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自卑消極悶悶不樂?心理學家表示:父母的態度很重要

2021-01-14 羊駝媽媽

文|羊駝媽媽(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

孩子的心理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日後方向,心理學家表示,對於一個孩子而言,積極樂觀的心態可以促使他們更好地成長,而這些樂觀的心態往往來源於周圍人的看法和肯定。

作為孩子的父母,是孩子獲取自我價值感的第一源泉。如果孩子可以得到父母的肯定,那麼便能獲得一定的安全感,是心理處於踏實的狀態,也有助於孩子更加自信從容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面對世界更加有勇氣。

一位網友在網絡上吐槽自己家孩子,他表示自己家孩子實在是內斂,一點禮貌都沒,平時看見叔叔阿姨也不會主動問好,每次都需要他和孩子他爸揪出來,有時候孩子那不說話的樣子,把他弄得十分尷尬,只能衝著對方賠笑臉。

事實上,父母的這種行為並不會讓孩子得到有效改善,反而會給孩子帶來心靈壓力,甚至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閉,無疑不是害了孩子。現如今很多孩子都存在相同的情況,無法直面陌生人,總是喜歡藏在父母身後,看起來懦弱不堪。

其實從某些程度來講,孩子這些反應離不開父母的行為,父母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對外理念。

孩子的自卑內向離不開父母的行為

母親強勢父親不作為現如今很多家庭都存在這樣一種狀況,那邊是女性強勢而男性懦弱,母親的脾氣十分暴躁,經常不滿足於現狀,並且一點就爆,而父親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時不時的再和點稀泥,著實讓人無奈。

然而正是這種家庭導致孩子存在教育上的差距,面對母親的暴躁行為總是處於害怕的狀態,擔心受到媽媽的指責,這種害怕是孩子心靈上的害怕,嚴重的甚至會給他們帶來心理陰影。

根據研究發現,很多自卑懦弱的孩子往往都有一個性格暴躁的媽媽,他們被母親壓制的不敢還手,更是不敢表現出自己的一丁點想法,久而久之進入社會對外交往時也是處於被欺負的狀態。

漠不關心 我們經常說世上只有媽媽好,然而並不是所有母親都盡到了自己的義務,有些母親愛自己大於愛孩子,比起孩子的發展更在乎自己的感受,這是一種完全自私的狀態。

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他們更是撒手不管,有時候還會直接把孩子甩給老人帶,美名其曰為了工作。這種把孩子丟給老人帶的媽媽,並沒有帶給孩子良好的教育,也不會經常和孩子見面,對於孩子學校活動更是不會參加。

這種漠不關心高高掛起的狀態,只會讓孩子越發自卑內向,人具有對比性,當看到別人家的母親那麼疼愛孩子時,這些孩子的內心無疑不是備受折磨。

剝奪孩子話語權我們再三強調孩子作為獨立人格,他們具有選擇的權利,他們並不依附父母的意識而成長。

在家庭生活中,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年齡小,做事情沒有責任心,於是便會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如果孩子不聽從自己便會施加壓力,以此來彰顯自己的權威性,這種行為只會導致孩子越發內向,不敢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完全是剝奪孩子表達權的一種行為。

長此以往,經常被剝奪話語權的孩子自然會變得內向自卑,膽子也會越發小,害怕各種隱藏問題。

父母在孩子教育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務必要關注孩子的日常成長,做好引導作用,促使孩子安全感以及自信心的生成。

父母應該如何做好自己的角色?

改變教育觀念孩子出現問題絕大部分原因是教育出了問題,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第一時間發現其中的問題所在,並且進行糾正。

教學專家提出那些表現的比較自信的孩子往往是父母教育所帶來的現象,良好的教育模式是不用權威逼迫孩子進行選擇,不強制性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思維行走,在培養孩子獨立選擇的過程中發展他們的興趣。

因此,平日裡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不要讓自己的情緒影響到孩子的發展,遇到犯錯行為時也不要一味的責罵,溝通才是硬道理,了解孩子當下行為的目的和原因,並且對其進行糾正和改良,從而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發展。

加強溝通方式很多父母都存在這樣一種固性思維,他們認為孩子年齡小,聽不懂父母的要求,更沒有權利選擇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但事實上我們應該知道孩子年齡雖小,但是他們心思敏感,他們完全可以感受的到周圍事物的變化以及事情的發展,作為孩子的家長,我們應該抽出時間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並且善於傾聽,在傾聽的過程中給孩子提出相關實質性意見,這才是重中之重。

多陪伴孩子給予他們生活安全感,坐下來與孩子心平氣和的聊天,成為他們的朋友,加強日常對孩子的鼓勵和愛的擁抱,讓他們感受到家庭愛的同時提升自我認知,對於孩子自信心的生成尤為重要。

創造機會自信心的生成最重要的是從實質事物上得到升華,想要讓孩子長久的擁有自信心,就要讓孩子敢於迎接生活中的挑戰。

在培養初期,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創造挑戰機會,難度無需太高,不要讓孩子經常經歷失敗,次次失敗只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適當獲得成功,並且從成功中感受到自己努力所帶來的喜悅,這對於孩子自信心的生成有著重要的意義。

