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東臺市是全國聞名的「西瓜之鄉」,是江蘇省最大的西瓜生產基地。據統計,2020年東臺市西瓜種植面積達20000h㎡,總產量120萬噸以上,年銷售收入達13億元。
近年來,東臺市農技人員和瓜農學習借鑑浙江溫嶺、台州等地區西瓜種植模式,結合本地西瓜種植特點,通過調整西瓜播種期、深溝高畦雙株定植,運用膜下水肥一體化技術、科學整枝等栽培措施,實行晚春育瓜苗、初夏長瓜、伏天賣瓜的一種西瓜簡約化高效生產模式,且西瓜品質不低於早春西瓜,每畝產量超過5000kg,效益1萬元以上。
據實地調查,運用大棚西瓜春連夏高效栽培技術,每畝可節約生產成本1000~1500元,純收入增加2000~2500元。3年累計推廣應用面積700h㎡以上,其主要栽培技術如下。
1 選擇地塊,搭建棚室
西瓜忌重茬,選擇至少3年未種過瓜果類且無汙染的砂壤土栽培,排灌良好,產地環境質量要符合國家或地方綠色標準。一般可利用越冬早春葉菜、甘藍類蔬菜茬口,或上年水稻田後空茬為佳。西瓜春連夏高效栽培無法避開梅雨和夏季高溫季節,江蘇沿海地區一般6月中旬前後進入梅雨季節,7月上旬「出梅」,此期間瓜棚要承受得住暴雨和颱風,故配套田地排灌水系統和保持棚架堅固很重要。
定植前20~30天整地建大棚,大棚南北走向,長度一般為50~80m(長度100m以上時軟管滴灌壓力小,通風降溫降溼速度慢),棚室間距60~80cm,成「品」字形在田間排布。採用壁厚1.2~2.0mm、直徑22~32mm的熱鍍鋅鋼管作支架,內徑跨度6.0~7.5m,頂高2.2~2.5 m,覆蓋80~100μm厚的EVA無滴膜,裙膜高0.8~1.0m,畦面地膜用10μm以上的白色農膜。為有效防止西瓜發生漬害,四周應開好排水溝,其中棚間墒溝寬40cm、深35cm,腰溝(間隔40m)寬50cm、深60cm,田頭溝寬80cm、深60cm。
2 篩選品種,培育壯苗
應選擇綜合性狀優、品質佳、有一定耐熱性、中果型紅瓤西瓜品種,如早佳84-24、全美4K、美都。東臺沿海地區瓜農一般於4月上中旬浸種催芽,採用大棚內套簡易小拱棚穴盤輕基質育苗,每畝備50孔穴盤8張(每穴雙苗)或70孔穴盤12張,選用有機無機複合商品專用基質。
出苗前封閉棚室,白天保持 28~32℃、夜晚 20~22℃;3~5天出苗時及時揭去床面地膜,分批脫帽;子葉平展至破心白天溫度保持 22~25℃、夜晚15~18℃,注意通風控溫降溼避免形成高腳苗;出真葉時適當提高溫度,白天保持 25~27℃、夜晚 19~20℃。晚春晴天中午氣溫高,可在大棚外加蓋遮陽網降溫,下午結合苗期病蟲害防治適當補水,適時噴灑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800倍液防治猝倒病、立枯病,1%苦參鹼可溶性液劑1000倍液防治蚜蟲、煙粉蝨等害蟲。
移栽前5~7天撤去小拱棚,大棚日夜通風煉苗。苗齡 20~25天,以2葉1心、子葉平展肥厚、莖葉健壯、根系舒展適度為定植苗標準。有條件的農戶可從育苗企業訂購種苗。
3 合理定植,鋪設滴灌帶
定植時間根據當年天氣變化情況來定,一般於5月上中旬進行,確保梅期前坐住頭批瓜。定植前5~7天在棚內作畦,每棚作2高畦,高畦橫截面為直角梯形,斜面向內,下底寬3.00~3.75m,上底寬1.0~1.5m,畦高30~40cm,整個棚室橫截畦面成近「V」形。
高畦栽培增大了土壤表面積,有利於通風降溫降溼,加大晝夜溫差,促進西瓜有機物的轉化和積累,從而提高西瓜產量、改善西瓜品質。在距兩側棚腳1.0cm、1.5m處各鋪設1條滴灌帶。一般採用地爬式栽培,順滴灌帶定植瓜苗,株距65~70cm(每穴雙株)或33~35cm(每穴單株),每畝定植700~750株。定植後灌足緩苗水,封好定植孔,晴天中午在大棚外加蓋遮陽網降溫,促進活棵。
4 實施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
本地區大棚西瓜生產所施肥料 N∶P2O5∶K2O大致為 6∶3∶7,其中氮肥以有機肥為佳。由於春連夏西瓜生育進程比早春栽培短20~25天,基肥以商品有機生物菌肥為主,一般在定植前20~30天耕翻,耕深25~30cm,每畝均勻撒施有機質含量20%以上的商品有機生物菌肥400~500kg、45%硫酸鉀型三元複合肥25~30kg、64%磷酸二銨10~15kg、硼肥1kg、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1kg培肥。
