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團隊在納米能源領域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系列研究...

2020-12-22 未來網高校

近日,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楊維清教授團隊在納米能源領域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系列研究成果。

柔性固態超級電容器作為電池與傳統電容器之間的一種新型儲能裝置,不但兼具了傳統超級電容器具備的循環壽命長、充放電速率快、環保、功率密度高、安全性高等優點,而且還具有出色的力學性能。但如何製備出兼具高電化學性能且優異力學性能的高性能電極材料一直是研究人員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目前,碳材料,過渡金屬氧化物和導電聚合物等材料由於具備出色的電學、力學性質,已經被廣泛應用於柔性固態超級電容器的高性能電極材料的製備。其中,分子剪切技術和超分子策略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分別解決電極材料能量密度低和力學性能差的問題,已經成為目前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領域的研究熱點。

「分子剪刀」——碳納米材料可控化構建

碳納米材料對於現代科技技術的發展至關重要。納米金剛石、富勒烯、碳納米管、石墨烯和碳量子點因其獨特的電學、力學、光學、熱學和化學性質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些獨特的性質為能源、傳感以及環境修復等領域的發展鋪平了道路。目前,分子水平的可控構建被認為是影響碳納米材料結構的關鍵因素之一。眾所周知,表面工程是一種提高碳納米材料性能並拓展其應用領域不可或缺的基礎手段。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一種簡便和通用的方法來定製具有理想特性的不同尺寸的碳納米材料。本文提出的分子剪刀剪切策略不僅在分子水平上成功實現不同維度碳納米材料的可控化構建,而且為碳材料的革新作出巨大的貢獻。

在該校材料學院楊維清教授、張海濤副教授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陳俊教授的共同指導下(通訊作者),材料學院2018級碩士生王慶通過分子剪刀剪切策略實現不同維度碳納米材料的可控化構建,並對它的裁剪機理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不同於目前廣泛研究的表面修飾技術,他們採用分子剪刀打開碳材料的表面,實現分子尺度上的裁剪。在一定的溫度條件下,鋅蒸氣和鎂蒸氣會進入碳材料的內部,一旦遇到二氧化碳就會形成一把分子剪刀,進而實現碳納米材料的可控裁剪。測試表明,分子剪刀作用下的碳納米材料不僅擁有高的比表面積,而且擁有適宜的孔徑分布。在PVA/Na2SO4凝膠電解質體系中,器件展現出4.63 mWh cm-3的能量密度(對應功率密度為3520 mW cm-3)。該項以西南交通大學為第一單位取得的研究成果 「Tailoring Carbon Nanomaterials via a Molecular Scissor」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Nano Today (IF=16.907)上。該成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西南交通大學和材料學院的大力支持。

「超分子策略」——高性能聚合物薄膜電極

人類社會正在闊步邁入物聯網(IoTs)時代。作為IoTs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穿戴生物電子器件可以為健康監測和人際交流提供堅實保障。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可穿戴生物電子器件的數量將會呈爆發式增長。但是傳統的中央供能系統無法滿足持續增長的分布式可穿戴電子器件的能量需求,因此,分布式能源方案的開發迫在眉睫。基於這一背景,可穿戴固態超級電容器應運而生。可穿戴固態超級電容器的電化學性能主要取決於電極材料。時至今日,開發高強度、大面積、自支撐的薄膜電極仍然是橫亙在研究者面前的難題,這也是可穿戴固態超級電容器的商業化應用的瓶頸所在。

近日,該校材料學院楊維清及張海濤團隊利用超分子策略結合簡單的刮塗工藝,實現了高強度,大面積,自支撐的聚苯胺薄膜電極的設計和製備,並成功將其運用到了電化學能量存儲當中。這種聚苯胺薄膜力學性能優異,斷裂強度高達33.7 MPa, 斷裂伸長率為17.8%。結合紫外冷光加工技術和自流延成型策略,研究人員進一步製備出了基於聚苯胺薄膜的可穿戴固態超級電容器。這種超級電容器展現出高達154.4 mF cm-2的面電容和1.91 mWh cm-3的能量密度(對應功率密度為42.55 mW cm-3)。該工作為可穿戴電子器件的供能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相關研究成果以「An Ultrathin Robust Polymer Membrane for Wearable Solid-State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為題發表在國際高水平期刊《Nano Energy》(IF=16.602)上。西南交通大學材料學院博士生儲翔為本文第一作者,楊維清教授和張海濤副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該成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四川省科技廳相關項目的資助。(通訊員:西南交通大學王慶 儲翔)

