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後國民黨軍最大規模的一次反攻,卻打不過我軍地方部隊與民兵

2020-12-18 騰訊網

作者:慎獨

國民黨政權敗退臺灣後,一直企圖「反攻大陸」,但是敵我實力早已逆轉,蝸居在小島上的國民黨軍只能對東南沿海的島嶼下手。抗美援朝爆發後,解放軍在東南沿海的兵力不是很雄厚,給了國民黨軍可乘之機,讓守島的解放軍吃了一些虧。

國民黨軍得寸進尺,在1953年發動了更大規模的反攻,結果在東山島遭遇慘敗,從此不敢主動進攻沿海島嶼。

解放軍準備充分,胡璉過於自信

東山島位於福建廣東所轄海域交界處,是福建省第二大島,面積165平方公裡,與大陸間隔僅500米,今天已經基本上是半島了。東山縣政府設在島中心的西浦鎮。島北部是寬闊的丘陵地帶,南部狹長但平坦,守島戰士與居民大多在北部。

東山島的地理位置

國民黨軍攻打東山島前,島上只有一個公安第80團,團長遊梅耀,該團改編自解放軍地方部隊,實際駐島兵力大約兩個營。加上一個負責運輸任務的水兵連和民兵,島上總兵力大約1200餘人。

東山島的防務吸取了之前島嶼作戰的一些教訓,福建軍區司令員葉飛組織整修了福建沿海道路,制定徵用民用車輛增援部隊的預案。遊梅耀把團部設在島上,在島上的核心陣地修建了兩條坑道,可以躲避敵人的空襲與炮擊。

葉飛

國軍指揮攻打東山島的是金門防務司令胡璉,他準備利用島嶼漫長的海岸線,從我軍防線缺口登陸,重創島上守軍,然後趕在我軍援軍到來前撤退。他知道福建沿海道路情況不好,大部隊行軍不便,且想當然的認為,東山島是華東軍區管轄,地理上更接近的中南軍區第41軍不會第一時間支援,華東軍區的第31軍則要花3天才能趕到。

他的計劃是集中4個團以上的兵力登陸,把守軍壓縮到島中央,然後阻擊增援部隊,在解放軍主力到達前消滅島上守軍,摧毀工事揚長而去。一件事讓胡璉頭疼,駐金門的美國顧問漢密爾頓提出出動傘兵參戰,並認為傘兵加上兩個團步兵即可完成作戰計劃。

美國顧問檢閱國民黨軍傘兵

漢密爾頓的意見得到了蔣介石的支持,蔣介石想藉此展現國民黨軍戰鬥力,以獲得更多美國軍援。對傘兵一無所知的胡璉只能硬著頭皮把傘兵安排在作戰序列裡。胡璉本想讓傘兵跳傘後擔任警戒任務,然後就跟著步兵坐兩棲戰車撤退,可漢密爾頓與傘兵指揮官顧葆裕一定要在援軍的必經之路八尺門渡口傘降。

胡璉7月份就派空軍轟炸東山島與大陸連接的橋梁,他認為至少需要一周大橋才能恢復通行,但早有準備的我軍工兵不到一天就讓大橋恢復通車。胡璉派軍艦與炮艇抓捕我方漁民獲取東山島的情報,這些漁民回來後向解放軍報告,我軍推斷胡璉要打東山島。廈門的觀測站從金門國民黨軍艦艇的調動情況,大致推斷出了敵人的進攻時間。

顧葆裕

守軍獨面十倍於己的敵人

1953年7月16日,國民黨軍向東山島發起登陸,海上4艘驅逐艦護航,21輛兩棲坦克打頭陣,9艘登陸艦運輸1萬多名國民黨軍氣勢洶洶撲向東山島。天上戰鬥機與傘兵乘坐的運輸機多達上百架。4時45分,敵人兩棲坦克開始登陸,步兵乘坐登陸艇跟在坦克後面。敵人在灘頭未遭到抵抗,迅速向守軍前沿陣地突進。與此同時,上千名傘兵開始在八尺門渡口傘降。

