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斯敦C頻道 公眾號HoustonC 點擊上面「HoustonC」即可快速關注
安迪沃荷(Andy Warhol)和聖誕?這個搭配稍微有點詭異。聖誕,這種傳統的節慶;安迪沃荷,先鋒、前衛、實驗藝術家,Too cool for Christmas不是麼?然而好像真不是,這位"Pope of Pop" 波普教父真的和聖誕能無縫連接。
圖為安迪沃荷與作家Truman Capote。Capote是《蒂凡尼早餐》的作者,Warhol的情人。
聖誕節前夕,休斯敦著名當代藝術畫廊CINDY LISICA GALLERY舉辦了安迪沃霍爾Pop Presence藝術研討會。曾經榮獲"安迪沃荷創意資本藝術寫作者獎"的Sandra Zalman博士(休斯敦大學藝術史副教授,南卡羅來納大學博士,加州伯克利大學文學士),Cindy Lisica博士,畫廊館長,(休斯敦大學藝術史客座教授;曾任安迪沃荷博物館檔案館長、 Tate Modern館長和Tate Britain館長。倫敦藝術大學博士,加州州立大學文學碩士,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文學士)等人參加了研討會。矛哥作為嘉賓應邀出席,並有機會和同行們共同探討藝術大師的心路歷程,同時也將自己的作品推薦和介紹給休斯敦當地的藝術愛好者和收藏家們。
聖誕一直是歐美人永恆不變的話題,即便是在沒有聖誕傳統沒有聖誕假期的中國,聖誕也似乎比三天假期的新年還受歡迎。12月15日國際著名拍賣行Christie’s結束的一場拍賣中有幾件安迪沃荷聖誕題材的作品。而翻回三年前,同樣是Christie’s的名為『A Christmas Thing』的網上拍賣,帶來的竟是100件安迪沃荷手筆的與聖誕相關的攝影、印刷、繪畫作品。
在他的書《安迪沃荷的哲學》(The Philosophy Of Andy Warhol)中有這麼一段話,"聖誕節時你得去銀行領新鈔放在文具店買來的信封裡當小費。等你給門房小費以後,他就開始請病假或辭職,而新的人對你沒印象",安迪沃荷在1970年代寫下這段話時,已經是極度富裕。介於他的名聲,這或多或少呈現出的是一個守財奴的小氣形象,但這並不影響他準備禮物、創造"禮物"、"包裝禮物"的天賦。
年輕時的安迪沃荷被《蒂凡尼的早餐》的作者Truman Capote吸引,幾乎每天都給他打電話,然而Capote並不怎麼待見他,覺得他就是那種"不會有任何希望的可憐人",但他卻在一個聖誕節收到沃荷送的一隻他畫的金鞋後對沃荷印象大為改觀。
剛到曼哈頓的安迪沃荷成為了一名商業插畫師,除了給時尚雜誌畫那些鞋履、手袋插畫,從1956年到1962年,他一直為蒂凡尼設計聖誕賀卡。安迪沃荷的鞋履插畫獨特而異想天開,暗藏對照片與圖像的摹寫。沃霍爾時不時使用他母親的可愛而古怪的手寫字體,他古怪的鞋廣告畫為他獲得了最多的名聲,這些畫作漫不經心還有墨跡汙點。
他畫水果構成的聖誕樹;他畫餐桌上的馴鹿裝飾;他畫果籃滿裝食物和美酒;他畫禮物,打開的或者是沒被打開的,壁爐旁的玩偶、木馬、聖誕糖果……那些美好生活。這些部分商業、部分個人的畫面是安迪沃荷美國夢中的完美聖誕,是這位在匹茲堡最貧窮區域長大的作為拜佔庭天主教徒每年1月6日才能慶祝的錯位聖誕。
團聚、Party、慶祝、享樂,這些幾乎是聖誕節慶的精髓,而剛剛好,沒有這些也幾乎就構不成安迪沃荷。他是紐約赫赫有名的社交動物,Max’s的夜店掌門人,Studio 54的社交常客。早年就開始向電影明星寫信索要籤名照片,並且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帶著照相機和錄音機。沃荷不會錯過任何一個慶祝的機會的,不管是被大眾捧紅的偶像名人還是值得參與的party,甚至是更進一步地去創造偶像。
