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來到了直播吧籃球新聞版塊的新專題——《再探疑案》,本專題將針對NBA多年以來在球迷間流傳的諸多「傳說」與「懸案」進行再次調查,擺事實、講證據,來還原這些趣聞軼事的真相。
今天是本專題的第三期,主題就是——達拉斯3J之間因為女人的爭風吃醋。
故事來由: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小牛(現獨行俠)曾經打造了頗具潛力的「3J」組合。94-95賽季,22歲的傑森-基德(Jason Kidd)榮膺最佳新秀,22歲的賈馬爾-馬什本(Jamal Mashburn)場均24.1分,24歲的吉姆-傑克遜(Jim Jackson)場均25.7分,他們當時被認為是全聯盟最有潛力的組合,因為他們的名字都以「J」開頭,所以他們的組合被稱之為「3J」。
然而,這樣一個極具潛力的三人組卻被小牛在隨後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徹底拆散,究其原因,江湖上流行著一個「衝冠一怒為紅顏」的說法。據傳,1996年12月的一天,歌手託尼-布萊斯頓在亞特蘭大本來計劃與傑森-基德約會,但是她卻被傑森-基德的隊友吉姆-傑克遜「截胡」。兩位隊友由此產生嫌隙,在根本上造成了「3J」的分崩離析。
真相還原:
傳聞中橫刀奪愛的吉姆-傑克遜後來在作客節目「THE HERD」時完全否認了這一說法:「真的什麼也沒有發生過,後來我到其他球隊打球時,也有很多隊友過來八卦到底發生了什麼,當我將發生的事一五一十地跟隊友講完之後,隊友通常會困惑又失望地問我:『這就是事情的全部嗎?』此時我只能無奈地表示:『兄弟,十分抱歉,這就是事情的全部啊,真的不是你想的那樣。』」
事實證據:
吉姆-傑克遜在節目「THE HERD」中還原了真相:「當時全隊都在紐約(注意,不是傳聞中的亞特蘭大),我們受邀去她(布萊斯頓)的錄影棚,我當時由於不舒服所以一直躺在房間裡,等著有人給我打電話叫我一起去,但是沒人給我打電話。當時已經晚上8點了,我覺得隊友們一定是拋下我了,我看到斯科特-布魯克斯(現奇才主教練)也在賓館,於是就找他去了。」
吉姆-傑克遜沒有忘記事件的另一男主角:「基德也本打算去她(布萊斯頓)的錄影棚,但是他也沒去。」
事件的另一位男主傑森-基德後來也說自己根本沒有約會布萊斯頓這回事。
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真有如此風月事,那麼爭風吃醋的是吉姆-傑克遜和傑森-基德兩個人,賈馬爾-馬什本是無辜的。因此,小牛如果想清理門戶,那麼只要交易走吉姆-傑克遜和傑森-基德就可以了,但事實是小牛後來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把傑森-基德、吉姆-傑克遜和賈馬爾-馬什本都交易走了,很顯然,打散球隊的根本原因不是這次桃色事件。
「衝冠一怒為紅顏」說法流傳甚廣的原因:
儘管吉姆-傑克遜失口否認,但是他也承認他在看到流言時心裡有點兒小得意:「哇哦,我居然被跟流行歌手聯繫起來了(託尼-布萊斯頓是7屆葛萊美獎得主)」。可以想見,面對甚囂塵上的風月流言,吉姆-傑克遜並不十分反感,所以也不會太激烈地闢謠。
至於故事的女主角託尼-布萊斯頓,她後來甚至發表了一個名為《秘密》的專輯,很顯然,這種桃色新聞的炒作對於歌手來說也有百利而無一害。
而圍觀群眾自然也對這樣的八卦非常感興趣。
於是,在群眾樂於吃瓜、同時當事人又沒有非常強烈闢謠意願的情況下,這則流言便流傳至今。
「3J」解體的真正原因:
既然「衝冠一怒為紅顏」是子虛烏有的,那麼就有一個問題有待解答了,「3J」解體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1996年11月(注意,是桃色流言發生前一個月),小牛主帥迪克-莫塔就批評過吉姆-傑克遜和賈馬爾-馬什本的自私:「他們之間從不傳球,也從不說話,他們非常非常不成熟。」而多年以後,在總結3J的關係時,迪克-莫塔表示:「『3J』最後又搞出來了第4個『J』---jealousy(嫉妒)。」
馬什本在回首往事時也說:「『3J』最後鬧成那個樣子是我職業生涯中最後悔的事之一,我們當時都太自我了」。
時過境遷,人到中年的「3J」都為當年沒有齊心協力開創一番事業而痛心疾首。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人生的殘酷就在於此。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內容,如果吧友們有想知道真相的類似「疑案」,也歡迎大家發在評論區,小編會以點讚數高為優先,去為大家調查清楚,大家下期再見!
(02HA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