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打造種業發展加速器!《農民日報》頭版頭條聚焦貴州「南繁...

2020-12-27 天眼新聞

12月24日,農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用心打造種業發展加速器——貴州「南繁」科研育種工作紀實》,報導始於20世紀60年代的貴州省南繁科研育種工作,經歷一甲子時光流逝,一代又一代農業人將青春的汗水灑在這片熱土,薪火相傳。他們既是南繁事業的建設者,同時也見證了貴州南繁基地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歷程。他們選育了47個國家級審定品種、511個省級審定品種,累計推廣應用面積達13841.5萬畝,新增經濟效益108.64億元。南繁已成為貴州農作物育種應用研究與基礎研究的重要基地。天南地北的「南繁人」在這裡灑下汗水收穫成功的同時,延長了寶貴的科研生命,更孕育了激勵後人的「南繁」精神。具體報導如下:

這是一片充滿陽光的神奇土地,四季都有播種、耕耘與收穫的美景;天南地北的「南繁人」在這裡灑下汗水收穫成功的同時,延長了寶貴的科研生命,更孕育了激勵後人的「南繁」精神。  始於20世紀60年代的貴州省南繁科研育種工作,經歷一甲子時光流逝,一代又一代農業人將青春的汗水灑在這片熱土,薪火相傳。他們既是南繁事業的建設者,同時也見證了貴州南繁基地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歷程。他們選育了47個國家級審定品種、511個省級審定品種,累計推廣應用面積達13841.5萬畝,新增經濟效益108.64億元。南繁已成為貴州農作物育種應用研究與基礎研究的重要基地。  隆冬時節,迎著海南的熱風,記者走進位於海南省樂東縣九所鎮的貴州南繁基地,探尋貴州「南繁人」的苦辣酸甜。  歷時5載,貴州首獲南繁項目用地總體規劃批覆  「南繁南繁,又難又煩。」曾經流傳在南繁基地的這句話道出了個中艱辛。「那時的條件非常艱苦,沒有電、沒有自來水、沒有食堂,洗澡、洗衣服要到井臺排隊打水,一群人搭了一個簡易鍋灶燒水、做飯,柴火還要上山砍,生活極其不便。」在貴州南繁樂東基地,70多歲的原貴州省種子管理站站長王樹倫來到南繁工作已近50年。如今,他依然堅守崗位,每天都要到基地查看作物長勢。  王樹倫說,直到2002年,貴州省政府用省級財政資金在三亞市東河區海螺村建設160畝水稻育種基地,並在三亞市購置民房將其改造成南繁服務工作站,貴州才真正有了一個穩定的南繁育種基地。

今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了第二批60個國家林業和草原長期科研基地名單。由貴州省林業局推薦申報的「貴州山地澳洲堅果育種長期科研基地」成功入選國家林業和草原長期科研基地。(資料圖)

近年來,貴州省高度重視南繁工作。2016年6月,貴州省政府發布《貴州省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規劃(2015-2025年)》,標誌著貴州南繁全面步入規範化、現代化發展新階段。  規劃頒布當年,貴州省就設立貴州南繁育種管理中心,明確了相應的機構、編制和工作職責,為提升南繁服務質量提供了組織保障。第二年,貴州省種子管理站在海南設立南繁基地建設指揮部,負責協調南繁基地建設有關工作,幫助南繁科研育種單位協調用地、水電、種植鑑定,協助辦理植物檢疫、轉基因檢測等工作。  三年多的時間,在貴州省種子管理部門的推動下,貴州省南繁樂東基地、貴州旱作南繁育種基地、貴州水稻種質創新育種基地、遵義市南繁育種基地4個基地面積共計1135.08畝,全部納入國家南繁育種核心區永久保護,徹底解決了南繁科研用地不穩定問題。  這是一片充滿陽光的神奇土地,四季都有播種、耕耘與收穫的美景;天南地北的「南繁人」在這裡灑下汗水收穫成功的同時,延長了寶貴的科研生命,更孕育了激勵後人的「南繁」精神。  始於20世紀60年代的貴州省南繁科研育種工作,經歷一甲子時光流逝,一代又一代農業人將青春的汗水灑在這片熱土,薪火相傳。他們既是南繁事業的建設者,同時也見證了貴州南繁基地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歷程。他們選育了47個國家級審定品種、511個省級審定品種,累計推廣應用面積達13841.5萬畝,新增經濟效益108.64億元。南繁已成為貴州農作物育種應用研究與基礎研究的重要基地。

