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族因擅長騎馬,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馬在阿克塞縣哈薩克族人的生產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是日常活動不可缺少的重要生產資料。哈薩克諺語中有「馬是男子漢的翅膀」的讚譽。哈薩克族小孩四五歲就開始學騎馬,10歲左右就成為騎藝高超的騎手。哈薩克族的娛樂項目大都和馬有關,賽馬、叼羊、「姑娘追」都是哈薩克族青年喜愛的馬上娛樂活動。
馬具是牧人的臉
59歲的塞特爾汗從17歲開始自學製作馬具,已有42年的製作經驗。塞特爾汗說,製作馬具的手藝在哈薩克族代代相傳,他17歲那年獨自放牧時,因需要馬具便開始自己琢磨製作,加之熱愛騎馬,所以對製作馬具熱情較高。塞特爾汗深知一名騎手有了好馬,還得有一副好鞍相配,那樣人馬才能相得益彰。幾年後,塞特爾汗便熟練地掌握了製作整套馬具的技藝。
「馬是牧人的翅膀,馬具是牧人的臉」,塞特爾汗說,很多哈薩克老人雖然很少騎馬外出,但腰間卻一直掛著馬鞭。馬具在哈薩克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製作馬具的匠人更是對手中的「工藝品」傾盡全力,他們願意花整整一個月,甚至更多時間製作馬具。塞特爾汗說,一個小小的馬鞭,純手工製作至少需要一周時間,而馬鞍製作耗費的時間更多,馬鞍製作需要木料,還得用牛皮包製坐墊,再敲打腳蹬,這一套複雜的工序要求馬具製作者既是木匠,又是皮匠和鐵匠。
好馬配好鞍
哈薩克男孩5歲就要舉行「上馬禮」。對哈薩克男人來說,跨上馬背是件大事。孩子的馬鞍是長輩們專門製作的,比一般的馬鞍多了個圍圈,孩子可以舒服而穩妥地坐在馬鞍上。父親會牽著這匹馬四處拜親訪友,所到之處,人們都會給孩子贈送一些禮物,大多是馬具。
塞特爾汗製作馬具的工作間是一間車庫。馬具的製作有著一系列繁雜的工序,這從塞特爾汗工作間內四處擺放的工具就可以看出。工作間裡的架子上擺著整張牛皮、駱駝皮,整盒鐵釘、銅扣、製作馬鞍的鐵架等,房間裡擺得滿滿當當。塞特爾汗介紹說,馬具主要有馬鞍、馬籠頭、馬嚼子、馬絆、馬鞭等,其中尤以馬鞍的製作最為重要,也最複雜。
因為愛馬,所以馬的一切用具都要裝飾,哈薩克人對馬具有著特別的講究,牧民們常說:「好馬還得好鞍配。」因此,對自己心愛的坐騎所用的馬鞍、鞍軟墊、鞍鞽、鞍鞽邊、鞍鞠、鞍花、鞍坐墊、鞍轡等,都用不同材料和紋飾來精心裝飾。馬鞍的製作加工主要以優質木材、銀、銅、鐵等金屬材料為骨架,動物的皮毛、絨線加工製作成鞍軟墊、鞍鞽邊、鞍鞠、鞍花、鞍坐墊等配件和裝飾物。馬頭上佩戴的馬籠頭、馬嚼子則是用皮革和毛織品加工製作,並且進行裝飾,不但漂亮而且結實耐用。
工序繁雜的馬具製作
塞特爾汗說,以前他只是製作自己需要的馬具,2008年退休後,他便全身心投入到了製作馬具上。以前,姑娘出嫁的時候,家人都會陪嫁一根娘家人製作的馬鞭。現在由於嫌麻煩,很少有人自己動手做了。做一根馬鞭需要用駱駝皮、黃銅等材料,駱駝皮非常硬,需要用水、酸奶浸泡軟化後再用手揉幾百遍,有了一定的柔韌度才能使用,這樣做出的馬鞭非常結實耐用。塞特爾汗說,由於近幾年興起的賽馬風潮,讓馬具有了市場,找他購買馬具的人也多了。
塞特爾汗說,馬是烈性動物,需要給它上絆。馬絆有三種,分三腳絆、順腿絆和跳絆。挽制馬絆的工藝雖然簡單,但是真正做好也不容易。相比馬鞭、馬絆等物件,工序最複雜的還是馬鞍,需選取上好木料,刨光木頭成鞍子形狀,再焊上鋼筋架,把木架及鋼筋架壓在一起。然後裁剪皮子、縫好,並在上面繡花紋,把皮子裝到木頭架子上,包釘、包銅皮,然後裝連在馬鞍子和搭在馬背上的毛氈。韁繩、馬鞭、馬鐙子、馬叉子、馬肚帶,一整套馬具製作的流水線都在塞特爾汗的腦海裡。
塞特爾汗說,製作馬具是一個繁雜而辛苦的過程,可他卻很享受這個過程,但年輕人覺得製作馬具太麻煩、太耗時間,所以不願學,塞特爾汗的三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工作,沒有人願意學習馬具製作。塞特爾汗說,現在會馬具製作的人越來越少了,他很希望自己的手藝能夠毫無保留地傳承下去。
◎本報記者王麗君 張 花
◎通訊員邱小山
關注我們:
☞官方網站:
www.chinajiuquan.com【長按複製】
☞公眾微信:
酒泉日報:jqrbwx【長按複製】
☞官方QQ群:
313666593【長按複製】
☞新浪微博、騰訊微博:@酒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