遊梅耀見敵人海陸空並進,命令部隊堅守陣地,等待援軍。個別班排因為所在位置較為孤立,撤退不及時遭遇較大傷亡。敵人在接觸到我軍核心陣地後遇到頑強抵抗,其中一個團在兩棲坦克支援下猛攻2營6連1排的陣地,1排死戰不退,斃敵200餘人。其餘各陣地也都陷入苦戰,但這些地方部隊在優勢敵人面前絲毫沒有畏懼,硬是讓敵人無法前進。

另一邊,被美國顧問寄予厚望的傘兵在一開始就成了災難,原本他們要在200米高度跳傘,但是運輸機駕駛員不敢降低高度,在1000米就把傘兵扔下去了,好幾分鐘才能落地。在八尺門的是負責運輸的水兵連,他們很少在一線作戰,但看著敵人傘兵跳下來了,紛紛從倉庫裡拉出機槍對空射擊,不少傘兵沒落地就被擊斃。

幾百名傘兵天女散花一樣分散在灘頭上,個別還掉到了海裡,招呼集結的軍官被我軍迫擊炮與機槍重點照顧,一個小時後才集結起來。起初這些傘兵憑藉迫擊炮與機槍壓制了水兵連與民兵,但當側翼陣地部分戰士趕到後,這些傘兵便被擊退,水兵連副指導員帶著炊事班俘虜了幾名傘兵,用繳獲的機槍向敵人射擊。

國軍傘兵

援軍火速趕到,敵人倉皇撤退

在敵人登陸東山島的第一時間,我軍就按照預案迅速組織增援。胡璉認為,沿海道路崎嶇難行,又缺少汽車,第31軍至少要花幾天才能趕到。第31軍91師272團,他們乘坐準備好的汽車,冒著敵機轟炸,上午9時便到達東山島對面的大陸,水兵連立即組織船隊運輸援軍上島。援軍上島後開始圍殲敵人傘兵,敵人傘兵則佔據幾個山頭與我軍對峙。

在東山島主陣地牛犢山、公雲山與王爹山,公安80團正與敵人苦戰,敵人以為公安團戰鬥力不強,誰知絲毫不亞於國民黨正規軍。戰前修築的兩條坑道發揮了重要作用,戰士們在坑道中頑強抵抗,用手榴彈與衝鋒鎗與敵人短兵相接。

戰鬥中的公安團戰士

在公元山,1營2連116人抵抗敵人海軍陸戰隊一個大隊,連續打退敵人18次進攻。隨後2連與增援部隊配合,擋住了敵人的後續攻擊,戰後榮獲「東山島戰鬥守備一等功臣連」。

敵人在王爹山與牛犢山前同樣遭遇頑強抵抗,雖然控制了島上大部分區域,卻無法攻佔我軍核心陣地,敵人為了鼓舞士氣,在臺灣島上的廣播電臺宣稱佔領了東山島,只有胡璉明白,這一戰已經失去了意義。

我軍戰士對空射擊

戰至16日午夜,我軍已有5000多人上島,葉飛準備在島上兵力達到20,000人時發起總攻。另一邊,胡璉在考慮怎麼把島上的部隊撤下來,他命令空軍戰機與海上的戰艦掩護步兵撤退,17日傍晚海水漲潮,登陸艦靠岸接應步兵登船,到了18時,大部分步兵已經登船。

倒黴的傘兵因為距離撤退位置比較遠,僅一百多人逃脫,其餘要麼被擊斃要麼成了俘虜。至27日19時,未能登船的國民黨軍放棄抵抗,東山島戰鬥勝利結束。

國民黨軍賠了夫人又折兵

東山島戰鬥我軍斃傷俘敵3379人,其中俘虜715人,俘虜中傘兵佔了很大一部分。另擊毀坦克兩輛、小型登陸艇三艘、落地機兩架。我軍傷亡1250餘人。不過國民黨軍不承認失敗,大言不慚地宣稱取得了東山島大捷。