貴州刺梨(資料圖)

隆冬時節,迎著海南的熱風,記者走進位於海南省樂東縣九所鎮的貴州南繁基地,探尋貴州「南繁人」的苦辣酸甜。  歷時5載,貴州首獲南繁項目用地總體規劃批覆  「南繁南繁,又難又煩。」曾經流傳在南繁基地的這句話道出了個中艱辛。「那時的條件非常艱苦,沒有電、沒有自來水、沒有食堂,洗澡、洗衣服要到井臺排隊打水,一群人搭了一個簡易鍋灶燒水、做飯,柴火還要上山砍,生活極其不便。」在貴州南繁樂東基地,70多歲的原貴州省種子管理站站長王樹倫來到南繁工作已近50年。如今,他依然堅守崗位,每天都要到基地查看作物長勢。  王樹倫說,直到2002年,貴州省政府用省級財政資金在三亞市東河區海螺村建設160畝水稻育種基地,並在三亞市購置民房將其改造成南繁服務工作站,貴州才真正有了一個穩定的南繁育種基地。  近年來,貴州省高度重視南繁工作。2016年6月,貴州省政府發布《貴州省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規劃(2015-2025年)》,標誌著貴州南繁全面步入規範化、現代化發展新階段。  規劃頒布當年,貴州省就設立貴州南繁育種管理中心,明確了相應的機構、編制和工作職責,為提升南繁服務質量提供了組織保障。第二年,貴州省種子管理站在海南設立南繁基地建設指揮部,負責協調南繁基地建設有關工作,幫助南繁科研育種單位協調用地、水電、種植鑑定,協助辦理植物檢疫、轉基因檢測等工作。

貴州辣椒(資料圖)

三年多的時間,在貴州省種子管理部門的推動下,貴州省南繁樂東基地、貴州旱作南繁育種基地、貴州水稻種質創新育種基地、遵義市南繁育種基地4個基地面積共計1135.08畝,全部納入國家南繁育種核心區永久保護,徹底解決了南繁科研用地不穩定問題。  日前,海南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正式復函同意樂東貴州南繁項目用地總體規劃局部調整方案,標誌著貴州南繁樂東基地成為海南省325家南繁單位中第一家全合規推進建設的基地。  「從2015年6月,與樂東九所鎮抱旺村民籤訂《農村耕地集中流轉承包合同書》,到正式獲得用地總體規劃批覆,貴州南繁樂東基地歷時5載,兩任分管農業副省長數次赴基地調研落實具體問題,財政投入6100萬元,終獲合法合規身份,為全國其他南繁基地樹立了樣板。」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局長周澤雄這樣評價。  周到服務為南繁人解後顧之憂  每年10月,「南繁人」都會像候鳥一樣遷徙到海南,開啟一年一季的南繁科研育種工作,他們胸中懷揣夢想,甘於奉獻,樂此不疲。  同樣,貴州省種子管理站的幹部職工也如期而至,在海南開始新一輪駐點服務工作。他們把「南繁人」當作家人,把他們的事當自己的幹,每當「南繁人」遇到困難時,你總能看到他們那熟悉的身影,周到的服務。

貴州萬壽菊豐收(資料圖)

