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過不少象棋教育者和教練,他們都很難回答一個問題:
我教象棋,到底孩子可以學到什麼素質?
在絕大多數象棋教師看來,學棋,就是提升棋藝技能,提升競技實力,在比賽中摘獎折桂,有機會衝擊職業……這種理解,聽起來十分天經地義,理所當然,但實際上,很有可能誤解了家長的真實想法。
也可能會有象棋教師反駁:學象棋,不學棋藝學什麼?不為比賽服務還能為什麼?這其實是一種刻舟求劍的思維。他們把棋類教育當成比賽的工具,相當於一種和應試教育相似的「應賽教育」,這種機械填鴨的培訓方式,實際上有意無意地縮窄了中國象棋培訓的市場。
01
先來講一個故事。
前段時間,一位開辦棋類培訓機構的朋友說,他被一個在知名企業中擔任高管的家長問住了:
「你們的教練,感覺只能教棋,教不了別的東西」。
朋友很是納悶:我開的就是象棋班啊,我不教棋還能教什麼?你要想學別的可以報其它班啊。
這位家長又補充道:中國象棋,不僅僅有棋藝,還有棋道,更有通過棋延伸出來的人生哲理,心理素質和文化觀念,你們教練的視野很狹促,只能執教棋藝,不能給孩子帶來其它方面的素質提升。
「這一席話真是馬上就抓到我的痛點了。這位家長真是一針見血啊!」朋友說。
這番話實際上暗喻了象棋培訓行業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教練素質良莠不齊,普遍受教育水平有限,很難透過象棋知識,舉一反三地培養學生學業,文化,批判性思維等方面的進步。而後者反倒是家長最為看重的。
家長帶孩子來學棋,但他們真正的目標不是為了學棋藝,真心期望孩子學了棋就能走職業道路的家長可以說非常非常稀少。大多數時候,家長只是希望孩子學了棋,能觸類旁通地提高其它能力,如:思維能力,邏輯能力和意志力、耐心等等,從而對學業有所促進,能夠學到一些終身受用的社交工具和心理素質罷了。
現在很多年輕的象棋教練不理解「教棋,更要教棋外的素質」這個點,又把那些精通「棋外」之道的同行們一概斥為「他不就是會忽悠家長而已嘛?有什麼了不起的」。事實上,這非但不是什麼「忽悠」,而是真正深刻理解了家長的隱含需求,並提供與之相匹配、相對應的教育方案。
02
我以前帶過一些天資較為聰慧、棋藝也明顯比同齡人高出一截的學生。
我對他們的教誨是;功夫在棋外。
學生棋藝的提高只是象棋教學中一個小小的側面,如何通過象棋,促使學生獲得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才是我更加重視的教學KPI。
比如,在講到布局和殘局定式的時候,我不僅要讓學生們「知其然」,更要讓他們「知其所以然」。
「為什麼布局會有『定式』?它們都是經驗與合理推論的產物。現代布局之所以會有了相對固定的『正確招法』,是因為這些招法大多是由特級大師、大師在賽事中率先走出,後續也經受了高級軟體的驗證,經受住了時間和歷史的考驗。對這些經驗進行背誦和模仿,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繼承和發揚,只有先繼承,才會有更好的創新。」
「殘局定式也是一個道理,比如單車必勝馬雙士,單馬必勝單士……這些局面都有十分明確的結論,如果按照正確的步驟和順序行棋,那麼一定會走到它們應有的結果上去。」
「有了這些『定式』,我們可以省去很多精力去從頭運算從頭試錯,我們可以把這些『定式』當成既成結論來使用,在棋盤上經過設計和構思,把局面走向具有既成結論的棋型,導入自己最期望的結果。」
「一個棋手水平的高低,往往取決於它掌握的『定式』是否足夠多,棋藝實際上是經驗積累的產物——很多人可能會反駁,只有經驗,沒有靈活運用怎麼行?但實際上,掌握了更多經驗、定理和定式的學子是比沒有類似經驗的學子『靈活運用』能力更強的。」
「我經常說,想像力就是記憶力——只有你記憶的素材足夠多,在你腦海裡才能形成潛移默化的作用,各種記憶才會交織起來,從而形成穩定而全面的知識結構。記憶素材少,任憑你天資再聰慧,天賦再拔萃,也很難『推理』出理想的招法。」
