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林子人編輯 | 黃月1
因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新一輪反種族主義運動持續至今,其影響力蔓延至影視行業,令多家影視娛樂公司和業內人士開始重新評估過去的影視作品是否存在種族主義或少數族裔角色代表性不足的問題。6月10日,流媒體HBO Max宣布將暫時下架奧斯卡獲獎影片《亂世佳人》,日後重新上架的版本將附上補充說明,向觀眾解釋美國南北戰爭時期被奴役的南方種植園工人所面臨的歧視和不公問題。
這部上映於1939年的電影長久以來被視作好萊塢電影史上的典範之作,今年奧斯卡頒獎典禮結束後,川普曾因不滿韓國影片《寄生蟲》獲得最佳影片獎,聲稱《亂世佳人》才算佳片。然而這部電影的確存在對黑人處境和奴隸制的過度美化,以及歌頌「老南方」生活的問題。6月8日,《為奴十二年》編劇約翰·萊德利(John Ridley)在《洛杉磯時報》發表專欄文章批評《亂世佳人》稱,「這是一部歌頌南北戰爭前南方生活的電影。這部電影雖然沒有忽視奴隸制的恐怖,卻僅僅停留在延續一些讓有色人種深感痛苦的刻板印象上。」
鑑於《亂世佳人》的突出歷史地位,HBO Max的這一決定幾乎立刻引爆了輿論場,在中國也不例外——迄今為止《亂世佳人》的豆瓣評分為9.3,在豆瓣電影Top250中名列第29。許多網友認為,讓該電影下架是一種價值觀審查,是妨礙藝術創作自由、過度講究「政治正確」的表現。
事實上,近年來好萊塢越來越頻繁地因頑固的種族歧視成為眾矢之的。隨著時代發展,人們的價值觀也在發生改變,在美國現有的社會環境下,人們對「多元性」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不可避免地導致人們用一種與以往不同的濾鏡來審視經典作品,近年來《亂世佳人》也因此面臨諸多批評。2017年,在維吉尼亞州夏洛茲維爾爆發白人至上主義者遊行後不久,田納西州孟菲斯一家影院收到觀眾抗議,隨後宣布取消下一年的《亂世佳人》年度放映。
這當然是人們越來越無法忍受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反對充滿種族偏見的文化商品固化現有種族秩序和權力結構的自然結果。然而同樣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是,對過去的影視作品進行價值觀審查,必然能夠幫助開創一個更平等的未來嗎?
美國影視作品中的種族主義與隱形偏見
「從20世紀初好萊塢創立開始,種族歧視——以拒絕給予工作和塑造種族刻板印象等形式——始終存在於好萊塢影業中。」在《電影不平等:好萊塢演員和種族主義》(Reel Inequality: Hollywood Actors and Racism)一書中,社會學家王嵐芝(Nancy Wang Yuen)得出上述結論。
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曾在《奧斯卡再遭群嘲:到底是誰在濫用「政治正確」?》一文中指出,《亂世佳人》中的「奶媽」角色就是一個標準的種族刻板印象角色,正如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院學者W. Burlette Carter所發現的,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美國影視作品中「受人尊敬的黑人女性必須服侍白人家庭,很少提及自己的家庭背景,通常樹立成一個無性慾的、不吸引人的、身材豐滿的人設」。憑藉《亂世佳人》奶媽角色獲得1941年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後——這也是奧斯卡史上首位獲得小金人的黑人——海蒂·麥克丹尼爾斯(Hattie McDaniel)又陸續在許多其他電影裡飾演了類似角色。
海蒂·麥克丹尼爾斯(右)憑藉《亂世佳人》奶媽角色獲得1941年奧斯卡最佳女配角
