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害怕時,父母的語言暴力是自卑的「催化劑」

2021-01-09 媽咪有方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性格不同的孩子,在生活中會有不同的表現。有的孩子樂觀自信,落落大方;有的孩子自卑內向,沉默寡言。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性格差距呢?

其實和父母的教育有很大關係,尤其是當孩子害怕時,父母會用嚴厲的呵責,希望他們勇敢大膽。殊不知這種嚴厲的呵責,是孩子自卑的"催化劑"。

父母的語言暴力是孩子自卑的"催化劑"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少年說》,在這檔親子綜藝節目上,有一個女孩上臺傾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親子問題。女孩說:"媽媽,你能不能不要總是拿我和同學比較,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都看不到?"

原來,這個女孩的媽媽平時很喜歡打擊女兒,總是拿年級第一的同學和女兒相比較,責怪女兒不夠優秀。但是女孩說,自己不適合激將法,媽媽一直這麼打擊她,會讓她覺得自己很差勁。

面對女兒的控訴,媽媽並沒有覺得自己的做法有什麼不妥,她說:"你的性格,我不打擊的話你就會飄。"看見自己無法說服媽媽,女孩傷心地跑下臺去。

在生活中,其實有很多父母都像這個女孩的媽媽一樣,喜歡貶低打擊自己的孩子。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個例子,一位網友說自己已經成年了還是不會騎自行車,也不敢去學,生活中也很自卑。主要是因為她童年練習騎自行車的時候,被父母責罵而留下陰影。

網友說,她小的時候學騎自行車特別害怕,一直讓爸爸媽媽扶著不要放手。可是爸爸媽媽還是放手讓孩子自己騎,結果可想而知,孩子摔倒了。爸爸媽媽不僅沒有安慰她,反而卻大聲罵她膽小、沒用。

被爸爸媽媽一罵,這位網友就覺得自己真的很笨,不可能學會騎自行車,然後就放棄了。直到成年,她都沒有敢去學習騎自行車,因為她小的時候就被父母灌輸自己不行的理念,內心自卑,覺得自己不可能學會騎自行車。

父母的語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

也許很多父母都覺得,口頭上的呵斥對孩子不會有什麼影響,頂多就是讓他們心裡難受而已。然而,對於孩子來說,心裡難受就已經是一個很嚴重的影響。因為它不僅僅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養成,還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1.語言暴力或許會改變孩子的大腦結構

根據哈佛大學醫學博士馬丁泰徹的研究,父母的語言暴力會對孩子的大腦結構造成一定影響。當孩子總是接受到來自外界的語言暴力時,他們大腦的胼胝體、海馬體和前額葉區域受到影響,然後轉變成"求存模式"。

既孩子的思維模式變得懦弱自卑,他們會拒絕嘗試一切有挑戰的東西,因為在語言暴力的影響下,孩子的潛意識已經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完成任何事情。這種影響,即便是到了成年也依然存在。

2.語言暴力催生孩子心理問題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對1000多名未成年人進行調查,並且得出一個讓人寒心的結論報告,長期生活在父母語言暴力下的孩子,多多少少都出現了一點心理問題:25.7%的孩子「自卑」;22.1%「冷酷」;56.5%的孩子「暴躁」。

在父母長期的呵責和謾罵之下,孩子的心理受到很大的折磨。這些折磨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要麼變得自卑,要麼性格變得暴躁。

就拿自卑來舉列子,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說過:"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當父母總是呵斥孩子,說他們笨手笨腳、膽小怕事的時候,孩子就真的覺得自己很笨,然後自我認同感降低,自卑的情緒油然而生。

父母應該要避免過度呵斥孩子,這麼做讓孩子更自信:

1.理解孩子的負面情緒

面對陌生的事物,年幼的孩子會本能地覺得害怕,想要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父母要做的事情不是嚴厲呵斥孩子,而是表達自己對他們的理解。

就像是上文提到的網友學習騎自行車一樣,如果父母多多理解孩子讓她不要害怕,在後面多扶著,也許孩子就可以順利地學會騎自行車了。

同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負面情緒,比如和孩子說你現在感到渾身不舒服,不敢去嘗試,這就是害怕。當孩子對害怕的情緒有了認知之後,他們內心的焦慮、緊張會減輕很多,做事情也更有自信。

2.多多鼓勵孩子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名為"羅森塔爾效應"的現象。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得到一種期望,增強自我價值認同感,獲得一個積極向上的動力,然後會努力朝這個期望去靠近。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教育專家,總是在強調父母一定要多多鼓勵孩子。當孩子接受到來自父母鼓勵和肯定的話語之後,他們會變得自信,然後盡力達到某個目標,避免父母對自己失望。

對孩子的鼓勵同樣是語言力量的一種體現,只不過這種力量對孩子的影響是積極向上,而不是像語言暴力那樣,對孩子的影響是消極的。當孩子經常活動父母鼓勵,他們會感到更加自信。

