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讀者在後臺留言,說想看名人傳記、勵志故事。
正好,上周末我去看了一部正能量爆棚的傳記電影——《傳奇的誕生》,是根據球王貝利的真人真事改編的。
預告片說這是一部記錄貝利從貧民窟逆襲為足球之王的成長故事。
但我看完後,卻覺得這更是一個孩子如何戰勝自卑,成為自己的故事。
貝利出生貧寒,貧民窟的童年裡,足球就是他最好的玩具,街頭就是他最好的球場。
貝利和爸爸都是狂熱的足球迷:
1950年的世界盃,巴西輸了,爸爸在房裡看哭了,貝利在房頂看哭了。
回家路上,當時還只有9歲的貝利衝到爸爸面前,對爸爸說:
爸爸卻無奈的笑笑,他勸兒子聽媽媽的話:好好讀書,永遠不要走上足球這條路。
第二天,媽媽告訴貝利:原來,爸爸曾經是一個「一場能用頭頂進5個球」的天才球員,但一次膝蓋受傷,爸爸被球隊拋棄,沒有保險,沒有補助,淪為一名只能掃廁所的清潔工……
不過熱愛足球的貝利並沒就此放棄,他得知當地要舉辦一場「包魯少年足球杯」,就把平時一塊踢球的幾個小夥伴組成了一隻隊伍。
在這場比賽中,貝利也迎來了他的第一個「自卑」,家境上的自卑:貧窮
一同比賽的富二代們一直嘲笑貝利的「窮」——
嘲笑他們用床單製成的拙劣球衣,嘲笑他們是沒有球鞋的「赤腳隊」
還嘲笑貝利沒文化:貝利的原名其實叫迪科,因為他把當時著名球星「比萊」的名字念成了「貝利」,富二代們就指著他說:「我們就叫這個笨蛋貝利吧!」(這就是貝利名字的真正由來)
當時還叫迪科的貝利被氣得炸毛,和富二代們打了一架,還跑去偷了花生,買了球鞋。
滿臉傷痕的回到家,騙爸媽是老師打的,媽媽很生氣。
爸爸卻沒有拆穿他,而是語重心長的對他說:「我像你這麼大時,也常和別人打架,特別是當那些大孩子給我取外號時。但隨著我一天天長大,我意識到,一個好的球員,必須清楚一點,只有不安感才會給予你鬥志。如果你想成為職業球員,就必須接受最真實的自己。」
正式比賽的那天,大夥因為不合腳的球鞋屢屢摔倒,眼看比分節節敗退,貝利突然理解了父親教自己沒面對自卑的第一個方法:「接受真實的自己」——接受自己貧窮的現實,平時怎麼玩的,賽場上就這麼玩!
於是,大夥一塊脫掉了球鞋,赤腳把比分迅速扳平!
