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的節日有很多
但人們格外看重春節
當時光拖著蹣跚的腳步
邁進臘月的門檻
日子
像被注入了雞血
立刻生機勃勃活力無限
鄉村的年集
是臘月裡的一盆炭火
跳躍在冰天雪地間
映紅了農人的臉龐
點亮了貧苦的生活
特別是過了臘八
鄉村的大集
絕對是一道最靚麗的風景
有一句諺語:
過了臘八就是年
年的腳步越來越近
催促著人們置辦年貨
趕年集的道路上
人們三五成群
互相談論著說笑著
節日的喜悅洋溢在每一個人的臉上
爽朗的笑聲迴蕩在村莊的上空
大集一改往日的消瘦冷清
攤位一個接著一個
足足有幾裡地
人群熙熙攘攘
行進艱難
擠成一團
打爐包的,炸油條的
賣衣服的,賣布的
賣菜的,賣乾貨的
殺豬的,宰羊的
賣對聯的,賣年畫的
賣「祝子」的,賣「財神」的
賣香的,賣蠟的
賣花生的,賣瓜子的
賣糖球的、賣大麥芽糖的
賣「布拉蛾」的,賣竹哨的
還有賣「泥老虎」的
咕嘎咕嘎兩毛五
叫賣聲,討價聲,說笑聲
竹哨聲,「布拉蛾」聲,「泥老虎」聲
聲聲入耳
匯成一片
喧囂嘈雜
孩子們拽著大人的衣角
夾在擁擠的人群中
小臉凍的通紅
卻依然開心快樂
眼睛逡巡著每一個攤點
有些不夠用
年集上最熱鬧的地方
要數賣煙花鞭炮的
拉著鞭炮的大車小車一溜排開
賣鞭炮的站在攤前
神情飛揚唾沫橫飛
看那架勢
若不是褲襠裡有二兩肉綴著
好像要騰空飛起
他們扯著嗓子
吹噓著自己的鞭炮如何如何好:
牛皮不是吹的
火車不是推的
從南京到北京
誰不知道我的鞭.
而看眼兒的卻不買帳:
吹什麼吹
光說不練
放一支聽聽
是真響還是假響
人群跟著起鬨
都要求放一支聽聽
小販也不含糊
拿過竹竿掛上一支鞭點燃
噼裡啪啦
火花迸射
紙屑飛舞
果然好響頭
硝煙還未散盡
人們就圍上來討價還價
這邊正熱鬧著
旁邊的攤位坐不住了
一看人都往那邊湧
自己這邊冷冷清清
也不多言語
直接點鞭
噼裡啪啦揭天震地
人們一看這邊點上了
人流又呼地一聲湧向這裡
就這樣
你剛放罷我點上
互相較勁兒
誰也不服誰
鞭炮聲此起彼伏
一浪高過一浪
而「看眼兒的不怕亂子大」
東邊西邊來回跑
享受著不花錢的鞭炮帶來的快樂
以前鍋灶全在屋裡
一年下來煙燻火燎
屋裡到處是灰塵蛛網黑咕隆咚
要過年了
除了人來客去
就連另一個世界的列祖列宗也要回家過年
所以年前一定要掃灰除塵
挑選一個好日子
把鍋碗瓢盆罈罈罐罐
全部搬到院子裡
把掃帚綁在竹竿上
上上下下大掃除
而有土炕的那一間屋
更要好好收拾收拾
以前來了重要客人
都在土炕上招待
土炕不單是睡覺的場所
還是招待客人的「宴會廳」
所以那時每到過年
都要到大集上買幾斤舊報紙回來
挖一瓢白面打上一盆漿糊
全家一起動手糊牆糊仰棚
用報紙糊過的房間就像刷過塗料一樣
亮堂明淨
散發著油墨的清香
滿牆的《人民日報》《參考消息》
睜開眼睛就是國內國際大事
而且一看就是一年
在糊過報紙的牆上
再貼上幾張大胖娃娃的年畫
那就更有年味了
臘月就是一道門檻
沒進臘月以前
都是平常日子
人們做事情無所顧忌
可以哭,可以笑
可以打,可以鬧
男人可以罵老婆:
「金嫩媽」你是不是欠揍了!
女人可以罵男人:
「娘個比」你快死了去吧!
小孩子做了錯事也不能打罵
仗著這一點
小孩子有恃無恐
格外調皮
上躥下跳
追雞攆狗
把大人氣的乾瞪眼
氣急了
說一句狠話:
我先攢著你
等過了年再說
進了臘月
言談舉止都要有所收斂
那些有傷風化的事情就不能做了
過頭的話就不能說了
整個臘月
人們似乎都在忙
蒸煮燒烤
油炸煎炒
祭祀打掃
趕集買菜
每天都忙忙碌碌
日子一天一個進程
年
就像「動員令」
調動起每一個人的積極性
讓每一個人都動起來
年,就像一頓大餐
而整個臘月
就是在籌備這頓大餐
為這頓大餐
做最好的鋪墊
也正是在忙碌中
生發出濃濃的年味
瀰漫在鄉村
瀰漫在每一個人的心頭
作者:高學強,70後,在報刊發表文章若干,擅長情感美文、詩歌,作品多次獲獎。
「即墨鄉土」,講述即墨人自己的故事,歡迎來稿。
郵箱:gaoxq618@163.com
微信:13869803379
【原創作品,未經允許,嚴禁轉載,侵權必究】
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原創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