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優化教育資源供給 破題城鄉教育一體化困局

2021-01-08 華龍網

隆化三小的孩子們在新建的美術室學習。

    重慶日報訊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是重慶市南川區在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重要一環。

    以創建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為契機,南川把優化教育資源供給作為突破口,緊盯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城鎮擠」、「鄉村弱」等突出問題,既建設教育的「硬體」,又強化「軟體」,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局城鄉教育一體化。

    「交鑰匙」工程新增學位萬餘個

    社會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人口向城區及中心集鎮湧入,導致城區及中心集鎮學位緊缺、大班額突出,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普遍薄弱等問題。

    這些問題在南川區得到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2016年兩次被擺上區政府常務會。「再籌措資金10.8億餘元,用於補足校舍場地和教育裝備兩大短板。」南川給出了這樣的有力回應。

    從2016年4月開始,包括九鼎山小學、新城區初中、書院中學、隆化二小等新建、遷建、改擴建項目陸續動工。數據顯示,2016年南川區新建、遷建城區學校5所,改擴建城區和中心集鎮學校7所,並實行「交鑰匙」工程。

    目前,由企業捐資與政府補貼共計9000萬元新建的隆化一小A區、與北師大合作共建的北師大南川附校一期於2016年9月均已竣工投用,增加城區學位5000餘個。其餘在建工程將於2017年9月全部竣工投用。屆時,累計新增城區及中心集鎮學位1萬餘個,將有效緩解大班額問題。

    除了新增學位,全區學校辦學條件也得到了極大改善。再過一個月,南平鎮中心校的孩子們就能在寬闊的塑膠運動場上盡情地開展活動。據了解,該校原來由於運動場面積不夠,讓學生活動非常受限。南川區通過改擴建等方式讓34所這樣的學校改善辦學條件,使生均校舍、運動場等指標均達到標準。

    與此同時,2016年南川還落實裝備經費3915萬元,全面完成88個校點功能室506間、實驗室132間、圖書室233間裝備配置與升級改造,各校點均衡區創建相應指標均達100%。

    優化師資隊伍緩解入學矛盾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速,人口變動趨勢和群眾教育需求也出現了新的變化,南川教育出現了城鎮師資緊缺、農村學校師資及學位富餘的新問題。這使南川區意識到:擇校問題的根本就是選擇優質教育資源、選擇優質師資的問題,如果不能有效提升農村師資水平,大批農村學生將湧入城區,城區及中心集鎮建再多的學校也解決不了學位不足的問題。

    為此,南川區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農村學校師資水平的提升作為緩解入學矛盾的關鍵。

    一方面,南川通過全面開展幹部教師輪崗交流,充實了農村地區薄弱學校、薄弱學科力量,最大限度緩解了農村教師結構性缺編矛盾。

    另一方面,近年來,南川通過招聘教育部直屬師範院校畢業生、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區外引進等方式,新增教師234人,使全區教育人力資源進一步得到優化。

    優化師資隊伍既要「輸血」,更要「造血」。南川區積極探索融合辦學、集團辦學、捆綁幫扶辦學等模式,區內優質校與薄弱校結成18對幫扶對子,3所學校和主城優質學校結對,「新校+弱校」、「名校+弱校」的幫扶模式,有力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向薄弱學校擴展。

    木涼鎮中心校是一所典型的鄉村學校,在幫扶結對中獲得了新的發展。該校與隆化一小等3所學校開展結對幫扶,通過「影子教師」跟訓實踐,一起跟班聽課、隨班上課,參與到班級管理、學科教研等活動中。

    在為期一年的交流活動中,教師們表示收穫頗豐。該校教師熊常敏表示:「通過跟崗交流,讓我教育視野更加開闊,特別是在如何更加有效地管理班級等方面收穫很多。」

    結對發展、影子研修等方式讓農村教師快速成長,極大地提升了薄弱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在最近一次南川區綜合目標考核中,木涼鎮中心校還獲得全區綜合目標考核一等獎的優異成績。這樣的學校不是個例,有的學校甚至出現生源回流現象。家長們感嘆:「家門口的學校越來越好,沒有必要再去城裡『擠學位』了。」

    連結》》

    增強供給效益 實現優質資源區域調度

    農村教育需求萎縮,教育資源的梯度轉移,導致城區及中心集鎮教育供給不足,造成了嚴重的結構性矛盾。推進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

    「過去的教育改革,更多的是解決老百姓『有學上』的問題。」南川區教委負責人說,「在當前教育結構性矛盾突出的現狀中,我們更多關注如何緩解城鎮優質資源集聚與農村教育短板突出的矛盾。」

    南川意識到,解決優質資源的區域調度,就是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的「靈魂」。

    為此,南川區採取了多項舉措。僅在教育投入上,過去的3年就達到了32.58億元,2017年初再投入8751萬元,用於全區學校運動場軟化及新建學校裝備配置;2016年通過走教、支教、輪崗交流等方式調度教師400餘人……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

