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韜武略---影響世界的上帝之鞭

2021-02-13 晴然軒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點秋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東漢時代有一位名將,他的功勞媲美衛青、霍去病,他指揮的那場戰役影響了當時世界格局,他的事跡鮮為後世傳頌。

這個人就是東漢大將軍冠軍侯竇憲。

東漢時代,匈奴分為南北兩部,南匈奴歸附漢朝,北匈奴繼續與漢朝為敵。

北匈奴時常欺凌南匈奴,因此南匈奴向漢朝求救,希望漢朝能出兵解難。

於是漢朝派遣竇憲為主將,統帥漢、南匈奴及羌軍北伐,進攻北匈奴。

竇憲任用世家將軍耿家將做先鋒。正是他們,一起讓稱霸亞洲數百年的匈奴,走向終結。

耿家歷數東漢兩百年,總共培養出了大將軍二人,將軍九人,中郎將、護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數十百人。這樣一個超級名將世家,絕對算是中國第一名將家族。

耿秉告訴竇憲:「昔武帝單極天下,欲臣虜匈奴,未遇天時,事遂無成。今幸遭天授,北虜分爭,以夷伐夷,國家之利也!」於是,竇憲與耿秉各率兵四千出塞。

公元89年,竇憲以漢軍精銳8000騎兵,南匈奴3萬騎兵,以及羌軍8000騎兵,後勤輜重1萬多輛運輸車,兵分三路,直指北匈奴單于主力。三路大軍會師涿邪山(今蒙古戈壁阿爾泰山)。後突襲單于所在地稽落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古爾連察嶺一帶),大破匈奴王庭,單于北逃。

竇憲窮追猛打,大軍邁過安侯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鄂爾渾河),此戰殲滅王以下1.3萬人,北匈奴降者20餘萬眾。

耿秉深入天山,斬首數千級,打的車師王摘去王冠,抱住耿秉馬腿投降。耿秉因此被拜為徵西將軍。耿家將中的後起之秀耿夔、耿譚(耿秉之弟)與北匈奴單于戰於稽落山,大勝之。

公元90年,北匈奴上書漢朝稱臣,竇憲表面答應,暗中派遣8000精騎出雞鹿塞(今內蒙古杭錦後旗西),渡甘微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扎布河),在今天蒙古境內大迂迴,包抄北匈奴單于,殲敵萬餘人,單于負傷僅帶數十騎逃走。

公元91年,北單于復設王庭於金微山(今阿爾泰山),竇憲遣漢軍左校尉耿夔率輕騎800精騎,出居延塞(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五千裡(打破中國本土軍隊遠徵記錄)。再破北匈奴,殲敵5000餘人,北單于再逃,從此一蹶不振,再也無法在中國周邊立足。

竇憲遠徵北匈奴,直達今天外蒙境內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史書記載他「燕然勒石」,從此以後,「燕然勒石」稱為漢代乃至中國古代歷史上對外戰爭的巔峰。

北匈奴大部潰散,一部開始向歐洲遷徙,而遷徙的這支匈奴人則改變了當時世界格局。

這支匈奴大軍西遷途中橫掃中亞東歐,直達黑海和多瑙河一帶,又同這裡的原住民哥特人等一起繼續向西侵襲,直到兵臨羅馬城下,最終導致了羅馬帝國的覆亡,西方人所說的「上帝之鞭」就是源自這支被竇憲擊敗的匈奴軍隊。

竇憲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戰績,和當時漢軍實力密不可分,漢朝自漢武帝伐匈奴便重點發展騎兵部隊,到了西漢末年東漢初年,中國精銳的騎兵已經出現了從輕騎兵向重騎兵轉變的跡象,到了竇憲時代,東漢騎兵部隊裝備更加完善。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辱我天威者雖難必報。至此,大漢朝與匈奴三百年馬拉松般的戰役宣告終結,北匈奴滅國,漢朝廷在南匈奴所在地設立管轄之地—并州(今天山西全部、內蒙西部)。

