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的愛情的悲劇性

2020-12-17 紙飛飛ZFF

(作者:紙飛飛)

《飄》是美國現代著名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一部長篇小說,1936年一經問世就轟動了美國,此後瑪格麗特米切爾便成名了,之後被拍成了電影《亂世佳人》。這部小說主要是以美國的南北戰爭為背景,描寫了壯觀宏偉的戰爭場面,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郝思嘉、瑞德、媚蘭、艾希禮等。《飄》帶我們南北戰爭之前南方的十二橡園裡熱鬧祥和,以及各種大型的聚會,突出了戰爭給南方種植園奴隸主階級帶來的衝擊與毀滅。郝思嘉與男主瑞德的愛情更令人唏噓。

《飄》中的愛情主題永遠是人們研究和感慨的地方。《飄》中的郝思嘉與瑞德的愛情就充滿著「阿多尼斯情結」,讓讀者感到《飄》中的愛情的悲劇性。「阿多尼斯情結」來源於一個希臘神話故事,這個故事講的是愛情女神阿芙羅狄忒愛上了一個年輕帥氣的男子阿多尼斯,但是阿多尼斯意外被野豬咬傷,後來去世了。阿芙羅狄忒為了尋找他,歷經了千辛萬苦卻只找到了他的屍體。為了紀念阿多尼斯,阿芙羅狄忒的血便化成了花。「阿多尼斯情結」指的是對那些逝去的美好事物的追尋,但卻追尋不到,只剩下無限的悲涼。

郝思嘉情竇初開便對帥氣高雅的艾希禮充滿愛慕,無論發生什麼,郝思嘉都一心想著艾希禮,幫助艾希禮和他的家人。郝思嘉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她對艾希禮的愛,但她沒有注意瑞德對她的愛,瑞德是最愛他的男人。瑞德認為郝思嘉一直愛著艾希禮,不喜歡自己。瑞德把自己對郝思嘉的愛全部給予了他們的女兒的身上。當瑞德與郝思嘉的孩子騎馬摔死了以後,瑞德對這段感情徹底失去了信心。對於郝思嘉來說,艾希禮只是她年少時夢幻的愛戀,郝思嘉在一點點的認識到瑞德對自己的好,甚至有一些喜歡,只不過她不願意承認,不願意表現出來。郝思嘉不明白瑞德的心意,瑞德也沒感覺到郝思嘉的改變。最後,當瑞德離開的時候,郝思嘉才確定自己愛的是瑞德。自己不能沒有他。但是瑞德卻已經回不來了。

《飄》中的「阿多尼斯情結」的悲劇性是瑪格麗特·米切爾要突出的主題之一,在閱讀《飄》的過程中,我們也會感到愛而不得的痛苦,告誡我們要珍惜身邊自己的愛情,不要等到失去的那一天再後悔,卻已經追不回來了。

