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點秋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東漢時代有一位名將,他的功勞媲美衛青、霍去病,他指揮的那場戰役影響了當時世界格局,他的事跡鮮為後世傳頌。
這個人就是東漢大將軍冠軍侯竇憲。
東漢時代,匈奴分為南北兩部,南匈奴歸附漢朝,北匈奴繼續與漢朝為敵。
北匈奴時常欺凌南匈奴,因此南匈奴向漢朝求救,希望漢朝能出兵解難。
於是漢朝派遣竇憲為主將,統帥漢、南匈奴及羌軍北伐,進攻北匈奴。
竇憲任用世家將軍耿家將做先鋒。正是他們,一起讓稱霸亞洲數百年的匈奴,走向終結。
耿家歷數東漢兩百年,總共培養出了大將軍二人,將軍九人,中郎將、護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數十百人。這樣一個超級名將世家,絕對算是中國第一名將家族。
耿秉告訴竇憲:「昔武帝單極天下,欲臣虜匈奴,未遇天時,事遂無成。今幸遭天授,北虜分爭,以夷伐夷,國家之利也!」於是,竇憲與耿秉各率兵四千出塞。
公元89年,竇憲以漢軍精銳8000騎兵,南匈奴3萬騎兵,以及羌軍8000騎兵,後勤輜重1萬多輛運輸車,兵分三路,直指北匈奴單于主力。三路大軍會師涿邪山(今蒙古戈壁阿爾泰山)。後突襲單于所在地稽落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古爾連察嶺一帶),大破匈奴王庭,單于北逃。
竇憲窮追猛打,大軍邁過安侯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鄂爾渾河),此戰殲滅王以下1.3萬人,北匈奴降者20餘萬眾。
耿秉深入天山,斬首數千級,打的車師王摘去王冠,抱住耿秉馬腿投降。耿秉因此被拜為徵西將軍。耿家將中的後起之秀耿夔、耿譚(耿秉之弟)與北匈奴單于戰於稽落山,大勝之。
公元90年,北匈奴上書漢朝稱臣,竇憲表面答應,暗中派遣8000精騎出雞鹿塞(今內蒙古杭錦後旗西),渡甘微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扎布河),在今天蒙古境內大迂迴,包抄北匈奴單于,殲敵萬餘人,單于負傷僅帶數十騎逃走。
公元91年,北單于復設王庭於金微山(今阿爾泰山),竇憲遣漢軍左校尉耿夔率輕騎800精騎,出居延塞(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五千裡(打破中國本土軍隊遠徵記錄)。再破北匈奴,殲敵5000餘人,北單于再逃,從此一蹶不振,再也無法在中國周邊立足。
竇憲遠徵北匈奴,直達今天外蒙境內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史書記載他「燕然勒石」,從此以後,「燕然勒石」稱為漢代乃至中國古代歷史上對外戰爭的巔峰。
北匈奴大部潰散,一部開始向歐洲遷徙,而遷徙的這支匈奴人則改變了當時世界格局。
這支匈奴大軍西遷途中橫掃中亞東歐,直達黑海和多瑙河一帶,又同這裡的原住民哥特人等一起繼續向西侵襲,直到兵臨羅馬城下,最終導致了羅馬帝國的覆亡,西方人所說的「上帝之鞭」就是源自這支被竇憲擊敗的匈奴軍隊。
竇憲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戰績,和當時漢軍實力密不可分,漢朝自漢武帝伐匈奴便重點發展騎兵部隊,到了西漢末年東漢初年,中國精銳的騎兵已經出現了從輕騎兵向重騎兵轉變的跡象,到了竇憲時代,東漢騎兵部隊裝備更加完善。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辱我天威者雖難必報。至此,大漢朝與匈奴三百年馬拉松般的戰役宣告終結,北匈奴滅國,漢朝廷在南匈奴所在地設立管轄之地—并州(今天山西全部、內蒙西部)。
竇憲登上燕然山,也就是現在蒙古的杭愛山,命令中護軍班固,寫成「紀功銘」,刻石勒功,大造豐碑。 班固留下一篇冠冕堂皇、傳耀千古的華彩銘文:「鑠王師兮徵荒裔,剿兇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亙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載兮振萬世。」
銘文刻在山石上,以顯示漢朝的威德,然後凱旋南歸。這跟二百年前霍去病在狼居胥山的封禪祭祀,同樣威風,同樣轟轟烈烈。
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學霸家庭出人才,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儒客大家,是《漢書》作者。其父班彪、伯父班嗣是史學家,兄弟班超是著名的軍事家、外交家,小妹班昭,是東漢王朝流行風尚代名詞,冷豔派始祖,暢銷書《女戒》作者,皆為當時著名學者。
竇憲被拜為大將軍冠軍侯(當年霍去病之爵位),食邑二萬戶;從此,「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西去四萬多裡,通過重重翻越,又暢通了。至此,竇憲達到了人生的最高潮。自戰國以來,消除匈奴之患這個無數名將的夢想最終在他這裡實現了。
往事越千年,如今學術界的冷淡,後人的漠視,在天若有靈,漢家戰魂的雙眼恐怕永遠難以合上。我們這個民族,為什麼總是讓我們的英雄在流血之後,還要流淚?
世事變遷,昔日盛極一時、令諸國顫慄的埃及、巴比倫、印度文明,都成了過往雲煙,只有東方那個名為華夏的古老國度,在靜默的歲月中,一如往昔,古老的炎黃血脈和漢唐之魂,滲過那座名叫長安的大城,傳承至今,只不過,與之逐鹿的,變成了一個在北美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