東山島戰鬥紀念碑

蔣介石本想通過攻打大陸沿海島嶼讓我軍不得安寧,展現國民黨軍戰鬥力,繼而獲得更多的美國援助。誰知不僅沒打贏,還損失了不少精銳的傘兵,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胡璉倒是有了打敗仗的藉口,他批評傘兵不聽從他的建議,非要傘降在渡口,結果很快被包圍,而他為了救援傘兵牽扯了不少兵力,導致未能奪下我軍陣地。

東山島戰鬥結束後不久,朝鮮戰場上停火了,我軍終於可以將更多的兵力放在東南沿海,海空軍也可以參與作戰。東南沿海島嶼爭奪戰從敵攻我守,變成我軍逐個奪取敵人佔領的島嶼。

相關焦點

  • 新中國建立後,唯一真正敢反攻的國民黨軍,連奪四城後被二野擊退
    衡寶戰役之後,國民黨軍在大陸的最後一支重要軍事力量被解放軍消滅,此後,國民黨軍在大陸再無抵抗之力,各部隊開始紛紛向南潰敗,有的部隊在兩廣,雲南地區被我軍消滅,有的逃往臺灣,還有的逃到了緬甸,越南等鄰國。在這些部隊中,有一支部隊的經歷很特殊,那就是國民黨軍93師。
  • 國民黨93師,建國後反攻雲南還連克四城的部隊,又大勝印軍精銳
    解放戰爭末期,在解放軍摧枯拉朽的攻勢下,國民黨軍紛紛向南潰逃,有的被運輸到臺灣,有的逃到越南,緬甸等東南亞境內。在逃到東南亞國家的國民黨軍,大部分都被接回臺灣了,但是有一支部隊卻留在了異國他鄉,這支部隊就是國民黨93師。
  • 抗美援朝期間,大陸總兵力減弱,臺灣國民黨軍為何不趁機反攻?
    解放軍在49年年底的時候總兵力已經超過了500萬,在殘餘的國民黨軍面前是有絕對優勢的。但在1950年的朝鮮戰場,我軍先後派出了240萬志願軍戰士,在這段時間裡我軍和蔣軍之間的兵力差距明顯減少,對於臺灣方面看起來是一個絕佳機會,那為什麼蔣軍沒有趁機展開對大陸的反攻行動呢?在抗美援場戰爭的初期,可以算是臺灣方面一個難得的反攻時機。
  • 解放戰爭之後,臺灣國民黨軍最接近「反攻大陸」的部隊是哪一支?
    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軍敗逃到臺灣的部隊總兵力僅60餘萬,而臺灣人口在1949年共約700萬人,其中有200多萬都是從大陸而來。很明顯,以這樣的兵員水平和人口基數,國民黨軍想依靠軍事力量重返大陸幾乎不可能,但老蔣不死心,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還在叫囂著反攻。
  • 解放戰爭中,哪支國民黨部隊最頑強?差點到朝鮮與志願軍繼續打!
    而最頑強的一支主力部隊當屬國民黨第52軍,不僅戰鬥力十分強悍,直到解放戰爭結束竟然也沒被消滅,1949年在臺灣後還是老蔣的頭號王牌軍,甚至還一度要被送上朝鮮戰場跟志願軍對打。我們來了解一下。52軍是百分之百的中央軍主力,起源為1930年的國民黨中央軍校教導二師,多次擴編後成了52軍,在中央系王牌軍裡面屬於資歷非常老的部隊,甚至比國民黨五大主力之首的74軍還要早很多。眾所周知抗戰時最早的大規模殲敵戰役是1938年臺兒莊戰役,日軍2萬多人死傷。那麼臺兒莊的中國軍隊主力又是什麼部隊呢?發起總反攻的是國軍第20軍團,52軍正是這個軍團的核心部隊之一。
  • 解放戰爭:1949年建國後,哪3位原國軍名將給我軍當了戰術教官?