寫在最後

當然了,在生活中也不是說父母不能呵斥孩子,而是不要習慣性地"出口成髒",動不動就罵孩子笨、嫌棄貶低他們。因為這樣的話,他們容易當真。

作為父母,應該要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孩子年幼的時候,父母更應該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給孩子一個溫暖健康的成長環境。

今日互動話題:你平時鼓勵孩子更多還是責罵孩子更多?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相關焦點

  • 比暴力更可怕的是「軟暴力」,父母切忌情緒勒索,給孩子造成傷害
    小時候,父母總是會拿那些優秀的孩子與自己比較,想以此達到激勵自家孩子的目的,但父母卻沒有想到這樣的做法,會讓這個"別人家的孩子"成為自家孩子的噩夢。所以,"你看看阿姨家的孩子"、"別人能做到你怎麼不能"等這些就變成了從小聽到大的語言,父母自認為是為我們好,可殊不知到了長大成人後的我們再聽到這些話,也會有些許反感。
  • 別讓不經意的話,變成傷害孩子的「言語暴力」,父母需要牢記
    著名心理學教授在一場演講中說過:摧殘孩子身心健康的不是電子遊戲,不是網絡,而是家長不經意的嘲笑和謾罵,即語言暴力。小強懷著忐忑的心情回家時,他看著表情嚴肅的父母顫顫巍巍地拿出了自己的成績單,當父母看到30分的試卷,憤怒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長,直到他們再也無法忍受。然而,預料中的一巴掌沒有來,小強心裡正還在疑惑,媽媽那讓人膽寒的聲音灌進了自己的耳朵,像一把利劍,刺穿了他的心:「你真的是頭豬,什麼都不行。」
  • 父母的語言暴力,對孩子有多大的傷害?最傷人的往往不是拳頭,而是舌頭
    「你看看別人家孩子!」 這樣類似的語言,你對孩子說過嗎?也許我們沒有說這麼激烈的暴力語言,但是可能我們的某些言語也對孩子形成了類似的傷害。比如: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煩人?」 「我家孩子就是這麼內向,沒辦法!」
  • 孩子總是自卑消極悶悶不樂?心理學家表示:父母的態度很重要
    然而正是這種家庭導致孩子存在教育上的差距,面對母親的暴躁行為總是處於害怕的狀態,擔心受到媽媽的指責,這種害怕是孩子心靈上的害怕,嚴重的甚至會給他們帶來心理陰影。根據研究發現,很多自卑懦弱的孩子往往都有一個性格暴躁的媽媽,他們被母親壓制的不敢還手,更是不敢表現出自己的一丁點想法,久而久之進入社會對外交往時也是處於被欺負的狀態。
  • 孩子自卑自閉,往往有這四點特徵,很多父母卻把他當作內向
    孩子自卑自閉,往往有這四點特徵,父母別再把孩子當作是性格內向,父母要重視起來。第一個特徵是說話聲音小,說話的時候不敢直視別人的眼睛。從禮儀上來講,與別人講話時,必須直視別人的眼睛,聲音洪亮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 媽媽半夜訓斥孩子,鄰居差點報警!經常被父母吼叫的孩子會怎麼樣
    2009年,有團隊使用彌散張量成像,對曾經經常遭受父母語言暴力的年輕成年人的大腦進行分析,發現他們的韋尼克區和前額葉之間的連接減少,這兩個區域的連接越少,人的語言理解能力就越差。 父母的語言暴力會增加他們的左側顳上回的灰質體積,達到14%。父母的語言暴力越多,這個區域越大,而左側顳上回與語言智商有關,所以,語言暴力能讓他們的語言智商下降。
  • 父母的四種教養方式,容易讓孩子自卑,父母要警覺
    父母如果不能及時發現自己對孩子教育的缺失,而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無異於是毀了孩子的一生。正如義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所說:一旦孩子內心有自卑感,孩子的生活就會充滿衝突。而隨之出現的膽怯、退縮等不良個性,則會與孩子形影不離。父母的四種不當教養方式,容易造成孩子的自卑。
  • 語言暴力是摧殘兒童的主要原因,許多父母在好好說話中迷失了
    事實上我們的很多父母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問題,他們不能「好好說話」,父母忽略的一些小細節也在不經意間影響著孩子:父母的語氣決定了家庭的溫度良好的家庭氛圍與與家庭成員溝通時的言語表情密切相關,尤其是父母說話時的語氣,因為他不僅影響家庭氣氛,還會影響孩子和他人的語氣和態度。
  • 33歲大學生啃老十年,背後真相惹人憤怒:父母總說這句話,孩子難有大...
    其實,像範成金父母都有一個通病,就是無論孩子做什麼都是錯的,每當孩子想要按照自己想法過生活時,父母就會忍不住打擊孩子。 語言暴力是給孩子身體和情緒的雙重打擊 全球兒童安全組織Safekids曾發布過這樣一則海報。 一個失落的孩子,拿著26分的考試卷。他眼角下垂,神情緊張,看起來十分害怕的樣子。
