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性格不同的孩子,在生活中會有不同的表現。有的孩子樂觀自信,落落大方;有的孩子自卑內向,沉默寡言。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性格差距呢?
其實和父母的教育有很大關係,尤其是當孩子害怕時,父母會用嚴厲的呵責,希望他們勇敢大膽。殊不知這種嚴厲的呵責,是孩子自卑的"催化劑"。
父母的語言暴力是孩子自卑的"催化劑"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少年說》,在這檔親子綜藝節目上,有一個女孩上臺傾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親子問題。女孩說:"媽媽,你能不能不要總是拿我和同學比較,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都看不到?"
原來,這個女孩的媽媽平時很喜歡打擊女兒,總是拿年級第一的同學和女兒相比較,責怪女兒不夠優秀。但是女孩說,自己不適合激將法,媽媽一直這麼打擊她,會讓她覺得自己很差勁。
面對女兒的控訴,媽媽並沒有覺得自己的做法有什麼不妥,她說:"你的性格,我不打擊的話你就會飄。"看見自己無法說服媽媽,女孩傷心地跑下臺去。
在生活中,其實有很多父母都像這個女孩的媽媽一樣,喜歡貶低打擊自己的孩子。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個例子,一位網友說自己已經成年了還是不會騎自行車,也不敢去學,生活中也很自卑。主要是因為她童年練習騎自行車的時候,被父母責罵而留下陰影。
網友說,她小的時候學騎自行車特別害怕,一直讓爸爸媽媽扶著不要放手。可是爸爸媽媽還是放手讓孩子自己騎,結果可想而知,孩子摔倒了。爸爸媽媽不僅沒有安慰她,反而卻大聲罵她膽小、沒用。
被爸爸媽媽一罵,這位網友就覺得自己真的很笨,不可能學會騎自行車,然後就放棄了。直到成年,她都沒有敢去學習騎自行車,因為她小的時候就被父母灌輸自己不行的理念,內心自卑,覺得自己不可能學會騎自行車。
父母的語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
也許很多父母都覺得,口頭上的呵斥對孩子不會有什麼影響,頂多就是讓他們心裡難受而已。然而,對於孩子來說,心裡難受就已經是一個很嚴重的影響。因為它不僅僅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養成,還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1.語言暴力或許會改變孩子的大腦結構
根據哈佛大學醫學博士馬丁泰徹的研究,父母的語言暴力會對孩子的大腦結構造成一定影響。當孩子總是接受到來自外界的語言暴力時,他們大腦的胼胝體、海馬體和前額葉區域受到影響,然後轉變成"求存模式"。
既孩子的思維模式變得懦弱自卑,他們會拒絕嘗試一切有挑戰的東西,因為在語言暴力的影響下,孩子的潛意識已經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完成任何事情。這種影響,即便是到了成年也依然存在。
2.語言暴力催生孩子心理問題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對1000多名未成年人進行調查,並且得出一個讓人寒心的結論報告,長期生活在父母語言暴力下的孩子,多多少少都出現了一點心理問題:25.7%的孩子「自卑」;22.1%「冷酷」;56.5%的孩子「暴躁」。
在父母長期的呵責和謾罵之下,孩子的心理受到很大的折磨。這些折磨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要麼變得自卑,要麼性格變得暴躁。
就拿自卑來舉列子,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說過:"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當父母總是呵斥孩子,說他們笨手笨腳、膽小怕事的時候,孩子就真的覺得自己很笨,然後自我認同感降低,自卑的情緒油然而生。
父母應該要避免過度呵斥孩子,這麼做讓孩子更自信:
1.理解孩子的負面情緒
面對陌生的事物,年幼的孩子會本能地覺得害怕,想要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父母要做的事情不是嚴厲呵斥孩子,而是表達自己對他們的理解。
就像是上文提到的網友學習騎自行車一樣,如果父母多多理解孩子讓她不要害怕,在後面多扶著,也許孩子就可以順利地學會騎自行車了。
同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負面情緒,比如和孩子說你現在感到渾身不舒服,不敢去嘗試,這就是害怕。當孩子對害怕的情緒有了認知之後,他們內心的焦慮、緊張會減輕很多,做事情也更有自信。
2.多多鼓勵孩子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名為"羅森塔爾效應"的現象。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得到一種期望,增強自我價值認同感,獲得一個積極向上的動力,然後會努力朝這個期望去靠近。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教育專家,總是在強調父母一定要多多鼓勵孩子。當孩子接受到來自父母鼓勵和肯定的話語之後,他們會變得自信,然後盡力達到某個目標,避免父母對自己失望。
對孩子的鼓勵同樣是語言力量的一種體現,只不過這種力量對孩子的影響是積極向上,而不是像語言暴力那樣,對孩子的影響是消極的。當孩子經常活動父母鼓勵,他們會感到更加自信。
寫在最後
當然了,在生活中也不是說父母不能呵斥孩子,而是不要習慣性地"出口成髒",動不動就罵孩子笨、嫌棄貶低他們。因為這樣的話,他們容易當真。
作為父母,應該要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孩子年幼的時候,父母更應該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給孩子一個溫暖健康的成長環境。
今日互動話題:你平時鼓勵孩子更多還是責罵孩子更多?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