    一場戰爭結束後,曾經敵人陣營的精英名將,甚至可以放下曾經的敵對心態,到原本對立的陣營做教官,講授自己的軍事知識和作戰經驗。我國的解放戰爭就是這樣,建國後有不少原國民黨中高級將領獲得邀請,到我們的軍事學院授課,體現了我軍的寬容心態和虛心學習的傳統。今天我們來了解下,3位軍事素養很高,並且在戰後給我軍當過軍事教官的原國民黨高級將領。第一位,廖耀湘。
  • 我軍最早的特種部隊,領導人是誰?建國後授何軍銜?
    他們用著最好的武器,每一位特種兵身手都不凡,同時執行的也是難度最大、最危險的任務。很多人都不知道,早在紅軍時期,我軍就建立了一個特種部隊,那就是紅二十五軍的手槍團,這也是我軍最早組建的手槍團,性質類似如今的特種部隊。
  • 起義部隊改編有多困難?我軍曾為此頭疼,特別是對該部的處理
    在解放戰爭期間,有少部分國民黨軍的將領棄暗投明,主動在戰場上施行起義,成為我軍之中的一員,極大地促進了解放戰爭的進程,國民黨軍起義部隊的人數也隨著戰爭的推進逐漸攀升,到了解放戰爭第四年,起義部隊的人數要佔我軍殲敵數的90%以上還多,這不得不說我軍的宣傳教育上所付出的努力。
  • 對越反擊戰中戰功最大的軍,是國民黨起義部隊,陳明仁的舊部?
    1979年的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繼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之後進行的規模最大的一次對外作戰。這一仗,共有9個陸軍軍參戰,分別是昆明軍區前指指揮的11軍、13軍、14軍;廣州軍區前指指揮的41軍、42軍、43軍、50軍、54軍、55軍。
  • 第三次國內革命——山東民兵的積極配合
    前言在萊蕪戰役的整個過程中,我山東民兵,在山東軍區的統指揮下,以積極行動配合了這次戰役。萊蕪戰役前後,膠濟線、隴海線和津浦線兩側地區的民兵,配合部隊打擊還鄉團和國民黨的運輸部隊,並破壞鐵路,斷敵交通。僅據膠濟線東段不完全統計,即破襲鐵路一百一十五次,破壞鐵路一百三十餘裡,破壞鐵橋、石橋八十二座。
  • 建國後馬家軍殘匪叛亂,烈士遺體被剝皮!我軍平叛:槍決數萬惡匪
    清政府派兵鎮壓卻屢屢失敗,太平天國覆滅後,左宗棠率領久經沙場的老湘軍進軍西北,一舉蕩平叛亂。左宗棠在西北採取「剿撫結合、恩威並施」的策略,分化瓦解叛軍,打破了以往西北地方勢力的「門宦制度」,斬斷西北最大門宦勢力的血脈,扶持以馬佔鰲家族為首的河州軍閥當上了朝廷在西北的代理人(編者註:馬佔鰲卻因出賣「朋友」不得「人心」,只能依附清朝中央政府)。
  • 他是四野12兵團的軍長,建國後授上將,最後卻鋃鐺入獄!
    第四野戰軍,是東北野戰軍改稱而來的。1949年改編之時,下面有4個兵團編制,是四大野戰軍中實力最強的一支,也是出名將最多的野戰軍。建國後授銜時,四野總共出了519位開國將軍,其中上將就佔據了19位(全部57位)。
  • 兩大海島之中,為何國民黨軍能拼命守住臺灣,卻根本守不住海南?
    49年國民黨軍從大陸全面敗退,剩餘的60多萬部隊企圖據守這兩座島嶼,作為日後的「反攻」基地。然而最終國軍只在臺灣島實現長期死守,海南島卻在1950年5月便被我軍解放。為什麼都是重要的島嶼,國軍能守住臺灣,卻保不住海南呢?下面我們來解析一下。首先是防衛力量完全不同。
