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養生:清除暑熱,多從一個臟腑著手,此物清熱解渴

2021-01-12 文化養生談

夏季養生:清除暑熱,多從一個臟腑著手,此物清熱解渴。

夏季養生最需要注意哪個方面?相信大家都知道非避暑清熱莫屬。

確實,炎熱的夏季,自然界驕陽似火,人們稍微活動一下就滿身大汗。如果再加上沒有風的情況,那種難受就真的讓人很煩悶。

所以,現代人對空調的依賴性越來越重。甚至不乏一部分人常年呆在空調清涼的環境裡。表面上,這樣就遠離了暑熱之邪,但由此也帶來了一些不利的因素。

畢竟,人為地製造出來的清涼,也是一種「違背自然」的做法。而中醫養生裡,最講究的就是順應天時。

那麼,如何「順應天時」清熱避暑?歷代醫家對此總結出來的經驗,基本不外於起居作息、飲食情志等幾個方面。比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總之,暑熱之邪也是一種熱邪。那麼,您認為暑熱之邪最容易影響的是哪個臟腑呢?

有朋友肯定會說:心。因為和四時五臟對應的關係是「夏氣通於心」。

這個理解雖然沒錯。但在我看來,暑熱之邪到底是一種外邪,外邪想要侵襲機體,當然得從肌腠口鼻而入。而主管肌腠口鼻的臟腑,正是我們常說的「肺」。

所以,清熱避暑,我認為還是要從肺做起。換句話說,清熱避暑,很大一部分就是清肺瀉熱。雖然其最終的結果是「清心養神」,但心肺同處上焦。清肺之熱,同樣也起到清心的效果,從而達到避暑清熱的目的。

那麼,有什麼清肺洩熱而起到避暑清熱的方法呢?

蘆根就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廉價的清肺避暑之品。

據《本草綱目》記載,蘆根性味甘寒,主要入肺胃二經,能清熱生津,除煩止嘔,利尿。常被用於熱病煩渴,胃熱嘔噦,肺熱咳嗽等證。

關於蘆根的使用,有如下4點需要注意:

1、清熱解渴:

蘆根,味甘而能生津液,性寒故能清熱降火。上能清肺熱,中能清胃火,下能利小便,引熱從小便排出。

所以,對溫熱、暑熱之邪侵襲,病初起而出現發熱、口渴、微咳、頭痛等症,可以用蘆根配伍桑葉、菊花、連翹、薄荷等同用。如《溫病條辨》的桑菊飲,就是用桑葉、菊花、杏仁、連翹、薄荷、苦桔梗、甘草、蘆根。

如果是溫病熱入氣分,熱邪傷津而致高熱汗出、口渴引飲、小便短赤、煩躁不寧等症時,可以蘆根配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天花粉等同用。

2、清肺熱:

風熱犯肺,常出現一些像肺熱咳嗽、痰黃口渴、喉癢胸悶、甚或痰中帶血等症。可以用蘆根配伍杏仁、桔梗、銀花、生石膏、知母、瓜蔞、牛蒡子、大青葉、黃芩,炒梔子等。現代中醫在一些「大葉性肺炎」的相關證候裡,就常用到這些方藥。

當然,如果伴有惡寒、胸痛、氣悶、無汗者,可適當加荊芥、薄荷、蘇葉;如果有寒熱往來、胸脅悶脹疼痛者,可加柴胡,青蒿;如果有面紅壯熱、口渴有汗者,可重用石膏、蘆根,再加連翹;如果痰中帶血而多者,可加生藕節、白茅根、白芨等。

肺內素蓄毒熱,又受外感之邪束閉皮毛,肺氣不宣,毒熱不散,鬱壅化膿而成肺癰,症見胸滿、胸痛、咳嗽、發熱、痰中帶膿血、痰味甚腥臭等。可用蘆根配伍生薏米、桃仁、冬瓜仁等同用。

同時,初期還可以加入荊芥、銀花、連翹、黃芩等;中期咯吐腥臭膿痰多時,可加桔梗、白芨、甜葶藶;而後期膿痰已排盡時,可加沙參、花粉、生黃芪等等。這這個過程裡,都可以用蘆根為君藥。

3、清肺透疹:

對於斑疹屬於風熱證候的初起階段,鮮蘆根熬水喝,適當配合西河柳,有清洩肺熱、透疹降熱之功。一般疹出而熱退。

4、蘆根的使用注意:

乾鮮之分:蘆根分幹蘆根、鮮蘆根兩種。一般來說,鮮蘆根清熱生津、清肺透疹的作用都會比幹品要好。但受地域限制,幹品卻更用一些。

蘆根和天花粉的區別:兩者都有清熱之功,但天花粉偏入胃經,更適合清胃熱而生津止渴,同時還兼有解毒消腫、排膿生肌的作用。而蘆根偏入肺經,偏於清宣肺熱、治肺癰、透疹的作用。

