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圓圓是我國歷史上與宋朝與李師師齊名的歌伎,因為在明末清初有許多文人詩家為她寫了著,如
《圓圓曲》《圓圓傳》,因此名聲大震。尤其是明清之際著名詩人吳梅村所述的一句 「衝冠一怒為紅顔」把吳三桂降清的原因全歸到她一個女子身上,這就使陳圓圓成為萬目所注的歷史關鍵人物了。
其實,歷史事實證明,當時的歷史過程遠非那麼簡單,有不少文人的記述嚴重失實 我國古代由於封建禮教思想的嚴重束縛,向來來有「女人禍國」 的偏見。吳三桂變節降清,引清兵入關,改變了幾百年中國的歷史面貌,有更複雜深刻的原因,不是一位女性所能擔負得了這個責任的。
其實,陳圓圓和明清之際那些著名歌伎一樣,有著悲慘受屈辱的命運,她一直受擺布,成為政治上討價還價的砝碼。
據載,她本名陳沅,字畹芬,江蘇武進人,大約生在明末天啟年間(1621——1627)。當時明王朝已內憂外患不保夕。陳圓圓的父親史稱是個做「驚閨」小買賣的,就是揺著波浪鼓的貨郎。但他平時喜好歌曲,因此自小陳圓圓也受到了父親一些影響。不幸的是,在圓圓不到10歲時父母就染病雙亡,圓圓由姨夫帶到蘇州一個戲班從藝。
圓圓生性聰慧,在戲班學得很快。12歲時便能上臺主演當時流行的《思凡》、《琴挑》、《出塞》、《拷紅》等名劇。這些戲,難度大,需演出各種各種人物之不同心理,圓圓應付自如出手不凡。很快就名聞江南了。吳梅村在《圓圓曲》裡描寫她「侯門歌舞出如花」,就是說她的容貌和演技都十分出眾。有一本《天香閣筆記》說她:每一登場,花明雪豔,獨出冠時,觀者斷魂。可見她的演技和美姿如何動人。
後來,陳圓圓又受到名家吳梅村的指教,詩文書畫也都有出色的成就。吳還自作主張,介紹圓圓和他的得意弟子冒闢疆相識,二人曾情投意合,彼此鍾情。在吳梅村等名家指引下,陳圓圓技藝更佳,在戲劇界技壓群芳。
但此時,明王朝已面臨最後崩潰。圓圓的命運也隨時勢而日衰。崇禎皇帝的田貴妃的父親田畹,為討好皇帝從江南選美進宮,供皇帝享樂。江南的歌伎自是難逃厄運。陳圓圓也在此列。1640年,陳圓圓被田畹帶回北京,本想送到崇禎宮中,但內外交困中的崇禎無心選美,於是他讓田畹將陳圓圓作為「禮物」送給當時正在鎮守東北邊疆的大將軍吳三桂。吳三桂久聞陳圓圓豔名,早想據為己有,但礙于田畹的朝中勢力,未敢輕動。
東北邊事形勢越來越緊,在崇禎不斷催促之下,田畹才不得不割愛將陳圓圓轉讓給吳三桂。據說,田畹還和吳三桂密談了一筆交易:田要吳保證京師一旦危險時首先保證田家的安全,才把陳圓圓交給他。吳三桂當然滿口答應。崇禎十六年(1643年)癸未,陳圓圓終於進了吳府,成為吳三桂的妾。
此時,已到明朝最後滅亡的前一年,內外形勢無比緊張。內有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已快打下西安,正準備由西向東挺進,威脅北京。關外則有女真建立的清,虎視眈眈,也不斷向山海關壓進。為了低於清兵入關,崇禎命吳三桂即刻開赴東北前線,為王朝效命。吳三桂不敢違抗聖命,家中又不許把陳圓圓帶走,怕皇上聽說吳三桂帶妾上路不專心打仗,硬是把陳圓圓留在了北京。《圓圓傳》記述此謀由吳三桂父親吳驤:「恐帝聞其子載圓圓事,留府第,不令往。」由此便是吳三桂與陳圓圓的一次長期離別,差點是生離死別。而由此也便引出一段「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
正當吳三桂鎮守山海關時,李自成大軍在西安建立了農民軍大順政權,接著揮戈東進,於1644年農曆三月十九日攻下了北京,明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大明王朝滅亡。起義軍在城裡對官僚貴族進行了嚴厲的鎮壓,勒令他們交出剝削百姓得來的錢財。吳三桂的家庭也未能倖免,陳圓圓隨同吳驤全家被拘禁起來。為了籠絡吳三桂歸順農民軍,李自成對吳家暫時手下留情,未加任何殺戮,同時命人到吳三桂出說降。吳驤此時已表示向李自成政權投誠,並願意說服其子也來歸降。但事情並沒有向他們相像的方向發展。