西瓜整枝前,不需追肥,以水調肥降溫,保證瓜苗穩健生長;西瓜整枝後授粉前,看苗施肥1~2次,促進西瓜莖蔓生長,可每次每畝隨水衝施高鉀懸浮型含有微量元素的水溶肥料(N+P2O5+K2O,500g/L)1.5~2.0kg;頭批瓜授粉3~5天後,重施膨瓜肥,可每畝隨水衝施水溶肥5kg;第二批瓜(7月上中旬)坐住後再重施1次。
研究表明,實施水肥一體化膜下軟管滴灌技術,不僅可優化西瓜根際微生物環境,提升土壤對肥料尤其是氮素營養的轉化水平,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有效減少大田肥料總用量15%~25%,還能節省大量人工。
5 科學整枝,人工輔助授粉
春連夏西瓜生長前期溫度高、光照足,西瓜生育進程快,新生葉偏小、新生蔓偏細,而生長後期處於光照少、高溫高溼、晝夜溫差小的梅雨季節,故整枝要前期勤、中期輕、後期少整枝或不整枝。
通常每穴雙株栽培,採用1主1副雙蔓整枝法,即在主蔓 5~6片真葉時摘心,基部子蔓抽生後保留2條強壯子蔓作為結瓜主蔓和營養副枝;每穴單株常規栽培採用1主2副雙蔓整枝法,即除留主蔓外,再選留基部2條強壯子蔓作為營養副枝,摘除其餘子蔓和孫蔓。
為便於管理和操作,主蔓一致伸向內側斜面,副蔓伸向外側平面。為了保證西瓜產量和品質,通常選擇第 3~4朵雌花進行人工輔助授粉,留瓜節位前功能葉片數在25張左右,節位過低,瓜偏小,節位過遠,易產生畸形瓜;留瓜節位後保留15張功能葉打頂,同時在坐瓜相鄰節位處選留 2~3條健壯孫蔓作營養枝,當西瓜小皮球大(0.5kg左右)後不再整枝。人工輔助授粉一般在晴天7:00~9:00進行,取當日開的雄花,每朵雄花可授4~5朵雌花。西瓜坐果後要注意疏果、摘除畸形果,每株留1果。
當頭批瓜快接近成熟前10~15天即可授粉坐第二批瓜;頭批瓜採收後,根據田間西瓜長勢強弱和近期天氣狀況,可每株選留1~2果,摘去老病葉、殘蔓;第二批瓜生長期基本不整枝,保持西瓜植株的生長優勢,確保瓜的質量和商品性。
6 注重田間管理
6.1 適時通風降溫,適量灌水抗旱
沿海地區5月夜間氣溫已經在15℃以上,西瓜定植活棵後,大棚頂膜兩側掀起寬15~20cm通風口,晝夜通風;晴天中午出現30℃以上高溫時,大棚兩頭通風,可在頂膜加蓋遮陽網降溫,保持棚溫25~28℃。
由於苗期、伸蔓初期葉面積指數小,畦面遮蔽度低,氣溫高、蒸發量大,易造成地溫過高影響瓜苗根系生長發育和葉蔓生長,一般於8:00前進行涼水滴灌,時間為15~20min,每畝灌水5~7立方米;堅持小水勤灌;持續乾旱天氣期間,增加滴灌時間和次數,保持土壤相對溼度在70%左右。出梅入夏後,以水調溫降溫,通風降溼,創造適宜西瓜生長的田間小氣候環境。
6.2 及時清溝理墒,防風防澇
本地區入梅後,天氣總體呈暴雨、颱風多,陰天多、光照少,氣溫高、溫差小的態勢,不適合西瓜生產。此時春連夏西瓜已進入果實膨大期,此階段的管理重點是護根養根、保蔓護葉,使西瓜植株安全越梅,防澇、防漬害是田管的關鍵。許多瓜農種植失敗的原因是瓜田進水發生漬害導致減產失收。
暴雨、颱風來臨前,突擊加固棚室、封閉好棚室,清理好田間「三溝」,確保排水通暢;風雨過後,及時通風降溼、理墒排漬,如大棚進水可在2兩畦中間挖寬30cm、深50cm的溝降漬。持續雨水後遇到暴晴天氣(35℃以上高溫),要在頂膜加蓋遮陽網降溫,防止西瓜植株發生生理性萎蔫和裂果。
6.3 肥藥混噴,巧防病蟲害
在調控好大棚溫溼度的基礎上壓低西瓜炭疽病、白粉病、蚜蟲、紅蜘蛛等主要病蟲害發生基數,以預防、早治為原則,生物農藥代替化學農藥。春連夏西瓜生長初期以蟲害為主,蚜蟲可選用20%異丙威煙劑 200g/畝於傍晚燻防或選用1%苦參鹼可溶性液劑800倍液防治;紅蜘蛛在拔除為害株、摘除蟲卵葉的措施下,可選用5%唑蟎酯懸浮劑1000倍液防治;
生長後期因田間蔭蔽程度高,易發生西瓜炭疽病、白粉病,可選用29%硝苯·醚菌酯懸浮劑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防治;高溫高溼環境下易造成西瓜出葉、蔓速度快,比早春西瓜葉型小、蔓偏細,故結合防病治蟲進行肥藥混噴,噴施磷酸二氫鉀、噴施寶等葉面肥促進葉蔓生長,增強植株的抗逆性。
7 適時採收
適採期根據西瓜品種特性、生長情況及市場行情而定,採摘時每個果保留長5 cm以上綠色果柄,以防傷口感染。春連夏大棚西瓜頭批瓜一般在授粉後35~40天成熟(2020年入梅早,梅雨期長,7月20日後東臺春連夏西瓜才大面積上市),第二批瓜在授粉後30天左右成熟。西瓜採收後分級、貼上商標、套網袋、裝箱,實行品牌化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