相關焦點

  • 春天裡幼兒園夏季幼兒消暑清熱飲品
    冰糖綠豆水功效:冰糖綠豆湯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它的清熱解毒作用,它可以清除人體的燥熱,促進體內毒素的代謝,對於上火、痘疹、癤腫、瘡瘍腫毒等症都具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冰糖綠豆湯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等營養成份,其味甘,性涼,具有很好的防暑解暑、清熱除煩的作用,在炎熱的夏天食用可以幫助清除體內的熱毒,防止和改善中暑症狀,是夏季的防暑佳品。蔓越莓  冰糖 蘋果
  • 清熱祛暑之二根西瓜盅
    西瓜堪稱「盛夏之王」,清爽解渴,味道甘味多汁,是盛夏佳果。西瓜自西域傳入中原以來,便深的大眾喜愛。 南宋文天祥曾作《西瓜詩》:「拔出金佩刀,斫破碧玉瓶,千點紅櫻桃,一團黃水晶。下咽頓有煙火氣,入齒便有冰雪聲。」
  • 巧用甘寒清熱的「夏季第一花」,養生、解暑效果棒
    最近的天氣有多熱,大家應該深有體會了吧。熱浪撲面而來,出門感覺置身蒸爐,防曬裹嚴實怕中暑,吃多冰冷怕腹瀉,冷熱交替易熱感。嗐,難道沒有大暑天的養生解暑好物嗎?「夏季第一花」——金銀花,你值得信賴!清熱解毒的良藥 中醫學認為,金銀花性味甘寒,入肺、胃、大腸經,有清熱解毒,宣散風熱,涼血止血之功,主治熱毒癰腫、疔瘡癤腫、咽喉腫痛、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熱毒血痢等。
  • 這份養生秘訣確定不收藏一下?
    3三伏天養生做好「五個一」1. 一個溫度26℃空調溫度以26℃為宜,保證室內外溫差別超過8℃。2. 一個午覺夏季氣溫高,睡眠容易不好,而且人體消耗大,精力不濟。茶葉中富含鉀,喝茶不僅能解渴,還能幫助消除疲勞。4. 一小時步行人的養生要適應大自然的規律,該出汗的時候得出汗。三伏天可以選擇「走暑」去,進行走路的慢運動,既運動健身,又能避暑養生,可以利用平時的時間早晚走走。5.
  • 漫漫夏季溼傷脾,注意安內攮外!
    人體的臟腑功能(主要是肺、脾、腎)的正常運作,對水液代謝具有重要作用。而脾臟最容易受到溼氣的侵襲,其負責的水液運化也會隨之失常,因此內溼也就產生了。所以,想要有效祛溼,就要從內到外兩方面著手。其實中醫對溼氣的祛除有嚴密的邏輯和方法,早在東漢《傷寒論》中就有詳細的論述,金代更是出現了《脾胃論》這樣的經典書籍。
  • 小滿時節話養生
    小滿是夏季第二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四月中,小滿者,物致於此小得盈滿。」這時全國北方地區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已開始飽滿,但還沒有成熟,所以叫小滿。小滿有「大落大滿,小落小滿」之諺語,「落」是下雨的意思,雨水愈豐沛,將來愈是大豐收。諺語有云:「小滿高粱芒種穀,立夏種上玉蜀黍。」「小滿晴,麥穗重」等。
  • 一味可「清三焦火邪,除臟腑溼熱」的良藥,泡水喝消一身內外火毒
    比如生活中我們常說的『上火』,就多是一種陽盛陰虛的狀態。其實在很多火鍋店及川菜館裡面我們就能發現,店家常常會給顧客提供免費的梔子茶喝,一來梔子茶色澤鮮亮,既能解渴又能提升食慾;二來更是因為梔子茶具有很好的去火之功,可以有效避免顧客因為食用辛辣之物後出現上火的現象。在中醫裡面,從最早的《神農本草經》之中便已經有了關於梔子的功效記載。
  • 夏日話三伏,三伏天養生多吃這八種食物,還有做艾灸哦!
    夏天的時候人們通常會出現沒有胃口的情況,特別是在三伏天的時候很多人都是常常出現不想吃飯的情況,如果你真是發現自己的反應很嚴重的話,最好記得三伏天養生應該多吃以下的幾種食物,讓你夏天可以過的更加健康。
  • 大麥茶——夏季必備飲品:不僅益氣健脾、還解暑熱、助消化
