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歐洲人談之色變的上帝之鞭,其實不是成吉思汗,而是他的孫子

2020-12-16 西府趙王爺

對於蒙古西徵,許多人認為是成吉思汗本人打到歐洲,在歷史課本上也有所提及,但沒有提他的這些虎膽虎威的子孫們,似乎把進兵西方一切攬在了成吉思汗手上。

歐洲人認為,"上帝之鞭"是指天主用鞭子來教訓人,以洗刷他們犯過的錯。而13世紀的蒙古西徵,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從中亞到俄羅斯,再到歐洲,阿拉伯半島,成吉思汗所打造的蒙古鐵騎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擊敗加利西亞,伏爾加保加利亞,摩爾達威亞等諸多國家,令無數國家民族聞風喪膽,給他們留下了揮之不去的記憶。

而蒙古鐵騎所擁有的勇猛和他們所使用的武器,還有蒙古軍隊喜歡屠城的特點都印證了"上帝之鞭"不是空穴來風。於是乎,蒙古鐵騎的建立者成吉思汗被認為是「上帝之鞭」。

但事實上,對於13世紀的歐洲人來說,拔都才是那個真正的「上帝之鞭」!

成吉思汗在位時確實大軍所至喬治亞,亞塞拜然,進入俄羅斯,與俄羅斯人在歐洲會戰,可這只是他的偏軍而已,是兩員大將哲別和速不臺率領兩萬人以少勝多幫助完成的,目的就是追擊花剌子模國王及其殘餘,從而震懾曾經幫過花剌子模為非作歹的的那些附庸國。其最遠只是打到了伏爾加河流域,對於歐洲人的影響並不算大。

蒙古人真正意義上西徵歐洲是在成吉思汗去世之後,由拔都於公元1235年率軍開啟。以拔都任統帥,諸王子貴由、蒙哥等從徵,因為各支宗室均以長子統率軍隊,萬戶以下各級那顏也派長子率軍從徵,所以被稱為「長子西徵」或「諸子西徵」。

拔都這個名字大部分人都陌生,可知道蒙古西徵歐洲,飲馬多瑙河,就有許多人知道怎麼回事了。

拔都是成吉思汗之孫、朮赤的嫡次子,同是也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的欽察汗國(金帳汗國)的建立者,尊號為「賽因汗」。拔都的父親朮赤,作為成吉思汗的長子,並沒有能夠繼承成吉思汗的汗位,而是被成吉思汗分封到了中亞,西亞一代的欽察草原。朮赤去世之後,拔都繼承了他的封地,並且在此基礎上創立了欽察汗國。

拔都作為黃金家族的直系成員,他一生都在為蒙古帝國開疆拓土。其在歷史上最大的成就便是「長子西徵」。西徵七年,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其名聲響遍歐洲。曾創下四萬蒙古軍隊勝四十萬歐洲聯軍的傲人戰績。

窩闊臺七年,窩闊臺汗下令,諸系長子共同舉兵,向西亞和東歐地區進軍。拔都雖然不是長子,但卻在此過程中擁有不凡的地位。

拔都並不是朮赤的長子,而是次子,朮赤的長子是斡兒達。但是拔都憑藉著以往跟隨父親所立下的戰功,在家族宗親中有著巨大的威望;更由於他超人的情商和溝通能力,使得兄長斡兒達及桀驁不馴的昔班、城府極深的別兒哥等,都心悅誠服地以他為家族首領。

在為窩闊臺登上大汗寶座而召開的庫裡臺大會時,包括斡兒達在內的朮赤諸子都來參會,那次會上朮赤系家族就已經對外宣告了拔都的家族首領地位,也因此窩闊臺大汗授予拔都為長子西徵大軍的統帥時,完全沒有考慮拔都其實自己就不是長子。

而在拔都的領導下,蒙古鐵騎一路勢如破竹,攻至歐洲腹地。從窩闊臺七年起兵開始算起,拔都在為期六年的西徵中表現不凡,比如攻克莫斯科,在匈牙利擊敗其軍隊,並且率領部隊讀過多瑙河,攻克格蘭城。

拔都大軍最遠抵達維也納附近。由於太宗窩闊臺病逝不得不在亞德亞速海附近還師,如果不出意外,哪還幹歐洲的存在。

要知道當時整個西歐諸如法國和義大利,西班牙,神聖羅馬(德國和奧地利)這些國家,已經裸露在蒙古鐵蹄之下,只要拔都振臂一呼,其都將稱為蒙古鐵蹄下的廢墟。

所以拔都在歐洲名聲很大,有歐洲王之稱,甚至於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

在長子西徵結束之後,拔都的威名為東歐,中歐諸多公國所忌憚,由於其勢力範圍距離歐洲非常之近,故東歐諸多國家都開始向拔都納貢稱臣。公元1242年,拔都正式建立欽察汗國,又名金帳汗國,將國都從烏爾根奇遷到伏爾加河上遊的薩萊,今天的俄羅斯阿斯特拉罕。從此以後,拔都負責鎮守此地,再也沒有回到過蒙古本土。

