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部全球科學家一致推崇的硬科幻電影
這部電影已經遠遠不止科幻這麼簡單,故事本身有著鮮明強烈的世界觀,其實本質上和意識科學(靈性科學)有著密切的關聯,有興趣的影迷可以看看卡爾·薩根的《宇宙》原著和那經典的13集同名紀錄片。如果浩瀚的宇宙只有我們,那確實太浪費宇宙和空間了,其實無論宗教和科學,必須信仰的是愛!
35歲的哈佛曆史教授約翰在工作十年後毅然選擇了辭職,同事們前來送行並紛紛表示不解,故事由此而拉開帷幕。看似簡陋的房屋內,梵谷的畫、中世紀的弓箭、史前的石斧裝飾其中,歷史學家、宗教學家、生物學家、心理學家等一眾知識淵博之人齊聚於內,自稱經歷14000年歲月的約翰脫口而出一部縮略版的人類文明史,讓這場最後的聚會也從單純送別演化成了一次顛覆傳統的學術激辯,並藉此考驗著觀眾的思辨能力。
如果你仔細看《阿凡達》,會看到它是用無數這樣可能你一不留神就忽略的細節組成的,這包含了主創人員多少心血?在如此認真細緻地呈現科學細節的背後,反映的其實正是創作者們「對科學精神的尊重和推崇」。
複製人嚴謹的科幻邏輯令孤獨這兩字在電影《月球》中是如此的刻骨銘心,看這部電影需要較強的耐心和不怕糾結的思考。它將我再次帶回那個古老的話題,人的自我意識到底是如何運行?如果意識真的可以像身體那樣隨意克隆,又要怎麼樣才能保持住清醒的頭腦?
為了拍出影片中嚴寒冰封的效果,製作人員選擇了在加拿大蒙特婁的冬季拍攝。由於當時蒙特婁的冬天是紀錄以來最冷的冬天之一,不論在錄影廠內外,溫度都冷得令人受不了,尤其是要拍攝遇到暴風雪的場景,演員雖穿著四五層厚厚的保護衣物,但面對著人工噴雪機,受著每小時八公裡的風速吹襲的時候,不論口鼻都蓋著厚厚的雪,即使戴著眼罩,也幾乎睜不開眼睛。
最妙的則是對外星人語言的設計,在所有外星科幻片中外星人要麼哼哼啊啊發出怪異音節,要麼一口流利英語的境況下,七肢桶的這種涵義豐富的可視化語言非常有想像力,儘管是在原著描寫基礎上設計的,但真正借用東方水墨的風格,設計出這種契合東方哲學周而復始哲學思想,又非常有美感的語言形象,依然是影片的成功之處。
這是一部傷感大於溫情、絕望多於希望的科幻佳作。從頭至尾,都在為那個機器小男孩一心一意想要變成真正的孩子而難過。也為他孤身一人流浪地球而傷心,更為他執著地尋找母愛而落淚。 有愛的旋律貫穿整部電影,即使滄海桑田,真愛確實永存。雖然,那種愛是絕望的,也是毫無結果的,甚至是存在於孩子夢中的。
感覺大部分的人都被震驚了,無論是初期被人工智慧的曼妙身姿吸引,還是中間被恐怖的支離破碎嚇到,隨著影片最後一個畫面的淡出後,很多人仍停留在位子上,相互討論或爭執著什麼。觀眾們被導演和編劇一步一步帶領,逐漸到達一個one way in,no way out 的境地,請允許我借用這句後面會上映的一部戰爭片的宣傳旁白。人類與未來的人工智慧間的博弈,也許等同於戰爭,並且,也許將是無休止的心理戰。
迷信是未達真相之地的見解和猜想。科學界裡,新發現大多都是由現象產生猜想,再由猜想產生科學/真理/真相。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迷信陷阱中。所謂相面,所謂算命,所謂怎樣生男生女,所謂吉祥數字,所謂求神拜佛,所謂左眼跳財右眼跳災,所謂吉兇運程,所謂星座命運。我相信它們無一不有著自己的依據,否則不能流傳廣泛長久。
《盜夢空間》被譽為一個拐點,諾蘭創造了一個超現實主義的驚悚世界,有點類似於榮格學說,在真實與非真實的多重層面上對觀者構成了挑戰。快速剪接和敏捷敘事把超現實的世界表現得酣暢淋漓,將虛擬影像技術呈現人腦的意識做到了登峰造極。
看看現在的世界,絕大多數人每一天的很多時間是在通過單位、家、網吧或路途中的手機與這個世界進行交流、交易和謀生,不就是《黑客帝國》的塑造的母體世界嗎?
太空科幻的教科書,從此奠定科幻太空電影三大寶:自轉重力,冬眠倉,不超光速。至於影片內涵嘛……用原著作者話來說:「你看懂了的話,那是我的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