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大象每天損失10%水分,科學家擔憂:氣候變暖將導致它們死亡

2020-12-23 奇點使者

據報導,近日,來自法國的科研團隊,在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最新的研究成果,表示通過對野生大象的追蹤觀察,發現野生大象在天氣炎熱的時候,一天最多可以流失10%的水分,這是什麼概念呢?相當於一隻大象在一天的時間裡,就會流失慢慢兩浴缸的水,這項結果也創下了陸地動物的日失水量最高紀錄。

人類也會水分流失嗎?

說起來,對於陸地生物來說,普遍都有著水分流失的問題,人類也如此。不過,這可以從日常飲食中補充,比方說人類,在夏季的時候,人體中的水分流失,大約為體重的5%左右,當然,這是按照每天來計算的。

這也是為何很多減肥者依靠「絕食」來減肥,事實上減下來的不過是身體每天流失的水分罷了,並不是消耗脂肪的原因之一。

此外,對於戶外工作者,特別是那些從事運功工作、體力消耗消耗較大的人士來說,在炎熱的天氣裡,每天的水分流失量,大約在10%左右,也就是照比普通人會翻了一倍左右,當然,這些認識也更會頻繁口渴,對於補水的需求也很大。

不過,相較於野生動物而言,人類顯然更容易獲得和補充足夠的水分,但是在全球變暖的大環境中,動物們也就沒有那麼好命了,除了被人類悉心照顧的寵物和生活在動物園中,每天有著固定飲食供給的動物,生活在自然界中的野生動物們,正在因為全球變暖,而迎來新一輪的「優勝劣汰」。

大象或因為水分流失而「脫水死亡」

野生大象是陸地上現存體型最大的動物,它們也是非常聰明的一種哺乳動物,它們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亞洲,主要生活在氣候炎熱的地區。

大象由於體重巨大,所以,為了維持身體機能,每天都需要攝入大量的食物,作為草食性動物,大象每天會用16個小時來吃飯,根據數據顯示,對於一隻成年的大象來說,每天至少需要吃進肚子裡400多斤的食物才可以。

不過,在全球變暖的大環境下,顯然,大象已經迎來了食物短缺,它們也沒有辦法從食物中獲取足夠的水分。

研究者發現,非洲象在14攝氏度以下的環境中,平均每天會流失325升左右的水分,不過伴隨著氣溫的升高,當氣溫突破24攝氏度之後,非洲象的水分流失就會將近500升左右。這也意味著,它們流失的水分需要從食物和水源中獲取,否則,就會導致身體出現脫水的情況。

研究者介紹,目前非洲象的平均日水分流失量,大約在體重的7.5%左右,缺水的環境讓它們的體重減輕,對於哺乳期的母象來說,也會因為水分的攝入不足而出現乳汁減少的問題,這同樣也會影響大象的繁衍情況,這意味著,原本在地球上就數量所剩不多的大象,可能在未來會因為全球變暖而提前消失。

富水植物減少是「主要兇手」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大象在食物相對充足的情況下,仍然會出現脫水的問題呢?研究者表示,這是因為在全球變暖的大環境下,地球生態鏈也迎來了新一輪的「大洗牌」,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在這個階段,都無異於是進入到新的演化期。

氣溫升高導致很多地方都出現了乾旱的天氣,這導致富水植物的數量大面積減少,而富水植物對於野生的草食性動物來說,是補充水分的最好來源之一,自然,這也導致它們無法繼續從食物中獲取充足的水分。

在這裡為大家舉一個例子:我們都知道,在沙漠中,駱駝是生活在非常乾旱的環境之中,不過,沙漠中的綠洲,和沙漠中的仙人掌(富水植物),卻可以為駱駝補充水分,但是如果有一天,沙漠中的綠洲和仙人掌都消失了,耐乾旱的駱駝也會因為無法獲得水分而死亡。

野生大象和其它野生動物也是如此,研究者表示,拿大象來說,野外環境中它們必須要每隔2-3天就去水源地補充一次足夠的水分,否則超過這個時間,就會出現脫水危機。

目前來看,生活在非洲南部的野生動物的水分流失情況是最嚴重的,研究者們也在找辦法去幫助它們,當然,如果從源頭上開始說的話,還是需要從節能減排,阻止溫室效應的蔓延來進行。