羊駝媽媽寄語:

孩子性格發展離不開愛父母教育的原因,不要讓孩子因為父母的原因而活在自卑的陰影之中。家庭的陪伴至關重要,愛與保護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生所得,每個家長都應該重視這些方面的訴求,從而培養一個樂觀自信的孩子。

你覺得孩子自卑的原因是哪些?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我是@羊駝媽媽,有關孩子心理、教育、性格等方面的困擾,都能為您答疑解惑,大家可以關注我的帳號,我們一起學習育兒知識,也希望我的建議可以幫助到大家,讓每一個寶寶都能健康成長。

相關焦點

  • 孩子出現消極情緒,父母別不當回事,你的態度會影響孩子的未來
    有些粗心大意的家長,在孩子出現消極情緒的時候,仍舊不為所動,認為孩子只是矯情,或者直接認為這是暫時性的,只要家長給點糖果的話,孩子立馬能恢復"本性"。然而,不是每次都是這樣,有時候孩子出現消極情緒的時候,父母別不當回事,因為你的態度會影響到孩子的未來。那麼,家長首先要了解,為什麼有的孩子會出現消極情緒。
  • 父母的四種教養方式,容易讓孩子自卑,父母要警覺
    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養育出來的孩子陽光、自信。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通過對上百個家庭的孩子進行調研,指出:孩子的自信心培養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好的家庭會培養出樂觀向上、謙遜有禮、自信自強的孩子,而那些長大後消極自卑的孩子,往往是由於不合理的家庭教養方式造成的。
  • 當孩子害怕時,父母的語言暴力是自卑的「催化劑」
    性格不同的孩子,在生活中會有不同的表現。有的孩子樂觀自信,落落大方;有的孩子自卑內向,沉默寡言。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性格差距呢?其實和父母的教育有很大關係,尤其是當孩子害怕時,父母會用嚴厲的呵責,希望他們勇敢大膽。殊不知這種嚴厲的呵責,是孩子自卑的"催化劑"。
  • 怎樣克服自卑感?4個方法,讓孩子告別自卑,充滿自信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樂觀,因為自信樂觀的孩子面對困難時,會採取積極的態度,而悲觀自卑的孩子往往用消極的辦法。因此,沒有父母希望孩子是個自卑的孩子。但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與超越》一書中,告訴我們: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結。
  • 孩子遇事焦慮不安,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原因竟是父母遺傳消極人格
    小孩性格缺點太多該如是好自古以來,每個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然而現實生活中卻有無數的熊孩子,讓父母操碎了心。擔心孩子考不好試,於是在孩子的考試季提前嘮叨,怕這怕那,結果孩子果然考不好。母親擔心的心理愈發加強,緊張的情緒傳遞給了孩子,結果孩子又一次考試失利。
  • 父母不管多累,都不能把負能量傳給孩子,會讓他一生自卑
    教育孩子,是人類最重要而又最困難的學問。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懷有對孩子一生的責任。教育孩子,不僅僅在於把孩子健康平安地養大,更要為孩子建立一個健全的人格以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父母傳遞給孩子的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直接影響孩子將來的思維方式和處事方法。所以,家長要想讓孩子健康成長,就千萬不要把負能量傳給孩子。
  • 父母怎樣才能幫助孩子克服自卑的心理,讓孩子重新建立起自信心?
    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在他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中指出:每個人都有自卑感,或多或少。自卑可能讓人一蹶不振、放棄自己;自卑也能成為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原動力。在安慰孩子不要因為自卑而感到緊張和焦慮的同時,父母可以幫助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具體是因為下面哪些方面產生的自卑心理?
  • 心理學家一眼就看出,有這幾個小動作的孩子,往往是「深度自卑」
    我們都知道自卑是種很負面的情緒,這種情緒會讓人不斷地否定自我、對自我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其實讓人自卑的因素有很多,心理學家們通過研究得出,家庭因素和個人的性格因素還有社會因素都會讓人變得自卑。這些「小動作」可以看出你的孩子是否自卑,家長朋友們要注意看了。
  • 心理學家:如果你不想做這三件事,證明你的自卑,並學會表達他
    因此自卑的人不敢互相看對方,他們常常避開別人的眼睛,不願意出自己的心,不敢與別人建立聯繫。2) 不要拒絕請求我有個朋友叫王偉(化名),他從小就是別人眼中最懂事的孩子,所以他也叫榮,但事實上他的心並不快樂。
  • 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的未來,了解「羅森塔爾效應」,父母做到正念
    每位家長對孩子都抱有很大的期望,不管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或者是在未來的工作中,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人中龍鳳」。 對自己的孩子抱有期待,這是作為父母的本心,出發點是好的。然而,很多時候父母卻用錯了方式。
  • 父母做到「五個不要」,孩子長大後情商高,更獨立
