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化三小的孩子們在新建的美術室學習。
重慶日報訊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是重慶市南川區在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重要一環。
以創建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為契機,南川把優化教育資源供給作為突破口,緊盯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城鎮擠」、「鄉村弱」等突出問題,既建設教育的「硬體」,又強化「軟體」,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局城鄉教育一體化。
「交鑰匙」工程新增學位萬餘個
社會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人口向城區及中心集鎮湧入,導致城區及中心集鎮學位緊缺、大班額突出,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普遍薄弱等問題。
這些問題在南川區得到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2016年兩次被擺上區政府常務會。「再籌措資金10.8億餘元,用於補足校舍場地和教育裝備兩大短板。」南川給出了這樣的有力回應。
從2016年4月開始,包括九鼎山小學、新城區初中、書院中學、隆化二小等新建、遷建、改擴建項目陸續動工。數據顯示,2016年南川區新建、遷建城區學校5所,改擴建城區和中心集鎮學校7所,並實行「交鑰匙」工程。
目前,由企業捐資與政府補貼共計9000萬元新建的隆化一小A區、與北師大合作共建的北師大南川附校一期於2016年9月均已竣工投用,增加城區學位5000餘個。其餘在建工程將於2017年9月全部竣工投用。屆時,累計新增城區及中心集鎮學位1萬餘個,將有效緩解大班額問題。
除了新增學位,全區學校辦學條件也得到了極大改善。再過一個月,南平鎮中心校的孩子們就能在寬闊的塑膠運動場上盡情地開展活動。據了解,該校原來由於運動場面積不夠,讓學生活動非常受限。南川區通過改擴建等方式讓34所這樣的學校改善辦學條件,使生均校舍、運動場等指標均達到標準。
與此同時,2016年南川還落實裝備經費3915萬元,全面完成88個校點功能室506間、實驗室132間、圖書室233間裝備配置與升級改造,各校點均衡區創建相應指標均達100%。
優化師資隊伍緩解入學矛盾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速,人口變動趨勢和群眾教育需求也出現了新的變化,南川教育出現了城鎮師資緊缺、農村學校師資及學位富餘的新問題。這使南川區意識到:擇校問題的根本就是選擇優質教育資源、選擇優質師資的問題,如果不能有效提升農村師資水平,大批農村學生將湧入城區,城區及中心集鎮建再多的學校也解決不了學位不足的問題。
為此,南川區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農村學校師資水平的提升作為緩解入學矛盾的關鍵。
一方面,南川通過全面開展幹部教師輪崗交流,充實了農村地區薄弱學校、薄弱學科力量,最大限度緩解了農村教師結構性缺編矛盾。
另一方面,近年來,南川通過招聘教育部直屬師範院校畢業生、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區外引進等方式,新增教師234人,使全區教育人力資源進一步得到優化。
優化師資隊伍既要「輸血」,更要「造血」。南川區積極探索融合辦學、集團辦學、捆綁幫扶辦學等模式,區內優質校與薄弱校結成18對幫扶對子,3所學校和主城優質學校結對,「新校+弱校」、「名校+弱校」的幫扶模式,有力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向薄弱學校擴展。
木涼鎮中心校是一所典型的鄉村學校,在幫扶結對中獲得了新的發展。該校與隆化一小等3所學校開展結對幫扶,通過「影子教師」跟訓實踐,一起跟班聽課、隨班上課,參與到班級管理、學科教研等活動中。
在為期一年的交流活動中,教師們表示收穫頗豐。該校教師熊常敏表示:「通過跟崗交流,讓我教育視野更加開闊,特別是在如何更加有效地管理班級等方面收穫很多。」
結對發展、影子研修等方式讓農村教師快速成長,極大地提升了薄弱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在最近一次南川區綜合目標考核中,木涼鎮中心校還獲得全區綜合目標考核一等獎的優異成績。這樣的學校不是個例,有的學校甚至出現生源回流現象。家長們感嘆:「家門口的學校越來越好,沒有必要再去城裡『擠學位』了。」
連結》》
增強供給效益 實現優質資源區域調度
農村教育需求萎縮,教育資源的梯度轉移,導致城區及中心集鎮教育供給不足,造成了嚴重的結構性矛盾。推進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
「過去的教育改革,更多的是解決老百姓『有學上』的問題。」南川區教委負責人說,「在當前教育結構性矛盾突出的現狀中,我們更多關注如何緩解城鎮優質資源集聚與農村教育短板突出的矛盾。」
南川意識到,解決優質資源的區域調度,就是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的「靈魂」。
為此,南川區採取了多項舉措。僅在教育投入上,過去的3年就達到了32.58億元,2017年初再投入8751萬元,用於全區學校運動場軟化及新建學校裝備配置;2016年通過走教、支教、輪崗交流等方式調度教師400餘人……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
通過增強優質教育資源的有效供給,緩解結構性矛盾,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也讓教育為區域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添磚加瓦。大量農民工進城,城郊、工業園區等人口集聚,隨遷子女的入學需求相應加大。南川區早在2014年就意識到這個問題,也出臺了相應政策:流入地無條件接納隨遷子女就近入學。
公平的教育資源,公平的入學機會,讓南川教育在城鄉教育一體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開闊。
(文/王靜 榮瑞瑞 圖片由南川區教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