相關焦點

  • 導致非洲大象死亡的藍藻是什麼東西?會威脅人類生命嗎?
    非洲波札那野生動物和國家公園管理局近日宣布,波札那西北部陸續出現的數百頭大象死亡,原因是食用了水中的藍藻細菌,毒素引起了大量大象死亡。管理局負責人介紹說,在送往實驗室的樣品中檢測出了藍藻毒素,由此得出結論,藍藻神經毒素是導致大象集體死亡的原因 。
  • 是什麼導致了6000萬年前的全球氣候變暖?
    自從20世紀90年代初發現以來,「古新世-始新世大升溫(PETM)」便引起了氣候科學家們的高度關注。當時的氣候變化與今天的氣候變化頗有相似之處,具體徵兆包括溫度上升、海洋酸化、大氣碳水平急劇浮動並對地球上的生命構成深遠影響等等。為了產生這些影響,大氣層中的碳總量無疑迎來一波快速增長(最近估計總排放量約10萬億噸)。但是,這些碳到底從何而來?
  • 辛巴威30多頭大象神秘死亡,原因公布!
    8月底以來,辛巴威有30多頭大象神秘死亡。死亡時,它們都呈仰臥狀態。經過一個月的調查,該國野生動物官員表示,初步結論是,一種細菌性疾病是導致這些大象死亡的原因。在萬基國家公園(Hwange National Park)和維多利亞瀑布之間的潘達瑪蘇森林(Pandamasue Forest)中,8月29日來陸續發現了大象屍體。這些死亡的大象年齡大多在15歲以下,屍檢表明,它們不僅年幼,體質也比較虛弱。此外,它們的肝臟和一些內臟器官也已經發炎。
  • 導致珊瑚白化的有很多原因,其中重要的因素是全球氣候變暖
    蟲黃藻自身攜帶有各種色素,不僅能讓珊瑚變得漂亮,還可以通過光合作用製造出它們自身及珊瑚蟲生存所需要的養料。導致珊瑚白化的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全球氣候變暖。李新正說,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提高,海洋溫度也不斷升高,海水酸化加劇。
  • 研究發現:全球變暖將導致病毒更難被根除
    新華社北京9月17日新媒體專電 瑞士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全球變暖讓病毒引起的疾病越來越難以消滅,或將導致人類受到進一步的威脅。雖然陽光、高溫和其他微生物可以滅活存在於地表水中的病毒,從而降低其傳播疾病的能力,但科學家們似乎預計,病毒對環境的反應方式將隨著氣候變化而變化。在某種程度上,人類對此將很難應付。一些專家認為,氣候變化以及其他環境衝擊可能會促使更多新疾病例如新冠肺炎出現。
  • 為何科學家表示擔憂?
    2020年3月,《傳播生物學》上發表了一篇有關史前鳥類的研究,科學家對一具46000年前的鳥類完整遺骸做出研究。這具遺骸,是科學家在西伯利亞東北部的永久凍土層中找到的,經過研究遺傳信息,科學家將其歸為角百靈的一種。2020年8月,依舊是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層,出土了一隻保存良好的披毛犀屍體,研究人員表示它生活在冰河時代,也許可以追溯到34000年前甚至更早。
  • 地表最強生物水熊蟲,也有弱點,科學家:全球變暖是它們的剋星
    水熊蟲的個頭非常的小(0.3到0.5毫米),然而它們卻可以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條件下在太空中生存,科學家們在珠穆朗瑪峰、南極甚至深海中都有發現它們的身影。它們能夠在-272℃的超低溫下生存2分鐘,在-20℃的環境下能生存30年,甚至被冰凍30年後仍然能夠復活。它們不僅耐低溫,還耐高溫、耐高壓甚至連宇宙射線都殺不死它們——這才是打不死的小強!
  • 氣候變暖,導致南極融化
    原理2020-03-01全球性的氣溫上升和海水變暖,正在導致南極洲——這個全世界最冷的地方之一日漸融化。雖然我們已知人類活動能造成氣候發生變化,導致南極洲的冰川也發生迅速變化,但我們仍然不確定的是,全球性的升溫究竟會對南極洲造成怎樣的影響。
  • 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頻現,弱國承受最重災難
    就在這周,澳大利亞大火的消息在網絡上發酵:持續4個月的山火仍在繼續,截至5日山火過火面積已超5.25萬平方公裡,死亡人數上升至24人,有近5億動物喪生。救援直升機在艙外只見一片「血色」,全境濃煙甚至已經穿越塔斯曼海影響到了紐西蘭。除開小部分的人為縱火因素,更多討論指向了潛在的背後元兇:全球碳排放導致的氣候變化。
  • 氣候變暖引發自然災害 專家:2020年亞洲受影響最大
    中新網1月6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喀山聯邦大學氣象教研室主任尤裡佩列韋堅採夫表示,全球變暖將決定2020年的天氣,世界不同地區將出現更多自然災害,亞洲地區遭受的損失將超過其他地區。資料圖:2019年9月6日,美國阿拉斯加基奈山脈的金剛狼冰川,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科學家自1966年以來一直在研究這座冰川。研究顯示,氣候變暖導致冰川體積持續下降,其融化速度已經超過了新形成的冰雪的積累速度。這位科學家表示:「人類觀察氣候變化已持續約170年。在最近的幾十年內,我們都看到全球氣溫上升。
