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易混淆的中藥,可清臟腑之虛熱,被譽「虛熱潛入,非此莫除」

2020-12-16 淏先生說養生

有詩句「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自古至今能夠逆襲成功的人或物都不在少數,在中醫文化的發展中也是如此,遠在神農嘗百草的時候尚未能完善各種中草藥,後來就出現了不少如同「隨風起」一樣被人們推崇的中藥。

有一味中藥就是如此,它的名字很容易被混淆,也比較特使,特殊在本是另一味中藥的「山寨」,後來卻「隨風起」,在中藥界中的地位無可撼動,它可清臟腑的虛熱、清疳熱,且清熱不耗損正氣,養陰而不升騰,被譽「虛熱潛入,非此莫除」。

這味中藥就是銀柴胡,與中藥柴胡僅是一字之差卻完全不同,它是石竹科的植物銀柴胡的乾燥植物根,別名有山菜根、山馬踏菜根、牛肚根、沙參兒、白根子、土參等因為這些名字更容易混淆,所以較少提及。

在很早的時候也有另一種中藥叫做銀柴胡,當時記載「長尺餘微白,力弱於柴胡」,可見當時所說的銀柴胡僅是柴胡的一個品種,後來石竹科銀柴胡出現,在典籍中提到它只是當時銀柴胡的山寨品。

直到清代著名的中醫文化前輩張璐總結了歷代典籍中銀柴胡與柴胡的區別,在著作《本經逢原》中正式把銀柴胡單獨劃分出來,並提出「不獨清熱,兼能涼血」。這時候才是銀柴胡「隨風起」的開始。

後來銀柴胡被更為廣泛的認可,《本草經疏》記載「主勞熱骨蒸」;《本草備要》記載「主虛勞肌熱骨蒸,勞瘧熱從髓出,小兒五疳羸熱」。都點名了銀柴胡除「骨蒸潮熱」的功用。

其中「骨蒸」的意思是自我感覺身上熱但溫度並不升高,感覺熱從骨子裡往外散發;「潮熱」的意思是感覺身熱有如潮汐,時有時退。

接著《醫林篡要》說銀柴胡「堅腎水,平相火」;《本草求原》記載「清肺、胃、脾、腎熱,主五臟虛損,肌膚勞熱,骨蒸煩熱」。直至現在也被各大醫典收錄,並且分為「除骨蒸要藥」,並且被教科書列為重點中藥。

可以說現在大多數清虛熱的方法都離不開銀柴胡,而銀柴胡並沒有其它中藥那樣有比較廣的用途,它的主要用途就總結為六個字「清虛熱、除疳熱」,因此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闡述其具體的使用。

一、銀柴胡清虛熱。

銀柴胡特點是「味甘而滋陰,微寒而清熱」,又兼能涼血,所以有清熱涼血、清熱除蒸之功。並且《本草正義》提到「熱在骨髓,非銀柴胡莫療」,其中前半句話是與「骨蒸」一個意思,不要誤解。

並且在本書中還提到銀柴胡「清熱而不苦洩,利陰而不升騰,固虛熱之佳」,因此常與其它清虛熱、退骨蒸之物搭配使用,比如外感溫熱之後,雖已恢復大半,但是餘熱尚未盡除,因為溫熱損耗臟腑之陰,所以稍微勞累後就引動「餘熱」。

從而自我感覺身熱,如潮汐一般時有時無,一般需要持續一段時間,也有一些人是午後兩三點鐘左右常感覺身熱,這時候可以用銀柴胡、地骨皮、胡黃連、生地黃以及青蒿搭配使用。

二、銀柴胡除疳熱。

「疳熱」是「疳積之後的身熱」,而「疳」最初有兩層意思,一是飲食過於豐厚而積聚,二是氣血的不足從而消瘦、氣血津液不足,可以說是兩個極端,有了共同的表現,在實際的應用中發現,寄生蟲的積聚也同樣是疳積,疳積另一個特點是多見於兒童。

