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土地資源比較豐富,農民在土地上種植作物,也可以發展種植業或是養殖業,創造一定的效益,這也是城市沒辦法比的優勢。以前在農村生活,經常聽到一句話:「生活要想過得好,豬牛羊禽少不了」,雖然是一句順口溜,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在農村地區,只是依靠種地獲得較高的收入比較困難,像糧食每年的價格都擺在那裡,上漲的空間有限。
在農村要想獲得較高的收入,發展養殖業就是一條增收的途徑,除了傳統的豬、雞、羊等養殖項目外,一些水產品特種養殖這幾年也火了起來。水產品養殖的條件要高一些,首先是要有水資源環境,養殖戶還要掌握一定的技術,如果市場行情比較好的情況下,經濟效益也要高得多。目前國內養殖最多的就是魚類、牛蛙、石斑魚、黃鱔、小龍蝦、泥鰍等品種,像去年的時候,養殖產量達到了上百萬噸的種類就有很大,可見水產品的需求量有多大。
就拿泥鰍來說吧,前幾年在市場比較火爆,在農村地區,每年到了夏天的時候,就有農民去池塘或是河裡捕撈泥鰍,像這些都是在野生的環境下生長,屬於生態泥鰍,在市場上賣的價格比較高,大一些的規格一斤賣到了20元以上。由於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野生的泥鰍越來越少,根本就沒辦法滿足市場需求,這也就催生了一些農民從事泥鰍人工養殖。
我的表哥就在江西上饒地區包了幾畝池塘養殖泥鰍,至今已有6年多的時間,前幾年行情比較好的情況下,除去養殖所花的成本,一年純利潤都有10萬以上。但由於這兩年養泥鰍的人越來越多,在市場上沒有一定的競爭力,利潤也在開始下降。特別是今年,一場疫情對於養殖戶造成很大的打擊,市場需求量急劇下降,導致塘口的泥鰍滯銷。
「今年上半年泥鰍的市場行情不好,就減小了飼養規模,基本上只能保本,如今到了年底,泥鰍的市場行情還沒有回暖,塘口的泥鰍已經長大,也不知道要不要捕撈上市」,在泥鰍養殖塘口的表哥一臉愁容,面對要上市的泥鰍,根本就拿不定主意。據表哥介紹,在產地有很多人養殖泥鰍,11月份的時候,大概上市了18萬斤泥鰍,可是拉到當地的水產批發市場,根本就賣不動,想批發出去很難,基本只能小批量慢慢零售。市場行情不好,還有7萬斤在冷庫積壓。
像去年年底的時候,泥鰍在市場上的需求量比較大,到了年底之後,餐飲行業的生意比較火爆,請客吃飯的人比較多,一些酒店和餐館就會大量購買泥鰍。但是今年年底的行情讓養殖戶很意外,至今還沒有回暖,從產地的市場行情來看,商品泥鰍的價格一降再降,已經跌破了10元一斤,而且根本就沒有上漲的趨勢。這還是市場價格,在塘口的收購價也就只有5~8元一斤,很多的養殖戶表示扛不住了,再這樣降下去就要虧本。
泥鰍在市場上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水產品,營養價值比較高,被大家稱為「水中人參」,沒想到今年年底的市場行情這麼差。一方面是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集中上市以後供過於求,另一方面天氣比較寒冷,增加了運輸成本,消費者的購買量就降了下來。
對於『18萬斤泥鰍賣不動,還有8萬斤在凍庫,價格一降再降,扛不住了』這一話題,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