而在拔都的統治下,讓原本分裂的欽察草原及北邊羅斯人佔據的森林開始具備了向心力,農民、牧民、獵戶慢慢走向統一。金帳汗國持續了三百餘年,此後的俄羅斯帝國也是從它之中誕生。

可以說是拔都締造了俄羅斯歷史大統一的開始,如果不是他打開先河,說不定東歐草原上仍處在分裂時期,遊牧與原始,定居並存。拔都作用一定程度造就了以後俄羅斯的龐大版圖出現,也影響了現今俄羅斯的政治,文化,軍事,經濟,讓西方人第一次了解東方,這就有他為什麼被推崇這麼高的原因。

歷史上的拔都是個形象非常正面的人,他為人率真,坦誠,不濫殺無辜,對部下將士也很寬厚,不吝賞賜,蒙古人稱他為「賽因汗」,也就是仁君的意思。

更為重要的是,在不停內鬥的黃金家族中,拔都顯得非常異類,他作為宗族之長,地位崇高,實力更是強大,但他卻一點也不貪權利,在族人都推舉他當蒙古大汗時,他毅然拒絕。

託雷家族的蒙哥最終能擊敗窩闊臺家族的貴由,全靠拔都支持,原因是他認為蒙哥更有管理才能,更可以讓蒙古帝國走向強大。當初窩闊臺汗在世之時,其長子貴由便看不慣拔都,並且多次挑釁拔都,幸而窩闊臺汗比較英明,多次站在拔都一邊,以是拔都和貴由的關係極差。窩闊臺去世後,貴由繼位,更是對拔都有諸多不滿,在拔都建立欽察汗國後,貴由曾經出兵討伐,但未及交戰貴由病死,於是作罷。