我們來看看具體的表現和應對策略,如果是食積或者蟲積而疳積有熱,表現是肚子的膨大、口渴、消瘦、毛髮焦枯,可用銀柴胡與黨參、白芍、地骨皮以及胡黃連這幾味補虛清熱的中藥同用。

如果上述之人伴有食積比較明顯的,其它表現不明顯的,可用銀柴胡與山楂、雞內金配伍;如果是以蟲積為主的,那麼用銀柴胡與使君子、檳榔配伍;如果是溫熱之邪未除盡,留有溫熱之邪,從而潮熱、枯瘦、皮膚如錯甲、消瘦而不潤的人,可用銀柴胡與鱉甲同用。

銀柴胡的常用用法幾乎說了一個遍,雖然用法不多但都是中醫的精華所在,是經過數代人的總結以及驗證過的,但是銀柴胡屬於寒涼之物,所以外感風寒以及血虛而無熱的人不能用,再就是正常使用3至9克即可,不要多用。

銀柴胡早先只是其它中草藥的「山寨品」,後來才得以正名,其實這也歸功於中醫前輩們的努力以及銀柴胡自身本就有它的「本領」,正如「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

相關焦點

  • 每天學一味中藥,胡黃連!
    體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淡棕色至暗棕色,木部有4~10個類白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環。氣微,味極苦。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本品苦寒清燥,沉降下行,上入心經,中入胃經,下走肝與大腸經。既清虛熱、除疳熱,又清溼熱、解熱毒,為虛熱、實熱兩清之品,凡虛熱、溼熱、火毒所致病證皆可選用。退虛熱,除疳熱,清溼熱,解熱毒。(1)骨蒸潮熱。
  • 一味可「清三焦火邪,除臟腑溼熱」的良藥,泡水喝消一身內外火毒
    由於當時對中藥的功效認識有限,所以書中只說到梔子能除「五內邪毒,胃中熱氣」,但這已經明確了梔子善於去火邪的主要功效。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之中介紹梔子功效的時間,根據前人之論述並加上自己的實際應用體會則說到,梔子能「瀉三焦火邪,清胃脘熱氣,除熱厥心煩,解熱鬱,行結氣」,從中足以看出梔子清火之功的範圍之廣、功效之佳。
  • 每天認識一味中藥:梔子——瀉火除煩,清熱利溼
    ——《本草崇原》梔子篇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味中藥藥材梔子梔子,中藥名。是茜草科植物梔子的果實。梔子的果實是傳統中藥,屬衛生部頒布的第l批藥食兩用資源,具有護肝、利膽、降壓、鎮靜、止血、消腫等作用。在中醫臨床常用於治療黃疸型肝炎、扭挫傷 、高血壓、糖尿病等症。而且也是嶽陽市市花。
  • 每日一味中藥:秦艽
    中藥秦艽是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秦艽等的根。中醫認為秦艽有祛風溼,止痺痛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大秦艽湯、秦艽鱉甲散(湯)等別名:西秦艽,川秦艽,山秦艽,大秦艽,左秦艽,炒秦艽。來源產地:中藥秦艽為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莖秦艽或小秦艽的根。前三種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秦艽」和」麻花艽「,後一種習稱」小秦艽「。主產陝西、甘肅、內蒙古、山西、四川等地。
  • 此物顏色金黃,入藥善清下焦溼熱,能「瀉腎火,退虛熱」
    清熱燥溼藥之中,多以苦寒為主,比如中醫裡面常用的清熱燥溼之良藥「黃柏」,正是一味極為苦寒的中藥。但是良藥苦口利於病,黃柏味雖苦寒,其功效在清熱燥溼方面卻是行之有效。黃柏取自黃皮樹或者黃檗樹的樹皮,其顏色金黃,使人一眼就能看出此物的非凡之處,非常容易區分辨別。
