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從自卑變自信,這才是教科書級別的示範

2021-03-04 丹媽讀童書

前幾天,有讀者在後臺留言,說想看名人傳記、勵志故事。

正好,上周末我去看了一部正能量爆棚的傳記電影——《傳奇的誕生》,是根據球王貝利的真人真事改編的。

預告片說這是一部記錄貝利從貧民窟逆襲為足球之王的成長故事。

但我看完後,卻覺得這更是一個孩子如何戰勝自卑,成為自己的故事。

貝利出生貧寒,貧民窟的童年裡,足球就是他最好的玩具,街頭就是他最好的球場。

貝利和爸爸都是狂熱的足球迷

1950年的世界盃,巴西輸了,爸爸在房裡看哭了,貝利在房頂看哭了。

回家路上,當時還只有9歲的貝利衝到爸爸面前,對爸爸說:

爸爸卻無奈的笑笑,他勸兒子聽媽媽的話:好好讀書,永遠不要走上足球這條路。

第二天,媽媽告訴貝利:原來,爸爸曾經是一個「一場能用頭頂進5個球」的天才球員,但一次膝蓋受傷,爸爸被球隊拋棄,沒有保險,沒有補助,淪為一名只能掃廁所的清潔工……

不過熱愛足球的貝利並沒就此放棄,他得知當地要舉辦一場「包魯少年足球杯」,就把平時一塊踢球的幾個小夥伴組成了一隻隊伍。

在這場比賽中,貝利也迎來了他的第一個「自卑」,家境上的自卑:貧窮

一同比賽的富二代們一直嘲笑貝利的「窮」——

嘲笑他們用床單製成的拙劣球衣,嘲笑他們是沒有球鞋的「赤腳隊」

還嘲笑貝利沒文化:貝利的原名其實叫迪科,因為他把當時著名球星「比萊」的名字念成了「貝利」,富二代們就指著他說:「我們就叫這個笨蛋貝利吧!」(這就是貝利名字的真正由來)

當時還叫迪科的貝利被氣得炸毛,和富二代們打了一架,還跑去偷了花生,買了球鞋。

滿臉傷痕的回到家,騙爸媽是老師打的,媽媽很生氣。

爸爸卻沒有拆穿他,而是語重心長的對他說:「我像你這麼大時,也常和別人打架,特別是當那些大孩子給我取外號時。但隨著我一天天長大,我意識到,一個好的球員,必須清楚一點,只有不安感才會給予你鬥志。如果你想成為職業球員,就必須接受最真實的自己。」

正式比賽的那天,大夥因為不合腳的球鞋屢屢摔倒,眼看比分節節敗退,貝利突然理解了父親教自己沒面對自卑的第一個方法:「接受真實的自己」——接受自己貧窮的現實,平時怎麼玩的,賽場上就這麼玩!

於是,大夥一塊脫掉了球鞋,赤腳把比分迅速扳平!

只是還沒享受多久成功的喜悅,偷花生的事卻東窗事發,在被貨主追趕的過程中,貝利的同伴遭遇意外離去。

貝利深感自責,痛苦不已。

而其實此時,貝利的父母卻收到巴西一個著名俱樂部的邀請,但眼看兒子因為好友的死對足球充滿陰影,他們便沒再提起此事。

他們知道,面對陰影,孩子需要的是時間,而父母要給的是等待、陪伴和耐心。

為了讓貝利轉移注意力,爸爸開始每天帶著他去醫院掃廁所。

空餘時間,爸爸時不時踢芒果逗貝利,和貝利講自己小時候踢球的趣事。

一開始,貝利沉溺悲傷,不為所動,但每天每天的看著爸爸即使瘸著膝蓋,還能那麼準確的把芒果踢進不同的垃圾桶中,貝利對足球的好奇和熱情又重新被喚起。

在練習中受挫時,爸爸都耐心的陪伴貝利,告訴貝利:

「不急於求成,享受這個過程,一切都會迎刃而解 "

就這樣呀,沒有球鞋,沒有球場,甚至連足球都沒有,就在醫院後院雜草堆裡,赤著腳踢芒果的貝利逐漸長成了一個大男孩。

在爸爸的陪伴下,開始學會平和地與自己的自卑和陰影相處,找回了對足球最初的「享受 "