而拔都和拖雷系的諸王交好,如忽必烈,蒙哥等。貴由死後,海迷失後攝政,拔都力保拖雷系的親王蒙哥繼承大汗之位,並且極力維護蒙哥。

最終,在拔都的維護之下,蒙哥順利繼承大汗之位,拔都也因為擁立之功而使得欽察汗國在蒙古帝國的諸多藩國中取得了最高地位。

拔都為宗王之長,又建大功,擁戴憲宗以安社稷。宗子維城,拔都無愧焉。——《新元史》

總而言之,拔都汗是一位在軍事上和政治上都非常有才能的領導者,不僅能在戰場上令敵人心驚膽戰,在蒙古帝國動蕩不安之時,他也能起到南天一柱,穩定局面的作用。

相關焦點

  • 屠戮歐洲的上帝之鞭有兩個,一個是成吉思汗,另一個是戰爭狂人
    而在晚清時期,我們中國飽受列強們的欺辱,對這群來自歐洲的侵略者恨意十足。然而我大家不知道的是,我們元朝時期,曾經有一位偉大的雄主,在他的率領之下,馬蹄兵鋒踏足歐洲,並在歐洲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戮,以至於那個時期無數歐洲人在這位雄主的屠刀之下。這位屠戮歐洲無數生靈之人被歐洲人稱之為「上帝之鞭」,在中國他則家喻戶曉,因為他是有著一代天驕之稱的成吉思汗。
  • 三個「上帝之鞭」影響歐洲大陸,誰知道他們與我國均有莫大關係
    而與之相對的農牧民族也建立了匈人、西遼、蒙古汗國等強大的政權。這三個遊牧民族,在歷史上被稱為「上帝之鞭」。每把「上帝之鞭」都曾經橫掃了歐洲大陸。第一把「上帝之鞭」:匈人之王阿拉提。如果不是因軍內疫情爆發,加上西羅馬求和與東羅馬援軍即將趕到,恐怕輪不到奧斯曼帝國滅亡東羅馬了。可惜的是阿拉提在回軍的路上因生病而逝。第二把「上帝之鞭」:西遼耶律大石1130年,遼國被金、宋兩國聯手攻破。遼國皇族大將耶律大石被迫西徵。1134年在西政路上,耶律大石登基稱帝。
  • 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名氣比成吉思汗還大,世人尊稱上帝之鞭
    留在中原的匈奴逐漸被漢化,但另一部分匈奴人卻給歐洲帶來的災難,公元400年左右,匈奴人進攻萊茵河畔,日耳曼帝國陷入一片混亂,當時的法蘭克人,汪達爾人和勃艮地人都不是匈奴人的對手,戰火一直燒到羅馬帝國,而這時候出現了一個非常偉大的君主
  • 歐洲史上第一個「上帝之鞭」——阿拉裡克 | 循跡曉講
    怎麼新冠疫情也上帝之鞭了,範圍有點大,不得叫上帝之萬箭齊發。其實,阿提拉也沒申請上帝之鞭的商標,在歐洲歷史上有很多個上帝之鞭。比方說中世紀的時候,歐洲那個黑死病,就有上帝之鞭的稱呼。鐵木真比如說匈王阿提拉,突然從東方出現,燒殺搶掠誰也攔不住,上帝之鞭上帝之鞭。
  • 中國這個少數民族被西方人稱為「上帝之鞭」,兇悍得讓他們畏懼!
    「上帝之鞭」 。匈奴上帝之鞭——阿提拉!網絡圖片上帝之鞭——耶律大石與阿提拉不同的是,耶律大石為了建立並擴充遼國的疆域。至此西遼的疆域囊括了現在的蒙古共和國,鹹海周邊,阿姆河,遼闊的疆域成就了耶律大石的上帝之鞭的稱號。上帝之鞭——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強的可汗了。
  • 中世紀的上帝之鞭,蒙古軍隊的車輪斬到底有多殘酷?
    蒙古軍隊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橫掃歐亞大陸,所向披靡,並且在他們佔領的地方多實行屠城政策,讓無數人為之恐懼,因此蒙古軍隊也曾被歐洲稱之為上帝之鞭,將蒙古軍隊比為上帝對他們的懲罰。
  • 成吉思汗十大之最!
    成吉思汗為什麼能用很少的兵力戰勝了幾倍、幾十倍於他的兵力,而他總是把握勝利?他的軍事活動為後人確實留下了很多不解之謎。成吉思汗的出生到成功是一個謎,同樣,他的死也是個謎。一般蒙古人,不再是某一獨立部落或氏族分子,而是某一皇族位下的臣民。蒙古軍隊以戰爭掠奪作為主要致富手段。而成吉思汗一生入行了幾十次大戰,幾百次小戰,滅國四十,累積的財富必然相當可觀。根據日本專家的估算,成吉思汗是為類歷史上千年首富,他墓穴中的陪葬品,足夠現代蒙古人坐吃三百年。
  • 世界四大戰爭狂人,其中有一個中國人,被譽為「上帝之鞭」
    從來都不是他的玩笑話,希特勒是個絕世的天才,就是沾染了太多無辜的人的血腥了,不然絕對可以躋身世界偉人前列 。 希特勒上臺,使德國在短時間內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強國,並以一國之力抗衡了幾乎半個世界。而且你要知道,當時不是希特勒是個戰爭狂人,而是整個德國渴望一戰。
  • 成吉思汗與第一次「全球化」
    ,成吉思汗應該是無可置疑的當選者之一。他帶領著一團散沙的蒙古人,從克魯倫河畔的一個小部族發展成為地跨歐亞非的蒙古帝國,總體疆域面積在古往今來的帝國之中首屈一指。對元朝算不算一個中國王朝,以元代宋是否算「失天下」,國內外史學界一直存有爭議,但其實邊緣遊牧民族徵服中原地區,從商代夏、周代商就開始了。因此,英國歷史學家約翰·曼在所著的《成吉思汗與今日中國之形成》一書中把成吉思汗作為一個中國人加以探討,並不違和。
  • 匈奴王阿提拉:令羅馬人膽寒,被稱為上帝之鞭,47歲死在了婚床上
