變得困難和緊張。她運行的PREDICT系統依靠多國科學家的自願合作,研究人員可以自由共享各自國家發生的病毒相關數據,合作解決全人類面臨的病毒挑戰。但隨著國家間針對病毒起源的互相指責不斷升級,全人類的命運正面臨更大風險。(央視記者 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