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馬具:馬背上的藝術品

2021-03-01 酒泉日報

  哈薩克族因擅長騎馬,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馬在阿克塞縣哈薩克族人的生產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是日常活動不可缺少的重要生產資料。哈薩克諺語中有「馬是男子漢的翅膀」的讚譽。哈薩克族小孩四五歲就開始學騎馬,10歲左右就成為騎藝高超的騎手。哈薩克族的娛樂項目大都和馬有關,賽馬、叼羊、「姑娘追」都是哈薩克族青年喜愛的馬上娛樂活動。

馬具是牧人的臉

  59歲的塞特爾汗從17歲開始自學製作馬具,已有42年的製作經驗。塞特爾汗說,製作馬具的手藝在哈薩克族代代相傳,他17歲那年獨自放牧時,因需要馬具便開始自己琢磨製作,加之熱愛騎馬,所以對製作馬具熱情較高。塞特爾汗深知一名騎手有了好馬,還得有一副好鞍相配,那樣人馬才能相得益彰。幾年後,塞特爾汗便熟練地掌握了製作整套馬具的技藝。

  「馬是牧人的翅膀,馬具是牧人的臉」,塞特爾汗說,很多哈薩克老人雖然很少騎馬外出,但腰間卻一直掛著馬鞭。馬具在哈薩克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製作馬具的匠人更是對手中的「工藝品」傾盡全力,他們願意花整整一個月,甚至更多時間製作馬具。塞特爾汗說,一個小小的馬鞭,純手工製作至少需要一周時間,而馬鞍製作耗費的時間更多,馬鞍製作需要木料,還得用牛皮包製坐墊,再敲打腳蹬,這一套複雜的工序要求馬具製作者既是木匠,又是皮匠和鐵匠。

好馬配好鞍

  哈薩克男孩5歲就要舉行「上馬禮」。對哈薩克男人來說,跨上馬背是件大事。孩子的馬鞍是長輩們專門製作的,比一般的馬鞍多了個圍圈,孩子可以舒服而穩妥地坐在馬鞍上。父親會牽著這匹馬四處拜親訪友,所到之處,人們都會給孩子贈送一些禮物,大多是馬具。

  塞特爾汗製作馬具的工作間是一間車庫。馬具的製作有著一系列繁雜的工序,這從塞特爾汗工作間內四處擺放的工具就可以看出。工作間裡的架子上擺著整張牛皮、駱駝皮,整盒鐵釘、銅扣、製作馬鞍的鐵架等,房間裡擺得滿滿當當。塞特爾汗介紹說,馬具主要有馬鞍、馬籠頭、馬嚼子、馬絆、馬鞭等,其中尤以馬鞍的製作最為重要,也最複雜。

  因為愛馬,所以馬的一切用具都要裝飾,哈薩克人對馬具有著特別的講究,牧民們常說:「好馬還得好鞍配。」因此,對自己心愛的坐騎所用的馬鞍、鞍軟墊、鞍鞽、鞍鞽邊、鞍鞠、鞍花、鞍坐墊、鞍轡等,都用不同材料和紋飾來精心裝飾。馬鞍的製作加工主要以優質木材、銀、銅、鐵等金屬材料為骨架,動物的皮毛、絨線加工製作成鞍軟墊、鞍鞽邊、鞍鞠、鞍花、鞍坐墊等配件和裝飾物。馬頭上佩戴的馬籠頭、馬嚼子則是用皮革和毛織品加工製作,並且進行裝飾,不但漂亮而且結實耐用。

工序繁雜的馬具製作

  塞特爾汗說,以前他只是製作自己需要的馬具,2008年退休後,他便全身心投入到了製作馬具上。以前,姑娘出嫁的時候,家人都會陪嫁一根娘家人製作的馬鞭。現在由於嫌麻煩,很少有人自己動手做了。做一根馬鞭需要用駱駝皮、黃銅等材料,駱駝皮非常硬,需要用水、酸奶浸泡軟化後再用手揉幾百遍,有了一定的柔韌度才能使用,這樣做出的馬鞭非常結實耐用。塞特爾汗說,由於近幾年興起的賽馬風潮,讓馬具有了市場,找他購買馬具的人也多了。