    通過增強優質教育資源的有效供給,緩解結構性矛盾,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也讓教育為區域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添磚加瓦。大量農民工進城,城郊、工業園區等人口集聚,隨遷子女的入學需求相應加大。南川區早在2014年就意識到這個問題,也出臺了相應政策:流入地無條件接納隨遷子女就近入學。

    公平的教育資源,公平的入學機會,讓南川教育在城鄉教育一體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開闊。

    (文/王靜 榮瑞瑞 圖片由南川區教委提供)

相關焦點

  • 優質教育資源城鄉共享「六邊工程」提升群眾體育水平 推動「體教...
    現在,一根網線共享了城鄉優質教育資源,一個排球拍擊出多樣化發展的特色教育,當文化通過不同形式向下一代傳承,更深層次的教育發展,讓原本黯然失色的學校,再度成為了「最靚建築」。而當華燈初上,霓虹閃爍,人頭攢動的淄川魯泰體育場,熱鬧非凡的淄川體育公園,熱火朝天的全民健身場景,讓淄川區「體教融合」的先行樣本更加令人期待和好奇。
  • 擴建教育資源——在農村重點建百所新學校
    今天開始,中國教育新聞網聯合「江蘇教育報」微信公眾號推出主題綜合宣傳——「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江蘇教育在行動」,從擴建教育資源、推進標準化建設等6個方面深度反映江蘇教育努力讓每個農村學生享有公平而有質量教育的實踐成果。
  • 萊西市教育和體育局:務實作為 奮力推進城鄉教育融合發展
    近年來,萊西市教育和體育局抓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有利機遇,緊緊圍繞辦人民滿意教育,聚焦優質與均衡目標,堅持以城帶鄉、以強扶弱,城鄉融合、優勢互補,逐步縮小了辦學質量差距,優化了教育資源配置,使農村孩子與城市孩子一樣
  • 北師大南川附校:美育教育促發展
    {"title":"北師大南川附校:美育教育促發展", "url":"https://www.cqcb.com/county/nanchuanqu/nanchuanquxinwen/2021-01-05/3527552.html", "image":"http://image2.cqcb.com/d/
  • 張素華:推進城鄉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 讓教育公平落地開花
    中國網天津1月16日訊(記者 和海佳 實習記者 裴雨莉)「讓教育優質區域與教育薄弱區域手拉手,雙向提升,共同發展,讓更多老百姓家門口就有好學校,孩子讀書不犯愁。」在天津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期間,天津市政協委員、天津市和平區政協副主席張素華帶來「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 促進我市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提案建議。
  • 石家莊市第四十中學教育集團「城鄉學校教育共同體」成立
    河北新聞網訊12月22日訊(趙宏梅)今天,石家莊市第四十中學教育集團舉行「城鄉學校教育共同體」啟動儀式暨第一屆共同體活動。石家莊市裕華區教育局副局長李淑傑、石家莊市教科所所長張建英、石家莊市四十中學教育集團校長李雲紅以及「城鄉學校教育共同體」成員學校校長和教師代表參加了啟動儀式。現場還為11所城鄉學校教育共同體學校授牌。
  • 四川省教育廳副廳長崔昌宏調研閬中教育工作
    8月25日,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崔昌宏一行,深入閬中市部分中小學校,調研指導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後城鄉學校布局與結構調整工作。省委編辦四處副處長、二級調研員馬龑,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質安總站一級調研員任兆祥,省教育廳人事教師處處長寇崑崙、基建後勤處處長陸衛江,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廳辦公室二級調研員,省教育廳法規綜改處副處長鍾俊敏、基礎教育處副處長羅濤參加調研。南充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體局黨委書記、局長代俊,閬中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祝琳參加調研座談會。
  • 增加供給 補齊短板 辦好青田僑鄉人民滿意的教育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一年來,為了讓教育事業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縣人民,青田縣以辦好教育民生實事為契機,重點增加教育供給,努力補齊教育發展的短板,促進教育公平發展。  在油竹街道,矗立在山坡的油竹實驗小學格外顯眼,紅白相間的教學樓、寬敞明亮的教室、先進的教學設備、色彩斑斕的校園文化牆……無一不凸顯著校園的多彩與生機。
  • 高明區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同時,高明大刀闊斧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力度,以區級統籌為切入,優化教學育人模式,釋放辦學活力,翻開「優教優學高明」教育發展新篇。優化教師隊伍培育高素質人才傍晚時分,更合鎮中心小學校長黃越球站在校門,與放學學生逐一揮手道別,校園漸漸重歸靜謐,師與生、校與人的和諧畫面,讓黃越球心生微瀾。
  • 教育部長陳寶生《旗幟》撰文: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建成教育強國
    教育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基石。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迎接挑戰,抓住機遇,必須進一步發揮教育「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構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需要的教育體系,以教育現代化支撐國家現代化。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對教育資源供給提出的新需求。