據《圓圓傳》記載,李自成進軍北京,李自成也久聞陳圓圓豔名,便下令逼圓圓進宮。圓圓給李自成演唱了吳歌后留在李自成宮中。
又一說是陳圓圓為李自成大將軍劉宗敏所得,成為他的妻妾。一般來說封建文人寫農民起義軍歷史時,都大肆歪曲。上述史實,也可能有所出入。但從當代史學家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的說法來看,農民勝利後的最後腐化,卻是不可避免的。陳圓圓被擄進宮中,可能是事實。《圓圓傳》的作者陸次雲還記載說,北京被李自成佔領後,吳三桂曾派偵察去京打聽過他家的事兒:「詢之曰:『吾家無恙耶?』曰『為闖籍矣。』曰『吾至當自還也。』」又一偵者至。曰:『吾父無恙耶?』曰『為闖拘系矣。』 曰:『吾至當即釋也。』又一偵者至。曰『陳夫人無恙耶?』 曰:『為闖得之矣。』三桂拔劍斬案曰:『果有是,我從若耶』!」於是不再投降起義軍。
三次諜報,前兩次吳三桂都不在乎,認為李闖王抄了他的家抓了他的父親,只要他一降,農民軍自然會退還他家的財產和釋放他的父親。唯獨問道陳圓圓被闖王所得,不由得用劍砍了桌子,其結果是向北歸降了清兵,最後與清兵勾結一起,一同在山海關打敗李自成,迫使李自成退出北京城,引清兵入關。這就是吳梅村《圓圓傳》所寫的「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的來源。
另據記載,當時吳三桂還大喊大叫一句:「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兒,何面目見人耶?」以上所說,都沒有正史根據,只能作為傳言。
在降清同時,吳三桂給父親寫了一封訣別信,責備父親不該投降起義軍。他的書信和降清行為,迫使農民軍不得不處死吳全家三十多口。據《圓圓傳》記載,陳圓圓獨未被殺,是因為自己向闖王申述利害,說如果殺了她,吳三桂定不會幹休。這當然是不可稽信的小說家言。據另一些不同的記載綜合敘述的情況分析,很可能在亂中陳圓圓機警地從宮中逃到民間,暫時隱藏起來,因此沒有被殺。為此,農民軍曾到處搜索陳圓圓,但始終未能找到,因此《圓圓曲》中才有:「遍索綠珠同內弟,強呼絳樹出雕欄」的說法。這「綠珠」「絳樹」都是魏晉南北朝明姬美姝的名字,用來比喻陳圓圓,「內弟」是指和她一起出逃的女伴。
吳三桂索引清兵大軍於1644年5月入住北京城。當時吳三桂吞併盧溝橋,和撤出北京的農民軍做最後一戰。吳三桂十分關心在北京城裡的圓圓的下落,曾派專人打聽。最後,終於找到了她。
後來吳三桂為清朝南徵北戰,成為大清江山奠基的大功臣。清廷尊他為平西王,封地雲南。陳圓圓也成為了「王夫人」,後來封為王妃。
雲南省昆明巖泉風景區
後記
陳圓圓經此浩劫,已對世事看淡,且對吳三桂降清頗有看法,在當時西南反清復明的勢力影響下始終希望吳三桂能舉起反清復明的大旗。相傳她經常給吳三桂唱當年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來啟示他。但吳三桂為表效忠清廷在中緬邊界出兵捕獲了最後一個南明小皇帝朱由榔,並處死了他。陳圓圓對此很不滿,認為吳三桂從此留下了千古罵名。
三桂反覆無常,1671年自恃功高,聯合尚可喜、耿繼茂在東南謀反,史稱「三藩」。陳圓圓堅決反對吳三桂的做法,曾力勸,吳一意孤行。陳圓圓預感不妙,決定削髮為尼,自伴青燈,在吳三桂的勸說下,她未削髮,卻帶髮修行,並從此拒絕與吳三桂相見。
1673年,吳三桂稱帝反清,陳圓圓在雲南五華山畔一座古寺中服毒自盡。
1678年吳三桂兵敗,死于衡陽。吳家遭滅門。
關於陳圓圓的歸宿,歷史上另有說法,清朝《平吳錄》說,陳圓圓在清兵攻破昆明城後,和吳三桂的正妻郭皇后一起上吊自殺,或絕食而死。但人們寧願相信這一代名伎隱居尼庵的說法,所以在昆明一直傳說她的墓地在昆明市外的商山寺。20世紀80年代有史學家又新說,認為她的墓在今貴州岑鞏縣,墓碑大書陳圓圓幾個大字,碑文記載了陳圓圓當年遠逃至此隱居,善終而死。究竟那種說法是真的,至今尚是個歷史之謎。這麼多傳說,說明了後來人對這位命運多舛的一代歌伎,是頗為同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