相關焦點

  • 《萊拉和馬吉努》的愛情故事是永恆的,儘管也是悲劇性的
    萊拉和瑪吉努的愛情故事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也是一個傳奇。即使在今天,人們仍然稱他們為萊拉·馬吉努;中間的「和」字不見了。他們在肉體上是兩個,但在精神上是一個。它是根據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的,故事發生在公元7世紀的倭馬亞時代,一個來自阿拉伯半島北部的名叫凱伊斯·伊本·穆拉瓦的年輕人。《萊拉和馬吉努》的愛情故事是永恆的,儘管也是悲劇性的。
  • 愛情,就是獸性和神性的混合,本質上是悲劇性的
    愛情,作為獸性和神性的混合,本質上是悲劇性的。獸性驅使人尋求肉慾的滿足,神性驅使人追求毫無瑕疵的聖潔的美,而愛情則試圖把兩者在一個具體的異性身上統一起來,這種統一是多麼不牢靠啊。由於自身所包含的獸性,愛情必然激發起一種瘋狂的佔有欲,從而把一個有限的對象當作目的本身。
  • 荒誕情節中的人生真理與愛情真諦丨電影《一步之遙》的悲劇性解讀
    本文將在細觀影片的基礎上,以男主人公在友情和愛情層面的「一步之遙」為視點,解讀這部精彩影片《一步之遙》的悲劇性。從電影中男主角的蒙冤而死、追愛不得的馬走日是悲劇的,不僅如此,細觀之下,影片中所展現的馬走日的人生也具有很強的悲劇性。
  • 《飄》:「亂世佳人」的悲劇愛情
    因此,以內戰為背景的文學巨著《飄》長達六十二章,於1936年面世,並取得了巨大成功。基於這部偉大作品所改編的同名電影《亂世佳人》也是好萊塢影史上的一部曠世巨片。小說《飄》亦被翻譯為《亂世佳人》,我更傾向於譯為《飄》。這意味著女主人公斯嘉麗的故鄉已經「隨風飄去」。
  • 《飄》:狗血愛情故事下,「平權主義」的爆發
    但是卻有更多人知道它所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有許多人在讀完《飄》並且看完《亂世佳人》之後,對其中所描寫的紛紛擾擾的愛情故事所打動,被「你愛我,我愛他,等我發現我也愛你,你卻離開」中愛而不得的矛盾所打動,被一生追求愛情的心所震撼。
  • 悲劇性的哈姆雷特-考研筆記58
    #文學考研#論述:分析哈姆雷特形象的悲劇性複習的初階段,主要是收集歷年真題,研究如何解答。以下是收集自網絡的一些參考答題,雖然良莠不齊,但是拿來作為參考,與自己的答案做個對比或者補充,也未嘗不可。學無止境。
  • 《飄》:被誤讀的名著,我想要表達的是,絕對不止於愛情
    我想很多人都應該看過那經典的影片《亂世佳人》,這部影片的原型就是《飄》,那個在世界文學史上有著不可撼動的位置,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在當時完成這部小說,並且發布六個月,就發行了1000萬冊,而且每天的銷量達到了5萬冊。
  • 悲劇性結局已經不能滿足觀眾了
    二次元迷們在觀看ACG作品的時時常常會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擁有悲劇性結局的角色往往會給大家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古語道: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正是這份潛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惻隱之心,讓悲劇性結局的角色擁有比起大團圓結局的角色更高的人氣。
  • 小布希:是時候反思美國悲劇性的失敗了
    面對騷亂不斷,美國前總統小布希提出:現在是時候反思美國的悲劇性失敗了。 小布希聲稱,解決美國問題的關鍵在于堅持「人人生而平等」。 然而這句《獨立宣言》中的「名言」,其創作背景卻恰恰反映了美國建國初就存在的各種歧視。
  • 愛情公寓5:成為諸葛大力的男友後,誰注意張偉的微博,太飄了
    《愛情公寓5》迎著萬眾的期待之聲開播了,目前來說成績喜人,裡面固然有幾位原班成員就像我們熟悉的夥伴一樣親切,然而最令人眼前一亮的角色卻是新人諸葛大力。 張偉扮演者李佳航,可謂是一夜之間樹立了成百上千萬的情敵呀。
  • 《飄》為什麼阿希禮不是女人最好的歸宿,玫蘭妮錯付了愛情?
    《飄》阿希禮不值得玫蘭妮的深愛,從兩方面可以看出來 一直以來都認為,最好的愛情,莫過於我懂得你,你也理解我,兩人攜手能在共同的生活中變成更好的自己。
  • 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
    《飄》是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創作的長篇小說,該作1937年獲得普利茲文學獎。小說改編的電影也曾獲10項奧斯卡大獎。小說中的故事發生在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前夕。作品在描繪人物生活與愛情的同時,勾勒出南北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層次的異同,具有濃厚的史詩風格,堪稱美國歷史轉折時期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成為歷久不衰的愛情經典。主人公白瑞德應該是很多女性的夢中情人,多金、狡黠、帥氣、玩世不恭但是痴情。
  • 重讀《飄》:一部關於成長與勇氣的書
    「每個女孩都要讀一遍《飄》」,不記得是哪位小姐姐曾經向我說過這麼一句話。在我看來,《飄》是一部關於成長、關於勇氣、關於永不言敗的書。第一次看《飄》,尚在我讀初中時,看的不是書而是電影《亂世佳人》。在這之後書也找出來胡亂地看了一下,僅當是愛情故事來看,遠遠沒有同時期讀起《基督山伯爵》《人猿泰山》《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們》這類書的酣暢淋漓和如痴如醉。這個疫情來襲的冬天有點冷,但並不妨礙我讀書。
  • 石魯於中國畫界丨英雄主義的出場,悲劇性的結局
    郎紹君在《類型與學派——20世紀中國畫概說》一文中這樣評價石魯:「他在中國畫界的出場是英雄主義的,結尾卻充滿了悲劇性。他前期作品帶給畫壇的啟示是:貧瘠荒涼的黃土高原和地方景觀可以成為中國畫革新的處女地,畫家需要有自己熱愛的一方水土。他後期的作品則直接激發了1980年代青年畫家對正統美術的反叛。」
  • 《飄》中女主斯佳麗——愛情中最可怕的掠奪者
    《飄》是美國著名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描寫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前後南方世態民情的一部小說。作者用十年時間寫成這篇小說,也是其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十年磨一劍,一舉成名天下知。被評為一部種植園傳奇的百科全書。該書自出版後一直保持著全美暢銷書第九的位置。
  • 到著名小說《飄》的誕生地,看看「亂世佳人」在亞特蘭大的故居
    故居紀念館門口的招貼畫上,以小紅樓為襯底,印著電影中郝思嘉與白瑞德接吻的鏡頭,上方是一行大字:「《飄》的誕生地。」一樓走廊牆上掛滿瑪格麗特各個時期的照片和介紹她生平的文字,珍貴的生活照,記錄了她從嬌小的小姑娘成長的一段經歷。
  • 瑪格麗特·米切爾《飄》: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早已經忘記了是先讀到的世界名著《飄》,還是先看到的電影《亂世佳人》,直到有一天書和電影都看過之後才突然間恍然大悟:哦,原來他們講的是一個故事,電影《亂世佳人》就是根據《飄》改編的,而《飄》就是電影《亂世佳人》的原著。
  • 長長的相思就像斷了線的風箏飄呀飄呀
    長長的思念,就像風箏斷了線,飄啊飄啊,飄到你的身邊。9、Love is a fire which burns unseen.愛情是無形燃燒的火焰。
  • 花頭巾飄啊飄,是在往上飄,還是往下飄
    圖:認真查探……一、飄啊飄,他在往上飄星光耀眼的文壇新秀秦江,竟然是文藝界領導馬徵遠的兒子,這件事真讓我大吃一驚。就這樣,馬明的人生之路,一點一點往上飄去。他也一點一點蛻變,成了後來的秦江。圖:壯麗的三峽二、飄啊飄,她在往下飄沈萍一路走來,並不容易。
  • ...一生》中松子的悲劇性人格:自我人格缺失,順從型人格,疏離型人格
    這些都是松子的內心衝突,而這種自我內心衝突太過強烈,形成了神經症傾向人格,也就是悲劇性人格。下面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松子的悲劇性人格問題。1.從佛洛伊德人格結構角度分析松子的人格:微弱的自我到完全喪失自我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格的生物學部分,是受本能驅使的,遵循的是快樂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