「實現南繁駐點工作制度,每輪駐點時間不少於20天。」貴州省種子管理站工作人員李恩宏告訴記者,駐點的目的就是要為「南繁人」服好務,解決他們棘手的問題,使其沉下心來一心一意搞科研。  「以前我們沒有依靠,有事只能自己解決,現如今駐點工作人員就是我們的依靠和保障。」貴州紅纓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塗佑能說。  今年10月,貴州南繁樂東基地正式投入使用,22家南繁科研單位全面入駐。為確保基地日常運作,前期在與入駐單位座談、徵求相關部門意見的基礎上,探索建立共商共管運行機制。  「由入駐單位組建基地共管委員會,設立共管帳戶負責管理相應的費用收支,基地運行產生的相關費用由入駐單位共同承擔。」共管委負責人朱永鵬介紹,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著辦,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好基地的每一寸土地。  「有塊穩定的育種基地,就等於是育種人有了一個穩定的家。」來自畢節市七星關區的惠農玉米育種專家王華介紹,今年,他的團隊成為首批免費入駐樂東基地的科研育種單位,終於不用再東奔西走到處找土地,支付高昂的土地租金了,同時也節約了寶貴的時間。  為了讓南繁單位實現「不跑路」就能輕鬆辦理各項業務,貴州在全國南繁省份中率先開啟線上南繁備案,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得到了南繁科研單位和專家的好評。  「南繁人」的衣食住行都是遠在千裡之外的貴州省農業農村廳關注的焦點。為了解決「南繁人」住的問題,貴州省在九所鎮購置了30套南繁育種專家公寓,今年年底就能交房。  只要有時間,「南繁人」總是要到小區去轉轉,看看他們的「新家」。看著房子一天天蓋起來,再想想現在住的貨櫃房,心中充滿著感激。  「有『娘家』作後盾,貴州南繁一定會在海南綻放出絢麗的光彩。」育種科研人員餘常水說。  讓生命在追趕太陽中延伸  「南繁不僅縮短了育種周期,更是延長了科學家的科研壽命,我們的生命在追趕太陽中延伸。」王樹倫說。  王樹倫告訴記者,一個新的農作物品種的選育一般需要8代-10代,在內地,冬季不能從事大田科研生產,一年只能完成一代,育種周期為8年-10年;而在海南「南繁」基地,一年可以完成2代-3代。因此,內地的品種選育冬季到海南來增加1代-2代,整個周期可縮短為3年-5年。  為了加快「南繁」育種速度,一代代農業科學家,每年都要在「南繁」的田間地頭勞作半年之久,在他們身上體現出「只爭朝夕,甘於吃苦、不懼失敗、勇於創新」的精神。

資料圖

「頭上烈日曬,地上溼氣蒸。」個人育種者雷應勇對記者說:「過去說軍人是最可愛的人,但我要說『南繁』隊員更是最可愛的人。」  三亞地處熱帶,在太陽底下站上3分鐘,準能把人烤出一身大汗。正午時分,是一天最熱的時候,恰好是農作物揚花授粉的最佳時期。這時你可以在玉米地裡、水稻田中、辣椒地裡,看見三五成群的育種隊員們就像勤勞的蜜蜂,精心地為農作物助花授粉。夜裡十點多,育種隊員仍在稻田裡借著月光數著稻穗的顆粒。我看,沒有多少人能吃得下這個苦。  雷應勇說,這些頭頂烈日、肩挎水壺、餓了啃一口饅頭、渴了喝一口水的育種隊員,有的可能是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但也不乏年過六七旬的老專家、老教授。  在基地,貴州省農科院品種資源研究所的陳鋒騎著電瓶三輪車、頭戴遮陽帽、胳膊上套著冰袖急匆匆地趕來,走近一看,這位年近50歲的人皮膚曬得黝黑,笑嘻嘻地直說不好意思,這些年在海南都被曬成「海南人」了。  據陳鋒介紹,20世紀90年代初,大學畢業後他就一直從事南繁育種工作。談及初次南繁的經歷,他至今記憶猶新。「剛到海南那會兒,尋找合適的科研基地很難,住宿條件也很差,化肥農藥機械啥都缺。」慢慢地,南繁的條件變好了。「拿灌溉來說,一開始是兩人提水,之後有了小型抽水機,後來是溝灌,如今有了滴灌,手機APP上簡單的操作就能輕鬆解決澆水問題。」  「青春的大好時光在育種與南繁中流逝、半生的生活工作與南繁息息相關,從一個毛頭小夥兒到兩鬢斑白,離工作退休的時間沒幾年了,但作為一個育種人,南繁的路對我來說還很長。」育種專家任洪從事南繁工作至今已有33個年頭,30多年來,他始終堅守在南繁一線,冬天大部分是在海南度過,在海南過春節的時間佔了一半以上,同家人總是聚少離多。  像王樹倫、雷應勇、陳鋒這樣的貴州農業科研工作者在南繁基地還有很多。目前,共有來自全省超過30家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技術推廣及種業機構,近300名科技人員從事南繁工作,他們在這塊熱土上辛勤耕耘,不斷成長。  南繁為貴州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添動力  糧食,從來都不只是飯碗問題;種業,也不僅僅是一個產業,它是農業大國的重要基石,是農業發展的核心,甚至是一個國家的安危所系。  再過100來天,貴州進入播種的季節,而1000多公裡外的海南,育種專家們繁育加代的種子則開始收穫。通過南繁,今年,他們又選育出了一批適合西南地區種植的新品種。  多年來,貴州眾多育種單位在海南從事南繁工作,南繁任務從初期的繁殖雜交種轉變為如今的品種選育、材料擴繁和加代、種植鑑定、繁(制)種等工作。如今,南繁已經成為農作物品種選育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對豐富貴州農業作物種質資源、保障農業生產用種安全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在南繁基地看到選育什麼品種,就決定著貴州農業產業發展的方向。」貴州省農科院副院長陳澤輝說,南繁成為貴州產業結構調整的風向標。