正是這段「在泥沼中仰望星空」的時光,讓貝利把樂觀、平和面對自卑與挫折的精神深深刻在靈魂深處,為未來積攢了厚積薄發的力量。

而原本一直反對兒子踢球的媽媽,看到父子倆開心練球的畫面,被貝利對夢想的執著深深打動。

於是,她主動聯繫了俱樂部的教練,提前領薪水給貝利買了蛋糕、新褲子,送他走上人生新旅程。

得到父母理解與支持的貝利興奮地擁抱媽媽。

但我們透過螢幕卻能看到,貝利媽媽臉上為孩子開心又為孩子深深擔憂的複雜表情——對於每個父母來說,支持孩子走一條自己曾經失敗的路,都是一個異常艱難、糾結、痛苦的抉擇。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從來不是一句輕輕鬆鬆的雞湯,每一個敢於無條件支持孩子的父母,背後都承擔著難以想像的壓力:既怕誤了孩子的路,又怕負了孩子的夢。

進入足球俱樂部的貝利,並沒有像童話故事裡「從此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他開始面對人生的第二個自卑,專業上的自卑:踢球的方法和其他球員不一樣!

教練不斷嘲諷貝利從爸爸那學來的巴西傳統踢法:

但貝利卻始終學不會教練要求的「歐式專業踢法」

屢屢受挫的貝利決定放棄回家,等車時卻遇到了當年籤他進俱樂部的老爺爺。

老爺爺一看他就說:哎呀呀,看看這是誰啊,怎麼就要放棄了?

貝利說:我不行,我不懂像別人那樣踢球。

老爺爺說:和別人不一樣就是不行嗎?

貝利說:可是教練不喜歡我的踢法啊,說我的方法很原始。

老爺爺就給貝利講了一個長長的故事:

原來,貝利擅長的巴西傳統踢法叫「任加」,是當年流放巴西的黑人奴隸,在躲避叢林的娛樂中自己創造的踢法,巴西依靠「任加」在世界盃上贏過很多次。

但在1950年的世界盃上卻輸了,巴西人把原因歸結於這種巴西特有的街頭踢法,即「任加」踢法,決定把「任加」從巴西足球中抹去,開始按照歐洲球隊一板一眼的踢法進行訓練。

正當貝利以為老先生是要勸他放棄「任加",老先生卻說:

面對「踢法 "專業上的自卑,老爺爺和貝利的爸爸一樣,依然教貝利」接受真實的自己 ",但更重要的是:讓大家看到你的實力。

丹媽認為,這正是戰勝自卑的第二個方法:用實力說話。

貝利想起爸爸當年的教誨「不急於求成,享受過程,一切都會迎刃而解」,調整心態,開始在賽場上找回當年「玩」足球的快樂。

在一次重要比賽上,用「任加」踢法,「倒掛金鉤」踢進了一個非常漂亮的球。

從此以後,俱樂部裡再也沒有人質疑他的「任加」踢法。

貝利出色的表現,讓他在16歲,就成為了最年輕入選巴西世界盃國家隊的球員。

賽前,貝利回家探望父母,臨走前,爸爸特地送他一件繡有「貝利」二字的衣服(用的還是貝利小時候做球衣的那塊破床單)。

貝利難以理解,當時他還很痛恨「貝利」這個名字,因為那是當年富家子嘲笑他的綽號。

但父親卻說,「不,這將會成為以後大家為你歡呼吶喊的名字……」,爸爸再一次通過這樣的方式教貝利直面「自卑」

爸爸給貝利講述了自己當年膝蓋受傷,正是因為當時自己對任加踢法自我懷疑,信仰動搖,在賽場上猶豫時,一腳摔傷。

所以他叮囑貝利:面對非議,要保持一顆平和的心

而接下來的劇情,更讓我感覺貝利他爸真是「料事如神」:

比賽還沒開始,貝利的「任加」踢法就遭到了教練、記者、隊友、全國人民的一致反對嘲弄

更糟的是,貝利在練習中堅持「任加」踢法時摔傷了,傷的還是和父親當年一樣的部位——膝!蓋!