竇憲登上燕然山,也就是現在蒙古的杭愛山,命令中護軍班固,寫成「紀功銘」,刻石勒功,大造豐碑。 班固留下一篇冠冕堂皇、傳耀千古的華彩銘文:「鑠王師兮徵荒裔,剿兇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亙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載兮振萬世。」

銘文刻在山石上,以顯示漢朝的威德,然後凱旋南歸。這跟二百年前霍去病在狼居胥山的封禪祭祀,同樣威風,同樣轟轟烈烈。

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學霸家庭出人才,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儒客大家,是《漢書》作者。其父班彪、伯父班嗣是史學家,兄弟班超是著名的軍事家、外交家,小妹班昭,是東漢王朝流行風尚代名詞,冷豔派始祖,暢銷書《女戒》作者,皆為當時著名學者。

竇憲被拜為大將軍冠軍侯(當年霍去病之爵位),食邑二萬戶;從此,「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西去四萬多裡,通過重重翻越,又暢通了。至此,竇憲達到了人生的最高潮。自戰國以來,消除匈奴之患這個無數名將的夢想最終在他這裡實現了。

往事越千年,如今學術界的冷淡,後人的漠視,在天若有靈,漢家戰魂的雙眼恐怕永遠難以合上。我們這個民族,為什麼總是讓我們的英雄在流血之後,還要流淚?

世事變遷,昔日盛極一時、令諸國顫慄的埃及、巴比倫、印度文明,都成了過往雲煙,只有東方那個名為華夏的古老國度,在靜默的歲月中,一如往昔,古老的炎黃血脈和漢唐之魂,滲過那座名叫長安的大城,傳承至今,只不過,與之逐鹿的,變成了一個在北美的國度。

 

 

 

