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兒
後臺收到一位網友的留言:我從小聽話,懂事,遵守各項紀律。父母,老師,親戚,鄰居都知道我不惹事,不搗亂。父母以我為驕傲,總是和旁人誇獎我聽話懂事,讓大人很省心。但是長大的我,不開心不快樂。因為我的快樂建立在別人身上,我不敢隨性,不敢說一點自己內心的想法。因為我被禁錮了。被訂在好孩子的盒子裡了。我沒有自我,一直都在為別人而活。
這位網友的話,說出了很多從小就是好孩子的心聲。因為從小聽話懂事,父母怎麼說就怎麼做,從不說半個不字,讓父母很驕傲,覺得這樣的孩子簡直是天使,是來報恩的,讓自己省心不少。但心理學家卻表示:這樣的孩子很危險。
性格隨和,唯唯諾諾,父母說什麼就是什麼,童年階段非常聽話的孩子,很可能患上取悅症。
美國著名的臨床心理醫生哈麗雅特B.布萊克,有一本著作叫《取悅症》,也被譯作《不懂拒絕的老好人》。書中對於老好人的表述為:不懂得拒絕,不敢說不,不願得罪人,缺乏原則,性格隨和溫柔,沒有一點稜角,為別人做的太多,爭取得到周圍每一個人的認可,哪怕自己犧牲委屈。
這類老好人危險的原因在於:他們的痛苦不是來源於他人,而是來自於自己的執念—想持續做一個完美的好人,讓所有人都滿意,讓所有人都喜歡。然而人都是多樣性的,眾口難調,一個真實的自己,是不可能招所有人喜歡的。那麼老好人為了得到大家的喜歡,就不敢展露真實的自己,拼命偽裝自己,忽視自己的感受。人一旦開始壓抑隱藏自己的需求,不敢暴露自我,就會產生很多心理問題。
很多老好人,都有一個可怕的底層認知——只要我對別人好,別人就會對我好
很多老好人都有這樣的認知,只要我對別人好,別人就會對我好。並把這當成自己的行為準則,綁架自己和身邊人。老好人覺得只有我對別人好,那麼別人就應該對我好,我努力的討好別人,那麼別人就應該喜歡我,認可我。而且老好人對別人有期望,但自己卻不願意說,就是希望別人能自己猜,能感激自己。所以和老好人相處雖然會被照顧得無微不至,但也會很累。
還有老好人認為如果別人對我不好,那麼就是我做得不好,然後陷入沉重的自我虧待中,就不停的犧牲自己,取悅別人。一輩子都在取悅,討好,靠得到別人認可來獲得自我價值的老好人是很危險的。
一個成年人的認知幾乎小時候都被註定,而父母則是灌輸小孩認知的第一任老師。
當然並不是說懂事聽話的孩子就是有問題的,關鍵是父母要分清孩子是發自內心的懂事聽話,還是壓迫自己的強迫症。有些孩子的聽話懂事,完全是父母灌輸的。比如從小習慣讓孩子討好取悅別人,才能獲取一點好處。當這種行為成為習慣,這樣的思想就會伴隨孩子一直到成熟獨立。
想給每個老好人說一聲,不要害怕失去,拒絕了也不代表失去,你有拒絕的權利。把自己的事情放在第一位,再去考慮別人,沒什麼不可。我不為我,誰為我呢?
你身邊有老好人的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