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我們吐槽孩子不好好上網課的時候,可曾想過有些孩子因為上不了網課而發愁,甚至選擇了輕生。
2020年2月29日,河南鄧州一名初三女生小李因沒有手機上網課,吞下了大量的治療精神病的藥物,被緊急送往醫院救治。
小李一家生活十分困難,父親的腳有些坡,幹不了重活,以修鞋為生,母親是精神病患者,小李上有一個正在讀高一的姐姐,下有一個正在讀小學六年級的弟弟。
受疫情影響,姐弟三人需要在家上網課,可小李家沒有一部智慧型手機,父親東拼西湊託鄰居在網上買了一部智慧型手機,可三個孩子都要上課,一部手機根本不夠用,三個孩子常常搶著用,導致孩子們無法順利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
面對老師和同學的質疑,小李不堪壓力,吞下了媽媽用來治療精神病的藥物,幸運的是,她經過搶救脫離了生命危險。
不少網友看過這則新聞後,都覺得小李太傻了,多大點事就至於輕生嗎?每一件看似很小的事情背後,往往有著醞釀已久的負面情緒,小事不過是導致悲劇發生的導火索,根源卻早已埋下。
小李選擇服藥自殺,絕不是因為缺少一部智慧型手機這麼簡單,追本溯源,方能探究事物的真相。
01貧窮帶給孩子深深的自卑感
小時候,我的家裡也很窮,住的房子經歷過76年的唐山大地震,房子被震裂了兩個如閃電模樣的大口子,縫隙很大,有一年夏天有一條蛇差點順著縫隙爬進去,被爺爺及時發現,用鉗子夾住蛇的身子,小心翼翼地往外拉,結果蛇被拉斷了,頭在縫隙裡面,還有半截身子留在外面,特別害怕。
夏天雨水多,一下雨房間裡就四處漏水,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家裡的盆盆罐罐都用來接雨水。那時候最怕老師家訪,不是我在學校表現不好,而是怕老師到家裡來。
三十年前的農村,沒有水泥路,一下雨,就到處是泥,孩子們需要穿著雨靴上學,同學們的雨靴很漂亮,花花綠綠的,我穿的是媽媽的雨靴,黑漆漆的,很重,非常不合腳,陷進泥水裡,使勁一拔,常常是腳丫出來了,雨靴卻紋絲未動。
雨靴上還有一個十字形的口子,雨水總是往裡面灌,走到學校,襪子都溼透了,非常難受,看著同學們腳上穿的五顏六色小巧的雨靴,再看自己又大又笨,還漏水的雨靴,我總是不由地把腳向後縮,下課的時候也不會離開座位,總怕被人嘲笑。
貧窮帶給孩子深深的自卑感,物質的匱乏是一方面,同伴的壓力也不容小覷。然而,家長往往不理解什麼是同伴壓力,責怪孩子攀比,愛慕虛榮,「別人有什麼,你就要什麼,你怎麼你和別人比學習啊?」是不是不少家長都會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呢?
孩子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網格中,他身邊有很多同自己屬性相同的夥伴,他需要融入這個集體,被集體認可,如果他表現得格格不入,他就會有壓力,同伴會嘲笑他,疏遠他。對於孩子來說,同伴的壓力往往會比父母給予的壓力更難以承受。
比如,有的孩子明明知道從父母那裡偷錢買零食吃是不對的,可他為了取悅同伴,害怕同伴不和他一起玩,依然會冒險這麼做。
我們再回到小李自殺這件事情上來,她面臨著中考,當下正是學習最要勁時候,卻因沒有手機無法順利上網課,她面臨的是學業和貧窮的雙重壓力,又因為無法順利地完成作業,被老師批評,被同學看不起,這是第三、四重壓力——同伴壓力、老師的壓力,在重重壓力之下,小李不堪重負,最終選擇了輕生。
02比貧窮更可怕的是父母的漠視
生於何種家庭,孩子是沒有選擇權的,哪個父母不希望給孩子最好的生活呢?可生活會有很多無奈,那麼,是不是貧窮家庭的孩子就一定會自卑,一定過得十分難過呢?不一定,這主要取決於他們的父母是否有能力愛孩子。
郭翠珠和小李一樣,是河南鄧州一戶貧困家庭的孩子,她家沒有網絡,自從學校開設網課,郭翠珠每天晚上都會到村部去「蹭」網,她的父親會陪她一起去,她伏案學習,父親就蹲在一旁等待,時不時地看一眼女兒,等到女兒學習完了,再和女兒一起回家。
同樣是貧困家庭的孩子,郭翠珠與小李的差別在於她有一個疼她的父親,生活雖苦,卻有父親的默默陪伴與堅守,有父母的愛,貧窮又算得了什麼呢?
小李沒有手機,無法上網學習,可以有很多方法去解決,可他的父親有沒有替孩子們著急,想過辦法呢?或者安慰過孩子們,和孩子們說過貼心的話呢?
生活的壓力或許讓這位父親沒有太大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又或許他習慣了漠視孩子的需求,覺得三個孩子輪流用手機也沒有啥問題。對孩子來說,比起父母沒有能力給他更好的生活,更讓他絕望的是父母的漠視。
讀小學二年級時,老師讓每個學生都準備一個小黑板,所謂的小黑板就是找一塊木板,在上面刷上黑色的墨汁,可以用粉筆在上面寫字,上課的時候,我們把作業寫在黑板上,舉起來,老師就能看到我們做得對不對。
別人家的小黑板都是方方正正的,而我的黑板是鴨蛋形的,我帶著黑板一進教室,同學們就開始嘲笑我的黑板好醜,每次老師讓我們把黑板舉起來的時候,我都戰戰兢兢的,因為坐在我周圍的同學都會對我的黑板指指點點。
我回家讓爸爸重新再給我弄一塊方方正正的小黑板,爸爸卻嫌我事多,能寫字不就可以了,堅決不給我做,就這樣因為一塊黑板,我被同學嘲笑了一年。
在成年人眼中不值得一提的事情,卻有可能讓孩子背負沉重的壓力,不是孩子矯情、脆弱、扛不起挫折,是因為父母沒有給他們愛的滋養,就如一株植物,缺乏了養分,斜風細雨也能將他們摧毀。
貧窮,讓孩子無法享受好的物質生活,但不應該再讓他們精神上缺乏關注與愛,後者會讓孩子更加絕望,這才是「殺」死孩子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