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的經濟基礎都是建立在小農經濟之上的,農民的生產力與國家的國力,軍事實力息息相關。如何維持和發展小農經濟的生產力一直都是封建中央政權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自兩漢時期,漢文帝與漢景帝通過文景之治讓國家生產力得到極大提升之後,休養生息的政治策略就一直是各大帝王用來提升生產力的常用手段。在南北朝時期,劉裕代晉後,其子宋文帝上臺之後便推行了一系列讓民眾休養生息,恢復生產的政策,南朝也迎來了難得的平靜時期,但是後來南朝還是因為皇室成員的自相殘殺走向滅亡,文帝的新政並沒有挽救這個政權。
南北朝時期騎馬武士俑
今天,我們就從宋文帝的新政條例入手,分析其與漢朝時的文景之治的異同,探析其失敗的根本原因。
引言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形勢最複雜,局勢最為動蕩的時期。在南朝統治期間,只有兩次比較長的穩定期,分別是宋文帝劉義隆以及梁武帝蕭衍的統治時期。劉義隆跟隨其父劉裕打下了大片江山,將東晉的疆域擴展至中國大半地區後,終於令司馬氏禪讓帝位,建立劉宋。與其父劉裕的軍事家形象不同,宋文帝在位期間,更加注重國內的經濟建設。
經歷了孫恩、盧循叛亂的東晉經濟處在十分低迷的狀態,宋文帝登基後立即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比如減輕稅負,分發種子,減免農民錢款等等,讓劉宋的經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回覆。但是在其去世後,劉宋迅速陷入混亂衰敗的局面,究其原因還是經濟制度以及政治體制的建立不夠完善。
宋文帝劉義隆
下面我將從農民與土地的關係,中央政治體制以及統治理念來比較宋文帝的新政與西漢的文景之治,從中分析劉宋新政失敗的根本原因。
農民與土地關係之異同中國小農經濟作為支撐了中國近兩千年封建統治的農業生產形式,其本質涵義便是自給自足。在自給自足的前提下,農民們可以以納稅的形式向中央政府提供國家建設所需要的資金。而且小農經濟自然也由於其封閉性,會對商業及手工業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不過這點我們今天先按下不表。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小農經濟的根本因素在於土地。農民們只有有了屬於自己的穩定的土地,才能進行耕種,小農經濟才能得到有效的發展。在西漢初年,漢朝施行了郡縣制與分封制並行的策略,但是在賈誼提出應該適當削減藩王的權力與疆域之後,中央政權已經儘可能的將農民土地買賣權力收歸國有,接受中央政府的管理,防止農民失去土地。文帝時,針對農民的稅收十分低,人們可以在滿足自己生活的前提下繳納足夠的稅額。因此土地並沒有被兼併,農民的生產資本保持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漢文帝劉恆像
《史記》記載:「孝文皇帝臨天下,通關梁,不異遠方。除誹謗,去肉刑,賞賜長老,收恤孤獨,以育群生。減嗜欲,不受獻,不私其利也。罪人不帑,不誅無罪。除宮刑,出美人,重絕人之世。朕既不敏,不能識。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親行之。德厚侔天地,利澤施四海,靡不獲福焉。」而在宋文帝登基的時候,國家的大部分土地已經流入到了世家大族的手裡。農民們只有少數還保有自己的土地,其他的都在以佃戶甚至農奴的身份在為地主階級工作。因此減輕的稅賦並沒有減輕農民自己的工作量,而是讓地主們少繳納了稅款,讓他們得到了更多的利益。
《宋書》記載:「山湖川澤,皆為豪強所奪,小民薪採漁釣,皆責稅直。」晉安帝司馬德宗
宋文帝自然也發現了這一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將以前東晉皇族的土地無償分給了附近的百姓,不過由於他還需要世家的擁護,宋文帝最終還是沒有侵犯他們的利益,依然允許他們保有大量的土地。宋文帝分給百姓的少許土地終究是杯水車薪,沒有讓更多的農民回到小農經濟體制中,其對於生產積極性的調動遠不如文景之治。
《宋書》記載:「晉安帝王皇后置脂澤地四十頃,以賜貧人。」中央政權穩定性的異同與西漢初期類似,劉宋王朝也採用了分封制與郡縣制並行的政治制度。劉宋建國初期,在遠離國都的地區,由於那裡戰事頻繁,所以沒有穩定的地主階級產生,農民們依然可以保有自己的土地。在東晉時期影響其生產的主要是缺乏穩定的生產環境。在宋文帝的新政出臺之後,這些地方的人民確實得到了政策的紅利,劉宋的地方經濟也得到了有效的發展。