    大麥茶——夏季必備飲品:不僅益氣健脾、還解暑熱、助消化大麥茶是將大麥炒制後再經過沸煮而得,聞之有一股濃濃的麥香,喝大麥茶開胃,助消化,還有減肥的作用。大麥茶不僅不會上火,而且還有清熱解火的作用,大麥茶基本上是沒有副作用的,但是因為大麥茶的一些特性,最好不要空腹喝。觀茶湯,衝泡大麥茶的時候,最好是取適量的茶,然後用一個小沙布包起來,這樣茶就不會漂在上面了。第一水可以少放一些一水,水浸過茶包就可以了。因為第一水茶味道和顏色還沒有泡出來,泡約3分鐘之後,將水倒掉,第二水就好了。沏好後的茶是一種略深,透明的棕色。
  • 夏季養生莫忘「水中四寶」,你知道幾個?
    夏季養生莫忘「水中四寶」,你知道幾個?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提到夏季養生食物
  • 《黃帝內經》:肺為嬌髒,秋季養生如何防燥?試試一物滋陰補水
    因此,秋季養生,如何防燥就顯得很重要了。尤其對一些本身就有點偏於陰虛的朋友來說,滋陰補水,可以說是整個秋季都不能忽視的一個養生問題。具體而言,如果你是個身體偏瘦的人,總覺得口乾渴,舌質和嘴唇的顏色都有點淺淺的偏紅,手足心容易發熱,這一般就提示有點陰虛了。
  • 夏日宜吃篇:夏季的氣候特點及進補原則、宜吃食材
    夏季是生機盎然的季節,是一年中最炎熱的一段時期,也是很多疾病高發的季節。「暑」「溼」是夏季氣候的顯著特點。根據這一氣候特點,古人又將整個夏季分為盛夏和長夏。夏為暑熱,五臟屬心。夏季宜吃的食材明細冬瓜:建議食用量每次約300克冬瓜性涼味甘,有利尿消腫,清胃降火等功效。夏季食用可清熱生津,解暑除煩,還可刺激腸胃蠕動,清除腸道內堆積的廢物,開胃消食。
  • 夏季喝什麼飲品最健康?
    一到夏季,我都會準備好幾種養生飲品,來渡過這個悶熱的盛夏。夏季我們首選綠豆,綠豆性寒,清熱解暑、解毒作用。用綠豆來煮水喝非常好,比一般水和飲料都解渴,還能清內熱。當然了,除了用綠豆加水煮之外,還可用綠豆和百合,綠豆蓮子,作用是清熱、潤肺、安神。如何才能把綠豆煮的有解暑效果呢?
  • [節氣養生]二十四節氣一一一立夏
    立夏在農曆上的日期並不固定,為每年四月初一前後,此因農曆是陰陽曆。「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日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立夏後,萬物繁茂,氣溫逐漸升高,人體的消耗也隨之加大,人往往會覺得疲倦,再加上晝長夜短,此時人的作息規律不能再一成不變。
  • 一種石頭從海上漂浮而來,有人煮它養生,李時珍說它「化老痰」
    石花主要多見於福建、浙江、江蘇以及廣東等地的沿海地區,因為自然脫離附著物而浮於海面的遠遠達不到需求量,所以在秋季或者夏季可以從海底撈起,用水清洗乾淨後曬乾即可。浮石以遼寧、山東、福建、廣東等地區為多,因為千百年來數不盡的火山活動造成了大量的海浮石被衝到岸邊,所以採集起來比較容易,這一種浮石在海邊多附著在海岸上,只需要鑿下用清水浸泡除去鹽分再曬乾即可。
  • 一味易混淆的中藥,可清臟腑之虛熱,被譽「虛熱潛入,非此莫除」
    有詩句「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自古至今能夠逆襲成功的人或物都不在少數,在中醫文化的發展中也是如此,遠在神農嘗百草的時候尚未能完善各種中草藥,後來就出現了不少如同「隨風起」一樣被人們推崇的中藥。
  • 夏季該如何補充水分 新鮮涼開水是最便宜的補水好物
    炎炎夏日,人體新陳代謝相對旺盛,加之高溫下人體出汗較多,水分流失也更為迅速,所以,在夏季及時補充水分很重要。有關專家表示,人們在夏天應該多喝白開水,因為白開水富含多種礦物質,不用消化就能被人體直接吸收利用,能夠調節人體體液平衡,而冷飲只能驟然降低體表或局部溫度,不能持久解熱、解渴,含有糖分的飲料在進入人體後,還需要消耗體內水分幫助代謝,會產生「越喝越渴」的感覺。
  • 大暑節令至,多喝茶多吃粥
    大暑節令養生要注意精神情志調攝,避免陽光直曬,保持心安毋躁,心靜自然涼。但也不可突然以過寒涼之景或物以消暑。慎起居,可適當早起晚睡,居處儘量通風陰涼,使用空調也不宜溫度過低。居室和庭院,可根據乾濕強弱,適當做些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