在經歷了1960年代民權運動、於法律層面承認非裔的平等地位後,美國社會不再能夠容忍赤裸裸的種族歧視,影視行業中針對黑人的種族主義與隱形偏見亦出現了鬆動。一個例子是,如今在影視作品中「塗黑臉」(blackface)的做法已經完全不可接受——好萊塢電影史早期影片中鮮有黑人演員的身影,黑人角色多為白人演員「塗黑臉」醜化的角色。根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發布的《好萊塢多樣性報告》(Hollywood Diversity Report)披露的數據,2017年-2018年上映的電影中,黑人角色佔所有角色的12.5%,與非裔佔美國人口的比例相當。
美國表演家艾爾·喬森(Al Jolson)在舞臺上「塗黑臉」
然而同一份報告亦指出,好萊塢電影依然存在對黑人角色的偏見。德國之聲(DW)分析了超過6000部好萊塢電影中的常見橋段後發現,雖然好萊塢的黑人角色和演員的數量都有所上升,但新的刻板印象也在形成:
「直至今日,黑人形象經常是可怕、具有威脅性的,黑人女性角色則常是聒噪輕浮。電影裡的黑人角色往往是主角的好友,而劇中最有可能先死亡的也是黑人角色。儘管各界對種族刻板印象問題越發關注,但好萊塢還是堅持繼續採用這三個橋段。」
與此同時,好萊塢影片中描述的黑人通常是非裔美國人,極少出現對真正的非洲人的刻畫。「有關非洲的最常見刻板印象是:電影將非洲大陸描寫得幾位神秘危險,與世隔絕而且與現代文明社會接觸有限。不過,這樣的劇情設定也越來越少見。」
同樣身為少數族裔,亞裔也是美國影視作品中的種族主義與隱形偏見的受害者。德國之聲指出,在1960年代,「黃禍」「塗黃臉」和「亞洲腔英語」是好萊塢影片中最常見的針對亞洲人的刻板印象。直到近些年,由白人演員扮演亞裔角色的手法依然在好萊塢存在,例如2012年電影《雲圖》(Cloud Atlas)中有許多非亞裔演員在片中扮演亞裔角色,斯嘉麗·詹森扮演日漫改編電影《攻殼機動隊》的主角「草薙素子」、蒂爾達·斯溫頓飾演《奇異博士》(Doctor Strange)中的古一法師一角也明顯暗示了其具有亞裔背景。
舊偏見隨著常見橋段的庸俗化而漸漸消失,但亞裔和非裔一樣也在影視作品中被許多新的刻板印象所定義。美國猶他大學學者Kent Ono指出,在影視作品中,亞洲人最常以「模範少數族裔」的形象出現:他們是學者、醫生或專業人士,來自良好家庭,經濟優渥。「模範少數族裔」的說法出現於民權運動時期。1966年1月9日,《紐約時報雜誌》(New York Times Magazine)將暴動的「貧民窟」黑人與「模範少數族裔」的亞裔做對比,這一刻板印象就此流傳開來。「模範少數族裔」看似是對亞裔的讚美與認可,但包括李漪蓮(Erika Lee)在內的許多研究美國種族主義史的學者指出,它掩蓋了亞裔在整個美國社會中面臨的歧視以及亞裔群體內部的不平等問題,並且加劇了亞裔自身的優越感,以及他們與非裔等其他少數族裔的分裂。
好萊塢電影中針對亞裔的刻板印象。圖片來源:DW
由於美國人在種族不平等的文化中浸淫已久,整個社會針對黑人的隱形偏見以及與之形成對照的「白人優越論」根深蒂固。這種具有歧視性質的種族態度被「克拉克玩偶實驗」捕捉到了。194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肯尼斯(Kenneth)和瑪米·克拉克(Mamie Clark)夫婦開啟了這項著名的實驗:他們發現,從1940年代到1960年代,在種族隔離的情況下,白人孩子喜歡玩白人玩偶,黑人孩子的選擇則更多樣,對於那些吸收了「白人優越論」的文化信息的黑人孩子來說,他們甚至會更喜歡玩白人玩偶;1960年代末種族隔離制被解除,在兼收白人與黑人的學校裡,黑人孩子就開始不再明顯地表現出對白人玩偶的偏好。自那時開始持續進行的實驗也表明,白人兒童直至今日依然更喜歡玩白人玩偶,和1940年代白人小孩的表現幾乎沒有變化。
克拉克玩偶實驗
如果我們承認影視作品是一種人們(特別是孩子)了解世界、汲取信息、塑造價值觀的重要方式,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反種族主義者會對影視作品中的種族主義和隱形偏見持如此強烈的反對態度——如果不對這種彌散於整個社會的種族主義加以積極幹預,文化和社會變革的速度太過緩慢。少數族裔在影視作品中代表性不足、被人設化的情況長期存在,即為明證。審查過往影視作品的主張背後,或許是這樣一種擔心:備受讚美的經典作品傳達錯誤的種族觀念,是否會與當下種族平等的文化信息產生衝突,混淆年輕一代的認知,給予種族主義者口實?
