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方法論:通過卡諾模型進行需求分類和優先級排序

2021-01-19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對於產品經理來說,需求分類與優先級排序是日常工作中佔比非常大的一部分內容。不過面對用戶、客戶、老闆等人對需求的不同意見不同表態,產品經理又該如何做出科學的判斷呢?本文將為你帶來相關的思考。

產品經理的痛——究竟是產品的什麼功能打動了用戶,哪些功能對他們來說必不可少,哪些功能讓他們感到驚喜,哪些功能是雞肋特性,哪些功能又讓他們不那麼喜歡……

對於這些問題,公司裡的各方往往存在分歧。有時候,老闆也會和你持不同意見……對此,你應該堅持己見還是向老闆妥協?有沒有一種方法能夠科學的指出產品改進的正確方向呢?

本文將向大家介紹一種科學的需求歸類和優先級排序方法——卡諾模型!並通過一步步的實操向大家展示怎樣卡諾模型怎樣應用到具體的工作中。

一、卡諾模型是什麼

簡單通俗的講,卡諾模型是一種以調查問卷為手段,通過收集用戶對產品功能特點的雙向反饋、獲取用戶對產品功能的真實感受的的需求分類和優先級排序方法。該方法可以為產品開發明確改進方向,並為需求/功能開發的優先級排序提供依據。

1. 卡諾模型適用什麼場景?

1.1 需求開發優先級存在分歧時

一種常見的狀態是——不同部門、老闆和團隊內部往往對不同功能開發的優先級存在分歧,難以形成一致意見,卡諾模型能夠為優先級評估提供參考依據。

1.2 權衡產研團隊在不同產品特性、功能上的資源投入時

產品負責人做月度、季度、或者年度規劃時,需要確定不同功能(需求)的資源投入比例,卡諾模型能為資源分配提供參考依據。

1.3 對日漸臃腫的老產品做減法時

一款產品開發上線後,辛勤的產研團隊會不斷完善和豐富產品功能,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功能可能讓用戶非常喜歡,但也有很多功能其實可有可無,甚至會給用戶帶來不那麼愉快的體驗,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在開發新功能的同時,對產品不斷做減法,卡諾模型模型同樣可以為去掉哪些功能提供參考依據。

2. 通過卡諾模型能夠得到什麼結論?

2.1 需求歸類

通過卡諾模型我們可以將需求分為「基本型需求(M)」、「期望型需求(O)」、「興奮型需求(A)」、「無差異需求(I)」、「反向型需求(R)」五類需求類型(五種需求類型的具體含義詳見後文)。

其中,基本型需求(M)」、「期望型需求(O)」、「興奮型需求(A)」是我們應該投入資源滿足的需求,這三種類型的需求在開發時的優先級順序是:

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魅力型需求

而「無差異需求(I)」和「反向型需求(R)」是對產品的用戶滿意度毫無幫助甚至產生負面影響的功能,我們應當儘快從產品中去除。

3. 需求開發優先級

需求歸類後,同類型需求中可能包含多個功能/需求點,卡諾模型可以將這些功能和需求進行精確的優先級排序。

二、卡諾模型的原理介紹

1. 滿意度的二維模式

【一維模型】

在一般的認知裡,從滿意到不滿意是一維線性的,也就是說用戶對一個產品或功能的感受可以用滿意度直接衡量,假設100分代表滿意,0分代表不滿意,那麼一個用戶的滿意度就處於0~100分之間。

【二維模型】

而卡諾模型模型則建立起了一個二維模型來衡量用戶對於產品功能特點的滿意度,通過對同一功能點正向(加強)和反向(減弱)兩方面的提問,獲得用戶的主觀感受,並通過用戶答案間的互斥關係確保用戶回答結果的真實有效性,最終將問卷結果按照需求的五種類型進行歸類匯總、並建立「滿意影響力」為X軸,「不滿意影響力」為Y軸的二維模型,形成可量化的需求開發優先級。