  • 到2090年氣候變化將造成每年近5000億美元損失 急需實行減緩措施
    美國政府關於氣候變化對社會影響的一份新報告表明,除非採取相關措施,否則到2090年氣候問題每年將會給美國造成近5000億美元的損失。如果沒有努力減緩全球氣候變化,預計將對美國經濟、人類健康和環境造成重大損失。
  • 氣候變暖或致冷血動物壽命縮短
    最新發現表明,全球變暖可能會縮短冷血物種(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預期壽命。 100多年來,科學家使用「生存率」理論解釋生物體為何衰老。該理論指出,生物體的新陳代謝速度越快,壽命越短。這解釋了為什麼青蛙等某些脊椎動物只有數月壽命;而鯨魚和烏龜等其他脊椎動物卻可存活數世紀。但一直未有科學家在全球範圍內對所有陸生脊椎動物進行驗證,且該理論測試的物種範圍有限。
  • 氣候變暖持續,影響12億人的事情或發生,科學家提出4大解決方案
    影響12億人口的事情或將發生,當然影響人口的多少,取決於氣候變暖的情況。氣候變暖還會導致降雨異常等情況,進而導致很多地區出現極端的乾旱、洪澇等情況。隨著這些極端天氣的出現,又會衍生出很多我們意想不到的情況。如澳大利亞地區野火肆虐的問題,其實就是當地出現了嚴重的乾旱天氣,在夏季高溫時候出現了野火,助長了野火肆虐的情況。
  • 環境汙染導致的心酸悲劇 北極熊殘殺幼仔(組圖)
    長久以來,科學家便認為包括鯨魚在內的海洋哺乳動物容易遭受聲脈衝影響。歐洲化學汙染導致大量北極熊雌雄同體  2006年1月,野生動植物研究人員發現新的證據,因全球變暖棲息地受到嚴重威脅的北極熊,又受到化學化合物的危害。
  • 美媒:氣候變化將加劇厄爾尼諾現象
    參考消息網10月27日報導美媒稱,一項新的研究指出,氣候變化將導致厄爾尼諾現象更加強烈。據《今日美國報》10月22日報導,每隔幾年就會發生的厄爾尼諾現象是赤道地區太平洋海水自然變暖,從而加劇美國及全世界的極端天氣。
  • 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有什麼方法可以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嗎
    首先想要遏制全球變暖,我們就要明白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變暖。在大多數人眼裡導致全球變暖的元兇就是二氧化碳。其實這一觀點是錯誤的,二氧化碳本來就是大氣中的成分,而且也沒有毒。並且有研究表明,二氧化碳在歷史上的含量一直都是時高時低,有的時候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濃度比現在要高許多。並且還有研究表明並不是二氧化碳才導致全球溫度升高,而是全球溫度升高引起的二氧化碳濃度升高。
  • 為什麼說全球氣候變暖是個世紀大騙局?!
    因此,太陽活動究竟如何影響到地球的氣候,還有待科學家們進行更深入的探索。氣候的騙局是精英們用來賺錢並導致美國經濟進一步的損害。川普:「你知道,在20世紀1920年的時候人們談論全球變冷,他們認為地球是冷卻的。我相信氣候的變化,我相信它的改變,我相信它會下降然後又上升,它是根據幾年或幾世紀會有變化。」
  • 與人類有關,科學家發現直接證據
    死亡並不困難,生存則是非常艱難的。——蕭伯納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內有一座"世界滅絕動物墓地",其中有一種動物——猛獁象。猛獁象距今滅絕有1萬年,我們曾經一致以為是因為環境,才導致其滅絕。也許提到它,腦海裡的畫面就是大象,下意識地認為兩者是屬於同一種物種了。其實並不然,象類分為一科兩屬,猛獁象和大象同為一科,卻是不同的兩種屬相。如果說大象是現代最大的哺乳動物,那麼猛獁象就是它們那個時代最大的哺乳動物。
  • 3種已滅絕的「巨獸」,科學家卻希望它們「復活」,是好事嗎?
    已經滅絕多年的生物,科學家有望讓它們重新出現,會帶來何影響?第1種猛獁象受到氣溫升高的影響,科學家順利在西伯利亞發現了猛獁象屍體,大約在180萬年以前,氣候突變越來越寒冷,由於猛獁象自身擁有厚厚的毛髮才能得以生存,然而好景不長,它們順利度過冰川時期後,地球氣候開始逐漸升高,在這種情況下,猛獁象無法適應當時環境,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 全球變暖日趨嚴重,因天氣過熱致死的人增多,科學家正在研究對策
    近幾年,因全球變暖日趨嚴重,夏季的熱浪變得更加頻繁和激烈,人員因高溫頻發的傷亡事件,使全球應對高溫的研究變得日趨緊迫。科學家表示,目前全球已經有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經受夏季炎熱的考驗。該報告預測,由於溫度增加,全球生產性工作時間將下降2.2%,這將造成2.4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從地域上看,主要集中在南亞和西非。目前,研究人員都在努力研究炎熱如何影響勞作者和弱勢群體。他們的研究也包括低技術含量的措施,如:通過冷水浸過皮膚降溫,使人們在炎熱的條件下更安全,更舒適等。從而找到人體適應炎熱的能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