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省政府2月27日批准銅川市印臺區等29個貧困縣(區)脫貧摘帽,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陝西所有貧困縣全部摘掉貧困帽子,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解決,全省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
為進一步總結和展示這些縣(區)在脫貧攻堅中所取得的有益經驗和典型做法,即日起,西部網、陝西頭條客戶端、「學習強國」陝西學習平臺特別推出「秦奮有新貌——陝西29個縣(區)脫貧摘帽」專題,邀您共同見證陝西人民脫貧攻堅之路,一起感受三秦兒女不懈奮鬥之美。
清澗縣城全景
西部網訊(記者 劉望 通訊員 任豔莉)紅棗是清澗縣的特色產業之一。過去,一些群眾經常用「笑得跟棗子一樣」來形容孩子們笑得甜。如今,「笑得跟棗子一樣」不僅用來形容孩子們的笑容,更是給清澗脫貧戶的生活做了註解——今年2月底,清澗縣宣布實現脫貧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根本解決,17666戶群眾過上了像「棗子一樣甜」的生活。
脫貧有實招:產業發展夯實脫貧根基 借力使力激活致富動力
「脫貧的核心問題是穩定增收,穩定增收的核心是產業支撐。」清澗縣委書記溫江城在脫貧摘帽千人誓師大會上說。
在扶貧工作中,清澗縣堅持長短結合、遠近結合、大小結合原則,圍繞全縣優質棗果、文化旅遊、生態養殖、特色農業、傳統加工和新能源等6大優勢產業,充分發揮重點項目的帶動輻射效應,在補齊產業發展短板上做文章,在增收致富上出實招。因村因戶因人落實幫扶政策,因地制宜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創新扶貧產業體制機制,確保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至少有一項長效產業、有一人實現穩定就業,讓群眾脫貧有抓手、增收有保障。
清澗縣縣長為紅棗產業代言。
清澗素有「中國紅棗之鄉」之美譽。近年來,受氣候因素、市場因素衝擊,加之產業鏈條短、科技含量低等因素,全縣主導產業紅棗產業逐漸萎縮,棗林撂荒棄管嚴重。對此,清澗縣扭住產業短板精準發力,著力破解發展瓶頸。在陝煤集團的幫扶下,實施了投資達3.4億元的北國棗業公司紅棗深加工產業扶貧項目。2019年,北國棗業公司通過與棗農籤訂紅棗銷售訂單助農增收,涉及貧困戶3277戶,切實讓廣大棗農「手中有訂單,務棗心不慌」。
為加快發展生態養殖等短平快產業,清澗縣按照「規模適度、綠色散養、自然生長」的原則,加快推進生態養殖全產業鏈建設。依託深溝大壑天然防疫屏障,發展生態養殖業,主打綠地牛肉、黑毛土豬、紅棗雞蛋等畜禽產品,目前全縣畜禽飼養量達65萬。
與此同時,該縣按照全產業鏈建設目標,著力打通「圈舍建設、科學防疫、分揀包裝、冷鏈物流、檢測認證、品牌打造、質量追溯」等各個環節,切實把生產端與消費端銜接起來。利用國家衛健委定點幫扶清澗的有利契機,促成了農副產品走進北京等一線城市,先後在西安,北京、內蒙、寧夏、江蘇等地開設直銷店36家,以保底價向貧困戶訂單收購,讓好產品賣上好價錢。
陝西果業集團全力助推清澗蘋果產業發展。
呼家河萬畝蘋果基地是清澗縣呼家河合作社與陝西果業集團清澗公司立足該片區粱峁起伏、土層深厚、光照充足等自然條件而建立的,該基地高起點實施,標準化作業,是清澗縣通過「三變」改革,統籌謀劃產業的典型代表。陝果集團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流轉倒包、合作入股、資源整合等途徑,讓農戶從傳統農業中解放出來,實現增收致富。
按照「規模擴張、品種優良、矮化密植、精細管理」理念,陝果集團投資0.8億元栽植涉及寬州鎮、下廿里舖鎮、雙廟河便民服務中心25個行政村集中連片2萬畝96餘萬株幼苗,涉及農戶2194戶6582人(其中貧困戶1356戶4068人)。計劃到2024年完成栽植面積5萬畝,帶動全縣西區7鎮(中心)發展蘋果產業20萬畝,為清澗縣發展優質山地蘋果產業起到引領示範帶動作用。
小米飴糖產品。
