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讓孩子自卑,父母的冷漠卻能「殺」死一個孩子

2020-12-16 沛澤媽讀心理
圖文無關

就在我們吐槽孩子不好好上網課的時候,可曾想過有些孩子因為上不了網課而發愁,甚至選擇了輕生。

2020年2月29日,河南鄧州一名初三女生小李因沒有手機上網課,吞下了大量的治療精神病的藥物,被緊急送往醫院救治。

小李一家生活十分困難,父親的腳有些坡,幹不了重活,以修鞋為生,母親是精神病患者,小李上有一個正在讀高一的姐姐,下有一個正在讀小學六年級的弟弟。

受疫情影響,姐弟三人需要在家上網課,可小李家沒有一部智慧型手機,父親東拼西湊託鄰居在網上買了一部智慧型手機,可三個孩子都要上課,一部手機根本不夠用,三個孩子常常搶著用,導致孩子們無法順利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

面對老師和同學的質疑,小李不堪壓力,吞下了媽媽用來治療精神病的藥物,幸運的是,她經過搶救脫離了生命危險。

圖文無關

不少網友看過這則新聞後,都覺得小李太傻了,多大點事就至於輕生嗎?每一件看似很小的事情背後,往往有著醞釀已久的負面情緒,小事不過是導致悲劇發生的導火索,根源卻早已埋下。

小李選擇服藥自殺,絕不是因為缺少一部智慧型手機這麼簡單,追本溯源,方能探究事物的真相。

01貧窮帶給孩子深深的自卑感

小時候,我的家裡也很窮,住的房子經歷過76年的唐山大地震,房子被震裂了兩個如閃電模樣的大口子,縫隙很大,有一年夏天有一條蛇差點順著縫隙爬進去,被爺爺及時發現,用鉗子夾住蛇的身子,小心翼翼地往外拉,結果蛇被拉斷了,頭在縫隙裡面,還有半截身子留在外面,特別害怕。

夏天雨水多,一下雨房間裡就四處漏水,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家裡的盆盆罐罐都用來接雨水。那時候最怕老師家訪,不是我在學校表現不好,而是怕老師到家裡來。

三十年前的農村,沒有水泥路,一下雨,就到處是泥,孩子們需要穿著雨靴上學,同學們的雨靴很漂亮,花花綠綠的,我穿的是媽媽的雨靴,黑漆漆的,很重,非常不合腳,陷進泥水裡,使勁一拔,常常是腳丫出來了,雨靴卻紋絲未動。

雨靴上還有一個十字形的口子,雨水總是往裡面灌,走到學校,襪子都溼透了,非常難受,看著同學們腳上穿的五顏六色小巧的雨靴,再看自己又大又笨,還漏水的雨靴,我總是不由地把腳向後縮,下課的時候也不會離開座位,總怕被人嘲笑。

貧窮帶給孩子深深的自卑感,物質的匱乏是一方面,同伴的壓力也不容小覷。然而,家長往往不理解什麼是同伴壓力,責怪孩子攀比,愛慕虛榮,「別人有什麼,你就要什麼,你怎麼你和別人比學習啊?」是不是不少家長都會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呢?

孩子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網格中,他身邊有很多同自己屬性相同的夥伴,他需要融入這個集體,被集體認可,如果他表現得格格不入,他就會有壓力,同伴會嘲笑他,疏遠他。對於孩子來說,同伴的壓力往往會比父母給予的壓力更難以承受。

比如,有的孩子明明知道從父母那裡偷錢買零食吃是不對的,可他為了取悅同伴,害怕同伴不和他一起玩,依然會冒險這麼做。

我們再回到小李自殺這件事情上來,她面臨著中考,當下正是學習最要勁時候,卻因沒有手機無法順利上網課,她面臨的是學業和貧窮的雙重壓力,又因為無法順利地完成作業,被老師批評,被同學看不起,這是第三、四重壓力——同伴壓力、老師的壓力,在重重壓力之下,小李不堪重負,最終選擇了輕生。

