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臘月......

2021-02-25 即墨鄉土

一年中的節日有很多

但人們格外看重春節

當時光拖著蹣跚的腳步

邁進臘月的門檻

日子

像被注入了雞血

立刻生機勃勃活力無限

鄉村的年集

是臘月裡的一盆炭火

跳躍在冰天雪地間

映紅了農人的臉龐

點亮了貧苦的生活

特別是過了臘八

鄉村的大集

絕對是一道最靚麗的風景

有一句諺語:

過了臘八就是年

年的腳步越來越近

催促著人們置辦年貨

趕年集的道路上

人們三五成群

互相談論著說笑著

節日的喜悅洋溢在每一個人的臉上

爽朗的笑聲迴蕩在村莊的上空

大集一改往日的消瘦冷清

攤位一個接著一個

足足有幾裡地

人群熙熙攘攘

行進艱難

擠成一團

打爐包的,炸油條的

賣衣服的,賣布的

賣菜的,賣乾貨的

殺豬的,宰羊的

賣對聯的,賣年畫的

賣「祝子」的,賣「財神」的

賣香的,賣蠟的

賣花生的,賣瓜子的

賣糖球的、賣大麥芽糖的

賣「布拉蛾」的,賣竹哨的

還有賣「泥老虎」的

咕嘎咕嘎兩毛五

叫賣聲,討價聲,說笑聲

竹哨聲,「布拉蛾」聲,「泥老虎」聲

聲聲入耳

匯成一片

喧囂嘈雜

孩子們拽著大人的衣角

夾在擁擠的人群中

小臉凍的通紅

卻依然開心快樂

眼睛逡巡著每一個攤點

有些不夠用

年集上最熱鬧的地方

要數賣煙花鞭炮的

拉著鞭炮的大車小車一溜排開

賣鞭炮的站在攤前

神情飛揚唾沫橫飛

看那架勢

若不是褲襠裡有二兩肉綴著

好像要騰空飛起

他們扯著嗓子

吹噓著自己的鞭炮如何如何好:

牛皮不是吹的

火車不是推的

從南京到北京

誰不知道我的鞭.

而看眼兒的卻不買帳:

吹什麼吹

光說不練

放一支聽聽

是真響還是假響

人群跟著起鬨

都要求放一支聽聽

小販也不含糊

拿過竹竿掛上一支鞭點燃

噼裡啪啦

火花迸射

紙屑飛舞

果然好響頭

硝煙還未散盡

人們就圍上來討價還價

這邊正熱鬧著

旁邊的攤位坐不住了

一看人都往那邊湧

自己這邊冷冷清清

也不多言語

直接點鞭

噼裡啪啦揭天震地

人們一看這邊點上了

人流又呼地一聲湧向這裡

就這樣

你剛放罷我點上

互相較勁兒

誰也不服誰

鞭炮聲此起彼伏

一浪高過一浪

而「看眼兒的不怕亂子大」

東邊西邊來回跑

享受著不花錢的鞭炮帶來的快樂

以前鍋灶全在屋裡

一年下來煙燻火燎

屋裡到處是灰塵蛛網黑咕隆咚

要過年了

除了人來客去

就連另一個世界的列祖列宗也要回家過年

所以年前一定要掃灰除塵

挑選一個好日子

把鍋碗瓢盆罈罈罐罐

全部搬到院子裡

把掃帚綁在竹竿上

上上下下大掃除

而有土炕的那一間屋

更要好好收拾收拾

以前來了重要客人

都在土炕上招待

土炕不單是睡覺的場所

還是招待客人的「宴會廳」

所以那時每到過年

都要到大集上買幾斤舊報紙回來

挖一瓢白面打上一盆漿糊

全家一起動手糊牆糊仰棚

用報紙糊過的房間就像刷過塗料一樣

亮堂明淨

散發著油墨的清香

滿牆的《人民日報》《參考消息》

睜開眼睛就是國內國際大事

而且一看就是一年

在糊過報紙的牆上

再貼上幾張大胖娃娃的年畫

那就更有年味了

臘月就是一道門檻

沒進臘月以前

都是平常日子

人們做事情無所顧忌

可以哭,可以笑

可以打,可以鬧

男人可以罵老婆:

「金嫩媽」你是不是欠揍了!

女人可以罵男人:

「娘個比」你快死了去吧!