當1951年「金色夢幻小姐月曆」上的那個金髮裸體女郎瑪麗蓮.夢露登上《生活》雜誌封面,沃荷便通過複製Gene Komman在電影《飛瀑欲潮》拍攝期間拍下的夢露半身照,完成了《藍色夢露》,並進一步通過絲網印刷複製出一系列以夢露為主題的作品。
而後,沃荷將流行偶像批量運進他的工作室——"Factory(工廠)":貓王、馬龍.白蘭度、伊莉莎白.泰勒、奧黛麗.赫本.1970年代,尼克森訪華,中美關係大幅改善,毛澤東的形象頻繁出現於美國報紙,這位東方的共產主義領軍人物,"在世者中最有名的人",當然也沒有錯過沃荷的可能。
安迪沃荷的"工廠"既是紐約市的一所普通房屋,也是整個美國波普文化的風暴眼,在這裡匯集著來自世界的靈感、金錢和聲名,從明星到政客到作家詩人。
沃荷的"工廠"內部被刷成銀色,本身便如同是一件裝置,這裡是Party狂歡的場所,是毒窩,是影棚,是批量生產偶像的廠房。基於沃荷最為人熟知的名言"每個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鐘",在"工廠"運作的鼎盛時期確實創造了不少明星偶像,Edie Sedgwick和Viva便是最典型的例子。沃荷花大量的時間與"工廠"的演員們進行交流,演員也花大量的心思取悅他,因為他可以決定誰能成為他電影中的下一個明星。
沃荷以膠片製版和絲網印刷,為明星們製作肖像。他的作品往往同美國的名人和商業緊密相連,反映商業社會下人們的迷茫。他的絲網印刷的畫作中,顏色與構圖不斷變換,造型卻從未改變的明星被不斷重複,夢露的紅唇、貓王的臀部、毛澤東的臉部輪廓。沃荷認為重複可以讓人發現新的樂趣,當無趣的主題被不斷重複,美感應運而生。而重複性同樣也是工業生產的特質。
安迪沃荷拍攝約翰列儂(John Lennon)寶麗來1971。
主動來到"工廠"等屬於她的「15分鐘"的Solanas在一次與安迪沃荷交涉未果後,朝沃荷連開三槍。因為槍傷不得不住院的沃荷發現了即拍即得的寶麗來,他用這臺寶麗來Big Shot拍攝下了大量名人的冷峻表情。
同時,沃荷的名人肖像捕捉到他們的特質,怒目而視的滾石主唱米克賈格爾;戴著橙色墨鏡沉思的約翰列儂;留著絡腮鬍子的史泰龍;掄起拳頭準備出擊的拳王阿里.名人的形象也變得符號化、概念化、商品化。
正如沃荷所描繪的:"這個國家的偉大之處在於,在美國開始了一個傳統,在那裡最有錢的人與最窮的人享受著基本相同的東西。你可以看電視喝可口可樂,你知道總統也喝可口可樂,麗斯•泰勒也喝可樂,你想你也可以喝可樂。可樂就是可樂,沒有更好更貴的可樂,你喝的與街角的叫花子喝的一樣,所有的可口可樂都一樣好。"
高中時期的安迪沃荷, 父親的離世讓原本就一貧如洗的家庭生活更為困難,為減輕母親的壓力,他利用課餘時間兼職打工。他在小超市裡當收銀員,每天往貨架上壘千篇一律的可口可樂玻璃瓶、金寶湯罐頭和簡易包裝洗衣粉,清點成沓的美鈔現金。曾經是收銀員的沃荷對於鈔票的親近程度超過任何標榜拜金的現代藝術家,他不止直接繪製鈔票,還用近似偽鈔製作的刻印方式,製作1美元的整版200張顏色深淺不一的"鈔票排列"——《200張1美元》。
Brillo Box, 1964。沒有做任何加工改造,安迪沃荷只是將超市的肥皂盒複製並放大,這被看作是對傳統藝術的嘲諷與顛覆,表現了大眾文化的通俗性與流行性。
《金寶湯罐頭》(Campbell's Soup)。當沃荷想要尋找一種與眾不同的主體形式,開畫廊的穆裡爾•拉圖建議他畫一些他最愛的東西,幫他想出了湯罐頭和美元標誌的點子。1961年11年23日,沃荷給拉圖寫了一張50美元的支票,作為她為他想出湯罐頭點子的報酬。沃霍爾為他的首個主要展覽繪製了他著名的金寶湯罐頭,他自稱他幾乎一生都在午餐時喝這種湯。