    有些孩子膽子小,被大人一嚇唬,就信以為真 ,慢慢地在父母的嚇唬下變得敏感,自卑。溫馨的親子關係是親子交流的前提,教育孩子總會有讓父母氣急敗壞的時候,希望父母可以調整好心態,用更理智的方法教育孩子。……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中最深切的渴望,就是擁有他人的賞識。孩子需要被鞭策,但更需要鼓勵。父母在跟孩子說話的時候,如果總是懷疑孩子的能力,否定孩子的努力,就會讓他越來越沒信心。
  • 心理學家直言:父母在這幾方面越「懶」,越能教育出有出息的孩子
    文|文兒身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自己教育出優秀的孩子,能讓他有出息。因此,讓孩子好好學習就成為了父母至關重要的事情。什麼事情都不要孩子做,只讓孩子好好學習。也總是想著孩子只要好好學習,比什麼都強。在此之前,我也是這樣想的,但是孩子的學習成績並不優秀,生活也是一塌糊塗,什麼都不會做。直到機緣巧合,聽到一個心理學家的講座,主講人在講關於孩子心理的時候說:父母在某些方面越「懶」,越能教育出有出息的孩子。因為父母和孩子的關係都是相對的,父母做的越多,孩子就做的越少,就會越消極。後來就聽心理學家的,慢慢放手管教孩子的「大手」,發現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提高不少。
  • 父母還在罵孩子?「鏡中我效應」父母要了解,別毀了孩子的自信!
    有的父母總是抱怨,自己的孩子膽小不自信,遇到機會也不敢把握和挑戰。父母在抱怨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其實孩子的自信心,大多源於父母對他們的看法! 教育類真人秀節目《少年說》裡有過這麼一期,一位名字叫做璟頤小女孩上臺吐槽自己的母親,總是拿她和別人家的孩子比,嫌棄自己不如別人。
  • 孩子出現消極情緒,父母別無所謂,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未來
    孩子之所以產生消極情緒主要有三個原因:害怕父母訓斥很多孩子在生活中都很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他們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夠認可自己能夠讚揚自己。但是如果父母經常性責罵孩子,孩子就會產生負面情緒,甚至在以後的生活中特別害怕父母的訓斥,從而導致自己在消極的情緒中無法自拔。
  • 以下性格的孩子讓父母很驕傲,心理學家卻表示:這樣的孩子很危險
    父母,老師,親戚,鄰居都知道我不惹事,不搗亂。父母以我為驕傲,總是和旁人誇獎我聽話懂事,讓大人很省心。但是長大的我,不開心不快樂。因為我的快樂建立在別人身上,我不敢隨性,不敢說一點自己內心的想法。因為我被禁錮了。被訂在好孩子的盒子裡了。我沒有自我,一直都在為別人而活。這位網友的話,說出了很多從小就是好孩子的心聲。
  • 心理學家:孩子童年有三種經歷,會留下心理創傷,變得怯懦、自卑
    「文/育兒女神Miss劉,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心理學家認為在孩子的童年生活中,如果他們生活在一個家庭氛圍融洽的環境中,就會更容易獲得那些美好的性格特質,比如說自信、樂觀、善良、有愛等等。沒有不愛孩子的家長,可偏偏有父母不懂得好好表達,那些「跑偏」了的愛就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讓孩子變得更加自卑怯懦。
  • 心理學家:長大自卑的孩子,童年往往有過3種經歷,你娃有嗎
    01心理學家:長大自卑的孩子,小時候往往有過這3種經歷心理學家研究表明,長大自卑的孩子往往是因為童年有過以下三種經歷,性格才變得內向不自信每當聚到一起談論孩子學習生活的時候,有些家長總是喜歡貶低自己孩子。明明孩子通過認真學習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家長卻說"跟xx比還差得遠呢""成天貪玩靠小聰明"這種話,讓孩子感到自己的努力都是白費,再努力也會被家長否定,就逐漸產生了自卑心理,認為自己比不上別人。
  • 心理學家:社交自卑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每天分享最深刻的感悟、最優質的思考心得自卑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消極屬性,是社交中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自卑是人們由主觀和客觀原因而造成的妄自菲薄,缺乏自信,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一種自我意識。自卑心態是種近似本原的人的一種天性人都會有。只不過,程度不同罷了。有人把自卑當動力,去衝刺一個又一個人生目標,有人把其當成包袱, 束縛了自身的發展。一般說來,自卑情結的形成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1.認識誤區。自卑是個人由於某些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及其他原因而產生輕視自己,認為自己在某個方面或多個方面不如他人的情緒體驗。
  • 心理學ABC法則:樂觀的孩子,是父母培養出來的
    習得性無助"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是一種悲觀、自卑的心理,如果孩子足夠樂觀,是很難產生"習得性無助"這種心理狀態的。在面對多次失敗和挫折的時候,樂觀的孩子往往可以展望更遠的未來,覺得自己一定可以克服困難,取得成功。而悲觀的孩子,多次失敗之後,他們就自暴自棄了。
  • 孩子討好型人格如何而來?被罵後有這3種表現,父母不可忽視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孩子的心理狀況其實就體現在一些很小的言行舉止中,這也就要求父母要多關注孩子的行為,從中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在上述消極心理中,最值得關注的便是自卑心理,這種行為對於孩子人生的影響是最為深遠的。父母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判斷,自己的孩子是否已經處於自卑狀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