小孩子做了錯事也不能打罵

仗著這一點

小孩子有恃無恐

格外調皮

上躥下跳

追雞攆狗

把大人氣的乾瞪眼

氣急了

說一句狠話:

我先攢著你

等過了年再說

進了臘月

言談舉止都要有所收斂

那些有傷風化的事情就不能做了

過頭的話就不能說了

整個臘月

人們似乎都在忙

蒸煮燒烤

油炸煎炒

祭祀打掃

趕集買菜

每天都忙忙碌碌

日子一天一個進程


就像「動員令」

調動起每一個人的積極性

讓每一個人都動起來

年,就像一頓大餐

而整個臘月

就是在籌備這頓大餐

為這頓大餐

做最好的鋪墊

也正是在忙碌中

生發出濃濃的年味

瀰漫在鄉村

瀰漫在每一個人的心頭

作者:高學強,70後,在報刊發表文章若干,擅長情感美文、詩歌,作品多次獲獎。

「即墨鄉土」,講述即墨人自己的故事,歡迎來稿。

郵箱:gaoxq618@163.com

微信:13869803379

【原創作品,未經允許,嚴禁轉載,侵權必究】

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原創不易

相關焦點

  • 臘月二十五的習俗
    臘月二十五的習俗臘月二十五是中國農曆的十二月(又稱臘月)二十五的俗稱;中國春節傳統習俗之一。
  • 人們常說:臘月不訂婚,正月不娶親,為什麼臘月不能訂婚呢?
    而農村有句俗語叫做:「臘月不訂婚,正月不娶親」,為何會有這樣的說法呢?按理說,以前的臘月和正月都是比較清閒的,地裡的農活都忙完了,學生們也放假了,外地打工的人也回來了,不正是訂婚和娶親的最好時間嗎?為何說「臘月不訂婚,正月不娶親」呢?為何把每年的十二月稱為臘月呢?人們常說「寒冬臘月」,其實寒冬指的就是農曆十一月,也叫做冬月,臘月就是十二月。
  • 臘月到,俗語「臘月初一晴,來年耕牛歇」,啥意思?
    導讀:今日進臘月,俗語「臘月初一晴,來年耕牛歇」,啥意思?今天已經進臘月了,早晨老媽就在柴火灶大鐵鍋裡煎了幾塊餈粑,澆上紅糖水,紅糖色的軟綿綿的餈粑,吃在嘴裡很甜,很糯,非常可口,大人小孩都愛吃。臘月初一要吃餈粑,這是我們當地的習俗,希望在臘月裡生活過得甜實。
  • 俗話說「人怕臘月生,又怕臘月死」,是何意?一位老人道出了真相
    很久的時候,聽過有這樣兩句俗語,也是講到了生和死,「人怕臘月生,又怕臘月死」。這兩句話是非常淺顯的句子,對應較為工整,並且存在著遞進的關係。這是什麼意思呢?很多時候涉及到了生和死的話題,好像就自帶著某種神魔的色彩。可以這麼說吧,大千世界每天都在發生著各種各樣的事情;每天都可能有人亡故,也可能每天都有新生命的降生。
  • 俗語「臘月暖六月旱,臘月打雷衣減半」啥意思?臘月冷菜如何是好
    時間飛逝,離新年的腳步越來越近,現在正是農曆臘月,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就迎來新的一年。過去的一年大家也是有目共矚,真的是鼠實不易,疫情、澇害等都影響著老百姓生活方方面面,所以對於老百姓來說,最關心的就是年頭的好壞,因為這畢竟關係到收成問題,因此關於這個問題,在農村有句「臘月暖六月旱,臘月打雷衣減半」俗語,這句俗語是啥意思呢?進入臘月,也是冬季最冷階段,因為這時也正是三九四九階段。對于越冬作物來說,強冷空氣也不利於作物的生長。
  • 臘月已到,農村俗語「臘月立春頭,狗豬不吃黑」,這話啥意思呢?
    今天是2021年1月15日,農曆的臘月初三,從今天算起距離春節也還有20多天的時間,這個時候也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了,所謂的三九天和四九天也是出現在臘月裡,所以說臘月是一年當中最冷的時候了,這個時候也是到了農閒的時候,農民沒有農活可做,沒事的時候大家就聚在一起聊聊天,也是比較悠閒。
  • 又到臘月了,隔壁奶奶說:人怕臘月生,又怕臘月走。什麼意思
    我走過去跟她打了個招呼說,奶奶,到臘月了,又快過年了。沒想到奶奶卻嘆口氣說,現在的孩子,一年四季哪天出生都是黃道吉日,我們那時候,生娃就怕生在十冬臘月,現在人老了,也是害怕冬天,害怕臘月。奶奶說的這句話,我好像曾經聽我媽也這樣說過,人怕臘月生,又怕臘月走。這話什麼意思?
  • 臘月裡的九大習俗,五大禁忌
    因為是祭祀之月,所以在我國的傳統民俗中,臘月的講究與禁忌也比較多。九種習俗1、臘八臘月初八是臘八節,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臘八」是「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因為「塵」與「陳」諧音,在臘月裡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臘月掃塵,就是把家裡一切的「窮運」、「晦氣」都掃出去,以期盼來年運勢更好。
  • 農俗『雪打臘月頭,瘦馬不瘦牛』,啥意思?
    不知不覺來到了臘月,民俗『過了臘八就是年』,春節的氣氛越來越濃厚了,農民們穿著睡衣走街串巷,購置年貨,侃大山,由於目前處於『四九』嚴寒,農村尤其寒冷,用滴水成冰都不誇張,難得今天溫度上升些,一些老頭老太靠在牆根又開始神侃起來,說現在日子好過了,家家都能吃飽飯,以前這個時候青黃不接,人都吃不飽,
