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4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隨著大雪節氣的到來,意味著仲冬時節正式開始。雖然室外陸地上已經結了霜,但行走在楊凌的田間小道,處處可以感受到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強勁勢頭,楊凌讓現代農業走在「春天裡」。
在位於楊凌的揉谷鎮田東村,村上集體經濟產業園的大棚裡,正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新景象。
2019年冬天,田東村根據村上的實際情況,通過流轉土地、動員黨員幹部和村民入股等方式,在田東村以南流轉了30畝土地,建設了這片集體經濟產業園。通過一年來與青皮她園火龍果種植基地進行合作,今年這裡的火龍果已經陸續上市。
「咱北方的水果種兩三年以後才能見效益,火龍果當年就見了效益。從今年一年的種植情況來看,這一個棚從8月份開始已經掛了兩批果子,這兩批果子現在已經賣了1萬多塊錢。剩下的這幾個棚,咱當時栽了些小苗子,到明年五月份就開始大批量長果子,現在我們初步預算這6個棚明年產生的經濟效益將達到30到40萬。」田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趙新科告訴記者。
而與田東村集體經濟產業園僅一路之隔的楊凌智慧農業示範園大棚裡,同樣溫暖如春。
「我們這邊有一個灌溉監測設備,它會監測基質袋裡的含水量,根據含水量的變化來指導灌溉,再比如通風窗,它會監測環境條件,來指導窗戶的開啟角度來控制通風量的大小,保證溫室裡的環境均衡。除此之外,還有遮陽網、保溫層、環流風機、供熱系統、水肥灌溉系統,這些都可以實現物聯網自動控制。」楊凌智慧農業示範園智慧溫室運營經理宋旭輝告訴記者。
這個智能溫室種植的是採用荷蘭吊掛式無土栽培模式的番茄,頂部漫散射玻璃可以增加光照,施肥全程可控可檢測,營養液回收消毒再利用,懸掛式椰糠栽培槽,生物防治,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種植過程全程計算機控制。
宋旭輝告訴記者:「我們把荷蘭的先進技術引進到中國,通過我們的試驗、研發、改進,本土化了以後,我們再逐步的嘗試,把這個高新的技術推廣出去,讓更多的用戶使用。」
在這裡,農業信息化的增產提質潛力不斷被激發,在惠及楊凌農民的同時,也促進了科技成果的進一步轉化,更激發出了一系列有關農業發展的新課題,實現了雙贏。
宋旭輝告訴記者:「咱們這種模式就容易實現標準化,這樣就能保證產品的品質比較穩定,產量相對提升,也可以實現規律化的採收,這樣就能實現訂單式的銷售,收入相對就更穩定了。」
近年來,楊凌示範區圍繞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提升改造果蔬面積5.2萬畝,在區內累計推廣設施農業「3+2」技術5萬畝,並向甘肅、寧夏、山西等地推廣應用。新建工廠化育苗溫室325畝,雙拱雙膜大棚2737畝,日光溫室500畝,植物工廠30000平方米。園區科技成果轉化率達75%,探索形成「12534」示範推廣服務新模式,園區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值達到3.22,其中,2020年前三季度,示範區農業總產值達10.6億元。
(楊凌融媒體中心記者:許正斌 何家岐 編輯:翁瑞)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