  • 公共衛生教育,如何破題發展-光明日報-光明網
    【教育探索】    在舉國上下眾志成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總體戰、阻擊戰中,公共衛生人才正經歷著重大的考驗。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如何優化公共衛生醫學教育,深化公衛人才培養。公共衛生教育要吸引公共認同    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和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最近的調查顯示,從高考招生志願填報和招錄情況看,公共衛生院校均未完成當年招生計劃,顯示公共衛生教育尚未吸引足夠的公共認同。而如何增進認同,是公共衛生教育破題發展的要點。
  • 立德樹人,實現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
    接下來兩天的論壇內容,既有理論研究的前沿報告,也有教育實踐的創新探索;有教育教學中的困惑、思考,也有未來發展的藍圖、展望。各位專家、校長將從教育供給側改革、信息化手段應用、教育評價優化、創新人才培養等各個角度對本次論壇主題進行討論和闡釋。大家通過本次論壇,有所收穫、有所啟發,並在各自的理論研究、辦學實踐中,不斷解放思想、革除弊端、發揮優勢、勇於創新。
  • 「聚焦」優質教育資源「朋友圈」越來越大!上海城鄉學校攜手共進...
    根據上海市教育評估院的評估結果,42個精準託管項目和34個互助成長項目合格率達到100%,其中評為「優秀」的有44個,優秀率達到58%,76所郊區學校在學生發展、教師成長和學校辦學方面都取得了進步,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面。
  • 城鄉供水一體化發展戰略模式探討
    城鄉供水一體化發展,就是通過統籌謀劃、優化布局和創新機制,打破「一地一水」等傳統農村供水方式的弊端,通過城市管網延伸、區域供水互通、提高鄉村供水標準等措施,大力改善農村供水狀況,著力解決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存在的顯著差距,實現農村供水與城鎮供水在管理、服務、水質、水價等方面同標準,為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提供堅實基礎。
  • 堅持教育優先,重振教育雄風!
    堅持教育優先,重振教育雄風!特別是今年以來,縣委縣政府持續加大投入,均衡教育資源,紮實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綜合素質,全縣教育事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教育投入實現了新增長,教育教學質量實現新提升,教育改革創新結出新成果,教育生態逐步優化。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全縣上下齊心協力、真抓實幹的結果,更是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無私奉獻、進位爭先的結果。
  • 看見廣袤大地上教育的複雜-中國教育新聞網
    此外,作者此番言論,主要針對的是大城市中的部分家長,他們為孩子不計成本地投入,不僅讓孩子不堪重負,也造成了整體教育競爭的加劇。但如果有人放鬆心態,從這種激烈的教育競爭中抽離出來,進而引領更多的家長從尊重孩子興趣、尊重成長規律的方向出發進行教育選擇,則不僅能讓孩子收穫更快樂的童年,也能助力於優化整個教育生態。有些孩子享受著過剩的教育資源,而有些孩子剛剛脫離匱乏。
  • 東港區推動鄉鎮教育資源優化整合
    10月9日,東港區在西湖鎮舉行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啟動儀式,正式宣告:西湖鎮建設九年一貫制學校,全鎮所有中小學生全部集中到鎮中心校讀書,此舉將進一步優化教育教學環境,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自從西湖鎮原來的7處村級小學合併到中心校之後,原本的師資力量分散、匱乏,教師隊伍年齡偏大,包年級、跨專業教學,硬體設施老化陳舊等現象成為了歷史。
  • 四川大學副校長張林:公共衛生教育,如何破題發展
    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如何優化公共衛生醫學教育,深化公衛人才培養。  公共衛生教育要吸引公共認同  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和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最近的調查顯示,從高考招生志願填報和招錄情況看,公共衛生院校均未完成當年招生計劃,顯示公共衛生教育尚未吸引足夠的公共認同。而如何增進認同,是公共衛生教育破題發展的要點。
  • 「教育強國」王炳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提出,2020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11這個目標已接近完成。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就是要加快改善鄉村學校辦學條件,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發展「網際網路+教育」,促進優質資源共享,力爭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有學上」「上好學」,都能有機會創造出彩人生。二是推進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普及。
  • 濟南市歷城區巧解學區優質資源不足、鄉村教育管理不規範等難題...
    擴展領航「輻射圈」重構區域教育新格局記者:對於歷城區而言,區域教育發展的難點是什麼?在現有的資源下,如何破題?李新生:通過深入調研,我們梳理出了區域內教育問題清單,找出了教育資源配置最突出的問題,比如主城區義務教育資源嚴重不足、普通高中辦學水平低於社會期待。歷城區委區政府重點打造的片區缺乏優質教育資源,重點項目落地及人才引進子女入學的後顧之憂沒能得到有效解決,鄉村教育管理不規範,街鎮教育辦的統籌作用發揮不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