他哭著打電話回家,說當初應該聽媽媽的話好好上學,找一份養家餬口的工作。

媽媽卻一句責備的話都沒說,而是含淚說道:「這是我們一起做的選擇,也是正確的決定!不管發生什麼,我和你爸都永遠愛你。」

看到這裡,我流淚了。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也有許多這樣的瞬間。

比如,去做一份父母不看好的工作,然後做不下去了……

和一個父母不看好的人結婚生子,然後過不下去了……

這時,我們拿起電話,最怕聽到的話是:「誰叫你當初不聽我的?」

我們最渴望聽到的是:「沒事,有爸媽在

而貝利父母的回答,真的可以說是教科書級別的答案。

她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的愛是無條件的,不論發生什麼,都會在。

我記得《無條件養育》裡說,有條件的愛,是不能和孩子共患難的。

當孩子不符合我們的期望時,我們會用一些「愛的暫停」來撤回愛:

「你再這樣媽媽就不愛你了」,「不聽媽媽的話,就把你送給別人。」

這樣被「嚇大」的孩子,終身都會背負著一種不安,患得患失。

而無條件的愛是「不因為你可愛才愛你,而因為愛你才覺得你可愛

它就像一份禮物,不求回報,也不會隨意收回。

這樣被「安全感」包圍的孩子,就會時刻充滿力量和勇氣。

如同幸運的貝利,在無數次比賽中,在面對強大壓力極度恐懼時,他都能爆發出驚人的能量,正因為他擁有父母對他無條件的愛做支撐。

與其說每個孩子都渴望成為貝利,成為生活的強者;

不如說更渴望像貝利一樣,擁有父母無條件的愛做靠山,不論成功失敗,都是父母心中最珍愛的孩子。

最後,貝利贏了,整個巴西哭了.

哭的是失而復得的世界盃獎盃,更是巴西人終於不用再模仿歐洲人的踢法。

人們常說:「最幸福的事,莫過於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而看到這裡,我想到的是「最偉大的贏,莫過於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贏。」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那個有勇氣無條件愛孩子的父母,也能成為讓孩子戰勝自卑、成為自己的父母。

                丹媽碎碎念  ●                  

我一直挺喜歡看這種電影,一是看的時候是在享受,二是電影中總會被那些真情和智慧所打動。這是一部很適合親子觀看的電影,可以喚醒孩子對運動的熱情,也可以讓孩子看到真正的強者,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長的。

更重要的是,做為父母的我們,可以好好思考下,怎樣給孩無條件的愛,引導孩子成為自我。

雖然我們常說要給孩子安全感,但其實不安全感才是真正伴隨人一生的。戰勝不安全感,自信地生活,離不開父母無條件的愛。

記得做公號之前,我打算辭職自己創作繪本,父母很擔心我的生活,但卻說:「想好了就去做吧,實在不行爸媽養你。」那一瞬間,真的是感覺又打開了一個小宇宙一樣,有了無窮的能量。