和美國的其他孩子一樣,沃荷從小喝媽媽做的金寶湯,看電視、報紙、戶外廣告上的"金寶娃娃"廣告,金寶湯罐頭便是他對於藝術的理解:通俗、快銷、廉價、靈活、大量複製、有生命力、幽默、性感又迷人。他也愛可口可樂,在佳士得拍出了將近六千萬美元的《可口可樂》單色畫作,簡潔、機械、富於廣告意味的畫面以及醒目的商標,便是沃荷"藝術即商業"的直接表達。
聖誕本身是一年一度的宗教節日,慶祝耶穌的誕辰,而教徒祈禱的儀式感源自定期不斷的重複,作為虔誠拜佔庭天主教徒的安迪沃荷,一直以來都保持著去教堂的習慣。這或許是沃荷會熱衷於聖誕最不可忽略的一個原因 。圖為安迪沃荷《最後的晚餐》 The Last Supper (The Big C), 部分 1986。畫作中安迪沃荷將神性與凡俗並置。
沃荷的最後一個系列,估計也是他最為宏大的一個系列。《最後的晚餐》最是他宗教熱衷的體現,就像他會選擇名人、政客、明星作為他的創作素材,達文西最具知名度的蒙娜麗莎也曾是他的創作靈感,當然不難想像,耶穌在這裡便會是他的創作對象。
平等民主是聖誕作為傳統節慶的本質,而商品化、消費主義,是聖誕的歡慶脫不掉的一層外衣,這也是安迪沃荷這個商業藝術家所堅持的。上層名流是他的創作題材,日常生活、平民消費同樣也是。他的民主與平等思想是徹底的,藝術從來就不是高高在上的。
人本就是多面的,即便是先鋒、前衛藝術家也有他大眾形象背後的另一重身份,就像沃荷說的"我最愛的就是生活在不同的角色之間"。然而同樣也如他所說,"你只需要看著我的繪畫、我的電影和我的樣子,這就是我。在這些表面之下什麼也沒藏著。即便不提這些聖誕主題,縱觀沃荷的作品,他的名人情節,他的凝聚力、包裝能力;他的商業天賦、平等意識,都是超級符合聖誕「實利卻普遍、通俗卻民主」的大眾化集體節慶性質的。
休斯敦C頻道於每周日推出《矛哥說藝》原創專欄,敬請關注!
專欄作者簡介:李矛,旅美藝術家,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曾任教於重慶某高校從事美術教育工作,2013年移民美國創辦李嘉語美術學校,在休斯敦銀街藝術區創立 MAO CONTEMPORARY ART工作室,從事繪畫、攝影、雕塑藝術創作,作品曾參加亞洲首屆PPA國際攝影展、洛杉磯PPA作品邀請展、平遙國際攝影展、第十二屆亞洲藝術節•重慶青年美術雙年展、23屆中國攝影藝術展、休斯敦國際攝影雙年展、休斯敦Silver Street Studio藝術家群展、休斯敦aker.imaging畫廊個展。
相關主題
立馬高大上,時尚流行風向標——2016設計邁阿密(下)
泛美藝術風向標——2016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博會(上)
休斯頓街頭地畫藝術欣賞
「就這兒,就現在」的精彩——休斯敦當代藝術館
了解時尚的鑰匙——波普藝術,矛哥作品與波普神作同展
矛哥帶你看塗鴉 休斯敦街畫之旅(下篇)
矛哥帶你看塗鴉 休斯敦街畫藝術之旅(上篇)
矛哥說藝:印象德加—休斯敦美術館熱門展覽《DEGAS:A NEW VISION》
矛哥說藝: 藝術家詳解休斯頓《帝王品味》臺北故宮博物院精品展
矛哥說藝:休斯敦梅尼爾收藏館 — 心靈與藝術對話的藝術殿堂
矛哥說藝:休斯敦的798 | 探訪2016休斯敦藝博會、德州當代藝博會
矛哥說藝:休斯敦美術館的藝術之旅
矛哥說藝:休斯敦經典品牌標誌設計欣賞
矛哥說藝: 我的手機視覺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