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謀略叫《福五鼠》!不僅有三十六計,還會孫子兵法

2020-12-12 騰訊網

這部作品一度被認為是國漫版的「貓和老鼠」,雖然都是以貓鼠對戰為故事結構,但《福五鼠》主要表現形式是貓國和鼠國的戰鬥,而且在故事中融入了例如《孫子兵法》和《戰國策》等文化內涵,是一部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勵志番。

貓鼠對立

《福五鼠》在2008年登陸螢屏,先後一共出品了四部,分別是《福五鼠之三十六計》、《福五鼠之孫子兵法》、《福五鼠之戰國風雲》和《福五鼠之風雲再起》,這幾部作品都是結合了中國的文化著作,當時讓無數小觀眾覺得受益匪淺,無論是三十六計還是孫子兵法,都是課餘討論的最佳話題。

幾部作品從一開始的2D畫風走向3D製作,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是國漫製作風格變革的見證者。可惜的是,後來由於製作公司的解散,作品最後一部在上映結束之後資源就流失了,至今一直沒有完整版的出現。

福五鼠

時至今日,這部作品恐怕是難以在熒幕上重現了,筆者近日在相關平臺上也看到了很多人還在懷念回憶這部作品,還有小夥伴要帶著自己的孩子一起回憶這部作品,由此可見,雖然經歷了數十年的時間,這部作品還是有很多值得品味的地方。

關於福五鼠,你還有哪些記憶?

從三十六計到孫子兵法,動畫與傳統文化的碰撞

在那戰國時代,沒有置身於事外。只有衝鋒陷陣,帶兵徵伐殺戮的存在。

激昂的音樂似乎還迴響在耳邊,雖然從畫風上來說,《福五鼠》整體偏向於兒童向,但立意卻並不簡單,不僅僅是簡單的對錯關係,而是夾雜著家國天下這種龐大世界觀背後的戰略思想。作品從第一部到第四部,內涵上也逐步深刻起來。

三十六計

作品第一季主要是圍繞《三十六計》來講述貓鼠之間的戰鬥,故事一共三十六集,每集對應三十六計中的一個計謀展開,而且還會在片尾做一個思路梳理,有利於小朋友更深刻的理解該計策的含義。

瞞天過海為例,貓國強佔鼠國,而且還想將所有鼠民變為奴隸,所以準備派兵攻打鼠國,為了讓怕水的貓王小氣貓過海攻打鼠國,賊賊貓做了個通道在貓王毫不知情的情況下上了船,並順利到達了鼠國,他稱這一招為「瞞天過海」。

賊賊貓

隨後福五鼠們為了對抗貓國的進攻,一邊在布布島迎擊貓王的進攻,同時還派人去黃金島救出被奴役的老鼠同胞;另一邊還派軍隊去鼠國趕走貓民搶回自己的領地,重新解釋了瞞天過海的含義。前後之間的對比,不僅易於理解,還趣味性十足。

瞞天過海

再看圍魏救趙的故事,貓王再次攻打鼠國,被鼠王關押的福福鼠派同伴去狗國請求支援,以貓王準備「先打鼠國,再打狗國」的策略成功打動狗王,在貓王大舉進攻鼠國之際,狗國派遣大量士兵進攻貓國,由此解決了鼠國的危機。

圍魏救趙

第一季針對三十六計給出了故事性的解讀,利於小觀眾理解這些計策含義,將經典和動畫結合是早期動畫形式的主要特點,對於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播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特徵。

記得動畫播出之際,有很多同伴會在課餘利用三十六計出演一些小情景劇,通過扮演五鼠和貓王等角色實際體會這些計策的含義,在課本也沒有過多三十六計解釋的當時,這種方式的確幫助我們更深刻的理解了這些詞彙的含義。

聲東擊西

孫子兵法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到了孫子兵法,故事的內涵就要稍微深刻一些了,在對戰中融入了一定的兵法策略。作品將《孫子兵法》中的五個對戰思想充分融入了戰鬥中,包括道,「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也」,簡單來說就是讓百姓和大王的想法一致,有隨時為王生或死的覺悟。

