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MLB一直是北美職業體育中季後賽球隊數量最少的聯盟。從創立起到1968年,唯一的季後賽就是世界大賽。隨後大聯盟的季後賽逐步擴編,但數量始終非常保守,到2012賽季開始引入外卡制度,也只有10支球隊能進入季後賽,佔所有球隊總數的三分之一。
千呼萬喚使出來,MLB終於回歸
作為對比,NHL和NBA長期採用16隊季後賽,有超過一半的球隊能入圍,有32支球的NFL也能有12隊的名額。某種意義上來說,漫長的常規賽和高門檻的季後賽是棒球的一項傳統,常規賽的循環聯賽制和季後賽的淘汰賽制各有千秋,MLB對於前者的權重更大一些,所以棒球的冠軍不論是持久性還是遭遇戰能力都會得到充分考驗。
不過今年終究是個特殊賽季,當春訓被取消時,162場常規賽就變得不可行了。早在五月到七月間的勞資拉鋸談判中,季後賽擴編就擺上了議程,可隨著談判破裂,雙方重歸三月協議,進行60場常規賽長度的賽季。
MLBPA總裁克拉克
三月協議裡並不包括季後賽擴編的約定,所以如果沒有任何追加變動,今年的季後賽賽制還是會和過去一樣:每個分區頭名加上每個聯盟剩餘戰績前二球隊進入季後賽。不過大聯盟方面和球員方面都對季後賽擴編有著共同的意願,終於在賽季開打之前,雙方敲定了今年的季後賽方案。
對此大聯盟總裁羅伯-曼弗雷德評價:「這個賽季會是一次衝刺賽,更多球迷能在新賽制中體驗季後賽,我們期待會有一個充滿回憶的賽程。」而MLB球員工會總裁託尼-克拉克則認為:「在縮水賽季基礎上增加季後賽場次對球迷、聯盟和球員來說都很有意義。我們希望這能帶來高競爭質量的比賽,對整個行業的現狀和未來都有所裨益。」
大聯盟總裁曼弗雷德
新賽制的具體細節包括:
每個分區的前兩名自動進入季後賽,這樣一共是12支球隊;
除上述球隊外,每個聯盟剩餘球隊中戰績前二好的進入季後賽,組成16支球隊;
季後賽第一輪為外卡輪,採取三戰兩勝制,全部在佔據更高種子順位的一方主場進行,比賽時間為9月29日至10月2日(常規賽進行到9月27日);
種子順位排序也與分區戰績關聯,三個分區頭名是1號到3號種子,三個分區次名是4號到6號種子,剩下兩支球隊佔據7號和8號種子;
外卡輪之後的賽制與原有類似,分區輪五戰三勝,聯盟決賽和世界大賽七戰四勝。
今年MLB的揭幕戰在風雨交加中提前結束,仿佛預示著短賽季的激烈程度
從公平性的角度考慮,擴編季後賽有相當合理性。今年只有60場短賽季,只佔到正常的162場賽季的不到四成長度,極大增加了偶然性。就以去年的冠軍華盛頓國民為例,他們經歷了19勝31負的糟糕開局,同期戰績放到今年來根本進不了季後賽,更罔論世界大賽了。
所以,讓更多球隊進入季後賽,用多一輪淘汰賽來代替缺失的常規賽長度,提升今年冠軍的含金量是大聯盟唯一能採取的方法。同樣的思路也體現在了NHL計劃中的季後賽複賽上——他們將季後賽名額從16隊放寬到24隊,讓那些有機會但並不能確保季後賽席位的球隊捉對廝殺,爭取晉級名額。
道奇可能更傾向於原有賽制
另一方面,更多比賽也意味著更多轉播收入。整個大聯盟因為新冠疫情在經濟方面損失慘重,尤其是沒有門票收入(往年季後賽中,門票收入也是球員分成的一個重要來源),大家都需要儘可能挽回損失。大聯盟方面確認會給球員們提供5000萬的季後賽獎金池(2019賽季是8010萬),這裡面就包含多賽一輪帶來的收益。
需要注意的是,為了保證季後賽能在十月打完,新增的外卡輪採取了非常短的三戰兩勝制度,只會進行三天,這極大增加了這一輪的偶然性。對於某些強隊比如洛杉磯道奇而言並不划算,由於分區對手實力的關係,他們幾乎穩拿國聯西區頭名,按照舊賽制可以直接進入五戰三勝制的分區輪。現在他們得一視同仁打外卡輪,多承擔了一次翻車風險。
新賽制下揚基可以躺著進季後賽了
但對於絕大多數球隊來說,季後賽擴編當然是福音,甚至某些強隊也會獲益。比如說美聯東區的紐約揚基和坦帕灣光芒,幾乎可以確定分區頭名是他們的兩強相爭,也就是說這兩支被公認實力排名全聯盟前列的球隊有一支要去爭奪外卡。
但不巧的是,美聯中區和美聯西區的實力分布都有些「頭重腳輕」,分區領先球隊很容易刷出高勝場。原有賽制下只有兩張外卡,「基光大戰」若是內耗嚴重,敗者的勝場數可能競爭不過美中、美西的分區第二。現在擴編到16隊,幾乎等同於宣告揚基和光芒都能保送進季後賽。
當然對此最感到鼓舞的還是那些中遊競爭者,比如說有些下滑跡象但核心陣容尚存的波士頓紅襪、克裡夫蘭印第安人和芝加哥小熊,休賽期大幅補強蓄勢待發的芝加哥白襪和辛辛那提紅人,帳面實力並不弱但距離頂級強隊可能還有距離的紐約大都會、費城費城人。如果他們也有季後賽的希望,在常規賽中會打得更積極,比賽的精彩程度勢必極大提升,最終的受益者毫無疑問是廣大球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