只是還沒享受多久成功的喜悅,偷花生的事卻東窗事發,在被貨主追趕的過程中,貝利的同伴遭遇意外離去。
貝利深感自責,痛苦不已。
而其實此時,貝利的父母卻收到巴西一個著名俱樂部的邀請,但眼看兒子因為好友的死對足球充滿陰影,他們便沒再提起此事。
他們知道,面對陰影,孩子需要的是時間,而父母要給的是等待、陪伴和耐心。
為了讓貝利轉移注意力,爸爸開始每天帶著他去醫院掃廁所。
空餘時間,爸爸時不時踢芒果逗貝利,和貝利講自己小時候踢球的趣事。
一開始,貝利沉溺悲傷,不為所動,但每天每天的看著爸爸即使瘸著膝蓋,還能那麼準確的把芒果踢進不同的垃圾桶中,貝利對足球的好奇和熱情又重新被喚起。
在練習中受挫時,爸爸都耐心的陪伴貝利,告訴貝利:
「不急於求成,享受這個過程,一切都會迎刃而解 "
就這樣呀,沒有球鞋,沒有球場,甚至連足球都沒有,就在醫院後院雜草堆裡,赤著腳踢芒果的貝利逐漸長成了一個大男孩。
在爸爸的陪伴下,開始學會平和地與自己的自卑和陰影相處,找回了對足球最初的「享受 "
正是這段「在泥沼中仰望星空」的時光,讓貝利把樂觀、平和面對自卑與挫折的精神深深刻在靈魂深處,為未來積攢了厚積薄發的力量。
而原本一直反對兒子踢球的媽媽,看到父子倆開心練球的畫面,被貝利對夢想的執著深深打動。
於是,她主動聯繫了俱樂部的教練,提前領薪水給貝利買了蛋糕、新褲子,送他走上人生新旅程。
得到父母理解與支持的貝利興奮地擁抱媽媽。
但我們透過螢幕卻能看到,貝利媽媽臉上為孩子開心又為孩子深深擔憂的複雜表情——對於每個父母來說,支持孩子走一條自己曾經失敗的路,都是一個異常艱難、糾結、痛苦的抉擇。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從來不是一句輕輕鬆鬆的雞湯,每一個敢於無條件支持孩子的父母,背後都承擔著難以想像的壓力:既怕誤了孩子的路,又怕負了孩子的夢。
進入足球俱樂部的貝利,並沒有像童話故事裡「從此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他開始面對人生的第二個自卑,專業上的自卑:踢球的方法和其他球員不一樣!
教練不斷嘲諷貝利從爸爸那學來的巴西傳統踢法:
但貝利卻始終學不會教練要求的「歐式專業踢法」
屢屢受挫的貝利決定放棄回家,等車時卻遇到了當年籤他進俱樂部的老爺爺。
老爺爺一看他就說:哎呀呀,看看這是誰啊,怎麼就要放棄了?
貝利說:我不行,我不懂像別人那樣踢球。
老爺爺說:和別人不一樣就是不行嗎?
貝利說:可是教練不喜歡我的踢法啊,說我的方法很原始。
老爺爺就給貝利講了一個長長的故事:
原來,貝利擅長的巴西傳統踢法叫「任加」,是當年流放巴西的黑人奴隸,在躲避叢林的娛樂中自己創造的踢法,巴西依靠「任加」在世界盃上贏過很多次。
但在1950年的世界盃上卻輸了,巴西人把原因歸結於這種巴西特有的街頭踢法,即「任加」踢法,決定把「任加」從巴西足球中抹去,開始按照歐洲球隊一板一眼的踢法進行訓練。
正當貝利以為老先生是要勸他放棄「任加",老先生卻說:
面對「踢法 "專業上的自卑,老爺爺和貝利的爸爸一樣,依然教貝利」接受真實的自己 ",但更重要的是:讓大家看到你的實力。
丹媽認為,這正是戰勝自卑的第二個方法:用實力說話。
貝利想起爸爸當年的教誨「不急於求成,享受過程,一切都會迎刃而解」,調整心態,開始在賽場上找回當年「玩」足球的快樂。
在一次重要比賽上,用「任加」踢法,「倒掛金鉤」踢進了一個非常漂亮的球。
從此以後,俱樂部裡再也沒有人質疑他的「任加」踢法。
貝利出色的表現,讓他在16歲,就成為了最年輕入選巴西世界盃國家隊的球員。
賽前,貝利回家探望父母,臨走前,爸爸特地送他一件繡有「貝利」二字的衣服(用的還是貝利小時候做球衣的那塊破床單)。
貝利難以理解,當時他還很痛恨「貝利」這個名字,因為那是當年富家子嘲笑他的綽號。
但父親卻說,「不,這將會成為以後大家為你歡呼吶喊的名字……」,爸爸再一次通過這樣的方式教貝利直面「自卑」
爸爸給貝利講述了自己當年膝蓋受傷,正是因為當時自己對任加踢法自我懷疑,信仰動搖,在賽場上猶豫時,一腳摔傷。
所以他叮囑貝利:面對非議,要保持一顆平和的心
而接下來的劇情,更讓我感覺貝利他爸真是「料事如神」:
比賽還沒開始,貝利的「任加」踢法就遭到了教練、記者、隊友、全國人民的一致反對嘲弄。
更糟的是,貝利在練習中堅持「任加」踢法時摔傷了,傷的還是和父親當年一樣的部位——膝!蓋!