除此之外,還有天、地、將、法等思想的融入。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五面

作品是按照孫子兵法的各個篇章的順序來刻畫貓鼠對戰的,從始計篇到用間篇,將中國早期的軍事思想通過作品簡化之後呈現出來,便於觀眾了解這一思想。

以始計篇為例,這是孫子軍事思想最具概括性的一個篇章,主要是對戰雙方在戰前先針對雙方的條件判斷勝負的可能性,再制定作戰策略。僅有三個軍隊的鼠國,面對貓國的十萬大軍,就採用了這個策略。

方法

福五鼠中的吉吉先裝扮成貓的樣子前往對方軍隊探聽消息,掌握了鼠國現在缺少糧草,兵器損壞嚴重,鼠將各持意見,軍心不齊等重要情報,隨後軍心一一致的五鼠集結士兵在鎖龍山困龍峽谷設下埋伏,成功打敗了侵略的貓國軍隊。

在這場戰鬥中,鼠國五將巧妙的運用了《孫子兵法》中的謀略,對敵成功。《福五鼠》第二季的內容在思想內涵上有了進一步的提升,並不是簡單的將三十六計的含義表現出來,而是將兵法思想融入到了對戰策略中

孫子兵法

到了戰國篇,故事的背景定位到了幾個大國之間的戰鬥,戰略思想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從第一部到第四部,作品無論是思想內涵還是整體表現上都有了明顯提高,這也是這部作品能夠延續多年的原因。中國早期的動畫作品,多喜歡採用這種將經典文化融入動畫,從而起到一定教育作用的方式。

寓教於動畫的早期國漫

零幾年的子供向動畫作品,大多採用的都是《福五鼠》這種創作方式,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動畫故事裡,進行現代化演繹,在保證了一定趣味性的同時,又能將一些偏正面的內容傳遞給小觀眾,寓教於動畫的思想非常明確。無論是《三十六計》還是《孫子兵法》,通過這樣的方式演繹出來之後,其中的道理都變得淺顯易懂了。

五鼠集合

與此同時,當時的動畫受國內武俠作品的影響,會帶有明顯的俠義思想在其中,正義和邪惡的對立非常明顯,精彩的打鬥場面,主角團嫉惡如仇,保家衛國的理念被包含其中,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一批觀眾,除了讓思維更加開拓以外,對三觀的形成也有一定助力。

每看一部當時的動漫作品,都會覺得當時的動畫人不僅在內涵上下了功夫,引經據典的事例和語句,還保證了故事的趣味性,這一點還是非常難得的,有些看過早期動畫的觀眾總是遺憾,現代動畫中似乎缺少了當時的那種趣味性+道理結合的特點,所以不夠耐看。

小氣貓

此外,在國內動漫市場吹起3D風之後,作品的後兩部還是沒有抵抗住市場的誘惑,運用了當時還不算成熟的3D畫風來製作,導致系列失去了一定的韻味。其實早期2D武俠風格的動畫,中國特色還是非常濃鬱的,遺憾的是後來逐漸消逝不見。

《福五鼠》作為一部以「謀略」著稱的子供向動畫,曾經陪伴過一群人6年的時間,在國漫史上也曾輝煌過,雖然作品的光芒逐漸黯淡,但從這場貓鼠大戰中學到的計策和兵法,或許也影響過不少人。