2. 需求的五種類型

2.1 基本(必備)型需求——Must-be Quality/ Basic Quality

百度百科釋義:是顧客認為產品「必須有」的屬性或功能。當其特性不充足(不滿足顧客需求)時,顧客很不滿意;當其特性充足(滿足顧客需求)時,顧客也可能不會因而表現出滿意。對於基本型需求,即使超過了顧客的期望,但顧客充其量達到滿意,不會對此表現出更多的好感。不過只要稍有一些疏忽,未達到顧客的期望,則顧客滿意將一落千丈。對於顧客而言,這些需求是必須滿足的,理所當然的。對於這類需求,企業的做法應該是注重不要在這方面失分,需要企業不斷地調查和了解顧客需求,並通過合適的方法在產品中體現這些要求。

個人總結:繼續滿足此需求,用戶滿意度不會明顯提升;不滿足此需求,用戶滿意度會大幅降低。

2.2 期望(意願)型需求——One-dimensional Quality/ Performance Quality

百度百科釋義:是指顧客的滿意狀況與需求的滿足程度成比例關係的需求,此類需求得到滿足或表現良好的話,客戶滿意度會顯著增加,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水平超出顧客期望越多,顧客的滿意狀況越好。當此類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表現不好的話,客戶的不滿也會顯著增加。期望型需求沒有基本型需求那樣苛刻,要求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比較優秀,但並不是「必須」的產品屬性或服務行為有些期望型需求連顧客都不太清楚,但是是他們希望得到的,也叫用戶需求的癢處。這是處於成長期的需求,客戶、競爭對手和企業自身都關注的需求,也是體現競爭能力的需求。對於這類需求,企業的做法應該是注重提高這方面的質量,要力爭超過競爭對手。

個人總結:滿足此需求,用戶滿意度會提升;不滿足此需求,用戶滿意度會降低。

2.3 興奮(魅力)型需求—Attractive Quality/ Excitement Quality

百度百科釋義:指不會被顧客過分期望的需求。對於魅力型需求,隨著滿足顧客期望程度的增加,顧客滿意度也會急劇上升,但一旦得到滿足,即使表現並不完善,顧客表現出的滿意狀況則也是非常高的。反之,即使在期望不滿足時,顧客也不會因而表現出明顯的不滿意。當顧客對一些產品或服務沒有表達出明確的需求時,求企業提供給顧客一些完全出乎意料的產品屬性或服務行為,使顧客產生驚喜,顧客就會表現出非常滿意,從而提高顧客的忠誠度。這類需求往往是代表顧客的潛在需求,企業的做法就是去尋找發掘這樣的需求,領先對手。

個人總結:滿足此需求,用戶滿意度會大幅提升;不滿足此需求,用戶滿意度不會下降。

2.4 無差異型需求——Indifferent Quality/Neutral Quality

百度百科釋義:不論提供與否,對用戶體驗無影響。是質量中既不好也不壞的方面,它們不會導致顧客滿意或不滿意。

我的總結:滿足此需求,用戶滿意度沒有變化;不滿足此需求,用戶滿意度同樣不會變化。

2.5 反向(逆向)型需求——Reverse Quality

百度百科釋義:指引起強烈不滿的質量特性和導致低水平滿意的質量特性,因為並非所有的消費者都有相似的喜好。許多用戶根本都沒有此需求,提供後用戶滿意度反而會下降,而且提供的程度與用戶滿意程度成反比。例如:一些顧客喜歡高科技產品而另一些人更喜歡普通產品,過多的額外功能會引起顧客不滿。

我的總結:滿足此需求,用戶滿意度會降低;不滿足此需求,用戶滿意度會提升。

五種需求類型的滿足程度與滿意度之間的關係:

三、卡諾模型實操

1. 設計、發放並回收調查問卷

針對關注的功能點(如果是新功能,必須能夠通過簡單描述讓用戶理解功能特點和價值)向用戶提問,每個問題需要從正、反兩個方向提問(二維模型),如下圖,問題1提問用戶對「繼續支持」的感受,問題2提問用戶對「不再支持」的感受:

如上圖,每個問題都包含「必須是這樣」、「我喜歡這樣」、「我無所謂」、「我能夠接受」、「我討厭這樣」五個選項,為所有所有關注的功能點設計好問卷問題後就可以發放問卷了。

發放問卷時儘量通過產品內置消息、公眾號等自有觸達渠道發布,目的是確保問卷填寫者是產品的實際使用用戶,至少是對自己的產品或同類產品有一定了解的用戶。

要點:

每個問題包含正反兩個提問——加強和減弱正反提問的選項相同,分別是「必須是這樣」、「我喜歡這樣」、「我無所謂」、「我能夠接受」、「我討厭這樣」,且正反提問順序儘量保持一致(便於後續統計)問卷需要面向產品的實際使用者發放,或至少是產品的潛在用戶

2. 問卷結果匯總分析

目標:將需求歸類為五種類型,並對需求進行優先級排序。

過程:

第一步、標記歸類答案

假設我們回收到下圖所示問卷結果:

我們需要將上圖結果與下面的【對照表】進行比對:

【用戶A】正向問題選擇「必須是這樣」,反向問題選擇「我討厭這樣」,查詢對照表,歸類結果為M;【用戶B】正向問題選擇「必須是這樣」,反向問題選擇「我討厭這樣」,查詢對照表,歸類結果為M;【用戶C】正向問題選擇「我喜歡這樣」,反向問題選擇「我能夠接受」,查詢對照表,歸類結果為A。通過上述方式可將所有答卷人針對每個問題的選擇結果歸類為:M-基本型需求、O-期望型需求、A-興奮型需求、I-無差異需求、R-反向型需求 或 Q-無效結果 中的一種(無效結果不計入後續統計)。

說明:實際操作時往往面臨大量的調查問卷,問卷結果歸類很難通過人工方式處理,可以通過Excel公式來批量對問卷結果進行歸類。

第二步、各類結果匯總統計、需求歸類

通過問卷結果與對照表的比對,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形勢的問卷歸類結果:

將上述結果按照功能點匯總,統計每個功能點不同類型答卷結果數量,得到如下表格:

再將上述表格中的計數轉換成百分比,並按行(功能點維度)找到佔比最高的屬性類型,標記出來:

這就是功能/需求的類型,即:

功能A為「O-期望型需求」功能B為「M-基本型需求」功能C為「I-無差異需求」現在,我們可以將上表更新為:

第三步、結果可視化,優先級排序

接下來我們計算每個功能點的「滿意影響力」和「不滿意影響力」,計算公式為:

SI(滿意影響力)=(A+O)/(A+O+M+I)

DSI(不滿意影響力)=-1×(O+M)/(A+O+M+I)

通過上述計算可以得到以下結果:

以「滿意影響力」為X軸,「不滿意影響力」為Y軸繪製散點圖,並以(0,0)點為圓心、以散點圖對角線為直徑畫圓,得到下圖:

至此,我們已將回收到的問卷結果處理完畢。

3. 根據結果制定後續計劃

在上述過程中,我們最終獲得了兩份圖表,即「需求歸類結果」和「影響力散點圖」,接下來,我們需要解讀這兩份圖表,並據此得出後續產品改進方向和產品開發的優先級。

3.1 對「需求歸類結果」的解讀

通過需求歸類,我們能夠將所有的功能點歸類為某一特定類型,做優先級排序或做規劃資源投入時:

對於「基本型需求」,如果基本型需求存在明顯缺陷或不足時,必須優先滿足。對於「期望型需求」,因其滿足程度與用戶滿意度呈正相關性,應該不斷滿足和完善以提升用戶滿意度。對於「魅力型需求」,在「基本型需求」沒有明顯缺陷和不足、且已無法進一步完善「期望型需求」時,可將精力放在這類需求上,以進一步提升用戶滿意度。至於「無差異需求」和「反向型需求」,則應當今早將其從產品中移除。尤其是「反向型需求」,它的存在會降低產品滿意度,所以優先級排序時,移除這類需求的優先級同樣是應該是最高的。而考慮到產品設計的「簡約至上」精神,「無差異需求」也應當儘早從產品中移除以保證產品的簡單、易用,同時也確保了前三類功能更容易讓用戶找到和使用。3.2 對「影響力散點圖」的解讀

以上散點圖更佳精確和直觀的給出需求或功能點開發的優先順序,在上圖中,距離原點(0,0)越遠的點,用戶對其完善程度變化的敏感度(滿意或不滿意)越強烈,所以,應當優先開發或完善哪些距離原點更遠的點對應的功能/需求。在上圖中,功能完善程度不同對用戶滿意度的影響:功能A>功能B>功能C。

另外,在上圖中,以【左上——右下】對角線為分割線:

分布於右上的需求/功能,隨著功能的完善,用戶滿意度會得到明顯提升;

分布於左下的需求/功能。如果功能不完善,用戶滿意度會有明顯的下降;

以上圖為例,【功能A】、【功能B】和【功能C】都分布在對角線左下方,這意味著在這些功能不完善或需求滿足程度不足時,更容易引發用戶的負面情緒。

所以,如果團隊近期比較關注用戶負面情緒的改善,則應優先處理對角線左下方的這些功能/需求;如果團隊比較關注用戶滿意度的提升,則應把精力更多的投入在對角線右上方的那些功能/需求。

四、寫在最後

卡諾模型雖然能夠科學直觀的對需求進行歸類並給出明確的優先級排序,但其本身也存在一定但局限性,這種局限性體現在:

一般來講,卡諾模型更適合C端產品,即決定使用產品的人和產品的實際使用者是同一人的情況,因為這種情況下,調查問卷可以收集用戶對產品功能和特點最真實和直接的感受;

