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四中學生正在學習
思源學校學生回宿舍前排隊測量體溫
疫情,擋不住求學者的腳步。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局勢不斷向好,3月16日,七星關區在上級相關部門指導下,96所學校的初三、高三年級全面開課,七星關區4萬餘名學子返回課堂,開啟新學期。
開學一周來,全區初三、高三畢業班疫情防控與教學工作有條不紊。
3月23日,上午8點30分,就讀於七星關區思源學校初三(3)班的陳豔梅開始當天的第一節課。中考在即,能及時返回校園、走進課堂,她感到萬分幸運。
其實,接到開學通知時,陳豔梅的心情是忐忑的。「就是擔心學校的防疫措施做得不好,同學們聚在一起不安全,總之上課、吃飯、住宿等都會有所顧忌,父母還想方設法給我買了口罩和消毒液。」往年,陳豔梅的父母早就外出務工了,但今年是等到她順利返校後才外出。
和陳豔梅一樣,對開學有顧慮的學生不在少數。
事實證明,陳豔梅的擔心是多餘的。作為一家全封閉寄宿制學校,開學之前,思源學校早就將同學們擔心的問題一一解決了。
學習生活一周下來,陳豔梅發現,她現在只需要做好一件事——學習,其他的學校都會幫他們解決。
化大為小,「課堂防疫」有一招。
思源學校初三畢業班以前有13個班,每班50多人,現在將13個班化分成26個班,人數控制在30人以下。
寒假結束,新學期開始,思源學校初三(3)班班主任陳顯情的感受是工作任務重了。
「工作再多、任務再重,為了學生,我們扛得住。」陳顯情和全校100多位教職工付出全部精力,只為爭分奪秒,高質量完成教學、防疫兩項任務。
防疫,思源學校更有「硬核」操作——
每人每天一個防護口罩、5次體溫監測;教室、宿舍一天一次消毒,時刻保持通風;人員保持安全間距,早、中、晚、夜宵四餐通過「外賣送餐」,由食堂工作人員統一配送到教室。
「我們有信心,有底氣幫助畢業班學生考出理想成績,順利升學。」思源學校校長嚴書閒說,開學之前,學校就組織了全校教師,制定了針對性的教育計劃。
「防疫」與「育人」雙管齊下,思源學校將兩項工作抓得細,又抓得實。
不同的校園,同樣的生機與活力。畢節四中「防疫」不誤「育人」,「育人」自帶加速。
錯時錯峰,定位分餐,在畢節四中,一天的防疫工作是這樣的——
「文」「理」不同道。早上7點30分,文科班先上課,20分鐘後,理科班再上課;下課時間以此類推,將上下課兩個流動高峰有效分流;
「走」「住」各一邊。畢節四中有住校學生也有走讀學生,對於508個走讀的高三學生,學校發放體溫計,學生帶回家和父母一道進行體溫監測,並實時報送檢測情況;390名住校學生,由學校進行每天早、中、晚3次體溫測量;
「紅線」不能動。通過自測或統一檢測,發現學生體溫在37.7度以上的,立即進行隔離、觀察和治療,做到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有效處置。
此外,畢節四中還設有「臨時醫務室」,由畢節市中醫院派駐兩名醫生跟蹤服務全校師生。
考場如戰場,「新複式教育」助畢節四中學子一臂之力。
「進行分班教學後,以前的14個畢業班變成了28個小班,學校從高一、高二教師中抽出骨幹力量,組成『學生輔導專班』。」畢節四中副校長鍾軍介紹,該校創造性地提出了「新複式教育」模式,即「一備兩上」,原班老師一次性備課,上完小(1)班後接著上小(2)班,同時又有專門的輔導老師對學生進行輔導,幫助學生鞏固學習。
以練習促複習,以練習促考試。高三學生春季學期,要學的知識大多已經學完,更多的課程時間是用來練習鞏固。
「新複式教育」不僅讓學生不落下任何一個該學的知識點,而且讓學生多一個老師解答疑惑,促進他們對知識點的消化吸收。
「前段時間上網課,總感覺學不深、悟不透、練不好,現在在教室裡學起來感覺好多了。」畢節四中高三(3)班學生張露嬌正在抓住寶貴時間,為高考做最後的衝刺,她期待一個理想的高考成績,也希望摘下口罩的那一天早日到來。
疫情變得了教學的方式,卻動不了求學者那顆堅定的心。堅持下去,最後的勝利定將屬於生機蓬勃、心中有夢的莘莘學子。何況,拼搏路上,他們還有無數「護航人」。
開學一周來,全區96所學校運行良好。當然,這只是勝利的開頭,結尾必將更加精彩。
七星關區融媒體中心牟慧松
編輯廖婉君
編審林全舉
終審黎秀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