  • 被譽「諸血虛非此不可」,補養氣血堪稱能手,還能滋養肝腎之精元
    在中醫文化的傳承中有句話叫做「虛則補之,實則伐之」,其實這句話的含義很深奧,「虛」多是臟腑、氣血精津的減弱,需要以「補」來養;而「實」多是指「風暑溼燥寒火」等邪氣,需要以「清洩」來消除。當然這麼理解比較通俗易懂,雖然不失大體意思但也不算十分準確。
  • 此物甘潤,清腎中之虛熱而不涼腎,降肺中之伏火,降血中殘餘之糖
    中醫文化中有句名言叫做「補則補之,實則瀉之」,意思是當臟腑虛弱的時候需要「補益」,當臟腑之邪充盛的時候則需要「疏洩」,而在實際養生的過程中發現,單純的虛或者實往往很少,多數是虛實夾雜。邪氣盛則容易讓臟腑虛弱,而臟腑虛弱日久也更容易感受邪氣。而虛實夾雜的亞健康需要的應對策略是「清」與「補」相間。
  • 《本草綱目》:除一切風、一切氣,宣利臟腑,說的就是中藥檳榔
    提起「檳榔」,大家都不陌生,因為很多人有嚼檳榔的習慣,尤其是廣東、雲南等地方,檳榔不僅可以作為清新口氣的嚼物,也是一種中藥。檳榔是被歷代醫學學者治病的藥果,又被稱為「洗瘴丹」,《本草綱目》裡說檳榔:除一切風、一切氣,宣利臟腑。今天,我就來給大家科普下中藥檳榔的功效作用。
  • 中醫直言:一味中藥,通瀉三焦!上清心肺之火,中瀉胃火,下瀉腎火,療效獨特
    梔子花好,果實更是中醫裡的一味良藥。中藥裡的清火高手——梔子《神農本草經》說:梔子味苦,性寒,歸心、肺、三焦經。功於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梔子苦寒,善清三焦之火,善治頭面五官各類火毒上攻。縱觀歷代有關中藥的記載,梔子是為數眾多的清熱藥中唯一一味有著清洩三焦功效的藥物。黃芩偏清上焦熱,黃連偏清中焦熱,黃柏偏清下焦熱,梔子清三焦火。
  • 被譽「葳參」,滋養肺胃之陰,潤肺胃之燥,減血中糖、脂大有殊功
    古人云人各有志,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同,而在我們的五臟六腑之中,各臟腑也是各有偏好,比如肺喜潤而無燥、脾喜燥而惡溼、肝喜順達而惡鬱等等,按照這個理念,給予臟腑喜好的、祛除其厭惡的,也是養生的理念之一。臟腑之中,肺與胃都有「喜潤惡燥」的特點,而有一種中藥正因此可以滋養脾胃,此物似竹而非竹,被譽為「葳參」,能潤肺養胃、滋陰潤燥,養肺胃之陰而除肺胃之燥,重要的是還能均衡並減少血中多餘的糖、脂,並且被認為「大有殊功」,深得李時珍等前輩的推崇。
  • 被人忽略的一味良藥,能助人「清肺胃之火邪、消暑夏之熱疾」
    在這暑夏之季,當以清潤臟腑之火邪、消除暑熱而養生。如此才能避免暑溼內停而生溼熱,火邪蘊結而傷臟腑。雖然在中醫裡面不乏一些可以幫助人們清熱消暑的良藥,但很多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良藥卻總被人們忽略,比如在野外河流水塘邊常見的一種植物「蘆根」,就是一味常被人們忽略的良藥。
  • 一味中藥,通瀉三焦!上清心肺之火,中瀉胃火,下瀉腎火,療效獨特!
    中藥之花有兩種最香,其中一種就是梔子花。明朝沈周在《梔子花詩》裡描述:「雪魂冰花涼氣清」,是說它花開似雪,且吐清涼之氣,卓爾不群。提到梔子大家首先想起的是青春情懷。但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梔子最早走進人們的視野,是因為它的果實可用作染料,故而有「梔黃」一說;後因潔白馥鬱被愛花之人慧眼所識,遂成觀賞植物。《漢書》曾記「漢有梔茜園」及《晉書》所載「晉有華林園種梔子,今諸宮有秋梔子」等語,可見我國梔子的園林栽培、使用已有兩千餘年歷史了。梔子花好,果實更是中醫裡的一味良藥。