02比貧窮更可怕的是父母的漠視

生於何種家庭,孩子是沒有選擇權的,哪個父母不希望給孩子最好的生活呢?可生活會有很多無奈,那麼,是不是貧窮家庭的孩子就一定會自卑,一定過得十分難過呢?不一定,這主要取決於他們的父母是否有能力愛孩子。

郭翠珠和小李一樣,是河南鄧州一戶貧困家庭的孩子,她家沒有網絡,自從學校開設網課,郭翠珠每天晚上都會到村部去「蹭」網,她的父親會陪她一起去,她伏案學習,父親就蹲在一旁等待,時不時地看一眼女兒,等到女兒學習完了,再和女兒一起回家。

同樣是貧困家庭的孩子,郭翠珠與小李的差別在於她有一個疼她的父親,生活雖苦,卻有父親的默默陪伴與堅守,有父母的愛,貧窮又算得了什麼呢?

小李沒有手機,無法上網學習,可以有很多方法去解決,可他的父親有沒有替孩子們著急,想過辦法呢?或者安慰過孩子們,和孩子們說過貼心的話呢?

生活的壓力或許讓這位父親沒有太大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又或許他習慣了漠視孩子的需求,覺得三個孩子輪流用手機也沒有啥問題。對孩子來說,比起父母沒有能力給他更好的生活,更讓他絕望的是父母的漠視

讀小學二年級時,老師讓每個學生都準備一個小黑板,所謂的小黑板就是找一塊木板,在上面刷上黑色的墨汁,可以用粉筆在上面寫字,上課的時候,我們把作業寫在黑板上,舉起來,老師就能看到我們做得對不對。

別人家的小黑板都是方方正正的,而我的黑板是鴨蛋形的,我帶著黑板一進教室,同學們就開始嘲笑我的黑板好醜,每次老師讓我們把黑板舉起來的時候,我都戰戰兢兢的,因為坐在我周圍的同學都會對我的黑板指指點點。

我回家讓爸爸重新再給我弄一塊方方正正的小黑板,爸爸卻嫌我事多,能寫字不就可以了,堅決不給我做,就這樣因為一塊黑板,我被同學嘲笑了一年。

在成年人眼中不值得一提的事情,卻有可能讓孩子背負沉重的壓力,不是孩子矯情、脆弱、扛不起挫折,是因為父母沒有給他們愛的滋養,就如一株植物,缺乏了養分,斜風細雨也能將他們摧毀。

