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靠衣裝馬靠鞍」, 作為世世代代與馬為伴的遊牧民族,哈薩克族人愛馬、懂馬,他們對馬的愛莫過於給馬配上一副漂亮的馬鞍。
哈薩克族人對馬鞍特別重視。男鞍、女鞍有別,其形制及裝飾特點可分為三類:木製雕刻漆畫鞍、木製包皮鉚釘鞍、木製包皮烤花鞍,一副好的樺木鞍可以用上40多年。
不論哪種馬鞍,前舌旋成人字形,後舌橢圓形,磨得很光滑,上面都布滿了線條優美、色彩豔麗的裝飾圖案。用銅釘排列組成的圖案花紋,閃閃發光,光彩奪目,而且牢固、結實、經久耐用。放在馬身上的馬褡子用自製的毛線手工編織而成,中央開口,兩端各成一個口袋,口邊留有繩扣,可串連套鎖,厚重結實,經磨耐用。上面用不同的色線編織著各種各樣的圖案,樸素大方、結構嚴謹、絲條均勻,大都是幾何紋樣,配以色彩協調的粗獷線條。在色彩處理上,使用強烈的對比色,其圖案紋樣表現了牧民的藝術愛好和審美情趣。
「哈薩克族馬鞍製作技藝」被列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位五年級的女學生正在自己安裝馬鞍
馬是牧人的翅膀,馬具是牧人的臉。馬具是哈薩克人財富、身份和榮譽的象徵,他們對馬具有著無比的摯愛。他們擔心馬具不漂亮,不遺餘力地對馬具進行美化加工。他們願意花整整一個月,甚至更多的時間來製作馬具。那些馬具匠人既是木匠,又是皮匠和鐵匠,同時,他們還是民間工藝美術家……
5歲的哈薩克男孩要舉行「上馬禮」。對哈薩克男人來說,跨上馬背是件重要的大事。
孩子的馬鞍是長輩們專門製作的,比一般的馬鞍多了個圍圈,能將孩子舒服而牢靠地捆在鞍上。
父親會牽著這匹馬四處拜親訪友,所到之處,人們都會給孩子贈送一些禮物,大多是馬具。
「馬是牧人的翅膀,馬具是牧人的臉」。很多哈薩克老人雖然腿腳不靈便,很少能騎馬外出,但是腰間卻一直掛著馬鞭,純粹成了裝飾。
法律聲明青年哈薩克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傳遞更多信息、服務大眾,並不代表青年哈薩克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出現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聯繫小編,我們將在24小時內移除相關爭議內容。
文來源網絡
編輯整理:青年哈薩克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加入我們~
投稿或有意見、建議請加主編微信:781337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