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詩句「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自古至今能夠逆襲成功的人或物都不在少數,在中醫文化的發展中也是如此,遠在神農嘗百草的時候尚未能完善各種中草藥,後來就出現了不少如同「隨風起」一樣被人們推崇的中藥。
有一味中藥就是如此,它的名字很容易被混淆,也比較特使,特殊在本是另一味中藥的「山寨」,後來卻「隨風起」,在中藥界中的地位無可撼動,它可清臟腑的虛熱、清疳熱,且清熱不耗損正氣,養陰而不升騰,被譽「虛熱潛入,非此莫除」。
這味中藥就是銀柴胡,與中藥柴胡僅是一字之差卻完全不同,它是石竹科的植物銀柴胡的乾燥植物根,別名有山菜根、山馬踏菜根、牛肚根、沙參兒、白根子、土參等因為這些名字更容易混淆,所以較少提及。
在很早的時候也有另一種中藥叫做銀柴胡,當時記載「長尺餘微白,力弱於柴胡」,可見當時所說的銀柴胡僅是柴胡的一個品種,後來石竹科銀柴胡出現,在典籍中提到它只是當時銀柴胡的山寨品。
直到清代著名的中醫文化前輩張璐總結了歷代典籍中銀柴胡與柴胡的區別,在著作《本經逢原》中正式把銀柴胡單獨劃分出來,並提出「不獨清熱,兼能涼血」。這時候才是銀柴胡「隨風起」的開始。
後來銀柴胡被更為廣泛的認可,《本草經疏》記載「主勞熱骨蒸」;《本草備要》記載「主虛勞肌熱骨蒸,勞瘧熱從髓出,小兒五疳羸熱」。都點名了銀柴胡除「骨蒸潮熱」的功用。
其中「骨蒸」的意思是自我感覺身上熱但溫度並不升高,感覺熱從骨子裡往外散發;「潮熱」的意思是感覺身熱有如潮汐,時有時退。
接著《醫林篡要》說銀柴胡「堅腎水,平相火」;《本草求原》記載「清肺、胃、脾、腎熱,主五臟虛損,肌膚勞熱,骨蒸煩熱」。直至現在也被各大醫典收錄,並且分為「除骨蒸要藥」,並且被教科書列為重點中藥。
可以說現在大多數清虛熱的方法都離不開銀柴胡,而銀柴胡並沒有其它中藥那樣有比較廣的用途,它的主要用途就總結為六個字「清虛熱、除疳熱」,因此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闡述其具體的使用。
一、銀柴胡清虛熱。
銀柴胡特點是「味甘而滋陰,微寒而清熱」,又兼能涼血,所以有清熱涼血、清熱除蒸之功。並且《本草正義》提到「熱在骨髓,非銀柴胡莫療」,其中前半句話是與「骨蒸」一個意思,不要誤解。
並且在本書中還提到銀柴胡「清熱而不苦洩,利陰而不升騰,固虛熱之佳」,因此常與其它清虛熱、退骨蒸之物搭配使用,比如外感溫熱之後,雖已恢復大半,但是餘熱尚未盡除,因為溫熱損耗臟腑之陰,所以稍微勞累後就引動「餘熱」。
從而自我感覺身熱,如潮汐一般時有時無,一般需要持續一段時間,也有一些人是午後兩三點鐘左右常感覺身熱,這時候可以用銀柴胡、地骨皮、胡黃連、生地黃以及青蒿搭配使用。
二、銀柴胡除疳熱。
「疳熱」是「疳積之後的身熱」,而「疳」最初有兩層意思,一是飲食過於豐厚而積聚,二是氣血的不足從而消瘦、氣血津液不足,可以說是兩個極端,有了共同的表現,在實際的應用中發現,寄生蟲的積聚也同樣是疳積,疳積另一個特點是多見於兒童。
我們來看看具體的表現和應對策略,如果是食積或者蟲積而疳積有熱,表現是肚子的膨大、口渴、消瘦、毛髮焦枯,可用銀柴胡與黨參、白芍、地骨皮以及胡黃連這幾味補虛清熱的中藥同用。
如果上述之人伴有食積比較明顯的,其它表現不明顯的,可用銀柴胡與山楂、雞內金配伍;如果是以蟲積為主的,那麼用銀柴胡與使君子、檳榔配伍;如果是溫熱之邪未除盡,留有溫熱之邪,從而潮熱、枯瘦、皮膚如錯甲、消瘦而不潤的人,可用銀柴胡與鱉甲同用。
銀柴胡的常用用法幾乎說了一個遍,雖然用法不多但都是中醫的精華所在,是經過數代人的總結以及驗證過的,但是銀柴胡屬於寒涼之物,所以外感風寒以及血虛而無熱的人不能用,再就是正常使用3至9克即可,不要多用。
銀柴胡早先只是其它中草藥的「山寨品」,後來才得以正名,其實這也歸功於中醫前輩們的努力以及銀柴胡自身本就有它的「本領」,正如「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