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9年6月29日,由中國出版集團主辦的「中外文化比較研究徵文」活動在武漢經心書院啟動。該活動由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商務孔子學院、武漢大學國學院、華中師範大學國學院、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給予智慧支持。安樂哲、王敬慧、萬俊人、郭齊勇、馮天瑜、丁夏、唐翼明等中外學人受邀擔任活動評委。
本文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萬俊人教授在啟動儀式上的主題發言摘要。
什麼叫文化軟實力?
什麼叫文化軟實力?這是最近一些年我們才意識到的一個大問題,最早是外國朋友或者外國的政要幫我們意識到的。
本世紀初,在一個很公開很正式的場合,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女士說,中國的發展「不足慮」,為什麼呢?因為她覺得中國只有錢,只有GDP,沒有文化「軟實力」。她這個講話得到了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的呼應,柴契爾夫人也說中國的崛起「不足慮」,因為中國沒有文化「巧實力」。「軟實力」(soft power)是個新詞,最早好像是由美國哈佛大學約瑟夫 . 奈教授提出來的,它是指與國家經濟、軍事等顯型「硬實力」(hard power)相對的文化、思想、意識形態等觀念形態的隱型國家力量。「巧實力」與「軟實力」差不多意思。現在,好像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不這麼看了,覺得中國還是有一些甚至是相當「可慮」的,所以中美之間出現了貿易和科技的關係緊張,當然背後更多的是政治緊張。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他們發現,崛起的中國不僅「硬實力」日益強大,還有不斷增長的「軟實力」訴求。
關於文化「軟實力」,我們可以用兩個比方來加以解釋:一個是武林秘籍。大家看金庸的小說一定會得出相同的結論:原來,最高的武藝不是硬功夫,而是《葵花寶典》這一類的軟功夫。文化軟實力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秘籍,或者說文化的《葵花寶典》。
另一個比方是說,文化軟實力是一種「心力」,講的就是經心書院的這個「心」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文明區域的心力,即是其文化「軟實力」。民族國家有多大的心,有多堅強的心,有多智慧的心,他就有多大的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包括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智慧、文化理想、精神意志,以及,最重要的是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
文化軟實力與書院有何關係?
大家知道,書院是人類早期發明和創建的「教育基地」,是用於傳播知識和培養人才的所在,所以,我們可以把書院看作是文化的溫床和搖籃。
孔子被世界公認為人類文明史上的第一位教育學家,是最早開展書院教育的先驅。當年,他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傳播政治理想,但其仕途卻屢屢遭遇嚴重障礙,終生不得其志。因此,他晚年被迫選擇退而求其變,不是退而求其次。歷史證明,夫子的這一「變」其實是開天闢地,抓住了真正具有根本意義的要害。孔子發現,當人們不理解他的時候,無論他的政治抱負或政治理想多麼高遠,都不能被人接受,更無望實現。所以根本的問題還在於人心,在於人之「心力」的開發。所以他退回來,開始辦私塾,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打破「學在官府」的教育先知。
中國有著豐富的書院歷史。我們大家知道的是,唐代有四大書院,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我老家的嶽麓書院(今湖南長沙嶽麓山下)、江西的白鹿洞書院(今江西九江廬山),這三個書院是沒有爭議的;還有河南的嵩陽書院(今河南鄭州登封嵩山) ,也有人說是衡陽的石鼓書院(湖南衡陽石鼓山),這兩個中究竟何者該列入「四大書院」之中,還有些爭議。依本人陋見,不如說唐代五大書院來得簡明,因為他們的存在都是真實無疑的。
我們去了解書院的歷史,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第一,所有書院不僅都培養了大量文化人才,還都曾發生過多次不同學者、不同大師、不同學派之間的討論、對話,甚至是爭論。文化的生長,思想的創新就是在這些討論、對話和爭論中爆發的,比如說,理學與心學之爭;朱熹和張栻關於理學的討論;等等。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書院培養了大量的文化人才,形成了代代相傳的學統乃至學派。