清澗縣在扶貧工作中,堅持藉助外力與激活內力並重,凝聚脫貧攻堅強大動力。小米飴糖廠是檸條塔礦業公司根據陝北地區盛產小米的優勢,為幫扶村量身定製的產業扶貧項目。為了使村民早日嘗到「甜頭」,檸條塔礦業公司作為幫扶單位先後出資120餘萬元與陝西聯合國際貿易公司共同成立了清澗縣小米飴糖食品有限公司,旨在通過產業扶貧的途徑幫助村民早日實現脫貧致富夢。
清澗縣電商服務中心。
電子商務也為清澗脫貧致富找到新出路。近年來,清澗縣委、縣政府抓住被國家確定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的機遇,把電子商務與「網際網路+」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加快構建突出清澗特色、發展業態豐富的電子商務體系,讓全縣的農特產品通過網際網路走向市場。目前,打造了1個電商公共服務平臺3家涉農電商龍頭企業,培育出「塬上清澗」「西部糧倉」「山元紅」等多個省內外知名品牌。
塬上清澗農特好產品示範點負責人康煥說:「農戶把農產品收下來以後,我們盡最大的可能幫他們銷售出去,每次都是現金結算。2019年五月份紅梅杏成熟後,我們利用淘寶、阿里巴巴、塬上清澗微信公眾號、微信朋友圈等平臺先後為當地100多戶貧困戶,50多戶村民的農副產品找到了銷路。僅僅石嘴驛鎮牛家溝村一個村銷售紅梅杏20萬斤,增收60多萬元。」
數據看發展:全縣累計減貧4.8萬人 實現安全飲水
脫貧故事匯:有養殖有種植 貧困戶生活不再苦巴巴
清澗舉行千人誓師決戰脫貧摘帽。
2019年9月30日,韓家礆村集體對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分紅1000元,在11月16日,村集體再次對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分紅1000元。後續分紅還將根據實際收益進行下去。
「開春,村裡號召我們種紅薯,我怕今年乾旱,就只種了兩畝,收了四千斤,賣了三千多塊錢,還有穀子、洋芋、玉米,加起來也能賣不少錢,再加上村裡兩次分紅給我分的兩千塊,今年下來收入還真不少。」貧困戶賀文升說,「以前我們都怕紅薯不好放、不好賣,今年大家都見利了,有好幾戶今年光賣紅薯都上萬了,明年我估計家家戶戶都想種。」
常栓林的媳婦正在餵牛。
村民常栓林自幼家境貧苦,父輩靠務農為生,家裡經濟來源少,發展生產底子薄,用鄰居的話來說,「他們家一直很恓惶,一家人過得十分貧苦」。常栓林和妻子育有一兒一女,兩個孩子一個上幼兒園一個上六年級,夫婦倆身體狀況不行,下地幹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2014年,常栓林被列為貧困戶。
精準扶貧政策實施後,常栓林在政府的資金補助下,翻修了2個窯洞和庭院,並新建了圈舍,養殖了3頭種牛。「去年生了2頭小牛,賣了8000多元,加上種地的收入,家裡的總收入超過了14000元,去年底就順利脫貧了。」常栓林高興地說。
常栓林告訴記者,自從有了扶貧政策的幫助,他的脫貧信心越來越強。「月底將有幾個牛崽出生,這會是一大筆收入。」常栓林的媳婦笑著稱,一家人商量後打算明年再多養幾頭牛。
惠進南正在大棚內採摘辣椒。
「曾聽到說不用去地裡就可以掙到比種地更多的錢,以為是吹牛,現在真正感受到大棚帶來的收入,以後我也得去吹這個『牛』。」年近七旬的惠進南是清澗縣李家塔鎮後腰裡村民,他說,自從開始管理大棚蔬菜後,收入有了明顯增加,再也不用過「面朝黃土背朝天,收入不到一萬元」的苦日子了。
惠進南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曾經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2016年,當聽聞種植大棚每年都可以掙好幾萬元的時候他還嘲笑對方說「你就吹牛吧」。
由於年齡較大,在外務工沒有人要,在家無事可幹的他和老伴想著試一試,便到陝西想你來有限責任公司管理兩大棚辣椒,不到半年時間就掙了6萬元。惠進南稱,自己之前種植黃豆、穀子等五穀雜糧,每年只能靠天吃飯,如果收成好的話還能收入一點,如果收成不好,一年的工作就白幹了。「現在這裡一年四季都可以工作,每個月都不會耽誤掙錢。」
該公司總經理楊小靜告訴記者,剛開始向惠進南說這個事情的時候,他說這根本就是「吹牛」,是不可能的事情。如今,惠進南說:「在以後,我自己也要種植5個大棚,讓我的兒子也回來和我一起弄,我也要向鄰裡鄰居吹這個『牛』。」
(本稿部分圖文據陝西日報、華商報)
編輯: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