  • 每天學一味中藥,陽起石!
    1、治勞傷虛損,下經衰竭,腎氣不固,精溺遺失,臟腑自利,手足厥冷,或脈理如絲,形肉消脫,或惡聞食氣,聲嘶失音:陽起石(火煅通紅)、附子(炮,去皮臍)、鍾乳粉各等分。上為細末,和勻,用糯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米飯送下,食前服。忌豉汁、羊血。
  • 「中醫健康課堂」一味中藥,通瀉三焦!上清心肺之火,中瀉胃火,下瀉...
    中藥之花有兩種最香,其中一種就是梔子花。明朝沈周在《梔子花詩》裡描述:「雪魂冰花涼氣清」,是說它花開似雪,且吐清涼之氣,卓爾不群。提到梔子大家首先想起的是青春情懷,但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梔子最早走進人們的視野,是因為它的果實可用作染料,故而有「梔黃」一說。後因潔白馥鬱被愛花之人慧眼所識,遂成觀賞植物。
  • 每周分享一味中藥:白礬
    《本草綱目》謂白礬能「吐下痰涎飲澼,燥溼解毒追涎」,並引《大明本草》雲白礬能「除風去熱消痰……治中風失音」。又引陳師古方,以白礬、牙皂末服,治中風痰厥,四肢不收,氣閉隔塞。(按:此即稀涎散,本是中醫傳統救急藥,然而目今,即使一些中醫院也無此藥。)因牙皂末常倉卒難辦,單用白礬亦可。本人曾治一老婦患腦血管意外,屬中風痰厥,被抬來急診。
  • 每天學一味中藥,香薷!
    長30~50釐米,基部紫紅色,上部黃綠色或淡黃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莖方柱形,直徑1~2毫米,節明顯,節間長4~7釐米;質脆,易折斷。葉對生,多皺縮或脫落,葉片展平後呈長卵形或披針形,暗綠色或黃綠色,邊緣有疏鋸齒。花序頂生及腋生;苞片寬卵形,脫落或殘存;花萼宿存,鍾狀,淡紫紅色或灰綠色,先端5裂,密被茸毛。小堅果4,近圓球形,具網紋。氣清香而濃,味涼而微辛。
  • 每天學一味中藥,骨碎補!
    質輕脆,易折斷,斷面紅棕色,維管束呈黃色點狀排列成環。氣微弱,味淡、微澀。性溫,味苦。歸肝經、腎經。續傷止痛、補腎強骨。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止痛藥。用量3~10克,鮮用6~15克;外用適量研末敷或浸酒塗患處,也可用鮮品切斷磨擦或搗爛敷患處。用治腎虛腰痛、牙痛、耳鳴、久瀉、跌打損傷、斑禿、雞眼等。
  • 【中藥講堂】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獨活
    ④《醫學啟源》:主治秘要云:能燥溼,苦頭眩目運,非此不能除。⑤張元素:散癰疽敗血。⑥李杲:治風寒溼痺,酸痛不仁,諸風掉眩,頭項難伸。⑦王好古:去腎間風邪,搜肝風,瀉肝氣,治項強腰脊痛。⑧《滇南本草》:表汗,治兩脅、面寒疼痛。⑨《本草通玄》:治失音不語,手足不隨,口眼歪斜,目赤膚癢。
  • 每天學一味中藥,卷柏!
    質脆,易折斷。無臭,味淡。性平,味辛。歸肝經、心經。活血祛瘀、止血。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用於婦女經閉、痛經、癩瘕,脘腹瘀痛,跌打損傷、瘀腫,多種出血症、水火燙傷。活血祛瘀,生用;止血,多炒黑用。
  • 每日一味中藥--五倍子
    此種幼蚜固定在寄主的莖上,分泌蠟質,包圍整個蟲體,形成白色的球狀繭而越冬;至第二年春天,越冬幼蚜在繭內成長為有翅成蟲,即春季遷移蚜,又飛到鹽膚木上進行繁殖。分布四川、貴州、雲南、陝西、湖北、廣西、湖南、河南、甘肅、廣東、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山西等地。