貧窮,讓孩子無法享受好的物質生活,但不應該再讓他們精神上缺乏關注與愛,後者會讓孩子更加絕望,這才是「殺」死孩子的根源。

相關焦點

  • 父母的四種教養方式,容易讓孩子自卑,父母要警覺
    一、父母對孩子情感忽視。臨床心理學家喬尼斯·韋伯曾提出一個概念——童年期情感忽視,指的是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所造成的創傷。父親對松子的情感忽視,讓松子感到自卑。松子的一次鬼臉,引起了父親的笑容,從此,松子養成了做鬼臉的習慣,來討好父親。在松子悲慘的一生,被一個又一個男人傷害,與其說松子遇人不淑,不如說是她的自卑造成了她像討好父親一樣,討好男人,以致被男人傷害,造成了自己的悲劇。
  • 當孩子害怕時,父母的語言暴力是自卑的「催化劑」
    性格不同的孩子,在生活中會有不同的表現。有的孩子樂觀自信,落落大方;有的孩子自卑內向,沉默寡言。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性格差距呢?其實和父母的教育有很大關係,尤其是當孩子害怕時,父母會用嚴厲的呵責,希望他們勇敢大膽。殊不知這種嚴厲的呵責,是孩子自卑的"催化劑"。
  • 《城南舊事》懂事的王泰:貧窮的父母,虧欠孩子嗎
    王泰的母親是個很溫和的女人的,沒有將生活的不滿發洩在他身上,有這樣一個懂事的孩子,她很滿足,我猜測她望著王泰空著肚子跑走的背影,心裡也有一絲愧疚,就如我那位同學的父母一般。幼時讀過許多童話,比如好人一定有好報,壞人一定遭天譴,善良的人總是有貴人相助,無論貧窮還是富有,只要努力總會有一個完美的結局。
  • 父母怎樣才能幫助孩子克服自卑的心理,讓孩子重新建立起自信心?
    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在他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中指出:每個人都有自卑感,或多或少。自卑可能讓人一蹶不振、放棄自己;自卑也能成為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原動力。在安慰孩子不要因為自卑而感到緊張和焦慮的同時,父母可以幫助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具體是因為下面哪些方面產生的自卑心理?
  • 孩子總是自卑消極悶悶不樂?心理學家表示:父母的態度很重要
    文|羊駝媽媽(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孩子的心理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日後方向,心理學家表示,對於一個孩子而言,積極樂觀的心態可以促使他們更好地成長,而這些樂觀的心態往往來源於周圍人的看法和肯定。作為孩子的父母,是孩子獲取自我價值感的第一源泉。
  • 讓孩子從自卑變自信,這才是教科書級別的示範
    但我看完後,卻覺得這更是一個孩子如何戰勝自卑,成為自己的故事。貝利出生貧寒,貧民窟的童年裡,足球就是他最好的玩具,街頭就是他最好的球場。在這場比賽中,貝利也迎來了他的第一個「自卑」,家境上的自卑:貧窮一同比賽的富二代們一直嘲笑貝利的「窮」——
  • 父母的「愛面子」令孩子難堪又自卑,別再沾沾自喜了
    ,一天能在朋友圈裡發十幾條關於孩子的動態。除了房子、車子、工資等,家長們最喜歡比較的就是孩子。每次考試後出成績排名,都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攀比」戰爭。家長為了不丟面子,給孩子施加了很多壓力。如果孩子身邊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即使是自己好朋友,也會令孩子感到深深的自卑。
  • 「別對你孩子太小氣」,專家:孩子會自卑終身,長大想翻身都難
    案例我的一個朋友經常向我提起她的小時候,她家裡兄弟姐妹4個,那時候她想要買一條自己喜歡的小裙子,但是父母一年只給買一條裙子,其他剩下的都是穿別人穿過的舊衣服。因為家裡孩子多,父母需要節省一些,所以她每年都在等著新一年的到來,這樣自己就可以買一件新衣服了。
  • 父母的8句話可能會讓自卑跟隨孩子一輩子,家長再生氣也別說出口
    原來,這個孩子成績很差,怎麼學都學不好,心裡自卑焦慮。媽媽對女兒的要求極其嚴格,對女兒抱有極大的希望,總會控制不住訓孩子:「笨死了,啥也不是!」最終,孩子一個人熬不過去了,選擇了離開。幾行字跡,透露著孩子的自卑性格,寫滿了孩子的無奈和悲涼。任憑哪個父母看見,都會很惋惜。