    然而,在中世紀以前,歐洲還是一個愚昧落後的地方,當時的人們深信基督教,對於那些大的災難,都被說成是上帝的懲罰。 他是曾經縱橫歐亞的匈奴民族裡面的絕代天驕,30歲君臨帝國後,阿提拉開啟了自己震撼歐洲的徵服之旅,短短十幾年時間裡,他帶領軍隊席捲歐洲,最終攻入西羅馬帝國首都,讓匈人帝國的版圖達到鼎盛
  • 「一代天驕」蒙古雄鷹,成吉思汗和他的孫子忽必烈的戎馬一生!
    雖說這是成吉思汗的墓園,但是成吉思汗並沒有葬在這裡,這裡只是埋葬了他的一些穿過的衣服和使用過的一些器具而已真正的成吉思汗沒有人知道他葬在了哪裡。為什麼成吉思會如此受後人的敬仰呢?他為中國歷史做了什麼貢獻呢?而他的孫子又做了什麼事情被後人所銘記呢?
  • 死於新婚之夜的「上帝之鞭」,讓歐洲人瑟瑟發抖了1000年!
    但西逃的匈人同樣在四分五裂中,他們橫衝直撞、所向披靡,但各自為戰,不成氣候。於是,梟雄誕生了。公元418年,一名12歲的匈人少年被作為議和條約的互換人質之一,送到了西羅馬帝國的宮廷。他叫阿提拉,後世的歐洲人,更習慣稱他為——「上帝之鞭」。
  • 成吉思汗是大英雄嗎
    無論以古代還是現代標準看,成吉思汗都不能說是中國人。成吉思汗生活的時期,中國本土政權是宋朝和金朝,蒙古則是遙遠北方的草原部落,蠻荒的化外之地。成吉思汗去世時,他並沒有真正成為中國統治者。中國元朝的開國皇帝是忽必烈,他是成吉思汗的孫子。成吉思汗對中國的歷史進程有重大影響,可是貿然把他歸為中國人,是不正確的。
  • 歐洲人稱呼蒙古叫啥?三個字,成吉思汗曾揭露其中秘密,很玄妙
    在蒙古帝國的巔峰時期,他們曾佔有漠北、華北、東北、西域、中亞、西亞、東歐等在內的遼闊地域,而這一切,都和蒙古帝國的開創者成吉思汗密不可分。 蒙古帝國的赫赫聲威,在12世紀後半期,曾震動中亞乃至歐洲各國。一直打到多瑙河附近的蒙古騎兵,被歐洲人形容為「上帝之鞭」,如果不是蒙哥在攻打釣魚城時戰死,恐怕整個歐洲都要被蒙古騎兵踏平了。正因為如此,歐洲人才對蒙古人印象深刻,也由此興起了「黃禍論」的論調。
  • 如果開戰,是孫子厲害還是成吉思汗厲害
    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的用兵之術主要有兩點:出其不意和大迂迴。成吉思汗雖然不識字,沒有讀過書,但他的用兵之道與《孫子兵法》中強調的不謀而合。孫子兵法孫子是研究兵法的理論家,而成吉思汗是用兵法的實踐家;如果他們兩個打一架,誰會更厲害呢?可能有的人會說:一定是孫子厲害。
  • 邱吉爾說過「世界沒有人比拿破崙更偉大」,那麼和成吉思汗比較如何
    拿破崙橫掃歐洲大陸,五次打敗英國、普魯士等國組成的聯盟,世界史上的風雲人物。但是拿破崙自己卻感嘆,「我不如成吉思汗,他的四個虎子都爭為其父效力,我沒有這種好運。」元太祖鐵木真(1162—1227年)蒙古帝國開國君主,尊號「成吉思汗」(Ghinggis Khan),意為「擁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長」,建立了世界歷史上最龐大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拿破崙和成吉思汗都是屬於徵服世界的人物,拿破崙獨霸歐洲,成吉思汗氣吞歐亞。
  • 令歐洲聞風喪膽的中國皇帝,他不死國土必達歐洲,不是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是一個非常傳奇的人物,無論中國史還是世界史都承認這點。《世界徵服者史》的作者甚至認為,即使亞歷山大大帝在世,也要拜成吉思汗做老師。成吉思汗及其子孫旭烈兀等人的西徵毫無疑問給封建時代的歐亞各國帶去了陰影,使他們對蒙古騎兵深感忌憚。
  • 成吉思汗死亡之謎
    他說,當年蒙古大軍攻打西夏,西夏招架不住,向努爾哈赤提出乞降,並根據成吉思汗的要求獻上許多美女,其中就包括西夏王妃。這位王妃性情非常剛烈,對蒙古大軍以及成吉思汗都有著刻骨仇恨,在成吉思汗猥褻她時,一口將成吉思汗的下體咬掉。成吉思汗血流不止,當日殞命。當時正是懵懂少年的我,感覺這個故事既新鮮又刺激,因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世人對成吉思汗的評價
    8.美國總統柯林頓1998年訪華時:中國曾經有過輝煌,中國有過讓歐洲和西方膽寒的時候,就是成吉思汗時代,從14世紀以來,中國開始落後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中華民族衰落了,在那些年代中,中國是三等地位國家,中國人自然變成了三等民族,中國失去了主權,中國人失去了尊嚴……9.歐洲人稱其為「世界之鞭」……其實他是名副其實的「人類之王」。世界秩序因他而改變。
  • 雷劈、中毒還是情殺:成吉思汗究竟怎麼死的
    毛澤東稱成吉思汗為「一代天驕」,拿破崙說「我不如成吉思汗」,歐洲人說成吉思汗是「上帝之鞭」。作為徵服大半個地球的勇者,成吉思汗身上隱藏了太多的謎團。而這其中之一就是成吉思汗的猝死之謎。少年的成吉思汗在屈辱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