所以,在未來對叮噹的教育上,我一直提醒自己,我唯一不能忘記做的,就是給他一份讓他安心闖世界的愛。

丹媽往期推薦  

●  關於美術/音樂  

90%的家長都不知道的音樂啟蒙

孩子童年只需這6種音樂

0-15歲各年齡段書單,請在後臺回復 書單

你好,我是丹媽

童書編輯,童書推廣人

分享提升孩子幸福感的精神食糧

童書 / 電影 / 英語啟蒙 / 藝術啟蒙

後臺回復見面禮

免費送你一本育兒秘笈

相關焦點

  • 同是和姚明合照:陳喬恩、楊紫像小矮人,楊冪才是教科書級別示範
    同是和姚明合照:陳喬恩、楊紫像小矮人,楊冪才是教科書級別示範 姚明這個名字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首先他是個非常厲害的籃球運動員,其次就是他的身高真的是特別的嚇人。
  • 怎樣克服自卑感?4個方法,讓孩子告別自卑,充滿自信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樂觀,因為自信樂觀的孩子面對困難時,會採取積極的態度,而悲觀自卑的孩子往往用消極的辦法。因此,沒有父母希望孩子是個自卑的孩子。但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與超越》一書中,告訴我們: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結。
  • 為什麼孩子會自卑,比起取悅他人,教會他做到這3點才能變得自信
    教會他做到這3點才能變得自信一、從根本解決問題,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其實很多孩子自卑的原因是父母給造成的一個特別壓抑的狀態,經常對孩子說家裡沒錢,家裡什麼都沒有,你一定要勤儉節約,什麼東西都不給孩子買。二、讓孩子學會面對這一切並接納自己只有自己接納了自己,那麼才會越變越好,想要往好的方向發展就要學會完完全全接納自己。即使自己有不好的地方,有缺陷的地方,可能仔細想想,誰沒有呢?
  • 從自卑到自信,每個孩子都要經歷的艱難跋涉
    每個孩子在成長中,需要超越的都是從出生開始就伴隨他們的自卑感。嬰兒一出生是生活在原始自戀中,他會感覺他擁有了一切,4個月之後,嬰兒開始感覺完整的母親,他發現,他所擁有的一切,原來都是母親了,是母親在給予他。嬰兒的心態就從自戀,跌落到抑鬱心裡位態,從高高在上的自大,到必須仰望母親,才能活下去,獲得成長。嬰兒因此陷入深深的自卑中。孩子的成長就是從自卑向自信發展。
  • 李玫瑾:8個跡象暴露了孩子的自卑心理,如何讓孩子自信有格局?
    是的,自卑的孩子讓人憐惜,他們眼裡透露的膽怯、不自信,他們看人時眼光的躲閃,他們看到比自己強的人低下頭默默無語的樣子真的讓大人很心疼。心理學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提到:自卑感從嬰兒期就存在,這源於弱小的孩子對成年人的天然依賴。
  • 孩子自卑膽小、不自信怎麼辦?培養自信心,搞清原因方法才奏效!
    前不久,有位家長朋友找我尋求幫助:自己家孩子平時不願參加集體活動,上課也不主動回答老師問題,在學校沉默寡言,而且朋友也很少,做什麼事情都生怕做錯,給人感覺就是自卑、膽小、很不自信。作為父母也嘗試著平時多去鼓勵他,但總感覺沒什麼效果,干著急,問我怎麼辦?
  • 孩子自信還是自卑,3個行為可以看出,越早知道越好
    細問之下才知道,孩子到了換牙的年紀,門牙換了下來,新長的牙齒還不太明顯。班裡有小男孩嘲笑她是「沒牙的老奶奶」,致使她最近都不敢咧嘴笑,甚至不敢抬頭與人交流。因為收到了外界不友好的信息,心裡難過,所以選擇將真實的自己藏起來,變得自卑而敏感。
  • 孩子缺乏自信,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建立起自信心?
    克服孩子的自卑心,父母平時要注意生活中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不要輕易將孩子的缺點暴露在外人面前,那樣會讓孩子很沒面子,從而讓孩子限在自卑的情緒當中。對於孩子的外在缺點,父母應該包容和接納,並且鼓勵孩子自我接納,讓孩子學會多欣賞自己優點。
  • 孩子不自信?可能是家長的問題,家長常說這3句話,孩子會變自信
    自信是一種健康的心態,是承受挫折、克服困難的保證,是走向成功的利劍。 有時候,自信往往比我們想像的更加重要。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自信勇敢,那麼想要孩子變得更加自信,家長要經常說這三句話。
  • 自卑與懦弱相對於自信與強壯,這是一個人性格的兩個方面