威寧馬鈴薯(資料圖)

農業生產要高產優質必須要「良種、良法、良田、良態」相配套,其中良種是關鍵。貴州種植的農作物品種中70%以上都經過了南繁基地的培育,從雜交水稻、高產玉米到辣椒、高粱、薏仁……一個又一個農業奇蹟在這片溫暖的土地上被創造。作為貴州優良種子的搖籃,貴州南繁基地建設日益得到省裡重視。  近年來,圍繞貴州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結構調整風生水起,尤其是省裡決定推進十二個重點農業特色優勢產業,辣椒、蔬菜、薏仁等特色產業也逐漸成為南繁工作重點。  作為貴州酒用高粱的代表,塗佑能培育的紅纓子酒用高粱累計推廣種植面積1500萬畝,總產值600億元以上,農戶純增收50億元以上。  任洪說,他的團隊選育審定的玉米品種20餘個,育成的骨幹自交系組配品種在西南地區年推廣應用面積在500萬畝以上。  「貴州南繁基地是貴州種業的一張金質名片,它不僅展示了貴州科研育種成果和引領了貴州產業發展方向,同時也是增進與全國其他育種單位學習交流的平臺。」貴州省種子管理站站長高捷說,貴州雖然在水稻育種上與全國先進省份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旱作尤其是特色作物選育上卻具有一定優勢。隨著南繁科研深入開展,聯合攻關機制的引入、成果轉化平臺的建立,取長補短,育種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貴州種業將開啟嶄新的篇章。  劉久鋒