相關焦點

  • 三個「上帝之鞭」影響歐洲大陸,誰知道他們與我國均有莫大關係
    而與之相對的農牧民族也建立了匈人、西遼、蒙古汗國等強大的政權。這三個遊牧民族,在歷史上被稱為「上帝之鞭」。每把「上帝之鞭」都曾經橫掃了歐洲大陸。第一把「上帝之鞭」:匈人之王阿拉提。第二把「上帝之鞭」:西遼耶律大石1130年,遼國被金、宋兩國聯手攻破。遼國皇族大將耶律大石被迫西徵。1134年在西政路上,耶律大石登基稱帝。耶律大石曾經為挽救遼朝覆亡,而後又轉戰於長城內外,後來更是為了保存遼帝國,審時度勢,開始率眾西徵。建立起另一個新的帝國。
  • 上帝之鞭 - 阿提拉
    在阿提拉的帶領下,匈奴帝國在公元五世紀中葉成為歐洲大陸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今天這篇胡鄒八咧,咱們就聊聊幾乎改寫了歐洲歷史的「上帝之鞭」阿提拉。匈奴人留給漢人文明的印象一直不大友好,這是一個自古生活在中國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逐漸壯大後,不斷對中原政權進行侵擾,說白了就是各種搶!主要還是因為那時候草原上生產能力底下,又不能種糧食(也不會種,種了也不長)。
  • 「上帝之鞭」阿提拉
    古代亞歐大陸匈人的領袖和帝王,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奧爾良地區,最後終於在沙隆之戰公元450年,阿提拉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西歐,並向西羅馬帝國表示願意與之結盟,共同對付土魯斯的強大他的軍隊摧毀了許多城市,並且把義大利東北的軍事重鎮亞基利(Aquileia)徹底摧毀,使之永久地從地圖上消失。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被嚇怕,從拉文納逃到舊都羅馬,只剩下埃提烏斯留在北部死守,但所提供的支援卻很少。
  • 所到之處,寸草不生:阿提拉|如何巧用「騎兵」成為「上帝之鞭」
    前言阿提拉,這位曾經令東、西羅馬帝國都聞風喪膽的匈奴首領,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什麼叫"上帝之鞭"?說得通俗點兒,就是上帝手裡頭的鞭子。那鞭子還能有什麼用?當然是用來抽人用的。這個形象的比喻也就是在說,阿提拉就像上帝手裡頭的鞭子,把原先平靜而穩定的東、西羅馬帝國,給攪得雞飛狗跳。當然,"上帝之鞭"也還可以這樣解釋,那就是野蠻、搶奪和殺戮,但凡阿提拉所到之處,就是災難。當年也難免是歐洲人對阿提拉這位匈人首領的畏懼與污衊。
  • 歐洲史上第一個「上帝之鞭」——阿拉裡克 | 循跡曉講
    這兩天,看到有些媒體把今年這個新冠疫情叫「上帝之鞭」,有人就問我說上帝之鞭不是說的匈王阿提拉嗎
  • 屠戮歐洲的上帝之鞭有兩個,一個是成吉思汗,另一個是戰爭狂人
    點擊右上角「關注」,獲取更多史筆如鋼的有趣有話說文丨史筆如鋼(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西方列強隨著殖民運動的開啟實力迅速壯大,乃至於後面成為了世界經濟政治最先進地方這位屠戮歐洲無數生靈之人被歐洲人稱之為「上帝之鞭」,在中國他則家喻戶曉,因為他是有著一代天驕之稱的成吉思汗。
  • 遭東羅馬帝國壓制的「上帝之鞭」
    肆虐歐洲的匈人實際上,匈奴對於整個羅馬帝國來說,很難稱得上是毀滅性的大敵,而且,最後徹底摧毀「上帝之鞭」阿提拉的匈奴帝國,正是所謂的被「吊打」的羅馬帝國分裂後的一半-東羅馬帝國。首先說清楚一點,所謂匈奴吊打羅馬帝國這個說法,太簡略了。
  • 暴虐的匈奴王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是如何震撼歐洲的
    而在歐洲的古書記載之中,匈奴王阿提拉甚至有著「上帝之鞭」的稱號,要知道這樣的稱號代表著一切殘忍的事物。阿提拉帶領著自己的匈奴人,在世界範圍內進行著殘暴的掠奪活動,他們可以說是歐洲匈奴人的典型。而在歐洲傳承下來的語境中,匈人的意義,也就和野蠻人有著異曲同工的含義。
  • 上帝之鞭」阿提拉
    東羅馬當然打不過,只好割地賠款求放過  阿提拉也因此一戰成名,人送稱號「上帝之鞭」  然而不到五年阿提拉就幹掉了自己的哥哥,開始獨自掌權  但是利益當前,阿提拉還是選擇了揮劍斬情誼  選擇用鐵騎來彰顯自己的野心  不過失敗也很快上門  沙隆之戰中阿提拉慘敗,落荒而逃
  • 你有「上帝之手」馬拉度納,我有「閃電五連鞭」馬保國
    C羅在推特寫道:「今天,一個朋友離開了我,一個天才永遠離開了世界。他是跨越時代的俊傑,他是舉世無雙的神奇。他離去得太快,但他留下的是無限的遺產,和一個永遠無法被填補的空白。願逝者安息,你永遠都不會被遺忘。」貝克漢姆發文悼念:這對阿根廷來說是悲傷的一天,對足球來說也是悲傷的一天。