他哭著打電話回家,說當初應該聽媽媽的話好好上學,找一份養家餬口的工作。
媽媽卻一句責備的話都沒說,而是含淚說道:「這是我們一起做的選擇,也是正確的決定!不管發生什麼,我和你爸都永遠愛你。」
看到這裡,我流淚了。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也有許多這樣的瞬間。
比如,去做一份父母不看好的工作,然後做不下去了……
和一個父母不看好的人結婚生子,然後過不下去了……
這時,我們拿起電話,最怕聽到的話是:「誰叫你當初不聽我的?」
我們最渴望聽到的是:「沒事,有爸媽在」
而貝利父母的回答,真的可以說是教科書級別的答案。
她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的愛是無條件的,不論發生什麼,都會在。
我記得《無條件養育》裡說,有條件的愛,是不能和孩子共患難的。
當孩子不符合我們的期望時,我們會用一些「愛的暫停」來撤回愛:
「你再這樣媽媽就不愛你了」,「不聽媽媽的話,就把你送給別人。」
這樣被「嚇大」的孩子,終身都會背負著一種不安,患得患失。
而無條件的愛是「不因為你可愛才愛你,而因為愛你才覺得你可愛」
它就像一份禮物,不求回報,也不會隨意收回。
這樣被「安全感」包圍的孩子,就會時刻充滿力量和勇氣。
如同幸運的貝利,在無數次比賽中,在面對強大壓力極度恐懼時,他都能爆發出驚人的能量,正因為他擁有父母對他無條件的愛做支撐。
與其說每個孩子都渴望成為貝利,成為生活的強者;
不如說更渴望像貝利一樣,擁有父母無條件的愛做靠山,不論成功失敗,都是父母心中最珍愛的孩子。
最後,貝利贏了,整個巴西哭了.
哭的是失而復得的世界盃獎盃,更是巴西人終於不用再模仿歐洲人的踢法。
人們常說:「最幸福的事,莫過於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而看到這裡,我想到的是「最偉大的贏,莫過於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贏。」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那個有勇氣無條件愛孩子的父母,也能成為讓孩子戰勝自卑、成為自己的父母。
● 丹媽碎碎念 ●
我一直挺喜歡看這種電影,一是看的時候是在享受,二是電影中總會被那些真情和智慧所打動。這是一部很適合親子觀看的電影,可以喚醒孩子對運動的熱情,也可以讓孩子看到真正的強者,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長的。
更重要的是,做為父母的我們,可以好好思考下,怎樣給孩無條件的愛,引導孩子成為自我。
雖然我們常說要給孩子安全感,但其實不安全感才是真正伴隨人一生的。戰勝不安全感,自信地生活,離不開父母無條件的愛。
記得做公號之前,我打算辭職自己創作繪本,父母很擔心我的生活,但卻說:「想好了就去做吧,實在不行爸媽養你。」那一瞬間,真的是感覺又打開了一個小宇宙一樣,有了無窮的能量。
所以,在未來對叮噹的教育上,我一直提醒自己,我唯一不能忘記做的,就是給他一份讓他安心闖世界的愛。
丹媽往期推薦
● 關於美術/音樂 ●
90%的家長都不知道的音樂啟蒙
孩子童年只需這6種音樂
0-15歲各年齡段書單,請在後臺回復 書單
你好,我是丹媽
童書編輯,童書推廣人
分享提升孩子幸福感的精神食糧
童書 / 電影 / 英語啟蒙 / 藝術啟蒙
後臺回復見面禮
免費送你一本育兒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