修正了過去,就意味著平等了嗎?
批評者在批判下架《亂世佳人》是「傷害創作自由」的時候,有意無意地忽視了這部電影並非「永久下架」這一點。事實上,HBO Max此舉得體地回應了萊德利的批評,後者並不希望「封殺」《亂世佳人》,而是要求承認這部美國有史以來最賣座、最受歡迎的電影能夠承認,它對種族問題的呈現是值得商榷的——在美國南方州政治立場愈發保守、白人至上主義者開始追憶「老南方」的當下,我們不能再輕飄飄地認為「它只不過是一部電影而已」。
弗洛伊德因警察暴力執法意外死亡,這一事件刺破了「種族主義的歷史已經翻篇了」的表象——系統性的種族不公依然存在,若是仔細分辨,影視行業也不例外。從這個大背景來看,反種族主義者呼籲對影視作品進行價值觀審查,其本質是一個在文化領域正視種族不公、要求更多少數族裔話語權的問題。
日前因主創承認在多元性上做得不夠好而陷入輿論風波的美劇《老友記》為上述文化博弈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註腳。《老友記》於1994年至2004年播出,至今為止依然被認為是電視史上最受歡迎的美劇之一,甚至有評論認為,它因精彩地描述了單身年輕人在大城市裡打拼的當代城市生活,掀起了一場「電視劇變革」(TV revolution)。然而鮮為人知的是,《老友記》的人物設置實際上參考了1993年首播的《單身生活》(Living Single),兩者的區別在於,《老友記》講述的是住在曼哈頓的白人年輕人的故事,《單身生活》講述的則是住在布魯克林的黑人年輕人的故事。
《單身生活》與《老友記》
另一個重要區別是,這種類型的情景喜劇雖然由《單身生活》開創且該劇在非裔觀眾當中廣受歡迎,而且就紐約市的種族多樣性而言,《單身生活》反映的情況更加真實,但日後榮譽不斷、走向全球的卻是《老友記》(目前《單身生活》在豆瓣上仍沒有評分)。
CityLab的一篇文章指出,對比《老友記》和《單身生活》的人設,我們能夠明顯看出上世紀末種族間的經濟、社會和文化不平等。比如《單身生活》中的主角全都從事雜誌出版、律師、股票經紀人等專業工作,然而他們依然需要合租;《老友記》中反倒有幾位主角沒有白領工作。「這反映了一種種族二元對立:如果你是一個年輕的、在紐約這樣的昂貴大城市打拼的黑人,你需要成為一個城市專業精英;如果你是白人,遊手好閒地做做創意工作就足夠你活下去了。」
與此同時,《老友記》的許多劇情發生咖啡館,也反映了白人城市居民比黑人城市居民享有更多餘裕和閒暇的事實。文章指出,在1990年代,咖啡館對非裔美國人來說還不是一個安全的、熱情接納他們的場所。直至今日,星巴克或精品咖啡館開進黑人社區依然被認為是社區士紳化的一個信號,會令當地居民擔心生活成本將上升。然而對於沒有看過《單身生活》的觀眾而言,不僅這種對比的視角是缺失的,而且對黑人真實生活狀態的感知也是缺失的。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我們需要承認,對過去的影視作品進行價值觀審查至多是一種立場表態,何況用今人的價值觀來衡量前人作品的價值,也不免有犯下時代錯亂謬誤的嫌疑。在這一點上,《老友記》的主演之一、菲比的扮演者麗莎·庫卓(Lisa Kudrow)說得很對,「《老友記》如果是今天拍會完全不一樣,它肯定不會是全白人卡司。我不確定其他人怎麼看,但對我來說,它應該被看作是一個時間膠囊,我們不能只盯著他們做錯的地方。」