一般來講,卡諾模型應用於全新功能的調研時,新功能必須是自身產品不具備,但其它產品具備或是通過描述很容易被用戶理解的功能,它無法應用於不便描述的創新型功能。

#專欄作家#

我是開水,個人公眾號 liaochanpin。京東金融產品經理,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需求優先級評估引爭議,我用卡諾模型做調研說服領導
    卡諾模型是需求管理中非常有用的一個工具。最近在和產品討論功能開發進度的時候,就某個需求的開發優先級有了爭議。公司歷來在排需求優先級的時候,遵循的是2個指標:領導認為需求1能很快做出來,可以成為產品亮點;而我們認為需求2的需求度更高,值得花時間去做,一旦推出對拉新和留存都會有顯著影響。所以,在這個開發周期裡,是先做需求1還是需求2呢?我和同事決定基於卡諾模型做一次調研,用數據來說服領導。
  • 高級產品經理必備|需求太多優先級怎麼排?完爆KANO模型的WSJF模型
    編輯導語:對於高級產品經理來說,在面對需求很多的情況下,應該如何去安排優先級呢?本文作者分析了常用的KANO模型和四象限法的缺點,推薦了WSJF模型,並且詳細地介紹了其使用方法,希望能夠帶給各位產品經理們一點啟發。
  • 善用KANO模型,做需求分類與評估優先級
    產品設計過程中,各方都會提出對應的需求,那麼產品經理又該如何抉擇,對需求優先級進行排序呢?筆者認為使用KANO模型會是不錯的辦法。在項目中,設計需求從四面八方而來,你也許經歷過下面的某個場景:1.下面一起了解下KANO模型,它可以在我們客觀評判上助一臂之力。一、KANO模型是什麼KANO模型是由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建立的,用於對需求用進行分類和分級排序。KANO模型將需求劃分為必備型需求、期望型需求、魅力型需求、無差異需求、反向型需求。
  • KANO模型:用戶需求分類和優先級排序必備思維模型
    定義KANO 模型是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發明的對用戶需求分類和優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戶需求對用戶滿意的影響為基礎,體現了產品性能和用戶滿意之間的非線性關係。不論是傳統行業,還是網際網路行業,在用戶需求分析排序都有比較好的作用。
  • 需求分析與需求優先級排列模型
    編輯導語:在產品經理的日常工作中,「需求」絕對算得上是高頻詞,需求分析與需求優先級排列更是產品經理的核心技能,那麼我們該如何做好以上兩項工作呢?本文作者分享了需求分析與需求優先級排列模型,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卡諾模型:用數據捕捉用戶真正需求,幫助產品更好地迭代升級
    編者按:很多時候,產品經理都會被滾滾而來的各種需求淹沒。到底哪些用戶是用戶真正喜歡的需求呢?哪些是一些偽需求,或者是負面的需求呢?這都需要產品經理對其進行斟酌與分辨。近日,NVIDIA高級設計師Brian O'Neill在Medium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了一個非常有用的分析模型——卡諾模型(Kano Model )。文章由36氪編譯。
  • 需求價值與優先級
    編輯導讀:產品經理通過各種渠道接到產品需求後,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對需求進行分析和處理,對需求的優先級進行評估。具體怎麼做?需要遵循哪些標準?或者在需要澄清需求價值時,我們要回答哪些問題後,才算講清楚了需求價值,又如何做需求的優先級排序。首先,我們需要對原始需求進行分析,明確該需求解決了誰的什麼問題。即目標用戶是誰,提出需求的動機是什麼,該需求能解決目標用戶的什麼問題。當我知道了需求的目標用戶和問題之後,問自己幾個問題:與我的產品相關嗎?
  • 如何分析需求,另類的kano模型分析,你需要了解一下
    不管是在產品經理做需求分析,還是互動設計師做需求分析,良好的分析方法是快速有效處理需求的必備武器。在上兩篇技能樹文章中,我們介紹了莫斯科法則和波士頓矩陣分析法。本篇我們來聊聊另外一種需求分析的方法——KANO模型分析法。本文目錄:一、KANO模型是什麼?
  • 卡諾模型中的三種典型用戶「需求層次」
    產品通過滿足用戶需求並為用戶帶來收益來創造價值。但是,當用戶使用任何產品時,他們的需求不是單一的,而是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需求。對於不同的需求,用戶對產品的要求和期望也完全不同。滿足了不同的需求,滿意度也不同,產品產生的價值也不同.因此,如果產品僅一一滿足用戶的需求,那麼所創造產品的價值將無法最大化.正確的方法是:我們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對待不同的用戶需求,並將有限的精力投入可以有效提高用戶需求產品價值的產品上.在這方面,卡諾模型(KANO模型)為我們提供了好思路和方法。
  • 如何利用「KANO」分析需求,排優先級?