  塞特爾汗說,馬是烈性動物,需要給它上絆。馬絆有三種,分三腳絆、順腿絆和跳絆。挽制馬絆的工藝雖然簡單,但是真正做好也不容易。相比馬鞭、馬絆等物件,工序最複雜的還是馬鞍,需選取上好木料,刨光木頭成鞍子形狀,再焊上鋼筋架,把木架及鋼筋架壓在一起。然後裁剪皮子、縫好,並在上面繡花紋,把皮子裝到木頭架子上,包釘、包銅皮,然後裝連在馬鞍子和搭在馬背上的毛氈。韁繩、馬鞭、馬鐙子、馬叉子、馬肚帶,一整套馬具製作的流水線都在塞特爾汗的腦海裡。

  塞特爾汗說,製作馬具是一個繁雜而辛苦的過程,可他卻很享受這個過程,但年輕人覺得製作馬具太麻煩、太耗時間,所以不願學,塞特爾汗的三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工作,沒有人願意學習馬具製作。塞特爾汗說,現在會馬具製作的人越來越少了,他很希望自己的手藝能夠毫無保留地傳承下去。

  ◎本報記者王麗君 張 花

  ◎通訊員邱小山

關注我們:

☞官方網站:

www.chinajiuquan.com【長按複製】

☞公眾微信

酒泉日報:jqrbwx【長按複製】

☞官方QQ群:

313666593【長按複製】

☞新浪微博、騰訊微博:@酒泉日報

相關焦點

  • 人靠衣裝馬靠鞍之哈薩克馬鞍
    「人靠衣裝馬靠鞍」, 作為世世代代與馬為伴的遊牧民族,哈薩克族人愛馬、懂馬,他們對馬的愛莫過於給馬配上一副漂亮的馬鞍
  • 蒙古族馬具的匠心傳承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的老匠人套格敦白乙是「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製作馬具長達40餘年,他的製作技藝體現了科爾沁馬具做工精良、用料考究、使用舒適、裝飾華麗的特點。 蒙古族被譽為「馬背上的民族」,馬具製作歷史悠久,在蒙古族傳統手工藝中佔有重要地位。2008年,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塞爾達傳說荒野之息》全馬具及特殊馬匹圖鑑 全馬具獲得方法一覽
    導 讀《塞爾達傳說荒野之息》中野外的馬匹除了無名的普通馬也有一些特殊馬匹。玩家在捕獲了馬匹之後可以為其配置馬具。
  • 草原上的馬具手藝傳承
    11月19日,在伊金霍洛旗蘇布爾嘎鎮蘇布爾嘎嘎查,納仁達來在庭院裡晾曬馬具。  今年43歲的牧民納仁達來,家住內蒙古自治區伊金霍洛旗蘇布爾嘎鎮蘇布爾嘎嘎查。因為從小在蘇泊罕草原上牧馬放羊,納仁達來對蒙古馬以及馬具製作十分感興趣。近些年,隨著社會的發展,草原上放牧大多以機動車代替了馬匹,但納仁達來依然堅持手工製作馬絆、馬籠頭、馬鞭等馬具,還經常向老牧民請教製作馬具的技藝。  「現在掌握馬具製作技藝的年輕人不多,我想多學習一些,讓傳統馬具製作技藝傳承下去。」納仁達來說。
  • 哈薩克氈房:草原上的「白宮」,特色的傳統建築!
    哈薩克氈房是以遊牧為主的哈薩克族,逐水草而遷徙,一般在春、夏、秋三季住一種易於支撐和拆卸的氈房。遠在西漢時,遠嫁至烏孫的細君公主就說其生活是「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穹廬就是指的氈房,從中可知,氈房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氈房不僅攜帶方便,而且堅固耐用、住居舒適,並具有防寒、防雨、防地震的特點。
  • 非遺傳承:哈薩克馬鞭技藝傳承者——買麗扎提汗加爾汗
    隨著哈薩克人生活環境的變化,古老而製作精良的哈薩克馬鞭淡出了人們的生活,成了哈薩克民族歷史的記憶與傳承。哈薩克族老人買麗扎提汗加爾汗幾十年堅持手工製作,傳承著哈薩克傳統技藝。記者 庫力亞·米多汗馬鞭作為民族魂,民族符號傳了一代又一代,馬鞭的製作技藝大部分保留了下來,並得到發揚光大。
  • 千名跑者體驗哈薩克風情
    廣州日報甘肅阿克塞9月19日電 (全媒體記者 孫嘉暉) 「激情阿克塞,好客哈薩克。」美麗的哈薩克姑娘和結實的小夥熱情迎接來自全國各地的馬拉松跑者,56民族行馬拉松系列賽將於9月20日在甘肅阿克塞揭幕,屆時,包括國內知名選手楊成祥在內的近千名馬拉松愛好者將參賽。
  • 耿鐵華:高句麗馬具寄生研究
    文獻記載:「其馬皆小,便登山。國人有氣力,習戰鬥。」「其人性兇急,有氣力,習戰鬥,好寇鈔。」古墓壁畫中有許多騎馬徵戰與射獵的場景,生動形象,是高句麗人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出土文物中也有許多高句麗馬具及各種飾件。1991年《北方文物》第4期上發表了魏存成《高句麗馬具的發現與研究》,對桓仁、集安出土的高句麗馬具進行分類研究。
  • 老闆,堅固耐用的馬具了解一下?送的哦~
    俗話說,人靠衣裝馬靠鞍,好馬還得配好鞍,為了滿足勇士們對馬兒的熱情關愛,小編聽說《熱血傳奇手機版》即將推出「馬具」系列,小編立刻去體驗了一番,現將發現推送給勇士,以供參考。接受事件「馬具」任務後與比奇戰馬飼養員對話,完成任務後飼養員會送給任務者一套馬具,分別是一階首鎧、一階馬鞍和一階護蹄。
  • 馬背上的「貂蟬」
    摟著馬的脖子,馬兒沒有抗拒,就像是她的朋友一樣,微閉著眼睛,好似在感受她的美,與她的心跳。在馬背上的這一簡單的回眸,是否觸動了看她的人的心,是否覺得你愛上了她的美呢?一層黑紗在身,與這白馬形成了黑白的差異,也給她的美增添了幾分色彩。
  • 馬背上的「追風少年」
