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誰才是歷史上的」千古一帝」?眾說紛紜,見仁見智。筆者認為評論一個皇帝的歷史地位,主要看兩方面。第一,是在當時歷史環境下的功業。第二,是對後世至今的影響。還有兩個切忌。第一,切忌開天眼,用上帝視角,站在21世紀的角度去看待歷史問題。第二,切忌用小格局的道德眼光去揣摩帝王之術。基於以上的準則,我會陸續介紹筆者心中的千古一帝候選人。
唐太宗李世民篇
一、生平簡述
李世民(598—649年),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聰明果斷,擅長騎射。少年從軍,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拜右領軍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領兵攻破長安,拜尚書令、光祿大夫,受封秦國公、趙國公。唐朝建立後,領兵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立下赫赫戰功,拜天策上將,封秦王。設立文學館,籠絡四方人才。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隱太子李建成和巢剌王李元吉,冊立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號貞觀。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徵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與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獲得尊號「天可汗」,為唐朝後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礎。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諡號文皇帝(後加諡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葬於昭陵。
二、主要功績
1.南徵北戰。李世民的很多功績都體現在軍功上。自武德元年(618年)起,李世民親自參與四場大戰役。第一,擊破薛舉,淺水原之戰平定隴西薛仁杲(薛舉之子),剷除了唐朝來自西方的威脅。第二,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第三,虎牢之戰,一舉殲滅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第四,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2.貞觀之治。李世民以亡隋為戒,自我克制欲望,囑咐臣下莫恐上不悅而停止進諫,勵精圖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在經濟上,薄賦尚儉,為政謹慎。文化上亦致力復興文教,令隋末動蕩之局得以穩定下來。至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達到三百八十萬戶。
3.徵討四方。在對外軍事上,李世民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由是唐朝聲威遠播,四方賓服。因此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
4.民族政策。唐朝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這個始於唐太宗李世民的認識和思想。他說,「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內,皆朕赤子。」李世民有處理好民族關係和中外關係的仁和寬厚的胸懷。在這種思想和胸襟指導下,貞觀時期推行了十分開明友善的民族關係和中外關係政策。
三、後世影響
1.從諫如流。李世民留給後世最大的閃光,並不是軍功,而是耳熟能詳的納諫。他以隋煬帝拒諫亡國為戒,即位後盡力求言。他把諫官的權力擴大,又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其中魏徵(徵)廷諫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臺的狀況。又如王圭、馬周、孫伏伽、褚遂良皆以極諫知名。晚年的李世民因國富民強,納諫的氣度不如初期,偶爾也發生誤殺大臣的遺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納言的風範。後世王朝的君臣,無不以唐太宗的納諫如流和魏徵的直諫作為自己的榜樣。
2.天可汗的「威儀」。這裡的威儀是褒義詞,李世民的民族政策深刻影響了後世各個朝代。恩威並施,胡漢互融。唐朝之後,少數民族政權和周邊王朝往往需要中原王朝的冊封,才能獲得合法性,如越南和朝鮮等。開明友善的民族政策和制度在唐代的長期實施,大大減少了漢族和少數民族間的隔閡,增強了各民族間的廣泛互補和血肉融合,實現了多民族共同發展進步的宏大局面。正是在唐代,中華民族新的代稱,「唐人」形成,奠定了現代中華民族的基礎。
以上就是今天要講的全部內容。誰才是歷史上的」千古一帝」?眾說紛紜,見仁見智。唐太宗李世民,少年英武,天策上將,徵伐四方,愛民如子。司馬光有雲,「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筆者認為,唐太宗李世民在開創性和開拓性上不如秦始皇、漢武帝,唐朝制度也基本沿襲隋朝。玄武門之變爭論了千年,至今仍然頗具爭議。但筆者認為,大政治不拘小節,不能以小格局的道德去揣摩帝王之術。唐太宗李世民從善如流、天下一家的胸懷,天可汗的威名,再加上絢麗大唐在歷史上的濃重筆墨,足以使李世民成為歷代文人墨客交口稱讚的皇帝,文治武功的天花板。
這是「千古一帝」系列的最終篇。誰是「千古一帝」?見仁見智而已,每個讀者心中各自有一個「史記」。至於筆者心中的答案,恐怕得按歷史的先後順序排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