我們知道,在古希臘,「Academy」(學園)的創製是從柏拉圖開始的,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講學傳道不在學園,而是喜歡在公共場合直接講學論辯,比如說,奧林匹克運動會、廣場演講。他也因此受到批評甚至被國王判刑,說他到處蠱惑人心,尤其是蠱惑青少年。蘇格拉底這個人膽子比較大,人家開奧林匹亞運動會,他就去運動場找那些年輕人追問問題,跟他們辯論,當然是追問和辯論各種各樣的哲學問題,通過這種辯論、追問,去啟迪年輕人的思想,所以他才被說是蠱惑青少年,最後被判以極刑。但是,他的學生柏拉圖就吸取了「教訓」,辦起了正規合法的書院,不再針對公眾,而是針對一些可造之才來授課講道,培養了包括亞裡斯多德這樣的偉大哲學家弟子,當然更多的是創造了我們所熟知的偉大的古希臘精神,那就是:讓高尚的靈魂寓於健壯的體魄之中,靈肉雙強,這是古希臘文化精神的核心。可見,培養大量的文化人才和某種文化精神才是書院的偉大貢獻,特別是在古代。
經心書院同樣如此。但與古老的唐代四大書院不同,經心書院還有其獨特之處。以我極為粗淺的了解,經心書院獨特的特點至少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它打破了原來的書院只涉及傳統中國人文學的範疇局限,開始引入自然科學,引入西學。所以經心書院是一個具有典範意義的、中西古今文化相互學習、相互發明的所在。另一個特點是,經心書院既是古代的,也是現代的。它的創辦者張之洞和李鴻章,被稱為晚清洋務運動的兩位先行者和實踐者。洋務運動實際上是我們這個古老民族開始向外部現代文化、外部現代文明或者文化他者學習的起點。過去,我們只從洋務運動本身所創造的實際社會效果來評價它,其實我們更應該用長遠的文化眼光和歷史眼光來評價它,在這樣一種新的視野下,洋務運動包括經心書院其實有著更深刻,更長遠的時代性貢獻,這是過去我們沒有看到的,或者是沒有充分關注的。
總之,書院不僅培養人才,而且創造思想,提供不同文化或文明、不同學術流派相互對話、相互交流的場所和空間。無論是古老的書院還是現代的大學,都是維護、儲存、傳承文化傳統,傳播知識,並且創造新知識的文化基地。所以,書院不僅培養人才,更創新知識,在這一點上,經心書院的知識創新特點更加明顯。
理解了書院,或者說,從中外書院本身的經歷中,我們不難發現,書院和大學一樣,對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之文化「軟實力」的創造與增進都是關鍵性的。今天我們很難想像,沒有這些書院,我們曾經的文明會是什麼樣子,曾經的文人會是什麼樣子。更不可想像,如果沒有大學,現代社會將會怎麼樣,現代的知識、人才又能如何。
這讓我想起了我曾經多次訪學的哈佛大學。哈佛大學的故事給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是她對美國建國和美國強大的獨特而巨大的貢獻。大家知道,年輕的美利堅共和國是一個新生的、由來自五湖四海的移民組成的新型國家,其中的主力由當時被英國驅趕的信教徒和一些政治上失意者,生意上的破落貴族共同組成。幸運的是,這些失意者或被放逐者卻有著堅強的心智和高遠的志向。這就是,他們要立志建一個比「日不落帝國」(也就是大英帝國)更為強大的帝國。怎麼建?他們確信,若要建一個比大英帝國更強大的國家,首先要建比牛津、劍橋更好的大學。所以,在美國是先有哈佛、耶魯,而後才有美利堅合眾國,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可見,哈佛這個傳說非常美麗。那一批最早登陸北美洲的「新英格蘭人」,他們歷經苦難,實際上是一群失意者、流浪者,漂泊到了北美那個荒涼原始的地方,雖然他們做過的一些事今天被史學家們所詬病,比如說,他們對北美原住民印第安人的不友好,甚至是殘酷屠殺。但他們依然有很多值得我們回味和學習的歷史經驗,先建大學,後建帝國的見識與實踐,就值得我們學習。這就好比是文化軟實力,先練軟功夫,再建硬骨架。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新英格蘭人不僅開拓了「新大陸」,還建立了很多新道德,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感恩節。登上北美洲並站穩腳跟之後,他們覺得自己對印第安人有些太過分,好在他們最終懂得要感激印第安人,雖說有些太遲。最初登陸北美的那些新英格蘭人人生地不熟,面對漫長而嚴寒的冬天,他們幾乎無法堅持,難以生存。就在這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正是遭受他們驅趕和絞殺的原住民印第安人,給他們默默送來火雞和土豆等過冬食物,幫助他們度過了漫長而饑荒的嚴冬,在這塊土地上生存了下來。感恩節是新英格蘭人專門設定的一個節日,本意即是「感謝給予」(Thanksgiving)。由一群懂得感恩、懂得帝國成功之道、懂得先辦大學後建強國的人建立起來的美利堅合眾國,在一百多年便迅速成長為一個強大的現代超級大國顯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而然的。在這裡,我們也同樣可以看到文化道德的力量,看到文化「軟實力」的深遠而巨大的價值。
文化軟實力從哪裡來?通過我前面的這些敘述,大家應該有些明白了吧!