  • 這7種類型父母,很容易養出膽小、自卑、懦弱、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兒童是一個民族的未來,也是一個家庭的希望,而兒童的教育問題也是社會的重中之重,國家對兒童的教育問題和教育機構的建設管理都十分重視,社會上也有許多私人機構供家長們選擇,不過這些教育都處在傳授知識的層面,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學校的教育必不可少,但是個人的性格、品德發展也不容忽視。
  • 「父母要對孩子大方點」,育兒師忠告,窮養會讓孩子自卑到骨子裡
    被窮養過的孩子,長大後都怎麼樣了?有育兒師曾說:窮養後的孩子,自卑會刻進骨子裡,父母應該對孩子大方一點。因為父母從來不主動給她買東西,她對很多新鮮事物都會保持好奇心,當生命中突然多了一個願意為她買單的人,她很可能會變得死心塌地。女生們就是這樣單純,她會認為這就是愛。爸爸媽媽不愛她,所以不給她買,有人愛了,想要的東西自然有人買了。
  • 「窮養」孩子也要有度,父母不正確的養育,只能養出「自卑娃」
    「窮養」孩子要有度,父母不正確的窮養,會讓孩子自卑到骨子裡小趙就是一直在窮養兒子,在小趙的「努力」之下,兒子成長的確實是非常「懂事」,從來不亂花錢不說,有時候還會給爸爸媽媽省錢,在買一些必需品的時候,會挑選價格更便宜一些的。
  • 孩子自卑自閉,往往有這四點特徵,很多父母卻把他當作內向
    有句話說,自信樂觀的孩子,愛笑的孩子,運氣不會太差,人生的路途會更加坦蕩。然而,當代社會很多孩子在偷偷自卑自閉,父母卻並未察覺,只是以為孩子是性格內向。殊不知,父母的不察覺和不作為,讓孩子在今後的人生路途中艱難前行。
  • 有「窮人思維」的父母,只能養出目光短淺的孩子
    父母告訴孩子昂貴的物品不屬於我們,長大後孩子一旦有了消費能力就會反撲,證明自己「配得上」。貧窮的確可怕,可比貧窮更可怕的是心窮。心窮的父母,養不出坦蕩的孩子。後來,女孩遇到現在的老公,從小家庭條件也不是很好。
  • 從自卑到自信,每個孩子都要經歷的艱難跋涉
    我們經常會看到體質弱或者有缺陷的兒童,他們其實從父母那裡獲得了更多的照顧和關注。父母通常都會被兒童的弱小和疾病所迷惑,覺得孩子很可憐,唯恐自己給地愛不夠。其實越是弱小的孩子,越需要去發展內在的自我感,讓他看到他的病其實是可以好起來的,他可以變得強壯,超越他弱小的障眼法和內心深深的自卑。
  • 父母對錢的態度,影響孩子的一生
    01極度窮養的孩子,自卑懦弱。有一個問題「男孩被窮養是一種什麼體驗」,一位網友說得很扎心:「小時候,窮養也不過是別人晚餐紅燒肉,自己吃饅頭。這並不能影響我開心。長大後,遇到自己喜歡卻條件比自己好太多的女孩時,那種自卑才是發自內心的。」
  • 怎樣克服自卑感?4個方法,讓孩子告別自卑,充滿自信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樂觀,因為自信樂觀的孩子面對困難時,會採取積極的態度,而悲觀自卑的孩子往往用消極的辦法。因此,沒有父母希望孩子是個自卑的孩子。但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與超越》一書中,告訴我們: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結。
  • 情緒不穩定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陰影
    原生家庭,是我無法擺渡得開的一個失望之岸。現在想起都會疼痛,童年黑暗、想起會流淚。每一次回憶起童年,自卑由心生,越想越會黯然淚下……。孩子是比成年人更加脆弱而敏感的。童年時光,孩子得到了充足的愛,那麼他走入社會的時候,這份愛會給他信心,讓他更有勇氣度過難關。
  • 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小時候常聽父母說這3句話,父母再生氣也別說
    由此可見,孩子雖然年齡小,並不代表他沒有自尊。如果說人是一座高樓,自尊心就是大樓的地基。無論大樓設計得多麼氣派,如果地基不穩,坍塌只是早晚的事。孩子如果沒有自尊,就像大樓沒有地基,生活中往往會有膽小怕事、自卑的心理,久而久之養成了容易屈服,喜歡討好別人的性格。
  • 父母如果不重視這件事,很容易「毀掉一個孩子」,別不在乎
    「語言暴力」完全可以毀掉一個孩子父母的語言暴力,會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國際兒童組織Safekids曾曝出過這樣一張海報,上面展示的是3個被父母傷過的孩子。父母的每一句話,說出來都像刺刀一樣,狠狠地刺在孩子身上和內心深處。當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們能出人頭地,將來能有所成就,為此,就想採用「激將法」來督導孩子,言辭上一般都會尖酸刻薄,可這樣說的結果,只會是讓親子關係越來越差,最後毀掉一個心智健全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