來源 農民日報  編輯 張良勝  編審 楊儀 楊韜

相關焦點

  • 南繁近水月 海南何得之
    借南繁專家培養本地農業人才  將南繁科研人員作為海南人才資源庫  「新品種、新技術在海南推廣慢,很大原因是農民觀念改變滯後。」全國人大代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南林鄉羅葵村黨支部書記林美娟坦言,海南很多農民都沒有出過門,受教育程度低,學新技術能力差、接受新事物時間慢。  農業的發展,需要人才支撐。
  • 《農民日報》今日頭版頭條關注貴州:決勝全面小康 勞務就業見真章
    農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貴州:決勝全面小康 勞務就業見真章》,報導貴州作為脫貧攻堅主戰場、勞務輸出大省的貴州,年初以來,在分區分級精準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時,堅持「輸血」與「造血」並舉,把穩定農民及農民工就業作為重中之重,全力穩就業保民生,確保如期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
  • 丹麥奧爾堡大學、北京華凱世紀等入駐南繁科技城!
    這些項目將聚焦科研育種、人工智慧、檢測技術、高新技術等領域進行深度探索及開發,聚焦平臺載體建設,提升產業動能轉換,優化產業結構,助推海南自貿港的穩步建設。廣州區域公司副總經理金茂三亞總經理李嶸(左三)參加籤約儀式目前,三亞南繁科技城已經吸引了一大批科研院所及企業單位:中國科學院海南種子創新研究院、三亞南繁種業科技眾創中心等項目已動工
  • 昌江南繁產業科技示範園加快建設 農產品加工及冷鏈物流設施年底...
    這幅造型吸睛的建築效果圖,是位於昌江黎族自治縣循環經濟工業園太坡園區內的昌江南繁產業科技示範園。該項目自今年4月下旬動工以來,施工單位正通過加大人手和設備投入,逐漸將效果圖變為現實。  8月28日,海南日報記者來到昌江南繁產業科技示範園項目工地,只見工人正在緊張施工,效果圖上的3棟樓正開挖地基,圓頂建築中的兩座已完成環型圓柱、環梁等主體結構施工,下一步準備安排鋼結構屋面梁安裝,冷藏庫則正進行地下土方施工。  「效果圖裡的圓頂建築物為示範園一期工程,包括毛豆、地瓜等農產品加工廠房、倉儲、冷庫及冷鏈物流配套區。」
  • 金茂成為三亞南繁科技城建設主力 產城融合提升城市能級與人居品質
    2020 年,《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發布實施,三亞崖州灣科技城作為海南自由貿易港的重點園區,將重點打造「一港三城一基地」,即南繁科技城、深海科技城、科教城南山港和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 壽光| 蔬菜種業現狀如何?打造「中國蔬菜種業矽谷」該怎麼做?
    面對國內外蔬菜種業激烈的市場競爭,壽光蔬菜種業的現狀如何?如何規範和促進壽光蔬菜種業的發展、提高其競爭力?1998年12月3日,壽光先正達種子有限公司成立,標誌著世界領先的跨國公司開始進駐中國種業市場。
  • 3位院士將參加海南自貿港種業發展論壇
    3位院士將參加海南自貿港種業發展論壇該論壇將於明日在三亞舉行本報三亞10月28日電(記者 周月光 見習記者高懿)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省農業農村廳會同三亞市政府等單位將於
  • 全心全意做農民致富帶頭人── 記全國勞動模範、天津金世神農種業...
    近日,天津金世神農種業有限公司格外熱鬧,客戶紛至沓來。剛剛獲得全國勞動模範殊榮的公司總經理張全,熱情接待著來津考察的海南農墾公司一行,雙方籤訂了合作意向書。 張全生長在農村,他對土地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 江蘇大豐制種基地建設助推種業經濟
    今年以來,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主動策應大循環、雙循環的發展新格局,主攻種業經濟,高質量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大豐區地處江蘇中部,全國絕大部分雜交稻可在本地制種,所繁的常規稻麥,可種植南到上海、浙江一線,西到安徽、河南一線,北到山東一線,基地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集約化、信息化程度高,在國內具有較強的區域特色優勢。
  • 風禾盡起絲路情 現代種業禾中夢
    作為本屆種業博覽會的承辦單位之一,禾中集團在酒泉傾力打造的種業航母——中國酒泉種子產業園,一直以來受到各級領導及種業界同仁的高度關注。劉信副書記表示,禾中是一家有家國情懷和社會擔當的企業,網際網路+現代農業的深度融合,為農業企業發展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樣板;種子產業園建築理念新穎,設計風格獨特,功能涵蓋全面,產業鏈條完善,為酒泉種子育、繁、推一體化建設創造了條件;種子展覽館農業元素豐富,文化底蘊深厚,科技含量充沛,生動形象地展示了從遊牧文明、農耕文明、工商業文明到網際網路文明的發展歷程,展示了種子的起源、發展、變革、交易全過程
  • 未來5年,我國種業如何發展