  • 農村老人常說「生在八月,去在臘月」,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而在經常聽說的俗語中,有一句筆者印象比較深刻,就是「生在八月,去在臘月」,也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農民說是「生在八月,死在臘月」,還有稍微複雜點的就是"小孩要在在八月,老人不在在臘月",這三句話的道理都是一樣的,講的是關於生死的規律。但是這菊花是在以前比較困難的生活條件下的特定產物,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的農民生活也是越來越好,這種情況現在也有點不太適用了。
  • 進入臘月就是年:臘月初一,唯願君安
    因此,人們就將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年初的憧憬期盼,仿佛還在昨日,但轉眼間竟已歲末,寒氣料峭。詩雖寫的是臘月,但實際是以喜悅的心情描繪了一幅早春的氣候。時光依舊美好,遙看鮮花綠草,清歌一曲逍遙,生活如意美妙。臘月,意味著一年的結束,意味著新一年的開始,我們一季季更新著塵封的心境,迎接新的一天。
  • 「有福之人六八月,無福之人正臘月。」傳言並非沒有依據
    俗語說:「有福之人六八月,無福之人正臘月。」難道六月、八月出生的孩子才有福?難道正月、臘月出生的孩子沒有福氣?這樣的俗語從以前就廣為流傳下來,並非沒有依據,主要是受以前的條件限制,根據祖祖輩輩的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新生兒身體嬌弱,抵抗力低下,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艱難,尤其生活在以前那種缺衣少糧的年代,如果不幸遇上正臘月,吃不飽、穿不暖,很容易發育不良、生病,甚至有很多孩子還因此夭折
  • 話年俗 臘月二十五,糊窗戶磨豆腐
    臘月二十三祭了灶,臘月二十四掃完了房子,之後的臘月二十五,最重要的習俗有兩項:一是「二十五,糊窗戶
  • 臘月至,欲還鄉
    一進臘月門便有過年來臘月是農曆年中的最後一個月一進臘月「 短短四句生動地描繪出了臘月大雪紛飛寒風凜冽的景象早年間為了籌備年貨人們會在閒暇時候前往「臘月市」購買臘肉、粥果、各色野味為臘月裡的種種習俗做準備
  • 臘月到,農諺:臘月初一雪淋淋,陰溼直到六九頭,啥意思?
    詩中有兩點:一是臘月中旬下雪,適合小麥生長,小麥能豐產;二是臘月溫度低,寒氣惹人惱。字裡行間是窘迫和無奈,是對民生多艱的描繪,體現了憂國憂民的情懷。 今天臘月初一,是臘月開端。臘月正在三九和四九期間,三九四九是一年中最冷階段;同時臘月在小寒和大寒節氣間,是溫度驟降的主要階段。
  • 今日臘月初一,俗語「臘月初一晴,陰溼到清明」是啥意思?
    今天是2021年1月13日,農曆2020年臘月初一,到大年三十除夕夜,整整還有30天的時間,也就是還有整整一個臘月的時間就到了春節了。按照農村的風俗,進入了臘月就等於進了年。也就是進入臘月份,一天比一天靠近年了,一天比一天有年味了,一天比一天喜慶了,一天比一天鞭炮聲濃了。
  • 進入臘月就是年!臘月初一 吃炒豆,這個習俗你知道嗎?
    其中,人們最熟悉和熟知的當屬「臘月」。 之所以叫「臘月」,是因為「臘」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南北朝時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先民都要獵殺禽獸舉行大祭活動,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這種祭奠儀式稱為「獵祭」。因「臘」與「獵」通假,「獵祭」遂寫成了「臘祭」,因而年終的十二月被叫做臘月。
  • 今日進臘月,俗語「臘月初一晴,來年陰溼到清明」,啥意思?
    導讀:今日進臘月,俗語「臘月初一晴,來年陰溼到清明」,啥意思?今天是陽曆2021年元月13號,陰曆卻是2020年臘月初一,也就是說,現在到陰曆2021年還有整整一個月,臘月是大月,有30天,今天是進入臘月的第一天,進了臘月,離過年的味道才要開始濃了,俗話說「進了臘月門,便有春節來」。
  • 詩意臘月,最中國.
    它有很多好聽的別名:臘冬、殘冬、窮冬、蜡月、臘月、冰月、餘月、極月、清祀、冬素、大呂……其中,我們最熟悉的當屬「臘月」。小時候,一到臘月,心就開始雀躍,因為過年進入倒計時啦!從喝臘八粥開始,掃塵、請香、祭灶、辦年貨、貼春聯、守歲……越往後,儀式感越熱絡熾烈。
  • 臘月的傳統習俗,你知道幾個?
    農曆十二月又稱臘月,是臨近春節的最後一月。中國過年有很多傳統習俗,每天幹什麼老祖宗都已經安排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