「要知道,有一些棋,沒有前人的提點和指引,你自己是下不出來的——比如單車對馬雙士,其中通過頓挫的方式逼迫守方轉換雙士的位置,是一種反常識的逆向思維,沒有經過對前人經驗的總結學習,你自己是很難走出來的。另外,急進中兵、五九炮對屏風馬平炮兌車等定式,其中棄子取勢的變化和精神,也不可能是自己『靈機一動』就能下出來的。」
我就是這樣,通過利弊分析、曉之以理的方式,一步步地促進學生理解「定式」的下法,並了解「定式」形成的歷史進程。這就是通過棋藝延伸到哲學,延伸到歷史,延伸到個人思路的啟發上來。
03
除了「啟發教學」之外,我還誘導孩子們通過「棋理」觸類旁通地提升學業成績。
「那麼從象棋的『定式』中,我們怎樣和學業相聯繫?象棋世界中的『定式』,實際就和數學這門學科中的『定理』道理相似。」
「數學的公理,也是從前人經驗中總結出來的,人類通過實踐和觀察,發現了幾條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沒有發現反例的基本結論:比如同一個平面內,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對頂角相等——這些既符合人類直覺,又經受住歷史考驗的假設,我們把它設為『公理』,並由此而搭建起了數學和幾何的大廈。」
「由兩直線平行,同位角/對頂角相等的公理,我們可以輕易地推出內錯角也相等的『定理』,然後再通過簡單的定理逐步推出複雜的定理……延伸開去,今天的人類高等數學,就是依靠這些基本公理和定理一步步推演出來的。」
「我們高水平的象棋競技也是同樣的道理,最開始,我們只知道基本的走法;然後我們了解了一些基本殘局定式,知道了子力價值比較的大致劃分;再然後,我們知道了一些複雜殘局的定式,也了解了一些布局定式……再發展到最後,我們只要看到某個相似的棋型,就能立刻條件反射地想到大致從哪些方向入手。」
「數學學習也是一樣的——一開始,我們掌握的定理和知識較少,很簡單的題目也不知如何下手,但當我們經驗豐富之後,我們就知道有些題目可以設置方程,有些可以設置輔助線,有些可以通過多學科知識的交叉解題……這種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是通過把歷史經驗『定理化』,把相對簡單的解題步驟『定式化』,先易後難,從而一步步提升自己解題能力的上限。」
04
在象棋界,曾經湧現過一批「少年學霸」。他們把棋理應用在學業之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比如,今年剛剛以703分的高分考上清華大學的貴州象棋少年付旌臣、2015年江門文科狀元陳俊彥、清華大學校友崔航等等,他們都曾經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學棋經歷,他們最終也並沒有選擇走上象棋競技的職業道路。但昔日的「學棋時間」對於他們而言,非但不是一種浪費和耽誤,而是一種「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進修學習過程。
因為,當他們明曉了棋理之後,實際上已經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科學的底層邏輯,更成熟自如地運用推理技能去強化自己的解題技術。他們學的是「棋」,但實際上學會的是「理」,一種認識客觀世界更廣闊更理性更全面的眼光。他們掌握的是一種更先進的認識世界的思維工具。
有些人誤以為,學棋的目標就是為了比賽拿獎,如果沒有獎項或榮譽傍身,就覺得學棋沒有任何作用,沒有任何顯性的「素質提升」,但實際上,通過棋類學習,你的思考方式和普通人已經有了相當顯著的區別,這些「隱性」的素質更深遠地影響一個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