    尤其在18歲之前,這是一個人性格養成的關鍵年齡段。這裡有四個階段特別注意。從0-3歲這是嬰兒認識世界的開始,就像海綿一樣落到水,拼命地吸水,孩子不會分辨水是乾淨的,還是髒水,因此,父母必須幫孩子選擇乾淨的水。3-7歲年齡段,幼兒開始懂得拒絕某些東西,這是根據孩子的情緒起伏要求。
  • 孩子自卑、膽小、害羞?父母用這3個提升自信方法,人生開掛!
    大家都說自信的女生是最美的。但朋友家的女兒就特別不自信,從小到大她都性格特別內向,從不主動跟別人說話,別人主動與她聊天,她也顯得唯唯諾諾。朋友一直以為孩子慢慢長大後會自然轉好,可沒想到現在不止沒有改善,孩子不自信的情緒還越來越嚴重。平時不管做什麼事,她首先就只想到萬一失敗了怎麼辦。
  • 為擺脫中國影響,議員反對教科書中用漢語,韓國人在自卑什麼?
    近日,韓國的國會議員們對是否在小學生的教科書中使用漢字產生了激烈的爭執。 同意繼續使用漢字的議員認為,韓文的教科書只能讓學生了解聲音的信息,只有在韓文上標註了漢字,才能有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內容。
  • 《國王的演講》:從自我發展心理學看一個人如何從自卑走向自信
    《國王的演講》上映十年來,一直深受觀眾的好評,鼓舞人心,不管是提到公眾演講克服膽怯,還是內心自卑走向自信,這部影片都會被拿來一次次作為案例提及。影片中的患有嚴重口吃的喬治六世,從一開始抗拒治療,到接納語言矯正師羅格,一步步戰勝自卑和恐懼,最終走向自信的故事,是非常經典的從自卑到自信的教科書,今天我就從自我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和你一起解讀國王的心路歷程。
  • 當別人誇獎孩子時,可別用這幾句話「潑冷水」,會讓孩子變得自卑
    朋友還讓孩子當著我的面,背了一首李白的詩。我聽了以後特別感嘆,這小傢伙怎麼這麼厲害,而且她背古詩的樣子太可愛了。於是就忍不住誇了小傢伙兩句,沒想到朋友倒是謙虛,還說什麼這不值一提。我趕緊讓朋友打住,別再說了,孩子聽見了會傷心的。家長要知道當別人誇獎孩子時,可別隨意「潑涼水」,會澆滅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變得自卑,特別是這幾句話,千萬別用。「你可別誇他......」
  • 孩子自卑怎麼辦?李玫瑾直言:這3件小事別去做,孩子開朗又陽光
    孩子的性格安靜內向,在小時候是聽話懂事的象徵,但是如果長大之後依然這樣卻很容易演變成缺乏自信、自卑,這也是很多家長所擔心的事情。面對這一問題家長與其做些什麼去彌補孩子的性格問題,還不如做做減法。我國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談到孩子的情商啟蒙時談到:家長別去做這3件事,可以讓孩子的性格變得開朗又陽光。
  • 自信有時與自卑是難兄難弟
    愛與靜心恰如自信同自卑師父一句話,點醒夢中人,他說修士不要自信。在世俗裡,自信或許是成功的金鑰匙,但對修行而言,卻已然成為絆腳石。適時適地適當的自卑叫臣服,說白了,對象來了,你不臣服不是高傲就是狂妄,比如神佛面前。恆順眾生這句的深意就含著臣服的味道,到了一定境界,你的臣服已經不看對象,成為了自然而然的行為方式。
  • 孩子自卑自閉,往往有這四點特徵,很多父母卻把他當作內向
    小麗一直以為樂樂是性格內向,有點膽小怕事,直到有次老師發覺到樂樂的異樣,帶樂樂看心理醫生,才發覺樂樂的反應是過度自卑的表現。按理說,樂樂的成績非常好,老師喜歡他,同學羨慕他,為什麼他還會過度自卑呢?其實,原因主要歸咎於樂樂的媽媽小麗。小麗對樂樂的要求特別高,不容許樂樂犯一點過錯,哪怕樂樂考試99分,小麗也會一直批評樂樂為什麼扣掉一分。
  • 自信與自卑,自大與狂妄
    (原創:千嶺之松)自信,是人必須要具備的底氣。一個人如果缺少了自信,就像霜打了的葉子,不僅抬不起頭,而且搖搖欲墜,寒風一吹,只得身不由己隨風飄零。自信是人活在世上的精神面孔。人只要有了自信,這張精神面孔就不會衰老,反而會越老越有底蘊,越老越有風採。
  • 孩子內向、自卑,想讓他們變得自信又開朗,父母的引導至關重要
    活潑、自信的孩子往往更受親朋好友喜愛,長大後也會更討領導歡心,面對同等條件,活潑自信的人更容易得到機會。所以,很多父母都會因自家孩子內向膽小而擔憂,怕孩子很難交到朋友,怕孩子被欺負,怕以後在社會上不好生存,孩子什麼事都不願意跟父母說,長時間如此,萬一孩子心理出現問題怎麼辦,這些問題,無疑牽動著每個父母的心。
  • 父母需要在這三件事上面尊重孩子,不然會讓孩子變得自卑沒自信
    父母需要在這三件事上面尊重孩子,不然會讓孩子變得自卑沒自信孩子的性格和父母的教育息息相關,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孩子也會變得非常的自信開朗。父母需要在這三件事情上面尊重孩子,不然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