文化軟實力從何而來?
文化軟實力從哪裡來?我的回答是:
第一,文化軟實力從傳統中來。文化軟實力可以說是一個「祖傳秘方」,我們要記住它,用好它,傳承它,光大它。
第二,文化軟實力從學習中來。我想再次強調,學習曾經是美國誕生和成長中最為重要的一條成功經驗。
美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移民國家,是一個文化多元性最典型的國家。美國還是一個開放的學習型國家,這是美國得以強大的秘密。美國曾經向天下人學習。很多史學家說,美國之所以能夠成為帝國,是因為它借兩次世界大戰之機發了大財,既把武器賣給日本,德國,也把武器賣給蔣介石,共產黨。這當然是真實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本質的。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和之後,美國吸納了大量優質人才,包括科技、文化、教育、哲學等各個方面的人才。我們知道當代心理學的重鎮在美國,但其實心理學最早發源於歐洲,但為什麼這個中心移到了美國呢?不僅如此,很多學科,如數學、物理學、生物學和醫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哲學等學科的研究重鎮現在幾乎都在美國。美國為什麼這麼強大呢?一個哈佛大學都有超過百人獲諾貝爾獎,更不用說其他了。美國崛起和強大的秘密就是「學習」,就是其巨大的文化科技人才的吸納力,可以將之比如為文化「軟實力」意義上的「吸心大法」。
最近,我接觸了一些美國學者,他們最憂心的不是川普總統的「不按章法出牌」,不是他的「退群」胡來,甚至也不是中美貿易戰,而是美國人現在的做法在不知不覺中慢慢發生一種令人不安的轉變:即從一個曾經卓越的學習者,一個非常高明、非常謙虛、非常開放的學習者,慢慢變得越來越狹隘、越來越偏執的獨斷主義的「師爺」。現在的美國不再虛心,不再虛心向別人別國學習,而是總想指點別人,教訓別國,乃至教訓整個世界,還往往用上懲罰或是「極限施壓」的不光彩手段。所以這些教授認為,這才是美國最大的威脅。我也經常跟我的博士生和研究生說,永遠不要把我看作是你們的知識導師,我只是在身份上是你們的導師,但你們不能只聽我的課,如果你只聽我的課或我的「指點」,縱然你們把我的全部本事100%學過去,也不過是「萬俊人第二」或「第三」、「第n」。你們應該向令狐衝學習,誰手段高明就跟誰學,誰有絕招就跟誰學,甚至是「偷學武藝」也無妨。我看金庸小說的一個最大收穫是,我有了一個學習的學習型榜樣。他就是令狐衝。令狐衝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武藝蓋世的絕頂高手,靠的就是虛心學習和廣泛學習。同理,美國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當今最強大的國家,原因就在於它曾經善於學習、肯學習,而且是完全開放地學習。
但現在的美國,好像不願意學習別人,好像不願意承認文化和文明的多樣性,相反,它似乎越來越習慣於以自己所擁有所偏好的東西為唯一價值標準,我也認為,這才是今日美國之最大危機。所以很多學者認為,無論中美貿易戰進入到什麼程度,我們都不能關門,都要保持開放;無論我們發展強大到什麼程度,都不能自滿,更不能自傲。強健自我的不二法門只能是學習再學習。文化軟實力就是從學習中來。我特別想提醒我們的年輕朋友,會學習,不僅僅向自己的老師學習,向整個社會,向祖先,向經典,向陌生者,向外面的世界和外面的人學習,你就會成為一個最強者。
第三,文化軟實力還要從不斷地創新中來。
我大致了解了經心書院150年的歷史,它多次改名,多次增刪教學科目,最後能夠文理兼顧,無問東西,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教育,蘊含著豐富的創新思想。我甚至想像,假如張之洞一直這樣堅持把經心書院辦下去,沒有因為近代中國社會的動亂而擱置、停止,它一定會培養一大批創新型的、適合於現代中國的優秀人才。
雖然我們失去了歷史時間,但是,今天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了經心書院得以復建,讓我們可以重來。學習,任何時候都不晚,開放是一種永久的心態,是強者的姿態,也是文化軟實力最最重要的品質。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