  • 世界四大戰爭狂人,其中有一個是中國人,被稱為「上帝之鞭」
    在歷史上曾出現過一個個戰爭狂人,他們有的被本國人視為英雄,有的則臭名昭著,被全世界的人視為罪人,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世界四大戰爭狂人。 之後,他又發動了多次對外徵服戰爭,徵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讓整個歐亞大陸都聞風喪膽,成吉思汗也因此被稱為「上帝之鞭」。
  • 重慶合川釣魚城,東方麥加城,上帝折鞭處
    這裡曾經是南宋合州軍民與蒙、元大軍戰鬥長達三十六年的堡壘,她被西方歷史學者譽為「東方麥加城」、「上帝折鞭處」。孛兒只斤·蒙哥為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孫、拖雷長子,1251年7月1日即位為大蒙古國皇帝,由於汗位的繼承,自此從窩闊臺家族轉移到了拖雷家族,為皇族內部的分裂和後來大蒙古國的徹底分裂,埋下了伏筆。
  • 中國這個少數民族被西方人稱為「上帝之鞭」,兇悍得讓他們畏懼!
    「上帝之鞭」 。匈奴上帝之鞭——阿提拉!兩漢時期,匈奴分裂,南匈奴附漢,北匈奴為了生存朝著歐洲遷移而去。憑藉著與漢朝作戰多年的經驗,匈奴在歐洲的戰爭能力可謂是一場藝術,這時候還弱小的歐洲,匈奴的進入可謂是餓狼進了羊群。
  • 世界四大戰爭狂人,其中有一個中國人,被譽為「上帝之鞭」
    何為之戰爭狂人,字面意思,將戰爭作為自己愛好的人,喜歡殺戮,喜歡徵服,這種人的出生,那便是這種人的時代,遇強則強,無可匹敵。那世界上到底都有那四個人可以被冠以戰爭狂人的稱號呢。下面就由小編帶領大家去領略一下世界歷史上那些狂人吧。
  • 這個部落在歐洲被稱為上帝之鞭,是漢朝手下敗將,被迫西遷歐洲
    上帝之鞭直到200年後,歐洲崛起了一股新興勢力,這個勢力被歐美人稱為HUN,翻譯成中文就是匈奴,是野蠻人的意思,隨著這股勢力不講道理的大殺四方,歐洲人又給它起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做上帝之鞭,上帝揮下來的鞭子,這得有多疼啊?上帝之鞭在歐洲肆虐了幾番之後,最終因為不善內政外交還是失敗了,只給子孫留下了最後的一個地盤書叫做匈牙利。
  • 讓歐洲人談之色變的上帝之鞭,其實不是成吉思汗,而是他的孫子
    歐洲人認為,"上帝之鞭"是指天主用鞭子來教訓人,以洗刷他們犯過的錯。而13世紀的蒙古西徵,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從中亞到俄羅斯,再到歐洲,阿拉伯半島,成吉思汗所打造的蒙古鐵騎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擊敗加利西亞,伏爾加保加利亞,摩爾達威亞等諸多國家,令無數國家民族聞風喪膽,給他們留下了揮之不去的記憶。
  • 上帝之鞭橫掃歐洲騎士團 戰意新兵團蒙古騎兵帶來可汗之怒
    歷史上歐洲人曾經以為以馬爾他騎士團、聖殿騎士團、條頓騎士團為代表的這種重裝騎士就是世界上最強的兵種。而在13世紀,歐洲引以為傲的騎士卻被東方的騎兵按在地上摩擦,這就是後來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的蒙古騎兵。上帝之鞭,顧名思義就是神的武器,不可戰勝的敵人。雖然蒙古軍團的進攻路線類似前代上帝之鞭阿蒂拉匈人軍團,不過匈人並不是匈奴的後裔,蒙古人更不是。
  • 被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對歐洲如何造成那麼大的陰影?
    然而,早在13世紀之前,歐洲人就已經經歷過被恐懼支配的生活,這一次震驚歐洲的是被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阿提拉是匈奴帝國的帝國的統治者,他對歐洲的徵服都發生在歐洲的核心地區,而且破壞力極大,以致歐洲人曾一度認為阿提拉手中握著的是戰神阿瑞斯的寶劍。
  • 「最後的羅馬人」與「上帝之鞭」間的戰鬥,阿提拉唯一的一次慘敗
    會戰一方是日落西山的羅馬聯軍,而另一方是號稱「上帝之鞭」的阿提拉率領的匈人聯軍。參加這場會戰的雙方超過了100萬人,雖然激戰只持續了一天,但有近20萬人在戰鬥中喪生。一、匈人開始西侵376年,居住在多瑙河以北的成千上萬的日耳曼人突然湧到羅馬帝國的邊境,要求得到庇護。
  • 「上帝折鞭之處」合川釣魚城「霸屏」央視,五一期間滾動亮相央視亞...
    公元13世紀,蒙古騎兵橫掃歐亞非四十餘國勢如破竹,世界震驚之際,重慶合川嘉陵江邊,一座依山而建的小小城池卻頑強抵抗36年,最終改寫了全球史,成了歐洲人眼裡的「上帝折鞭之處」。這座英雄之城,便是合川釣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