    編輯導語:產品經理在工作中經常會用到KANO模型,它可以幫助企業了解不停層次的用戶,對用戶的需求分類和優先排序;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如何利用KANO分析需求進行排優先級,我們一起來看一下。KANO 模型是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發明的對用戶需求分類和優先排序的工具,其工具的目的就是為了辨別需求的類型,以便在有限的資源下提高用戶最大的滿意度。
  • 在功能需求排序或功能優化中kano模型的一些入門思考
    kano模型根據用戶對產品功能使用的情況,分為五種需求類型:基本(必備)型需求、期望(意願)型需求、興奮(魅力)型需求、無差異型需求、反向型需求。五種需求你的劃分為產品的優化和改進提供一些方向,儘可能滿足用戶對產品的體驗,提高用戶對產品的信任依賴度。
  • 如何利用KANO模型,判斷需求的屬性歸類?
    編輯導讀:產品經理工作中,面對多方需求,該如何對需求的優先級進行排序?本文作者從自身工作實踐出發,分享了利用模型KANO模型進行需求屬性歸類的方法,並對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展開了梳理分析,與大家分享。一、為什麼要用KANO模型?
  • 用好KANO模型,完美應對多需求並行
    產品經理工作中,面對多方需求,該如何確定優先級?本文作者認為KANO模型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並對其進行了闡述說明,與大家分享。相信大家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是1個人對接很多的產品經理、跟好幾個項目,應接不暇,忙的透不過氣。嗯,很多面試官也喜歡問這個問題,你怎麼答?這不是常態嗎?
  • 什麼是卡諾KANO模型?
    卡諾模型簡介卡諾模型(KANO模型)是對用戶需求分類和優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戶需求對用戶滿意的影響為基礎,體現了產品性能和用戶滿意之間的非線性關係。在卡諾模型中,將產品和服務的質量特性分為四種類型:⑴必備屬性;⑵期望屬性;⑶魅力屬性;⑷無差異屬性。
  • 如何抓住用戶需求中的痛點,癢點與High點?
    當面對這種需求點眾多而不知如何處理時,試下需求分析神器卡諾模型吧。通過卡諾模型可以清晰地將需求進行分類和排序,輕鬆找出用戶的痛點、癢點和High點。一、概念:KANO卡諾模型KANO模型是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發明的,對用戶需求分類和排序的一套方法。KANO模型通過分析用戶對產品功能的滿意程度,對產品功能進行分級,從而實現客戶需求實現過程中的優先級。
  • KANO模型:產品人必懂的需求分析法
    需求會因人而異,會因文化差異而不同;也會隨著時間變化。作為產品設計者,我們應該持續調研需求,對產品進行迭代優化。在做項目做產品的過程中,作為網際網路產品設計師的我們,經常會接到來自PM/領導/業務方等等的各種需求。有的時候,哪怕一個小功能、次次次級頁面都會爭得不可開交。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到底應該聽誰的呢?哪個需求優先級高?
  • B端產品需求管理:以教研系統為例
    編輯導讀:在產品經理的工作中,需求管理無疑是最核心的工作內容之一,但如何做好這項工作呢?本文作者作為B端產品經理,以教研系統為例,分享自己是如何進行需求管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後臺產品不像C端產品,它面向的往往都是企業內部人員,以教研系統為例。
  • 我的產品經理能力模型和成長之路
    除了活動類產品,強調活潑有趣的畫面感,大多數產品UI都遵從設計規範(Material Design、iOS規範等),需要具備理解設計規範和制定設計規範的能力(配色、排版、組件、圖標),並且能夠將規範和產品靈活結合在一起,最後通過UI設計軟體(Sketch)進行輸出。3)需求制定將你的設計成果深思熟慮以後打包成冊,這是任何一個規範的產品開發流程中都需要有的。
  • 需求方法論(1):需求的理解/來源/挖掘/記錄
    所以我的需求方法論由七個部分組成:需求的理解、需求的來源、需求的挖掘、需求的記錄、需求的分析、需求的驗證、需求的優先級排序。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理解用戶需求前面提到的根據kano模型而來的基本型/期望型/興奮型需求,平常工作中我們可能用得更多;而馬斯洛理論則是將用戶需求從本質上進行分解成不同層次。這是常見的兩種需求理論,我希望能將這兩種理論聯繫起來,並通過一些實際的案例進行說明。
  • KANO:以用戶感知為出發點的需求挖掘(小白也要懂的工具模型5)
    作為最早將用戶需求與滿意度相結合的質量管理工具模型,KANO已經走過了30多年的風風雨雨,雖然在日常工作中很少會有人採用如此複雜的用戶需求調研方式,但是,它的核心理念,卻指導著諸多需求分析師們開展著各類工作,畢竟,產品經理的聖經不是白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