    力爭3年內完成現有種質資源登記任務,培育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主體、著力打造3類企業主體,突出152個制種基地縣為骨幹的「國家隊」作用、打造國際化高水平現代種業創新高地……一系列數據裡,我國現代種業發展藍圖日益清晰。
  • 科學網—「揚大力量」打造現代種業新高地
    揚州大學農學院教授霍中洋在這裡大力推廣種植優良食味水稻南粳9108,並為它量身定製優質高產水稻養分「四因」精準診斷與簡化高效施用技術。這將助力園區糧食生產省工節肥、優質增效。 良種是農業的「晶片」,良法是農業的「軟體」。打造現代種業高地,良種和良法缺一不可。
  • 精彩芙蓉 揚帆自貿② | 隆平高科、隆平發展:構建種業發展新格局
    即日起,隆平高科技園與星辰在線聯合推出《精彩芙蓉揚帆自貿》融媒體系列專題,以融媒體形式聚焦芙蓉區如何以更高水平雙招雙引重塑對內對外開放新優勢,展現具有鮮明芙蓉辨識度、讓人眼前一亮的標誌性成果,全方位展現芙蓉上下爭先創優、克難攻堅,奮力交出精彩的芙蓉自貿實踐。
  • 今天,寧波日報頭版頭條關注北侖!
    今天,寧波日報頭版頭條關注北侖!△今天(12月18日),寧波日報頭版頭條刊發文章《打造全市「金融服務製造業示範園區」北侖:金融「活水」澆灌先進位造業》打造全市「金融服務製造業示範園區」北侖:金融「活水」澆灌先進位造業
  • 與億萬鄉親喜迎全面小康——寫在《農民日報》創刊40周年之際
    △1992年1月27日,《農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報導《八百公裡跟車記》往昔歲月曆歷在目,點點滴滴匯聚成河。40年來,推動改革、替農民說話,成為農民日報義不容辭的職責,更是義無反顧的擔當。從在全國首次提出「糧食深加工轉化」思路,到最早提出「農業產業化經營」概念,從最先創辦《鄉鎮企業》專刊支持鄉鎮企業發展,到最早關注「菜籃子工程」,從「農業與科學」被評為受歡迎欄目,到聚焦一大批「三農」戰線先進典型……40年來,農民日報緊扣農業產業化、機械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信息化、智能化、數位化的發展脈搏,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等一系列農業變革,禮讚先鋒模範,謳歌生動實踐,在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上
  • 楊凌:開啟種業研發「趕超模式」
    「種業,是農業的晶片。」作為剛任命的楊凌種業創新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康振生教授的開篇詞,介紹了種業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儘管我國種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世界上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康振生說,種業育、繁、推脫節,總體科研投入低等一系列問題,加之近兩年來國際形勢變化莫測,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種源「卡脖子」問題可能隨時發生,中國種業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
  • 種業深度研究:乘轉基因之風,國內種業加速整合發展
    歷經多次收購、兼併和分拆之後,孟 山都公司聚焦於農業業務,並且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對全球種業領域公司進 行收購。 孟山都於 1981 年將生物技術確定為公司的戰略研究核心。乘著全球轉基 因科學發展的東風,孟山都科學家於 1982 年首次在基因上改變了植物細 胞。依靠兼併收購,孟山都向種業生產研發領域大舉邁進。
  • 海通證券:科技興農 種業受惠最為明確
    政策推動面上:《關於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和《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對於種業戰略性地位的認可、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明確的分工、以及種子企業進行生產和銷售門檻的確定,都將加速催化種業的深度改革。農業部種子管理局成立之後,後續細化扶持政策出臺的預期更為強烈,對行業變革的推動也將愈發提速。
  • 從助力脫貧到服務小微:貴州銀行鑄就 「用心」品牌這些年
    從2012年10月成立至今,貴州銀行的品牌形象,逐步深入人心。成立之初,貴州銀行的品牌定位是「貴州銀行,貴州人民自己的銀行」。為了充分調動貴州銀行每一個條線、每一個員工的積極性,讓員工在各自的崗位上恪盡職守、精益求精,2017年貴州銀行成立五周年時,提出了打造「用心」的銀行概念。
  • 2015種業,育種家們要幹啥?
    同時,京農科728和MC812等作為黃淮海北部區域適宜籽粒直接機收和抗旱節水品種將進行重點示範,共同促進我國玉米種業的發展,為我國玉米種業和整個玉米產業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為我國種業下一步的戰略發展提出了更高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