相關焦點

  • 《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不是一回事。《孫子兵法》是春秋末孫武所著,有「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等十三篇;《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軍事理論的經典謀略之一。被稱為「益智之薈萃、謀略之大成」的兵學奇書《三十六計》源自20世紀40年代發現的一個孤本,該孤本是抗日戰爭期間四川民間用土紙排印印出的,其編撰者到底是誰,至今無人知曉。所謂「六六三十六,數中有術,術中有數。陰陽燮理,機在其中。機不可設,設則不中。」
  •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圖文完整版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第十計:笑裡藏刀信而安之,陰以圖之,備而後動,勿使有變:剛中柔外也。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第十四計:借屍還魂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第二十二計:關門捉賊小敵困之,剝,不利有攸往。
  • 孫子兵法到底和三十六計有什麼區別?
    在很多時候大家都認為孫子兵法是跟三十六計並列的軍事奇書,但其實完全不是一回事,三十六計,講的是計謀,而孫子兵法則講的是計算,他無時無刻不在計算,算各種概率和可能,讓你儘可能多地掌握戰場上的優勢。這是道和術的區別,層次也和境界也不一樣。
  • 原創 智慧綠茵場之「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
    原創 智慧綠茵場之「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 原標題:智慧綠茵場之「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
  •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你絕對想不到它是歷史小說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張輝力  著58.00元ISBN:9787507551013華文出版社  2019本書將通過戰國初期兩位著名的軍事謀略家——孫臏和龐涓的故事,向讀者朋友生動展示最為傑出的兵法與計謀。作者「以《孫子兵法》為神,以《三十六計》為形」,用小說的形式實現了兩部兵書的有機融合。何謂以《孫子兵法》為神?曰:《孫子兵法》是貫穿全書的靈魂。
  • 兵家的軍事計謀,孫子兵法的智慧結晶,中國謀略的起源
    兵家的軍事計謀,孫子兵法的智慧結晶,中國謀略的起源我們現在一直都在說,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這實際上並不是現在的一種術語,而是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這種思想主要體現在中國古代的兵家裡面,而兵家最著名的代表就有孫子等人,那麼孫子以及流傳下來的孫子兵法到底有哪些作用
  • 福利丨《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本無關聯,為何常被「捆綁」並提?原來……
    有人臆想出二者之間的關係,提出了一些牽強附會之解釋,如 「《孫子兵法》為體,《三十六計》為用」「《孫子兵法》為作戰思想與原則,《三十六計》為作戰方法」,概括講就是認為《孫子兵法》偏理論,《三十六計》講實踐,二者結合形成了完美的體系。可實際上,《孫子兵法》本身就詳細論述了戰前籌劃、戰時準備、作戰方略、地形考察、後勤、諜報等方方面面的問題,自成體系,何必畫蛇添足需要《三十六計》作其補充?
  • 《孫子兵法》主要是講的什麼
    《通典》收錄了《孫子兵法》,也對之有「訓解」。十一家注中的杜佑注,就是從《通典》中來。杜佑的注,當然是高屋建瓴,相當權威。杜牧,杜牧是杜佑的孫子,是曹操之後成就最大,影響也最大的注家。他的注最豐富,而且引用了很多的戰史戰例,本書選譯最多的,也是他的注。
  • 「道天地將法」:《孫子兵法》中的企業謀略「心和塾」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處處表現著道家與兵家的哲學。亞洲問題學家史克威爾曾說,「我推薦這本書成為一切政界人士乃至大學生的必讀作品。
  • 《孫子兵法》有三十六計,快速提高情商也有妙計,你學會了幾招?
    中國華夏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孕育了無數的瑰寶,在軍事兵法上非常著名的就是《孫子兵法》了,而《孫子兵法》之中總結出來的「三十六計」也被無數軍事家所使用,兵法有云:」攻城為下,攻心為上「行軍打仗攻城是下等計策,攻心才是上等計策。
  •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計計相扣,展現中國古代兵法和東方智慧
