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是越來越熱,「出門5分鐘,流汗2小時」的日子馬上就要來了。
雪上加霜的是,不僅外邊汗流滿面,連體內都是溼噠噠的。
總結四個字就是:難!受!極!了!
溼氣有外來的,也有內生的。
外來的溼氣來自自然界。
風、寒、暑、溼、燥、火都是自然界中的氣候,但一定情況下,可侵襲人體。其中,溼性黏膩重濁,最容易悄無聲息滲透到人體裡。
再說說內生的溼氣。
人體的臟腑功能(主要是肺、脾、腎)的正常運作,對水液代謝具有重要作用。而脾臟最容易受到溼氣的侵襲,其負責的水液運化也會隨之失常,因此內溼也就產生了。
所以,想要有效祛溼,就要從內到外兩方面著手。
其實中醫對溼氣的祛除有嚴密的邏輯和方法,早在東漢《傷寒論》中就有詳細的論述,金代更是出現了《脾胃論》這樣的經典書籍。正確的祛溼的方法一定會遵循這樣的原則:
1、在內:健脾健胃益腎宣肺。溼氣的根源在於脾虛,雖首責脾,實非局限在脾。所以真正的中醫祛溼的時候,必然會用健脾健胃的藥材再配合利水滲溼的藥材,同時兼顧腎,肺。
2、在外:針對溼氣引發的表症同時用藥,短期消除表症,常常幾天就見效,讓溼氣重的人能增強信心,長期堅持吃下去。
如何除溼?幫助你免受溼氣侵襲!
實際上,減除人體溼氣是個艱辛過程,需要從生活起居飲食習慣等慢慢調整。
首先,遇到回南天的潮溼天氣時,一定要關好門窗,同時要少出門。
其次,儘量少去那些溼氣地方遊玩,如樹林、湖泊、水塘等。現在很多人喜歡出去踏青,一定要少去這些地方,尤其是陰雨天氣的時候,更不要前往。
合理作息。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早點起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飯後不要立即躺臥,應稍事活動一下,以利飲食消化。
夏天睡眠需要注意:睡眠時不可讓電扇直吹,最好關掉電扇,若太熱,可讓電扇往天花板上吹;夜裡睡覺不宜在外面睡,因為夏季暑熱外蒸,汗液大洩,毛孔開放,機體最易受風寒溼邪侵襲,嚴重的能引起手足麻木不遂、面癱等病。
(1)適當多吃些苦味食品。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鹼具有消暑清熱、促進血液循環、舒張血管等藥理作用。熱天適當吃些苦瓜、苦菜,茶水等苦味食品,不僅能清心除煩、醒腦提神,且可增進食慾、健脾利胃。不建議多吃,以免心火過旺。
(2)多進稀食。夏天出汗多,脾胃消化功能較差,因此多進稀食是夏季飲食養生的重要方法。如早、晚進餐時食粥,午餐時喝湯,這樣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又能補養身體。在煮粥時加些荷葉,稱荷葉粥,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開胃,有消解暑熱、養胃清腸、生津止渴的作用。在煮粥時加些綠豆或單用綠豆煮湯,有消暑止渴、清熱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
(3)注意補充一些營養物質。補充充足維生素,如多吃些如西紅柿、青椒、冬瓜、西瓜、楊梅、甜瓜、桃、李等新鮮果蔬;補充水和無機鹽,特別是要注意鉀的補充,豆類或豆製品、香菇、水果、蔬菜等都是鉀的很好來源。多吃些清熱利溼的食物,如西瓜、苦瓜、桃、烏梅、草莓、西紅柿、黃瓜、綠豆等都有較好的消暑作用;適量地補充蛋白質,如魚、瘦肉、蛋、奶和豆類等都是最佳的優質蛋白熱天以清補、健脾、祛暑化溼為原則。應選擇具有清淡滋陰功效的食品,諸如鴨肉、瘦肉、食用菌類(香菇、蘑菇、平菇、銀耳等)、薏米等等。
中醫認為,如果脾胃調整不好,溼氣很難根除!
脾胃是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
脾胃同居中焦,司運化,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更是人體氣機升降出入的樞紐。
明代著名醫家龔廷賢曾說:「人之一身,以脾胃為主」,提出「胃氣弱則百病生,脾陰足則萬邪息,調理脾胃為醫中王道」。
溼屬於陰邪,脾喜燥惡溼,因此在夏季脾容易生病。
儒蘭金線蓮--健脾胃、化溼氣、解暑熱:
金線蓮平肝健脾補益,平衡陰陽,清熱涼血,具有除溼解毒,扶正固本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