  • 解放戰爭時,同為兵團司令:為何我軍多為上將,國軍全是中將?
    解放戰爭期間,為了作戰及部隊編成需要,敵我兩軍都設立了兵團級別軍隊建制。國民黨軍正規兵團序列最多時共有二十二個,我軍1949年下半年兵團數也達到了十九個。兵團在兩軍當中都佔有重要戰術地位,我軍兵團直屬各野戰軍管轄,而國軍兵團上一級直達各「剿總」,都是戰區以下最高級別的作戰建制。
  • 同屬於嫡系部隊,新一軍被我軍全殲後,為何沒能繼續重建?
    一提到國民黨軍五大主力,基本上很多人都能隨口說出來,十八軍、74軍、第5軍、新一軍、新六軍,在這上述5支國民黨軍中,十八軍的資歷最老,而且由於陳誠的加持,十八軍最多的時候曾下轄5個師,後來陸續分化出去的部隊,基本上也是國民黨軍的嫡系,而74軍、第5軍都是抗戰時期建立起來的部隊,也是完完全全打出來的名聲
  • 金三角,國民黨殘軍的風風雨雨
    「復興部隊」從1400餘人擴充到3000餘人,有當年抗戰中國遠徵軍人加入,戰鬥力絕不容小覷,成為金三角一支不可一世的武裝力量。遠徵軍1942年以後入緬抗戰,所部陸軍第26軍93師,曾在中緬邊境的車佛南地區駐紮5年之久,遠徵軍潰敗後,許多部隊被一起合編為93師。
  • 國軍93師,建國後唯一敢反攻大陸的部隊,連克四城後才被擊退
    國民黨93師,這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支具有悲劇歷史的部隊。二戰時期,這支部隊參加了中國遠徵軍,參加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戰役,東枝收復戰等重要戰役,為抗戰立下了很大的功勞。
  • 金三角揭秘:國民黨殘軍何以能留下六萬後代?
    第三天,部隊前進到一個平壩,地圖上叫小孟棒的地方。這時偵察連長吳成功慌慌張張跑過來向團長李國輝報告,前面寨子發現有數量不詳的武裝。李國輝命令吳成功抓2個俘虜,弄清情況後再決定去向。半個小時後,吳成功抓來2個俘虜。俘虜交待,他們是國民黨第26軍93師278團的逃緬殘軍,共有600多人,由副團長譚忠指揮。李國輝大喜過望,沒想到能在異國遇上自己的部隊,立即由2個兵帶路去見譚忠。
  • 7個團打不過1個團,我軍傷亡2000多人,新六軍戰鬥力有多強?
    新一軍是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新一軍和新六軍部隊全員是脫胎於原屬於第五軍下屬的新編22師的一部分以及原屬於稅警總團的新編38師的一部分,原本所部就是精銳,由於第一次滇緬會戰失利,後來退往印度進行整訓,後來補充了人員以後,接受了美械裝備,戰鬥力一躍而起。第二次滇緬會戰,兩支部隊的彪悍打的日軍也為之側目。
  • 抗美援朝志願軍的陣容,解釋了哪兩支野戰軍是我軍的最強部隊!
    上世紀我軍的野戰部隊,有四大野戰軍和五大野戰軍(華北的3個野戰兵團)兩種說法。論絕對軍事實力的話,不管哪種說法,一般認為四野是其中最強的,三野其次。這兩支野戰軍是我軍主力中的主力,比其他部隊戰鬥力要強出一塊。如果先前內戰中的戰績和作用還不足夠支撐的話,看看隨後志願軍抗美援朝的陣容,就知道為什麼說三野和四野是我軍最強的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