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一種善於表現人類高尚品質和時代精神的特種藝術」。正如已故著名書法家沈尹默先生所言,我國文字的筆順結構、分行布局十分美觀,可與圖畫並稱,是為人民大眾所愛好、所欣賞的藝術品之一。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和青年朋友談書法》中,沈尹默不僅以嚴謹的學術態度討論了「書法的今天和明天」,還針對「通行於世而具備八法的楷體兼及行草」的兼容並蓄提出了誠摯建議。他認為,書法的發展不僅在於有關書法工具(紙、墨、筆、硯等)的生產及書法工具品質和數量的提高,更在於書法理論研究和書法藝術的普及教育。
「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書法字帖的選擇,是個技術活。「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日前,北京出版社再版了柳溥慶、柳倫編纂的七冊「花皮字帖」:《歐體九成宮標準習字帖》《顏體多寶塔標準習字帖》《柳體玄秘塔標準習字帖》《趙體壽春堂標準習字帖》《唐體孝弟祠記標準習字帖》《蘇體醉翁亭記豐樂亭記標準習字帖》《黃體楷書間架結構習字帖》,各體標準習字帖均包括「基本筆畫」「間架結構」和「運筆動作圖」等部分,正如教育部發布的《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所要求的,以「花皮字帖」選取的經典碑帖(標準習字帖)作為臨摹範本,不僅便於初學者由淺入深、從筆畫到間架結構一以貫之地學習書法,指導習字者掌握執筆要領、正確的書寫姿勢,更有利於大眾領悟書法審美和書法文化。
「花皮字帖」喚醒文化自信。書法是最具有中國符號的一種藝術,「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所謂「花皮字帖」,蓋因柳溥慶先生所設計的錦緞花紋封面獨具特色,被喜愛他的書法愛好者們親切地稱為「花皮字帖」。從1962年首版,「花皮字帖」重印數十次,已累計發行五千多萬冊,卻依然「洛陽紙貴」,故而「修訂再版」。書法藝術講究「傳承」,「習字必先從臨摹入手」。而柳溥慶先生編著的「花皮字帖」,不是簡單地從名家名帖中根據習字要點集出範字,而是在汲取歷代書法家書論的基礎上提煉出習字書寫的規律,並對筆畫的書寫技法、結構的布局訣竅加以點撥指引。「借得東風好乘舟」,經過一段相當長的「心摹手追」,即使離帖獨立寫字,也定然會有些名家風範和神韻。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書法不僅有「傳道」啟蒙心性之功能,更是一種象徵。「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書法雖小,對中國文化的詮釋卻深刻而周詳;書法雖小,對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卻博雅而細膩。文字與藝術、實用與審美,自然而神妙地合二為一、融為一體,是謂「中國的文化符號」。由書法及其他,都是這般道理。
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是臨帖取法,這是各流派書家們的共識。臨古人之經典,習古人之藝術精神,正本清源。「花皮字帖」是導向,植根傳統,走近、貼近古人,師古法、走正道,向傳統深入,傳承書法精粹。臨摹的功夫越深,書法的基礎就越厚;繼承得越到位,書法就越耐看,終達「通會之際,人書俱老」之境界。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講究「文以載道」。書法,始於實用,借用於形象,無意中撞入藝術之門庭。「今日看,書法的構架,韻律、性情之透露,都體現了現代藝術所追求的歸納與升華。」正如當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吳冠中所言,「生活變,時代變,文字變……書藝覓新知,覓新的造型美。」依我淺識,「花皮字帖」雖學習之方法頗為刻板,卻正是為了適應初學者練習書法之需要。初學者由此臨摹相當時日,等到筆畫形式完全相像,自然胸臆淋漓,集精、氣、神於流轉頓挫之中,於黑白相間之中疾徐吞吐。
劉英團 來源 四川政協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