批判過去經典作品的「政治不正確」固然能討好不滿的少數族裔,但這依然是流於表面之舉,並不能真正動搖當下文化領域的權力結構。一個更為關鍵的問題是,當下和未來的影視行業能否給少數族裔更多施展才華、展現其真實生活狀態的空間,以及當下和未來的觀眾是否做好了在影視劇中看到更種族多元的角色的準備?值得欣慰的是,好萊塢正在朝種族平衡的方向前進。儘管困難和阻力依然存在,比如觀眾對迪士尼選擇一名非裔演員出演《小美人魚》女主角有諸多非議,但這個行業的確在有了改變現狀的意願。
Halle Bailey將出演《小美人魚》
這種意願當然有經濟考量——有研究發現,選角越多元化的電影越賣座,同時還能獲得觀眾更高的評價——但從一個更無私的角度來說,好萊塢作為一個志在全球市場的電影商業體系,它推出的電影輸出的價值觀勢必會對全球觀眾產生影響(我們甚至可以推斷不少中國觀眾對黑人群體的認知就是被這些作品形塑的)。而在當下,好萊塢電影從業者需要捫心自問,把美國社會的歷史沉痾——等級制的種族觀念——作為美式價值觀的一部分輸出全球,真的合適嗎?
當演員和角色不被膚色和種族意識形態束縛,呈現出更本真、更豐富的人類生存狀態,我們才能說影視行業實現了種族平等——相較於修正過去,這是一個我們真正更期待也更值得為之努力的未來。
參考資料:
【美】基恩·佩恩.《斷裂的階梯:不平等如何影響你的人生》.中信出版集團.2019.
Op-Ed: Hey, HBO, 『Gone With the Wind』 romanticizes the horrors of slavery. Take it off your platform for now
https://www.latimes.com/opinion/story/2020-06-08/hbo-max-racism-gone-with-the-wind-movie
HBO Max isn’t censoring 『Gone With the Wind.』 It’s reframing it.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lifestyle/style/hbo-max-isnt-censoring-gone-with-the-wind-its-reframing-it/2020/06/10/d78544ec-ab3e-11ea-94d2-d7bc43b26bf9_story.html
《好萊塢電影中偏見多多》
https://www.dw.com/zh/%E5%A5%BD%E8%8E%B1%E5%9D%9E%E7%94%B5%E5%BD%B1%E4%B8%AD%E5%81%8F%E8%A7%81%E5%A4%9A%E5%A4%9A/a-47696162
《奧斯卡再遭群嘲:到底是誰在濫用「政治正確」?》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908790.html
《為何不應把黑人的困境歸咎於黑人自身?》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4479158.html
Friends co-creator Marta Kauffman talks diversity: 『I didn’t do enough』
https://ew.com/tv/marta-kauffman-friends-creator-diversity-atx-festival/
『Living Single』 and the Whiteness of Urban TV Sitcoms
https://www.citylab.com/life/2017/01/the-gentrification-of-city-based-sitcoms/51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