相關焦點

  • 西南交通大學楊倩博士以第一作者在Nature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12月10日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發表了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畢業生楊倩(現為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後)為第一作者的文章Capillary condensation under atomic-scale confinement (Nature, 2020, 588
  • 陝西科技大學科研團隊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14篇高水平論文
    近期,陝西科技大學前沿院材料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陳慶彩團隊分別在《ACS Nano》《ES&T》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14篇高水平論文。材料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近日,陝西科技大學前沿院材料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在許並社教授的帶領下在能源、環境、光電等領域取得系列重要研究進展,相繼在《ACS Nano》(IF=14.588)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6篇高水平論文。
  • 經濟學院蘇志偉教授在能源經濟領域頂級期刊發表論文
    新聞網訊 近日,經濟學院蘇志偉教授及團隊成員王凱華博士以青島大學經濟學院為第一作者單位和第一通訊單位,分別在能源經濟領域頂級期刊Energy(影響因子為5.537)和Energy Policy(影響因子為4.88)連續發表三篇系列高水平文章。
  • 石家莊鐵道大學發表首篇《自然》,獻禮70周年校慶
    近日,石家莊鐵道大學材料學院趙晉津教授團隊聯合英國華威大學,在新型界面壓電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該成果發表在8月20日出版《自然》期刊(影響因子IF=42.778),這是石家莊鐵道大學研究成果首次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上,為石家莊鐵道大學建校70周年獻上一份厚禮。
  • 西南交通大學一女博士畢業生在Nature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
    12月10日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發表了西南交通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畢業生楊倩(現為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後)為第一作者的文章Capillary condensation under atomic-scale confinement (Nature, 2020, 588, 250–253),報導了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 西南交通大學連發3篇高水平論文!
    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英波研究團隊在《Nature》子刊上發表鋁合金相關系列研究成果Al-Zn-Mg-Cu (7xxx系列)合金已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工業,並由於其優越的物理力學性能和可製造性在鐵路運輸中顯示出越來越可觀的潛力。
  • 廣州大學連出17項科研新成果,頻頻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該期刊是英國著名雜誌《Nature》(自然)於2017年創立的自然科學類子刊,2019年SCI影響因子11.518,是天文學領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廣州大學為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單位且為第一完成單位。大質量恆星(超過8倍太陽質量)如何形成是現代天體物理的重要研究課題。
  • 上海交大七本期刊入選「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和「中國...
    今年,入選「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名單和「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名單的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類期刊各175種,人文社會科學類期刊各80種。上海交通大學共有7種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類期刊入選上述名單。
  • 東北大學蔣忠中教授研究成果被國際著名期刊錄用
    近日,工商管理學院蔣忠中教授作為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Making the Most of Regret: Workers』 Relocation Decisions in On-Demand Platforms》被管理類國際頂級期刊Manufacturing &
  • 該領域國際權威期刊發表大工最新科研成果!
    日前,大連理工大學環境學院李雪花副教授團隊與蘇州大學李瑞賓教授團隊合作在國際環境健康領域權威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上發表了題為「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 江西財經大學2位教授論文被國際權威期刊錄用!
    論文研究了我國資本市場上賣空機制對企業關聯交易(RPT)的影響,研究發現,賣空機制對關聯交易存在雙重影響,一方面促進了有利的關聯交易,另一方面限制了不利的關聯交易,這表明新興資本上賣空機制不僅具有激勵作用,而且還有監督作用。進一步研究發現,賣空機制的雙重作用取決於公司內、外部公司治理質量。論文研究結論在經過系列穩健性檢驗後仍然成立。
  • 西華大學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Energy》上公開發表文章
    未來網高校頻道7月20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程波)西華大學汽車與交通學院韓志強副教授課題組在等量層流燃燒研究領域取得最新研究進展,在國際知名期刊《Energy》上公開發表題為「On the equivalent effect of initial temperature and
  • 西南林業大學竹子研究團隊在《Tree Physiology》發表論文
    新春伊始,西南林業大學竹子研究團隊王曙光課題組有關竹子快速生長過程中的糖分卸載及卸載後運輸的研究成果《Symplasmic phloem unloading and post-phloem transport during bamboo internode elongation》一文
  • 電機系應邀在IEEE旗艦期刊上發表多能源網絡研究長文
    論文第一作者為電機系博士生黃武靖,通訊作者為電機系康重慶教授和張寧副教授。 《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報》期刊實行邀稿制,本期圍繞「多能源系統(Multi-Carrier Energy Systems)」主題向全球14個科研團隊邀請稿件,作為專輯集中出刊,電機系智慧能源實驗室康重慶教授和張寧副教授團隊是此次唯一被邀請的中國科研團隊。
  • 許予明教授宋波教授團隊研究成果論文在國際知名期刊《JACC...
    近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腦血管病醫院院長許予明教授、宋波教授課題組與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MingMing Ning教授課題組關於卵圓孔未閉(PFO)封堵術在腦卒中患者中應用的合作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研究成果論文以「PFO attributable cryptogenic embolism
  • 我校顏雲輝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入選國際知名期刊的Popular Articles
    近日,東北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顏雲輝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An End-to-end Steel Surface Defect Detection Approach via Fusing Multiple Hierarchical Features」入選國際儀器儀表類知名期刊《
  • 上海交大低碳學院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團隊在環境領域權威期刊發表...
    近期,上海交通大學中英國際低碳學院副教授張景新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Water Research》《Applied Energ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期刊上發表了系列文章,主要關於鐵循環和導電材料在厭氧消化過程中的甲烷化作用機制及應用原理。
  • 上海交通大學王鐵勝團隊誠邀博士後,納米材料與器件方向
    ▎學術經緯/報導 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王鐵生老師團隊因科研需要,現誠邀博士後研究人員協助工作。從事導電納米材料(無機、有機及雜化材料均予考慮)研究及相關器件的探索。誠摯歡迎有志於相關方向的青年學者申請。
  • 曲阜師大曹博教授在表觀遺傳學研究領域發表最新科研成果
    曲阜師大新聞中心訊近日,曲阜師大生命科學學院曹博教授團隊與麻省理工學院、武漢大學等單位合作,在DNA表觀遺傳學研究方向取得突破性進展,分別發表於著名國際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和《Proc. Natl. Acad.
  • 天津大學常津團隊納米診療系統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常津團隊長期致力於納米診療系統方面的基礎和應用研究。2020年在國際權威期刊Advanced Science(IF = 15.8)、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 = 10.6)和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IF = 10.2)上連續發表5篇代表性文章,其系列研究成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