  • 語言暴力:一把不見血的刀,家長你還在用這把「刀」嗎?
    當父母不能夠管控好自己的壞情緒時,很容易輕易地把壞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因為孩子相對父母來說是弱勢的,面對父母的情緒發洩,孩子沒有反抗的能力。當父母信奉嚴厲的教育更加能夠樹立自己的權威,能夠使孩子更加便於管教時,孩子自然就成了語言暴力的受害者。
  • 父母怎樣才能幫助孩子克服自卑的心理,讓孩子重新建立起自信心?
    要幫助孩子克服自卑的心理,重新建立起自信心,具體該如何做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一、父母首先接納孩子自卑的事實,讓孩子不要因此而緊張和焦慮自卑是一種負面的心理,會產生沮喪的情緒,所以,父母首先接納孩子,會給孩子很大的安慰。
  • 說說那些被「語言暴力」傷害過的人,都有哪些表現?
    很多時候身體上遭受的疼痛隨著時間的流逝還能被淡忘直至消失不見,但是心理上所受的傷害,特別是被語言暴力過的人,內心看不見的傷痛可能深不見底,甚至無法估量。什麼是語言暴力呢?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到:「語言暴力是指言語上的指責、嘲諷、說教、打斷、否定或者隨意地評價。」
  • 孩子內向、自卑,想讓他們變得自信又開朗,父母的引導至關重要
    很多父母都有過這種困惑,為什麼別人家孩子活潑好動,見到陌生人也敢打招呼,而自己家孩子膽小自卑,見到陌生人就害怕?父母們不必太擔心,應該找到正確方法,幫助孩子打開心扉,這樣孩子才能樂觀起來。家裡來的客人,父母比較熟悉,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卻很陌生,有些面相英氣的大人比較高冷,散發出的氣場強大,就會讓孩子感到害怕,這種情況下,孩子自然不想交流,所以,不應該因此認為孩子沒禮貌,只是他們不想交流而已。
  • 孩子出現這些特徵時,是自卑的表現,家長要及時「救」孩子
    父母越來越多地將自己的精力放在了工作上面。從而忽視了孩子內心的成長。而自卑卻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形成的。我們今天討論一個沉重的話題,那就是關於自卑的人是怎樣的一個心理。我們在生活中會經常聽到這些話,例如:我不行,我做不到。我這次又失敗了。其實看似很普通很隨意的一句話,卻是自卑的人經常說的一句話。
  • 李玫瑾:8個跡象暴露了孩子的自卑心理,如何讓孩子自信有格局?
    是的,自卑的孩子讓人憐惜,他們眼裡透露的膽怯、不自信,他們看人時眼光的躲閃,他們看到比自己強的人低下頭默默無語的樣子真的讓大人很心疼。心理學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提到:自卑感從嬰兒期就存在,這源於弱小的孩子對成年人的天然依賴。
  • 李玫瑾教授直言:毀掉孩子一生的不是遊戲和懶惰,而是最親的父母
    語言暴力是如何毀掉孩子的 當語言暴力發生在家庭當中時,卻經常會被「教育孩子」所包含,而實際上只要發生語言暴力,不管是在家庭當中還是在其他情況下
  • 在深圳,有一種傷害叫語言暴力!
    高中的時候,為了備戰高考父母總是給我補身體,發育時期身體發胖。我當時有一個朋友,經常會說我胖還取笑我,有時候我生氣,又說我小氣玩笑都開不得。所以,我高中時期一度自卑,總是低著頭走路,還害怕和其他同學多交流,甚至還節食減肥,傷害了身體。
  • 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小時候常聽父母說這3句話,父母再生氣也別說
    由此可見,孩子雖然年齡小,並不代表他沒有自尊。如果說人是一座高樓,自尊心就是大樓的地基。無論大樓設計得多麼氣派,如果地基不穩,坍塌只是早晚的事。孩子如果沒有自尊,就像大樓沒有地基,生活中往往會有膽小怕事、自卑的心理,久而久之養成了容易屈服,喜歡討好別人的性格。
  • 「媽媽,求求你不要再罵我了」:語言暴力正一步步毀掉孩子
    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孩子的無奈與委屈,當他流淚說著這句話的時候真的好想抱抱他。 我們都反對肢體上的家庭暴力,卻常常忽視了語言暴力的殺傷力。 伴侶的一句話,可能讓你如鯁在喉,難以釋懷,而我們不經意的一句話,也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 貧窮讓孩子自卑,父母的冷漠卻能「殺」死一個孩子
    房子被震裂了兩個如閃電模樣的大口子,縫隙很大,有一年夏天有一條蛇差點順著縫隙爬進去,被爺爺及時發現,用鉗子夾住蛇的身子,小心翼翼地往外拉,結果蛇被拉斷了,頭在縫隙裡面,還有半截身子留在外面,特別害怕。比如,有的孩子明明知道從父母那裡偷錢買零食吃是不對的,可他為了取悅同伴,害怕同伴不和他一起玩,依然會冒險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