    《孫子兵法》是中國軍事文化遺產中的光輝寶物,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理論著作,中國古籍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最廣泛的著作之一。《孫子兵法》曾被譽為「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遺孫子」。
  • 國防教育欄目|《孫子兵法》是一本什麼樣的書?(上)
    例如我從網上搜索到的這幅竹簡圖片,名字是《孫子兵法》,內容卻是三十六計。事實上,《孫子兵法》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是世界公認古代保存下來最古老的一部戰爭與戰略理論著作,而《三十六計》則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末清初,作者不詳。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優秀的軍事文化遺產之一。但它只是一部謀略書,屬於戰術層面,與《孫子兵法》這本書沒有一點關係,其理論價值與《孫子兵法》更不可同日而語。
  • 《孫子兵法》計篇,告訴你比三十六計更重要的精華
    最近研究《孫子兵法》,中國古代行軍打仗作戰的謀劃,就像做人做事一樣,要有充分的事前準備,做到站前五事七計。孫子主張未戰先勝,也就是戰前計算勝算概率,如果合天道勝算高再出兵作戰,如果不合天道勝算不高就不應該出兵作戰。
  • 《孫子兵法》,一部滿是智慧的謀略寶典
    《孫子兵法》這本書很多高人評價都挺高的,比如日本的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說,我們要把《孫子兵法》視為天下第一神靈,頂禮膜拜,認真背誦,這樣事業才能發達。唐朝的大軍事家,同時也是千古明君的李世民說:觀諸兵法,無出孫武!毛也說,《孫子兵法》裡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現在依然是真理。
  • 新書速遞|宮玉振《善戰者說:孫子兵法與取勝法則十二講》,善戰者是...
    孫子提出了很多原創性的概念,像奇正、虛實、專分、形勢、攻守、迂直,全破等等,這些都是孫子兵法中很核心的理念。《善戰者說》提煉出孫子最核心的十二個理念,或者叫十二條原則,作為這本書的十二講:「五事」「七計」「全勝」「先勝」「任勢」「擊虛」「詭道」「併力」「主動」「機變」「先知」「將道」。
  • 倫予史紀 中國人為什麼讀不懂《孫子兵法》?
    1996年哈佛大學57位學者將《孫子兵法》評選為4000年10部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哈佛大學建議讀的一百本書,其中就有《孫子兵法》。同年,哈佛大學的「競爭戰略之父」麥可·波特教授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什麼是戰略》一文,這篇文章被商業界譽為是與杜拉克《經營之道》齊名的「管理史上奠基之作」,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普遍認為脫胎於《孫子兵法》「五事七計」原則。
  • 兵法學刊:孫子兵法的制勝之道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孫子兵法最光輝的軍事思想,同時他提倡的謀略也是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力量的基礎上的,因此我們認為它始終貫穿於《孫子兵法》何謂「知己」,知勝有五,對自身條件的嚴格審查和分析,這樣才能做好客觀的分析,才能知道我方的軍事優勢何在,以此進行謀略和戰術安排。 何謂「知彼」,知彼即對敵方的力量能進行深入的了解,分析敵人的優勢和劣勢,以做到避強擊弱,因敵謀略,採取不同的應戰方案。所謂「知己知彼」即為了「運籌於帷幄之中」,以「決勝於千裡之外」。
  • 《孫子兵法》與統帥之道
    《孫子兵法》對後世的影響《孫子兵法》在春秋末期成書,是我國現存的最早、最著名、最完整的軍事論著,在中國軍事史上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的軍事思想不僅對中國歷代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產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還在世界範圍內廣為傳播。
  • 讀《孫子兵法》,學會戰略性思考
    同時,《孫子兵法》揭示出競爭中的取勝之道,這對於企業管理者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作者說:「當今世界,很少有人會像戰爭中的軍人那樣每天都在直面生死,但是在我們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中,成功與失敗卻無所不在。競爭與戰爭比起來,當然算得上溫情脈脈,但對於失敗者來說,結果卻同樣殘酷無情。戰爭是一種最強的競爭形態,《孫子兵法》所揭示的就是競爭中基本的取勝法則,基本的競爭方法論。
  • 讀懂孫子兵法,萬事可為
    一說起《孫子兵法》,人們總會想到「三十六計」,很多出版社還把「三十六計」與《孫子兵法》合併出版,這其實是對《孫子兵法》最大的誤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