《宋書》記載:「家給人足,即事雖難,轉死溝壑,於時可免。」但是與文景之治是不同,漢朝在漢景帝期間便採納了晁錯的建議施行推恩令,很好的限制了地方武裝的發展,雖然期間爆發了七國之亂,但是很快被周亞夫所平定。中央政權的權威得到了保障,避免了內戰的同時也為其下屬的郡縣的農民們提供了生產環境的保障。
《漢書》記載:「晁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錯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歸矣!」西漢重臣晁錯
宋文帝登基時卻沒有限制其下屬藩王的權力,因為當時劉宋還要面對北方政權的威脅,因此他需要自己的親屬們為自己拱衛四方。而且宋文帝缺少細柳營這樣的中央武裝,這讓藩王們都看到了篡奪政權的希望。也為之後劉宋連年不斷的內戰埋下了禍根。
《資治通鑑》記載:「宋諸帝自屠骨肉,誅夷唯恐不盡。」
前面我們說過建康,三吳之外的地區,地主兼併的現象並不嚴重,其最大問題是缺乏穩定。劉宋在宋文帝逝世後的連年內戰讓這些地方再一次失去了安定的生產條件。即使賦稅再低,也終究不能讓這裡的經濟繼續發展。
統治理念之異同西漢政權的建立者劉邦出身僅僅為秦朝的一任亭長,身份低微,他身邊的重要大臣入蕭何、曹參、韓信等也大多出身低微。然而他們終究能戰勝許多六國貴族領導的義軍,主要是他們把平民的訴求放在了首位。
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
在建立漢朝之後,西漢初年的政府依舊保持著平民政權的本色,他們沒有去討好之前的貴族階級,雖然統治者自身確實出現了一些驕奢淫逸的跡象,但還是比較關心農民們的生活狀態。因此其休養生息的政策主要針對農民階級的利益,施行中即使影響了當時貴族的權益,也能夠持續地進行下去。
而宋文帝登基時,南朝政治環境錯綜複雜,雖然他和他的父親起於行伍之間,並不是貴族出身,但是當時南朝的許多經濟,政治資源依然為士大夫階級所把持。因此宋文帝的改革還是需要迎合他們的要求。因此一旦政策觸及到了士大夫階級的權益,便難以執行。
《宋書》記載:「湖熟有廢田千頃,文帝勸課農桑。」南北朝農民耕作圖
宋文帝雖然提倡農民們開墾荒地來進行耕種。但是東晉時期,所有的山川水澤幾乎都為名門貴族所有,他們組織農民開發荒地,或者將開發的荒地的所有權收歸己有,讓開墾的農民成為自己的佃戶。即使在政策出現這樣的問題,宋文帝也只能選擇維護士大夫階級的利益,來維持自己的統治。宋文帝提倡的休養生息對於農民階級的效果顯然不比西漢的文景之治。
宋文帝新政的進步意義宋文帝新政雖然達不到文景之治那樣的高度,但是在當時還是尤其進步意義的。其中最主要便是其對於農民的戶籍進行了重新的登記和清理。東晉時期,農民們除了背負沉重的賦稅之外,還要承受繁重的兵役,為了不讓極少數的農戶承擔全部的兵役及其他雜役,宋文帝進行了新的土斷政策(為解決僑置問題而推行的整理戶籍及調整地方行政區劃的政策),增加了中央政權治下的人口,豐富了承擔兵役的戶數,還給予了部分農戶田地。
南北朝歌舞圖
正是這樣的措施才讓宋文帝掌權的元嘉時期成為了南朝最富庶的時期,重視農業生產,減少國家在軍事上的投入,也讓音樂文學等藝術形式也在這個時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雖然其效果確實不如文景之治,但依然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宋書》記載:「凡百戶之鄉,有市之邑,歌謠舞蹈,觸處成群,蓋宋世之極世也。」評價休養生息的政治策略自從西漢漢文帝時期首次登上歷史舞臺以來,一直是新朝代建立後優先採用的方針。古代中國的政權更替往往伴隨著大規模的戰爭,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會遭到嚴重的破壞,這樣的政治策略自然是恢復生產力的最佳方法。
但是宋文帝在制定新政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小農經濟最重要的因素不是農民的數量,而是土地,是穩定的生產環境。雖然通過土斷,他增加了農戶的數量,但是沒有解決土地被地主壟斷的問題,也沒能肅清國內的政治環境,埋下了內戰的隱患。雖然在他在位期間農生產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農民地位沒有上升,階級矛盾沒有解決,這就註定他的元嘉之治不是南朝中興之景,只能是迴光返照之象罷了。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晉書》、《宋書》、《資治通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