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經過幾代人一以貫之、接續奮鬥,我國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要繼續艱苦奮鬥。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決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現象。要做好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幫扶政策保持總體穩定,分類調整優化,留足政策過渡期。
「中國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在這場歷時8年的脫貧攻堅戰中,通過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如期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到今年年底,現行標準下的近1億農村貧困群眾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和12.8萬個貧困村全部摘帽,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即將歷史性解決,全體人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貧困群眾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明顯提升,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的參與度、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信心更足了、笑臉更多了。」12月14日,在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上,中國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向與會朋友分享了中國脫貧攻堅的主要體會。
中國脫貧攻堅所採取的方式和獲得的成績,為世界所矚目。在全球疫情持續蔓延背景下,繼續討論減貧事業,大家都談了些什麼?
開發性銀行在脫貧攻堅中扮演重要角色
12月15日,國家開發銀行主辦的「金融支持國際減貧事業發展」專題研討會上,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北大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認為,擺脫貧困,最重要的是通過增加貧困人口的勞動力就業,提高收入。
「想要消除貧困,就必須幫助傳統農村變成現代化農業,使用良種增產,把農業人口從農村轉移到非農產業,轉移到能夠為貧困人口提供就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去,這也符合低收入國家的比較優勢。而要讓農村人口到城市來,就需要提高農民的教育水平,也只有這樣,勞動密集型產業基礎設施才能發展起來。這些都是結構轉型涉及的問題,也都需要金融支持。」在林毅夫看來,農民要用良種,必須在市場上購買,需要流動資金支持;製造業發展需要投資資金支持,同樣需要金融機構的支持;農業需要灌溉基礎設施,製造業也需要基礎設施投資,這些投資遠遠超出農民或企業的支付能力,也有很多外部性,投資又是長期性的,也會帶來風險性。一般來說,商業銀行不願意投資基礎設施,這就需要開發性金融機構,中國在這方面有很多經驗。
「1990年,中國66%的人生活在國際貧困線下,70%的人生活在農村。到今年,中國的貧困人口即將消除。在這一過程中,金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有非常有效的開發銀行,中國基礎設施的完善與其所發揮的作用是相關的。」林毅夫這樣說。
談及開發性銀行近年來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為,國開行黨委委員張輝表示,國開行以「精準扶貧」方略為行動指南,攻堅克難,盡銳出戰,2020年新增發放扶貧貸款超3000億元,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服務。一是堅持規劃先行,精準對接貧困地區脫貧發展需求。二是堅持中長期融資優勢,精準補齊基礎設施落後短板。三是堅持因地制宜,精準支持扶貧產業發展壯大。四是堅持融智扶志,精準服務貧困人口提升發展能力。五是堅持可持續發展,精準構建扶貧資金風險管理機制。
張輝強調,國開行在促進中國減貧事業的同時,還將精準扶貧理念推廣到國際減貧領域,幫助和支持廣大發展中國家,為國際減貧事業作出積極貢獻。精準對接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減貧需求,支持重點產業;通過轉貸款、股權投資等方式支持中小企業和社會效益突出、減貧作用明顯的項目,帶動當地就業;積極提供人才智力支持,與各國分享中國發展和金融減貧經驗,並資助獎勵留學生在華學習。
國際青年領袖應攜手助力減貧事業
「中國的青年一代已扛起了時代的重任,展現出昂揚的風採。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戰鬥中,有數萬名青年醫護人員從全國各地馳援武漢。在中國脫貧攻堅戰役中,有很多年輕的姑娘小夥子,工作在艱苦扶貧工作第一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奉獻青春。」在國際青年領袖對話項目啟動儀式即國際青年領袖減貧創新交流活動中,國務院新聞辦副主任郭衛民這樣表示。
郭衛民同時表示,不久前,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全面規劃了中國未來的發展藍圖,中國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中國將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中國的發展不僅為中國青年,也將為各國青年施展才華提供更多更大的舞臺。
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局長杜佔元表示,當代青年生活在開放的世界、創新的文化和全球化的時代中,要做知者、仁者和勇者——樹立開放視野和世界眼光,增強了解真實多元世界的自主判斷力,更加關注全人類,特別是貧困人群等弱勢群體的利益,提高應對全球性問題的本領;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從增進全人類共同福祉出發,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應對全球性挑戰建言獻策,貢獻智慧;在應對國際挑戰中,弘揚敢為人先的精神。
在12月16日舉行的應對全球性挑戰中的青年創新圓桌研討中,教育機構尚德的代表楊靜表示,世界在疫情發生後帶給人們很多挑戰,特別是從全球消除貧困的角度看,高質量的教育至關重要。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傳統的教育方式受到了很多挑戰,中國的實踐是利用在線教育解決特殊時期的教育問題。這一經驗也能夠在未來幫助更多偏遠地區的孩子接受教育。
阿戈拉戰略集團合伙人兼執行長蒂姆·格裡特·布倫克認為,減貧是個大話題,眾多問題要給出一個具體的答案也會很難。在可持續發展目標下,不同層面的人都應幫助貧困人口減貧。「如果說處於貧困之中的人很難從中走出來,我想這裡面有很多的原因。比如全球最富有的30餘個國家,他們是否願意提供相關技術支持困難國家?我的建議是創造一個更加透明開放的環境,讓更多人參與,在相互信任的環境裡,為減貧事業貢獻力量。」
多年來,Sinlytics諮詢公司歐洲研究部主任陳瑞華一直圍繞著可持續發展目標(SDG)而工作,現在,陳瑞華在柬埔寨支持一個項目——可擴展的經濟發展解決方案。
「中國在做的事業不僅僅是減貧,而是消除貧困,並且非常務實地推進解決貧困的工作。在此方面,我們也看到,很多國家為解決貧困問題,不僅僅要投入金錢,還採取了公私合作的方式。我認為,對於青年領袖們而言,大家45歲前在各自的事業上取得了較大成績,未來在推動減貧事業中,更應攜手努力,配合互動。」陳瑞華說。
記者:崔呂萍
編輯:魏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