    馬背上的少年,恰似御風而行。8月12日上午,西藏自治區那曲市2020羌塘恰青格薩爾賽馬藝術節的重頭戲——場內速度賽馬比賽開始。賽道內,沙塵飛濺;看臺上,座無虛席,吶喊助威。2020羌塘恰青格薩爾賽馬藝術節場內速度賽馬比賽現場,一位牧民在給自己的馬兒拍照 攝影:王媛媛圖為西藏自治區那曲市2020羌塘恰青格薩爾賽馬藝術節場內速度賽馬比賽現場,少年策馬而行 攝影:王媛媛賽馬場上,看著同齡人在馬背上飛馳
  • 跑馬和哈薩克賽馬相遇,「姑娘追」一夜爆紅
    日前,2020年56民族行馬拉松系列賽在甘肅阿克塞賽馬場火熱舉行,將賽馬場作為馬拉松賽的起終點,這在全國也算開先河的第一次,雖然此「馬」非彼「馬」,但對於「馬背上的民族」哈薩克來說,他們將「馬」元素用到了極致。
  • 吳曉棠:哈薩克敘事文學的審美心理探析"|論文
    民間故事《葉爾吐斯託克》中的葉爾吐斯託克也是父母在餓得頭暈眼花時,突然從氈房的天窗上掉下一大塊馬肋肉,老兩口美美地吃了一頓肥厚的馬肋肉,隨後就返老還童似的,容光煥發,精力倍增,六十歲的老母親竟然懷孕,而且生了一個兒子,老兩口十分希罕,因吃了馬肋肉以後懷的孕,所以給孩子取名葉爾吐斯託克(葉爾:英雄的意思,吐斯託克:胸肋的意思)。
  • 新疆巴裡坤哈薩克民間舞蹈
    蘭州灣子古遺址群內的巖畫《牧羊圖》,八牆子山頂巖畫的《戰馬圖》等充分證明,早在幾千年以前遊牧民族就有養馬和馴馬的歷史,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他們讀懂了馬,了解了馬,和馬交朋友,只要你把它們當作朋友的時候,馬才和你交流,所以他們總結了一套完整的識馬和馴馬的技能,越烈的馬,可能就會訓練成最優秀的馬。
  • 都知道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馴鹿背上的民族你們知道嗎
    #聖誕老人#大家好,這裡是「在運動中找到平衡點」愛旅遊,愛生活的分享,這次的主題是「都知道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馴鹿背上的民族你們知道嗎?大草原拉普人靠放養馴鹿為生,與蒙古人不同,蒙古人把馬當作朋友,嚴禁打馬頭,不準辱罵馬,不準兩個人騎一匹馬,還要隨時為騎乘的馬刷洗身子、刮除馬汗。而拉普人則是把馴鹿當成主要食物,馴鹿肉營養豐富,馴鹿皮可做成衣服,褲子或者帽子,並且可以作為交換物資的籌碼。
  • 馬背上的戰士——哈薩克人的五大奇門兵器
    一、馬刀 雖然哈薩克的先民斯基泰人是用雙刃劍而非單刃馬刀的,但隨著騎兵近戰的增多,馬背刀劍攻擊中砍的效果遠高於刺,因此適合劈砍的單刃刀便逐漸佔了上風。至哈薩克汗國時期,哈薩克人基本不再使用劍,也似乎沒有出現像印度和歐洲那種闊刃的直劍。
  • 中國傳統馬具介紹
    馬,位居六畜之首,始終伴隨人類發展的步伐,參與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演進。
  • 馬背上的「綠色守護神」
    ; ; 在酸棗梁地區,由於巡查面積太大,隊員人手較少,很多時候,執法隊員們巡查一個點要花上兩個多小時,所以馬對他們來說既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最好的朋友。在隊裡兼職當馴馬師的陳江龍告訴記者,馬的耐力強,性格也比較溫馴,最重要的是通人性。「有時候巡查路上實在是孤單寂寞,我們就和馬說說話。」陳江龍笑著說。
  • 翻滾吧 馬背上的齊天大聖 - 陳律安
    在臺灣馬術界最重要的賽事中正杯馬術錦標賽開幕儀式上,看到了一個可愛逗趣的表演,一個扮演孫悟空的小騎手騎在馬背上大戰天兵天將最後使出絕招以金箍棒擊退天兵天將,被玉皇大帝封為齊天大聖。這是由臺灣馬術治療中心的小學員擔綱演出的戲碼,目的是要讓大家看到即使是身心障礙,但騎在馬背上的小騎手依舊能克服所有困難,自信演出展現歡顏。
  • 內蒙古草原旅遊,看馬背上表演,拾物倒立飛身上馬,太不可思議了
    我們還可以聽到草原人民唱著他們最獨具特色的蒙古歌曲 將現場的氛圍一下子就提高了起來,而且蒙古歌曲都是非常的正宗的,歌曲的選擇也充滿著亢奮的感覺,歌曲的名字叫做《草原風情》和《馬背上的民族》,在這裡感受到了別具特色的草原風情。草原人民作為世世代代的馬背上的民族,當然也少不了在馬背上的精彩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